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第330章 我身爲973計劃專家組成員,提一

第330章 我身爲973計劃專家組成員,提一些建議很合理吧?

接下來的十幾天時間,對於常浩南來說屬於一段難得的輕鬆日子。

除了正式獲得973項目專家組成員和精工計劃總顧問這兩個帶編制且有待遇的帽子以外,唯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那本他和劉洪波合作編著的教材已經完成校對,交付出版社印刷了。

不過這倒也不需要常浩南做什麼,因此他這段時間除了每天安撫因爲臨近高考而焦慮不安的妹妹常佳瑤之外,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撰寫有關下半年項目的建議報告——

沒錯,90年代這會,高考是在7月初進行的,一直到2003年才改到後來人們熟悉的6月初。

至於下半年建議報告中的主要內容有兩個。

一是與十號工程和十一號工程同步,正式開始對渦扇10“太行”發動機開展總體設計。

儘管第三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立項幾乎和渦噴14差不多,但後者還可以依託一些參考而磕磕絆絆地推進下去,前者就完全屬於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了。

總之到現在差不多十年過去,雖然也做過幾版設計,但都屬於在紙面上看着就不太靠譜的程度。

航空工業和606所自然也知道自家的水平,所以此前一直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難度更低的渦噴14上面,少數撲在渦扇10上面的成員也是以進行技術預研和跟蹤前沿研究爲主。

好在也沒花出去多少錢,不算虧。

而如今,606所的工程師們在過去一年對於渦噴14的改進完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和數據,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十年前也有了長足進步,再加上常浩南自己的能力相比一年之前也不可同日而語,已經可以說具備了正式開始對渦扇10發動機進行研製的基礎。

另一方面,我國一輕一重兩種第三代戰鬥機的進度都超過預期,殲10已經完成地面發動機啓動測試,下半年基本確定能夠首飛,兩架由112廠進行總裝的殲11戰鬥機原本預計年末完工下線,但從目前的進度來看,大概可以提前三到四個月。

雖然目前看來AL31F/FN並沒有遭到斷供的可能,但留裡卡-禮炮方面也一直拒絕轉讓發動機技術,國產三代機的核心動力長期依賴國外總不是個辦法。

因此無論從條件上還是需求上,搞新一代渦扇發動機,勢在必行!

在第一份報告的最後,他還列出了一些相關的關鍵技術。

比如全三維數字化協同設計和數值仿真、新一代主動冷卻技術、單晶材料開發和鑄造、高溫合金……

嗯……

不列不知道,一列全是問題。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關關難過關關過吧。

好在這些東西並不全都需要常浩南親力親爲來解決。

寫到這裡,常浩南突然想起了今天上午看到的那封徵求意見函。

“以軍用和民用分一集團和二集團雖然比上輩子的情況合理了一點,但是合理的不多……”

他停住筆,開始思考跟航空產業改革有關的問題。

如果要把航發真正重視起來,倒不如一步到位,直接把華夏航空發動機集團提前拆分出來,專門負責航空動力的研發和製造。

這也是常浩南重生以前的航空系統,也是國外主流航空工業強國所採用的辦法。

畢竟飛機設計和航發設計本來就有不小區別,常浩南能無縫切換是因爲他開了掛,不代表其它從業人員也需要這麼幹。

“後面還是可以完善一下這個思路……” 常浩南從桌邊扯過一張便箋紙,把這個想法寫在了上面,然後繼續寫第二封建議書。

內容則是常浩南從過年那時候就開始考慮的重型模鍛壓機。

與之相關的基礎研究課題可以直接放在973計劃的框架之中,再把成果對接到精工計劃裡面。

正好他一個人在兩邊都能說上話。

實際上,在十號工程1001號原型機的機體生產過程中,132廠就已經把過去華夏航空工業常用的自由鍛壓工藝改爲了模鍛壓工藝。

殲11的機體隔框目前還是由俄方提供,不過之前在三座門的慶功會上,601所就已經表示,他們和蘇霍伊方面確定了將原來的拼焊法換成模鍛壓的改進思路,這樣可以縮短不少生產工時,還可以給原本超重的機體減輕一些重量。

但殲10這個最大起飛重量20噸的身板對於國內現有三萬噸模鍛壓機來說基本就是極限,無論是殲11,還是未來的國產客機,亦或是火車上那位金桂提到的700MW水電機組,顯然都需要更大體量的型號。

由於這些東西都已經在常浩南腦子裡面轉了無數個來回,因此他的思路倒是一直如同泉涌,一直到參照上面一封的格式準備寫關鍵技術的時候,才終於卡住了。

重型模鍛壓機直接涉及到的第一個需求,就是那個多物理場仿真建模軟件。

不過這倒是還好,只要把投資拉到,弄個初版出來用不了太長時間。

關鍵是常浩南手邊的資料不夠。

根據之前金桂的說法,青華大學在大約十年前曾經研發過一款6.8萬噸的重型模鍛壓機。

如果要從儘快完成項目的角度來看,那麼以此爲基礎顯然要比從零開始快得多。

6.8萬噸雖然還算不上全球最大,但是就目前來看也絕對夠用。

能早幾年投產,這個誘惑顯然比一個頭銜要大得多。

再說前世那個8萬噸的也早晚會被造出來。

只是常浩南不清楚,那款模鍛壓機的設計完成度到底如何,又是採用了什麼樣的技術路線。

青華大學並不是國防科工委系統內的高校,常浩南目前和那邊唯一的交集就是之前有過一面之緣的魏永明,不過後者現在只是個碩士生,而且人應該還在盛京出差,恐怕幫不上什麼忙。

以他如今的頭銜,走官方途徑發函詢問倒是可以,只是速度太慢。

想到這裡,常浩南擰上手中鋼筆的蓋子,給杜義山打去了一個電話。

後者作爲資深院士,在青華總歸應該是有熟人的。

我在書評區開了個參與發帖贏起點幣的活動,雖然是蚊子腿但大家還是可以參與一下,目前看來沒幾個人,幾乎是點擊就送……

(本章完)

第699章 亂套了,全亂套了(算昨天的)376.第376章 華夏航空發動機產業大會!292.第292章 web of science第136章 殲8C,空中表演第603章 這已經不是一般的造假了,必須得出第594章 “煥然一新”的NH90(4K)第1127章 遄達900,首飛!第940章 不是吧,被背刺了?第687章 歐元,崩了第863章 先搞專利!215.第215章 在適航壁壘上開一個口子第38章 學年結束第973章 邀請他來開會!第1340章 端面燃燒358.第358章 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332.第332章 拯救華夏的機械製造業第136章 殲8C,空中表演第462章 高性能氣膜冷卻,突破渦輪前溫度第1268章 萬衆矚目的倒計時第804章 老同志的大膽想法第1449章 消失的坦克方隊第995章 小贏,中贏和大贏第493章 我只需略微出手,便已是這個時代的第6章 你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第642章 渦扇10,裝機!第596章 渦扇10和殲10的發變匹配第1107章 我有三種方法,三種!第1367章 緊急拉動!第1395章 這下觸發法國基因了第795章 圓環工程,終局第797章 提前佈局第1443章 貼臉輸出第188章 媽都認不出來的米格21改(二合一)358.第358章 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380.第380章 大迎角高機動(HARV)技術驗證第142章 新型護衛艦(上)298.第298章 多物理場仿真353.第353章 腳踏實地,從拯救江城重機開始第204章 挑戰米格25!第167章 怎麼也得薅點羊毛下來第428章 逐漸成型的航空產業第728章 南亞大國的野望第438章 華夏民用航空工業的里程碑!第163章 讓殲8C試試第1216章 磁流體發電?第1065章 常總什麼都算到了343.第343章 勝利了也要總結經驗教訓第752章 三大型號,給基層同志的定心丸第1366章 “640工程”往事第159章 自然結冰試驗第101章 能不能去航展?384.第384章 人在大堤在!第423章 只能上臺講個課了第669章 除夕夜的“大”煙火第107章 一個月,十二年(我爬起來了)364.第364章 超越時代的仿真建模工具!第1070章 工業建設與發展委員會第853章 國產新型護衛艦402.第402章 試飛員的“護身符”第2章 計算流體力學仿真第1196章 中華神盾第1410章 全方位的戰略對手(二合一)第836章 七大難題變六大了?(日萬)403.第403章 殲10,起飛!(求一波月票)第67章 前緣縫翼(25)302.第302章 沒辦法低調了(二合一)第831章 千禧年數學難題378.第378章 通往高性能航發之路!第1191章 預測旋轉爆震第874章 設計定型是新的開始第772章 慶祝晚宴第566章 聲吶無銅,撈之無用?第686章 墜落的夜鷹第486章 過去有求於人,現在人求於我第1397章 得加錢!289.第289章 我原以爲他是來輔佐我的(日萬第1337章 從陸軍那邊找找靈感第845章 M88發動機的進化論第525章 Nh90直升機,看向東方第988章 棋逢對手第569章 面貌一新的江城重型機牀廠第107章 一個月,十二年(我爬起來了)第1096章 對華夏搞空中偵察?第53章 直道超車第1355章 真核電池第911章 針“風”相對第149章 蘇霍伊的野望第931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823章 航空裝備試驗基地第764章 去京城,看閱兵!第587章 渦扇10渦輪葉片生產,開始!(求一第1376章 願者上鉤第864章 信我,我們的衛星是民用的!395.第395章 渦扇10的全新設計方法第435章 十倍壽命第861章 育種專家第710章 巴爾幹,終局第701章 你們信我啊,真是巧合!第203章 在做了在做了(新建文件夾)第485章 跟羅羅談判!你們英國人也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