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1章 蔣幹盜書
這通電話,讓本來已經準備去睡覺的常浩南重新精神起來。
很快,一個大膽而有趣的計劃就從他的腦海中跳了出來……
“李主任,你今天有時間麼?”
突如其來的轉折讓電話那頭的李忠毅猛地陷入沉默,或許是沒反應過來,也或許是在查看自己的日程。
過了大約半分鐘後,他的聲音才重新傳來:
“產業司那邊下班之前有個工業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題的座談會,本來計劃是由我出席並講話,但你要是有急事的話……反正也不涉及到什麼具體決策,可以讓蘭副主任代爲出席……”
在科工委改組的六年之後,當年的主任秘書蘭新志同志也終於多年媳婦熬成婆,邁過了從司局級到高官之間的這道大坎,正式成爲工建委決策層當中的一員。
“那我先休息一會兒,下午去一趟工建委。”
常浩南本來想立即動身,但回憶了一下自己過去幾天的工作強度,覺得還是苟命要緊,不急在這一時。
李忠毅聞言趕緊說道:
“你那邊要是時間不充裕,不如我去懷柔那邊……”
他作爲部委級別的一把手,出行安排其實相當複雜。
但也要分情況。
能讓常浩南覺得“在電話裡不方便說”的事情,想也知道小不了。
但話說到一半就被打斷了:
“別,你過來的話陣仗太大反而麻煩,我正好從國慶之後就沒離開過科學城了,就當出去溜達一圈……”
“……”
……
當天下午,工業與建設委員會。
常浩南站在李忠毅辦公室裡的書櫃前面,透過鑲嵌在櫃門上的玻璃端詳着裡面一個製造精美的東風17導彈模型。
“這閱兵也纔過去半個月功夫,就已經有廠家把文創產品都給做出來了?”
他突然想起十幾年前,自己重生後第一次前往蓉飛的時候,想順路給常佳瑤買個飛機模型都差點找不到貨。
顯然這十幾年來,進步飛速的不只有華夏的工業水平,還有與之相伴生的工業文化。
“七院那邊宣傳部門自己搞的,其實在閱兵之前就已經在準備了,據說從上週對外公開銷售之後,到現在一直供不應求。”
李忠毅一邊示意秘書離開,一邊親自給常浩南倒了杯水,接着又馬上解釋道::
“不過你放心,外形方面已經做過脫密處理,不會讓外人從裡面看出任何有用的東西。”
當年華夏在研製第一枚氫彈和第一艘核潛艇的過程中,都通過對手無意中的信息泄露得到過相當有用的信息,如今終於到了自己領先的時候,自然對此尤爲重視。
常浩南卻只是無所謂地聳了下肩:
“外形其實無所謂,該看的在閱兵式上都已經看過了……再說這種滑翔式高超的傳統乘波體外形誰都能設計出來,關鍵在於穩定和控制技術……”
聽到這句話,李忠毅差點沒忍住笑出來:
“要是美國人聽見你這句話,恐怕就要炸鍋了。”
接着對方的話茬,常浩南趁勢迴歸正題:
“現在不是也一樣麼。”
他離開書櫃,坐回到沙發上:
“如果不是因爲內部炸了鍋,怎麼可能在這種關鍵節骨眼上去調查什麼情報安全事件?”
李忠毅臉上的笑意終於難以掩飾:
“他們肯定想不到,我們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把乘波體技術實用化。”
眼見氣氛已經基本烘托到位,常浩南乾脆直接問道:
“問題是,美國人會相信我們靠自己的研究突破了技術瓶頸麼?”
“按照他們的思維定式,不會……”
李忠毅本來上揚的嘴角重新耷拉下來,臉上的表情也恢復嚴肅:
“所以你認爲,對方的這次的所謂情報安全事件,其實是在查間諜?”
下意識脫口而出之後,自己又覺得有些不合邏輯:“可他們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測試都接連失敗,就算真有內鬼,又能透露給我們什麼?”
顯然,按照正常邏輯而言,他的思路是沒問題的。 但面對突然落於人後的局面,美國人現在的邏輯大概率不太正常……
“你說的沒錯……如果繼續這麼調查下去,等到大家重新冷靜下來,最後大概率還是不了了之。”
常浩南當然不會知道,大洋彼岸的那位同行曾經給自己挖了個大坑,只是繼續照常推論:
“但我們可以製造一個更符合美國人認知的故事劇情……比如,X51A的兩次試飛失敗的數據幫了大忙,我們逆向分析了這兩次測試的飛行軌跡和末端失穩特徵,再結合錢老先生留下的理論框架,終於找到了乘波體壓縮氣流的正確計算方法。”
辦公室內陷入短暫的沉默。
一段時間過後,李忠毅雙眼微微眯起:
“意思是……蔣幹盜書?”
“正是。”
常浩南從公文包中取出一個加密硬盤,插入辦公桌上的電腦:
“我們當然沒有借鑑任何參照物,但實際上,根據對X51A第一次失敗測試數據的還原分析,結合409號艇偶然撈回來的那塊碎片,我已經基本推測出了他們進氣道和燃燒室設計的部分結構特徵。”
屏幕上顯示出複雜的空氣動力學模型和數學公式。
李忠毅雖然不是技術專家,但畢竟長期在國防科技系統工作,在跳過中間的全部過程之後,還是很快理解了這些數據的大致含義。
“這些可都是X51A項目的核心機密……”
李忠毅倒吸一口冷氣:
“如果美國人知道我們已經掌握了這些……”
“他們會堅信內部出了高級別的暗線。”
常浩南接過話頭:
“而且這個暗線不僅泄露情報,還在故意阻礙研發進度——否則無法解釋,爲什麼他們的X51A還在測試階段就屢屢失敗。“
李忠毅霍地起身,在辦公室裡來回踱步,皮鞋在地毯上發出沉悶的聲響:
“很有意思的計劃,而且似乎也不需要付出什麼成本……只是如果操作不當,比如我們的行爲過於刻意的話,反而會讓美國人放棄懷疑。”
“所以關鍵在於信息的傳遞方式。”
常浩南調出另一組經過僞裝的數據,這樣即便美國人不上當,也不至於真的幫助對方解決問題:
“不能直接泄露給美國情報機構,最好是通過某些渠道,讓他們'偶然'獲得這些信息。“
李忠毅突然停下腳步:
“下星期有個俄羅斯代表團要來,討論涉及到包括超高速空氣動力在內多個領域的產業合作問題,原計劃只是初步接觸,帶他們簡單參觀一些非核心設施,再開幾場交流會就了事,但……“
常浩南皺眉思索:
“俄國人既對美國有足夠的情報興趣,又有足夠的技術能力理解這些信息的價值……唯一的問題是他們對美國人不是單向透明,在這種事情上沒有英國或者德國那麼好用,很可能折騰半天,消息最後停在莫斯科……或者經過很久之後纔到華盛頓,錯過最重要的時間窗口。”
但李忠毅顯然不這麼認爲:
“因爲是產業合作議題,所以他們的代表團裡不僅有軍隊高層和技術人員,還包括商務和外貿口……”
商貿領域在多數情況下都四面漏風,根本不是個能長時間保住秘密的地方,這點對於每個國家來說都一樣。
“安排他們來懷柔科學城的超高速風洞實驗室……當然只是結構主體,不包括測試間和控制室。”
常浩南迅速提議道:
“我會親自負責接待,在技術交流過程中‘無意’透露出我們對X51A的分析。“
李忠毅沒有馬上回答,而是走到窗前,注視着遠處被夕陽染成橘紅色的天際線,顯然是在評估其中的風險。
“這個計劃需要上級批准。”
他最終給出了判斷:
“但操作上應該可行,我會立即向首長彙報。”
常浩南點點頭,開始收拾桌上的資料。
他知道,一旦計劃獲批,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情報戰就將正式打響,而這場戰爭的武器不是子彈和導彈,而是精心設計的技術細節和真假難辨的信息碎片。
“對了。”李忠毅突然轉身,好奇地問道:
“你真的知道美國人X51A失敗的原因?”
“基本上吧……”
常浩南嘴上這麼說着,但語氣裡卻充滿了自信:
“我們對比過所有可能的模型,他們選擇的計算路徑在理論層面就存在缺陷,除非推倒重來,否則X51A……或者其它任何使用乘波體結構的飛行器,都永遠無法穩定飛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