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6章 各自打算

最先反應過來的還是連副陳立雲。

雖說整個炮組中只有營長範勝輝可以直接參加全部技術會議,但作爲一行人中的二把手,加上宿舍也跟對方在一塊,他對這門炮的瞭解程度還是遠遠超過了幾名僅負責操作個別部分的士官。

“艹,電磁炮沒有發射藥,咱幾個這是幹啥呢……”

他站起身來,有些尷尬地摘掉帽子,理了理自己的早已被汗水打溼成綹的頭髮:

“都起來都起來,後面應該還有一輪連發測試……”

他們剛纔裝填了兩個彈夾總共10發炮彈進去,這纔打了第一發而已。

旁邊另一名上士一邊整理衣服一邊嘟噥:

“可是我看這落點怎麼有點近……”

但凡涉及到武器射擊,那肯定得有個靶場,或者最次也是封閉起來的預定落區。

而首發測試雖然不涉及精度考覈,也遠沒有達到這門炮的最大能量,但想也知道肉眼根本不可見的出膛速度,怎麼也不至於就飛出去幾百米遠。

所以這話說到一半,他自己就也意識到問題了:

“等等……”

上士的目光重新投向剛纔沙塵騰起的方向:

“所以那是分裂開之後的彈託?”

和脫殼穿甲彈類似,電磁炮彈的彈託在離開軌道之後也會向兩邊分開,從而打着滾地飛出去,所受到的空氣阻力幾十上百倍於流線型的炮彈本體。

自然根本飛不出去多遠。

這麼看來的話,能到幾乎視線盡頭的地方纔落地,已經相當誇張了。

要知道,就算是以高膛壓和高初速作爲特點的坦克炮,發射脫殼彈時的彈託也基本都在七八十米左右就能落地。

某些採用複合材料的因爲重量更輕,甚至會縮短到50米附近。

單從這一點細節,就能窺見電磁力所蘊含的恐怖能量。

而被這一幕震驚到的,遠不止炮兵班組的幾名指戰員。

還有死死盯着手腕上的錶盤,尚未擡起頭來的馬明偉……

位於控制室最中間的大屏幕上,正顯示着從多個角度所拍攝的預定落區監控影像。

儘管炮彈本身並沒有裝藥,只是個鎢合金製成的金屬坨子,但由於超高速飛行體觸地所濺起的砂石,這會兒的圖像當中也是煙塵四起,一副好似颳了陣沙塵暴的模樣。

而正在側面數據監控臺前面盯着的韓陳峰則已經完成了數據處理,起身開始彙報:

“擊發延遲2.5秒,炮口測速結果2263m/s,和預定速度2250m/s相比誤差0.58%,符合設計預期,發射組合體在軌道上總計運行0.00575秒,由於軌道柔性所引發的Y向角角速度爲9.02rad/s,Z向角速度爲0.73rad/s……”

“……”

當然,能坐在控制室裡面的全都是內行,就連範勝輝也是正兒八經大學畢業,又跟着聽過不少技術內容,對於電磁炮的發射效果,以及大概射程心裡基本都有數,倒是不至於爲此而感到意外,更別提其他人。

至於0.58%的速度誤差……只能說精確就是我們全電控操作的特性,不爽不要玩。

Y向和Z向的擾動角速度要比一般身管火炮稍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最終的命中精度,但考慮到這只是個頗爲簡陋的架子,甚至連熱變形補償都沒做,所以似乎也完全可以接受。

真正出乎馬明偉預料的,其實是那個2.5秒的擊發延遲。

也就是從爆轟管點火,到高能等離子體形成、再到等離子體進入盤式通道發電,最後作用到軌道上形成擊發。

整個過程只用了2.5秒。

雖然跟火藥還是有一定差距,不過,如果不把視野侷限在作爲“炮”的屬性上,那麼如此短的反應速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可以可以跟電學元件儲能相媲美了。

要知道,這只是能量釋放速度而已。

電學元件還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充能時間。

爆轟管當然也要充氣,但卻可以提前備好,等需要用的時候直接點火釋放能量。

而電容或者電感要想實現長期穩定儲能,則會受到很多限制。

如果說,之前馬明偉關於大規模連續彈射系統設想還只是個概念的話,那麼在剛剛聽見韓陳峰彙報的時候,就已經真正開始考慮要如何實現了。

無人機集羣作戰的可行性暫且不提,這個設想的更大意義在於可以作爲重型電磁彈射器的先導,對不涉及到儲能和綜合電力管理的相關技術,也就是單純意義上“彈射器”的那部分進行驗證,以分攤風險,並縮短整個項目的研發週期——

當年那艘從二毛港口拖回來的航母殼子如今已經基本完成整修,在殲11基礎上研製一種艦載機對於如今的華夏航空工業來說也已經不是什麼難度很大的事情。

但無論對於海軍還是最高決策層而言,一種載機量僅有不到40架、使用滑躍甲板起飛的中型航空母艦都遠遠無法達到預期。

所以目前上級的計劃是做兩手打算。

總的原則是,船廠和設計部門的工作不能徹底停下。

如果電磁彈射器能在2-3年內完成技術驗證並進入正樣研發階段,那麼第一艘全國產航母將直接放棄滑躍甲板,並在1143.6的設計基礎上進行放大。

而如果電磁彈射技術長時間懸而未決,那麼也不可能再回頭去搞蒸汽彈射,只能先建造一艘整體設計與1143.6類似,只進行設備和部分細節修改的保守型號,先把隊伍鍛煉出來。

也就是說,他手頭電磁彈射項目的進度,將影響到未來10年內華夏的海軍發展規劃……

就在馬明偉陷入思索的同時,常浩南已經來到韓陳峰身後,開始檢查難以口頭彙報的、更加複雜的那部分試驗數據。

相比於這門炮本身,他反而更關心隱藏在基座下方、貌似不太起眼的磁流體發電模塊。

畢竟根據首長和他的“約定”,這個模塊的工作情況直接決定了鈞天計劃能否迅速立項,也決定了他未來三個最重要的計劃能否快速獲得充足的研發資源。

“這是根據傳感器數據模擬還原出來的彈丸運動情況,從能量輸入的曲線上看,在經過擴張段減速處理之後,發電脈衝的持續時間有了明顯改善,至少比咱們在懷柔科學城的時候提高了接近一個數量級……”

“雖然相應地,減速之後因爲磁流體能量降低,功率峰值也有所回落,但至少說明通過控制爆轟波形態和強度來控制磁流體發電的思路是可行的,或者更長遠一些來看,對於閉環核能磁流體發電技術而言,完全可以通過調整等離子體源來影響發電功率,整個控制邏輯跟現有的核電站基本相同,無需引入額外的可操作項……”

第796章 先記在小本本上第1292章 什麼第四代發動機,渦扇10G而已第505章 模鍛壓機,項目重啓!第786章 你這不是撞槍口上了麼?第662章 那個飛機是我設計的第38章 學年結束第1127章 遄達900,首飛!376.第376章 華夏航空發動機產業大會!第754章 把黑海造船廠打包帶走第1067章 深度合作第1138章 甕中捉鱉第718章 新裝備太多,也是一種煩惱第708章 空軍,走出國門的機會第918章 獵鷹Z第1140章 形勢逆轉第730章 左右互搏第1172章 五種構型第1039章 甚至還不止菲爾茲獎?第870章 新的發動機測試平臺第21章 技術報國第512章 終於能自主生產渦扇了!第2章 計算流體力學仿真398.第398章 火炬集團成立!272.第272章 制電磁權第432章 重新定義“火箭炮”第903章 從美國反向挖人才!第1064章 三個人,能掀起什麼浪花?第885章 光控相控陣雷達第461章 高性能航發的技術拼圖第1056章 達索的小心思第1232章 長纓在手縛蒼龍第171章 圖波列夫,也是一種選擇第827章 穿透地球表面第857章 大地之眼第1197章 攻防部署第1113章 實踐七號,自主定軌346.第346章 是首相果然沒騙我232.第232章 三座門的慶功會!(二合一)第917章 “小修小補”第749章 拿捏土耳其的籌碼第636章 一個相對複雜的算法第113章 國防科工委要聽我的意見?(二合一第926章 你還說你沒提前準備?第79章 比幻影2000更強!347.第347章 搞重型模鍛壓機!第1461章 蔣幹盜書第103章 製造難題(爲月票金主flankerr加更第855章 專利技術合作第1336章 一種推進劑的命運第692章 雙向奔赴第1171章 高超聲速風洞第159章 自然結冰試驗第71章 我選擇回國果然是正確的(爲盟主fla第708章 空軍,走出國門的機會346.第346章 是首相果然沒騙我第1137章 扒下大衛國的底褲第889章 來自大洋彼岸的壓力393.第393章 華夏航空發動機產業元年!第1203章 動力不是問題348.第348章 江城重型機牀廠384.第384章 人在大堤在!第1209章 摸着美國人過河第1361章 電磁棱鏡第176章 喝水帶來的靈感(377.第377章 集中力量,航發大會戰第955章 那麼代價是什麼?第567章 取代運8的新一代空中平臺第1011章 來自常總的新要求第416章 抉擇,渦扇的10技術路線第786章 你這不是撞槍口上了麼?第957章 華夏人的新花樣第581章 好TM大的導彈!(月初求一波月票)第653章 安保待遇提升第808章 不同的利益訴求第864章 信我,我們的衛星是民用的!第821章 課題還沒開始,就已經被解決了?第1326章 引爆一顆水雷第1113章 實踐七號,自主定軌第1099章 隔空交鋒第1462章 來自北方的代表團第1294章 少俠,我有個大膽的想法第1091章 衛星姿態機動第87章 航空動力的問題第1395章 這下觸發法國基因了382.第382章 受洪水威脅的01號原型機第1157章 科學的應有之義第467章 日本軸承產業感到有些不安第142章 新型護衛艦(上)第190章 波斯雄貓第199章 高級軟臥第185章 00批次殲8C,交付部隊第1380章 同位素生產反應堆第613章 動力充沛的感覺,真爽!第536章 渦扇9A,終於熬出來了第846章 給法國人上一課第1088章 自適應數控加工第776章 不會真有戰忽局吧?第93章 塞翁失馬第1201章 決戰隱身之巔252.第252章 搞預警機也要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