光陰迅速,自左良祈雨功成而解徐州清水城縣旱災後,已去數日餘。
左良成功祈雨後,于徐州一帶名望大漲,世人皆知天師不單單有行醫解救世人的本事,更有通神的本領。
左良天師之名隱有神化之跡。
然則左良本人卻並未在意這等,自他祈雨以來,又爲流民祛除病魔後,他便被徐州大族奉爲座上賓,但他並未前往,而是在縣令的縣衙之中暫住。
這些時日裡,他一直在反思他祈雨之事。
一日,王守爲左良送來茶飯,見着左良仍是在思量。
王守將茶飯放下,說道:“先生,你這是作甚,一直茶不思飯不想,這般沉思,不知爲何,但請先生與我相告,我定竭力爲先生解惑。”
左良搖頭說道:“並未有何所惑,乃是在反思祈雨之不足也。”
王守說道:“先生,此有何不足?但我所見,先生令下,風雨雷電,無不響應,號令羣神,好不威風,大丈夫當如是也。”
左良說道:“卻有不足,卻有不足。”
王守問道:“何處不足,先生可能與我講說?”
左良說道:“自無不可。但我乃首次以文書祈雨,故首次寫文書,不知其中門道,將我師門師父之名,太上老君之名悉數寫入其中,險誤羣神,此能我之過,故我當沉思我之過,來日若再有文書,何時該提何名,該是慎重。”
王守說道:“提名與羣神響應,有何干系不成?”
左良笑道:“你跟隨我有些時日,與你講說無妨。我師乃三界聞名的有道仙真,其名而出,但三界有修行者,無不與之方便。老君之名,更是無往不利,乃三界大神通者。”
王守聽着其言,目眩神迷,深感左良所言的了得,他問道:“若是如此,先生日後行法,該是如何?”
左良說道:“但我這些時日思索,已有章法。若非十萬火急之事,無論是師名亦或老君之名,皆不可使用,若遇十萬火急之事,二者之名方可使之。”
王守說道:“先生有章法,便不必再思量其中之事,但請先用茶飯,身子爲主。”
左良聞聽,笑着點頭,將茶飯接過,說道:“王守,但今你見我有神通在身,可還願意與我學醫?”
王守問道:“先生爲何這般言說?”
左良說道:“你見着神通,難不成不欲學神通,還欲學醫不成?”
王守沉吟許久,說道:“先生,初見先生號令羣神,莫敢不從之時,果真心起學神通之念,但轉念一想,我於此道,無甚瞭解,正如人之啓蒙,須名師而教導,如若不然,學之無用,學之難成。故於此道,我如啓蒙者,當聽名師所言,先生便是名師,我聽從先生所言,定是無錯,先生教我學醫,定有先生之理。”
左良笑意盈盈,點頭說道:“既如此,你便跟隨我,且先學醫。”
王守拜禮說道:“是,先生。”
左良正要再說些甚,屋門忽被敲響。
王守起身走到門邊,問道:“來者何人?”
屋外縣令說道:“清水城縣縣令前來拜見天師。”
王守得左良允許,方纔將門首推開。
縣令走入屋中,拜禮於左良身前,說道:“拜見天師。”
左良避開,不敢受之,他上前將縣令扶起,說道:“我乃一白身,如何能受縣尊之禮?望請縣尊不必施禮。”
縣令說道:“天師乃神仙中人,我爲凡夫,此拜乃人拜神,而非縣令拜白身,此自是受得。”
左良無奈說道:“我非神仙,你可莫要多說,縣尊,但不知此來,意欲何爲?”
縣令說道:“天師,縣衙外有人慾與天師一見,但不知天師可要與之相見,若要與之相見,我便引個道兒來,教其能與天師見面。”
王守說道:“近些時日,許多人知先生之名,要來與先生相見,但多是欲從先生手上得到些甚,此等有何可見的,不若拒之。”
縣令說道:“我意是唯恐驚擾天師,給我打算拒之,但那人有些手段,我出言拒之,他卻不走,故我遣人將之趕走,不曾想那人竟一招手,便將我遣過去的二人迷暈過去,手段有些高明,我見之非是常人,乃是術士一流,故我方纔前來相問天師。若是天師不願與之相見,我這便過去將之趕走,調動我整個縣中之人,我不信趕不走他。”
左良笑道:“不必,既欲與我相見,引來便是。”
縣令聞聽,拜禮之後,方纔離去,去將那人喊來。
王守見縣令離去,問道:“先生爲何要見那人?”
左良說道:“既其要來見我,便不可阻之。”
王守說道:“天下之人皆要來拜見先生,先生皆會與之相見不成?”
左良說道:“但有心欲見我者,自會與我相見。”
王守不解道:“先生,若是離你甚遠者,有心見你,卻見不得,此又該如何?”
左良捋須,笑着說道:“吾師對此曾有言說,若離我甚遠,執意要見我者,或回首,或往前,必見我。”
王守心中困惑不解,本想再問些甚,但見着左良不欲再多說之相,只得閉口不言。
左良在屋中等待。
不消多時,縣令領一人走入。
左良擡眼見之,心下大喜,來者不正是呂岩。
許久不見,如今之呂岩,與往前大有不同,但見今時呂岩,青衫廣袖,玉帶束腰,鶴髮童顏,雙目含星,行步生雲,腰懸龍泉劍,仙真氣其中。
呂岩走入,面朝左良,微微一笑,拜得大禮,說道:“拜見師兄!多年不見,師兄風采更勝從前!”
左良起身回禮說道:“師弟,果真是許久不見,但若論變化,師弟卻更勝我,如今之師弟,修行果真是了得。”
縣令與王守見之,心下驚駭,他等從未想過,左良與呂岩竟是相似,這般來看,左良還是呂岩師兄。
二人知得其中關係後,未敢繼續在原地等候,而是拜禮後,便離去屋中,將地兒留與左良與呂岩。
屋中,二人盤坐蒲團相談。
左良好奇問道:“師弟爲何在此處,我乃遊歷而來,卻不曾聽聞師弟之名。”
呂岩說道:“師兄有所不知,師兄不曾聽聞我,我卻多聽聞師兄。我亦是遊歷至此,但聞有一天師登臺祈雨,號令羣神,莫敢不從,以大雨解旱災,故我有心打聽,乃是何方高人,有此法力,細細一問之下,方纔知得乃是師兄在此,故我前來拜會。師兄法力卻勝從前多矣。”
左良笑道:“師弟言說我法力,但你法力不也勝從前多矣。我雖有些變化,但卻不及師弟,師弟如今法力,果真了得。”
他近了呂岩,隱約能感受到呂岩身中正氣法力,極爲玄妙。
呂岩說道:“師兄謬讚。”左良說道:“絕無謬讚,師弟如今法力玄妙,便是我之法,亦多有不及師弟你。”
呂岩搖頭道:“絕不敢擔師兄此言,我雖有些法力,但不言言說勝師兄,若是與師兄抵敵,恐不消一時三刻,我即敗北。”
左良錯愕,說道:“怎地可能。”
呂岩指定左良腰間天蓬尺,說道:“師兄法力不淺,再有那寶貝在身,我絕非你之敵手。”
左良啞然失笑,半響後,即是說道:“此乃師父所賜之寶。但師弟如今法力果真了得,師弟可是頓悟乎?你之修行,稱個一日千里不爲過。”
呂岩說道:“何來頓悟,不敢欺瞞師兄,我之修行,乃得師父指點。”
左良一點就通,說道:“可是老君?”
呂岩說道:“正是,正是。師父與我教導一些時日,賜我表字洞賓,法號純陽子,在師父教導下,我方纔法力如此,不然絕無如今。”
左良恍然大悟,說道:“不曾想是這般。”
呂岩說道:“今我來尋師兄,一是瞻仰師兄,二是來與師兄敘舊,三是來請師兄與我去往一處。”
左良不解問道:“去往何處?”
呂岩說道:“但聞青州有惡龍作祟,此惡龍自北俱蘆洲而來,在沿海一帶作祟多時,我欲前往斬之,但其自北俱蘆洲而來,唯恐力有不逮,故請師兄與我同是前往,以斬惡龍。”
左良笑道:“若是此事,卻是不必,我有一法,可使此惡龍再作祟不得。”
呂岩問道:“何法?”
左良說道:“我可寫一封文書,上達天聽,請得天意降妖。”
呂岩瞠目結舌,說道:“師兄卻是了得,卻是了得。若是如此,不消我等親是趕往降妖,自有天意而除之妖魔。”
左良說道:“師弟少待片刻,我這便寫上文書。”
說罷。
左良即是取出紙張,將文書寫成。
他在將文書寫成後,說道:“此文書已成,待是焚燒,上達天聽即可,師弟但可安心。”
呂岩拜禮說道:“此方師兄之道,教師弟大開眼界,若是師弟欲要除妖,還須與之鬥法,好不麻煩,但若是師兄,一紙文書即可。”
左良笑而不語,即是將文書焚燒。
二人即是在無禮談說。
但談說不到半個時辰。
忽有土地而來,入了屋中,拜禮說道:“清水城外三裡村土地拜見二位法師。”
左良起身回禮,呂岩緊隨其後。
左良問道:“土神所來,不知有何事?”
土地雙手奉上文書,說道:“今得天意而來,正淵法師之文書,於四大天師處教駁回,有律令將之文書送回,遣我而送來。”
左良不解其意,問道:“爲何駁回,可是我行文有何不妥之處?”
土地答道:“未有不妥之處,但太上老君早有言說,純陽法師在人間須歷經劫數,天神不得相助,干預其劫數。是故四大天師將文書送回,並與之言說事情。”
左良心下詫異,望向呂岩。
呂岩亦是不知。
土地在將文書送還後,方纔是行禮,拜別二人,遁地離去。
左良接過文書,無奈說道:“師弟怎有此說,我卻不知,如此白費文書。”
呂岩搖頭說道:“師兄,我亦不知此等之事,此乃我之過也,望請師兄恕罪!”
左良說道:“何罪之有,老君吩咐,師弟在人間須歷劫數,自有其理,此乃師弟之修行,無有罪說。然既是此法不行,那當是親往青州走上一遭,降伏那惡龍。”
呂岩說道:“但恐勞累師兄。”
左良說道:“你我師兄弟,有何勞累之說。我今且前往,與此地縣尊言說辭行,而後我等便前往青州,將那惡龍降伏,還青州安寧。”
呂岩說道:“如此便有勞師兄。”
左良笑了笑,未有多說,起身朝外而去,欲要與縣令道別。
待是他行至縣衙,將事情與縣令言說。
縣令大驚,說道:“天師怎個這便要離去。”
左良拜禮說道:“今聞師弟言說,青州有妖邪,故我當是前往,這些時日,縣尊照料,我銘記於心。”
縣令聞聽,怎能言說挽留,此爲除妖邪,他不可挽留,若是挽留,豈非罪人,他無奈只得應下,但爲感謝左良,他取出金銀馬匹,欲要交與左良。
然左良怎能受之,自是一一婉拒。
縣令聽言,倍感遺憾,但親自相送左良。
對此左良只得受之。
一衆往清水城外走去。
除縣令送行外,還有城中萬民親自送左良離去,有五穀雜糧的,便送得五穀雜糧,有肉的,便送肉,還有些甚物皆無的,乾脆挑了些水,跟在左良身後,若左良口渴,他等便送水與左良飲用。
呂岩見着這般場景,心中感慨左良之聲望,當真如日中天,有言‘簞食壺漿’,莫過於此。
左良在百姓相送些,逐漸遠離城中,但瞧着天色將黑,他只能勸導百姓離去,返回城中。
百姓受之,往回走去。
縣令卻不願回去。
左良只得再勸,說道:“縣尊乃父母官也,爲何不願離去?”
縣令沉吟許久,摘下官帽,說道:“但見天師,心中彷徨盡去,今願辭官,跟隨天師,以行天下,望天師恩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