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女孩點燃了電臺

1月22日,CSB電視臺報道了一條有趣的新聞。

記者在節目中說:“英倫青少年被幾個拖把頭搖滾明星迷得死去活來……”

跟NBC電視臺的新聞一樣,仍舊是從社會負面效果去看待披頭士樂隊,不過主流媒體的下場確實讓更多人知道了他們。

而且除了《時代週刊》、《新聞週刊》、NBC之外,《生活》雜誌當時也在一篇圍繞the Singing Nun分析美國流行音樂現狀與未來的報道後面,刊登了一張瑪格麗特公主接見“紅得發紫的披頭士樂隊”的照片。

甚至一向古板保守的《紐約時報雜誌》也刊登了一篇名爲“英國人的披頭士狂熱”的文章。

負責報道的CBS倫敦分社社長艾倫()介紹了和之前的新聞差不多的場面:尖叫的青少年、皇家文藝匯演,以及被驚呆了的記者。

不過片子中也有兩個NBC的報道中沒出現的材料:一段對樂隊的採訪和一段樂隊在伯恩茅斯演唱會上表演《She Loves You》的視頻。

在CBS的報道透露出一股子挖苦嘲笑味。

艾倫稱Beatles“根本不是在創作音樂,甚至都不知道留個好髮型”,但是那段演出視頻卻是相當吸引人眼球。

然而這般挖苦的語氣起到了反作用,報道讓青少年觀衆留意到了這支“青少年有多愛,成人世界就有多恨”的樂隊。

這同樣是一個能夠激起人們好奇心的賣點。

這樣的新聞節目在收視率上次於NBC的“Huntley-Brinkley Report”,但它一晚上也能吸引到近千萬觀衆。

而這千萬分之一就包括CBS的臺柱艾德·蘇利文(Ed Sullivan),他在節目播出後就立即致電了艾倫想了解更多關於“那四隻甲殼蟲”的事。儘管蘇利文之前已經同意讓Beatles上自己的節目,但他仍然有些看不起這四個人,而艾倫的新聞讓他對這支樂隊刮目相看。

五天之後,CBS正式對外放出消息:Beatles,這支“在英國異常火爆的四人樂隊,將在2月7日首次踏上美國的土地,並在2月9日與16日登上‘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

這則消息重新喚起了人們的記憶。

此前媒體對樂隊的報道給美國人留下的印象,包括他們征服英國王室的“光榮事蹟”。

同時,消息還稱:“樂隊在美國的首張專輯將在三月發行。“

北美蘋果唱片剛在消息發佈一週前做出了這個決定,當時他們還泄露了Beatles將登上蘇利文節目舞臺的消息。

CBS新聞播出的當晚,有一位名叫桑迪·斯圖爾特(Sandi Stewart)的新罕布什爾州15歲女孩兒守在了電視機前,她隨後給華盛頓WWDC電臺的DJ Carroll James寫了一封信,問:“爲什麼美國沒有那樣的音樂?”

James也看了那則新聞並且也對樂隊深深着迷,所以他託他在BOAC電臺的朋友送來了一份《I Want to Hold Your Hand》的唱片拷貝。

而作爲獎勵,James把Albert請到了演播室。

1月27日,他在電波中這樣說道:“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即將聽到美國從未出現過的音樂,來自Beatles的《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一曲播畢,電臺控制檯已經完全被聽衆的來電打爆,他們的要求只有一個:再播一遍!

於是WWDC把這首歌安排在了熱播列表中,並在歌曲中間加上了“WWDC獨家”的音效以避免其他華盛頓的電臺擅自翻錄。

第二天,當地的唱片店涌進了一大波來購買這張唱片的樂迷,而實際上唱片並沒有上市,工作人員自己都沒聽說過這支樂隊。

隨後,James把唱片拷貝又寄給了一位芝加哥的電臺DJ朋友,而他的這位朋友又將其寄給了聖路易斯的一位DJ,他們所得到的反饋幾乎一樣:《我想握住你的手》(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已經火了。

市場對此種變化最爲敏感,各大唱片商店裡《我想握住你的手》唱片迅速銷售一空。

由於披頭士的其他唱片質量同樣很高,所以很快跟他們相關的歌曲唱片也迅速賣光。

同時,在公告牌上的名次如火箭般攀升。

爲什麼電臺DJ的一次播放能得到如此熱烈的迴應,而樂隊此前在美國發行的單曲卻無人問津呢?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宣傳力度的緣故。

CBS和NBC兩家全國性電視臺,加上其他新聞雜誌的輪番報道讓人們知道了這支樂隊,並且引起了人們對他們的好奇心。

主流媒體對“披頭士狂熱”的關注和呈現,已經教會了美國青少年該如何追星。Beatles在美國最早發行的那些單曲雖然成績不佳,但這些往事在WWDC電臺按下播放鍵開始就已經煙消雲散。

更何況,艾倫的節目以及“Huntley-Brinkley”已經讓將近2000萬人見識到了“披頭士狂熱”。

相對於此前北美蘋果公司做的宣傳,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這是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時代,人們主要通過電視新聞和報紙雜誌獲取信息。

在1960年,電臺、青少年雜誌、以及偶爾的有限服務幾乎是流行歌手們曝光的最常用途經。電視節目則僅限於“American Bandstand”或者一些地方臺的類似節目,只有當歌手的單曲足夠火了,纔有可能登上三大廣播電視網黃金時段的綜藝節目。

多米諾骨牌一旦倒下,引起的連鎖反應着實讓所有人都感到大吃一驚。

無論如何,Beatles在美國瞬間變得無處不在。

之前電視裡看到的“披頭士狂熱”已經成爲了全美人民的常識,並且點燃了屬於美國的狂熱狀態。

在上面提到的《紐約時報雜誌》那篇文章中,那副漫畫能給當時的情況做一個總結:一個女孩在留聲機上播着Beatles的唱片,並向她摸不着頭腦的老爸解釋,“他們就是能讓你很自然地叫出聲來,老爸,他們的音樂就是有這種魔力!”

一個女孩的無意舉動,點燃了電臺對披頭士的熱情。

從那時候開始,每個電臺都開始爭相播放他們的歌曲。受此影響,越來越多人衝進唱片商店尋找披頭士的歌曲。

與此同時,這些歌曲的公告牌名次也在迅速提升中。

第152章 撞開美利堅大門第1章 約翰列儂第62章 暖場變主場第66章 公司搬遷第122章 答案在風中第132章 無心插柳第92章 嚴防死守第102章 歐洲巡演第63章 巡演邀請第155章 浪潮襲來第149章 他們非常火第82章 封面設計第128章 貌似修羅場第108章 美洲攻略第90章 悠閒時光第76章 偷唱片不叫偷第89章 投資方向第109章 藏不住了第67章 立體聲錄音第118章 民謠女王第54章 渣男列儂第184章 反潛先鋒第188章 肚皮炸彈第94章 船舶誤期第141章 等我暴斃第73章 英式早餐茶第157章 首演結束第43章 來勢洶洶第129章 美版郭小四第118章 民謠女王第9章 有單大生意第154章 營銷策略第65章 巡演收穫第60章 白色棺材第99章 王牌西裝第37章 俱樂部開張第173章 一夜狂歡第46章 列儂的反省第29章 只要爵士樂第145章 年度總結(2)第59章 屎尿屁也是詩第133章 《瓊貝茲》第90章 悠閒時光第37章 俱樂部開張第111章 珠寶咯咯作響第137章 聖石安保第104章 征服巴黎第106章 保羅死了第77章 全國巡演第127章 永遠年輕第193章 披頭士在香江第109章 藏不住了第169章 我賠得起第86章 十分鐘傳說第160章 糖果襲擊第112章 蘋果投資第47章 鼓手林戈第131章 交易達成第147章 A-list待遇第43章 來勢洶洶第174章 房子塌了第36章 目標達成第177章 貓追老鼠第191章 月亮河第95章 童話故事第118章 民謠女王第122章 答案在風中第128章 貌似修羅場第104章 征服巴黎第131章 交易達成第143章 夏日假期第186章 病急亂投醫第50章 列儂的反應第47章 鼓手林戈第48章 我們要喬尼第155章 浪潮襲來第173章 一夜狂歡第178章 東山再起第153章 一票難求第32章 雙倍酬勞第149章 他們非常火第188章 肚皮炸彈第115章 前往美洲第185章 緋聞主角第16章 專家點評第104章 征服巴黎第186章 病急亂投醫第187章 疑似特工第101章 股份到手第3章 採石工人第126章 紐約唐人街第83章 第二張專輯第177章 貓追老鼠第142章 聖母落淚第101章 股份到手第190章 電影作曲第136章 失蹤歸來第34章 機會上門第127章 永遠年輕第185章 緋聞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