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哀家的大清亡了!

十天之前,鄭強在杭州青石大街上將衍空和尚梟首後,埋伏在知府衙門內的楊天淳、大力王、黃麒英等人一起出手,在神三眼及衙門捕快的配合下剿滅了衍空和尚的手下,也就是所謂的隨侍欽差人員。

隨後,鄭八方上書浙江巡撫廖壽豐。

失陷欽差,無異與陷城丟地,這是何等的大罪?

身爲漢人的浙江巡撫廖壽豐根本就遮掩不住,於是他率麾下親信前往杭州知府衙門,企圖拿下鄭八方一家老小,向朝廷請罪。

誰知道廖壽豐剛到衙門裡面還未說話,就被埋伏在一旁的段天雷等人給拿下了,不僅如此,所帶去手下也被控制起來。

在逼迫之下,廖壽豐寫下了奏摺,與鄭八方等人同流合污。

鄭八方雖然有些貪鄙,但手段不弱,不到三天的時間就做到了挾巡撫以令浙江,軟禁杭州將軍。

當然了,爲免浙江大小官員起疑心,廖巡撫被放了回去,但他的身邊跟着兩個忠心耿耿的手下,段天雷與大力王!

之所以派這兩個人,也是鄭強思慮好的,他手下這些人,也唯有這兩人心狠手辣,還是天地會衆,堅定的反清主義者。

現如今鄭強掌控浙江之地,又打起反清的旗號,距離復明之差一步之遙,兩人必會盡心竭力看住廖巡撫。

浙江穩住了,但如果朝廷派兵追責,恐怕他們還是討不了好。

清廷雖然對外戰爭屢戰屢敗,但仍遠不是浙江官兵所能阻止。

八旗、漢軍綠營雖不堪一擊,浙江兵丁也是一丘之貉,兩者與他國軍隊相比皆不是精銳,只不過是比誰更爛而已!

好在,鄭強手中還有一張好牌,他早就讓段天雷及大力王秘密聯繫已經投降清廷的劉永福。

黑旗軍投降清廷之後,受到太多的苛責,朝廷爲防劉永福坐大,竟然要讓劉永福解散黑旗軍!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糞坑!

這是劉永福內心最真實的寫照,所以他接到段天雷及大力王等天地會中人的密信後,思慮再三,就解散黑旗軍,讓黑旗軍自謀生路。

這些黑旗軍將士本就是天地會衆,自謀生路能去哪裡?

於是鄭強剔除老弱,平白得精兵萬餘衆!

而劉永福本人仍然駐守廣州,若鄭強等人真能以浙江之地席捲天下,他自會在廣州舉旗起義,若鄭強等人失敗,有他坐鎮廣州,天地會衆仍然有棲身之所

未免朝廷大軍來征剿,鄭強提出刺王殺駕亂清廷中樞的建議,這建議自然被鄭八方否決,但當鄭強毫髮無損的從數百弓箭手和火槍手的包圍之中殺出來之後,再無人有異議。

也正因爲如此,鄭強纔會孤身一人殺入禁宮,所以當他聽到光緒皇帝的話後,纔會出言諷刺。

……

慈禧太后臉色鐵青,嘴脣哆嗦着說道:“亂臣賊子,亂臣賊子!”

光緒皇帝則臉色蒼白的癱坐在地上,“無君無父,無君無父!”

兩人的話真是對仗工整,相得益彰。

之所以會如此說,是因爲剛纔不過是有一名太監呵斥了鄭強兩句,鄭強就暴起殺人,一連斃了四人,令殿內血流成河。

鄭強估摸了一下時間,感覺清廷的援軍應該快到了,於是隨手打掉慈禧太后頭上頂着的東西,令她披頭散髮,彷彿是一個瘋婆子。

然後鄭強拽住她的頭髮,就那麼拖着她往外走。

養尊處優的慈禧太后哪能受得了這種折磨?

如同殺豬般的慘叫聲在殿內響起,倒也有忠貞不屈之人上來營救,可惜被鄭強彈指震殺。

癱坐在地上的光緒皇帝求饒道:“這位好漢,爸爸她年老體弱,受不得酷刑折磨,您要是殺就殺我吧!”

“我要的是實質掌權者,你一個傀儡有什麼用?而且你果然懦弱,怪不得難成大事!”

“此人半個世紀以來作威作福,因她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人何曾下過百萬?亡國滅種之禍,卑躬屈膝之徒,不殺……不折磨她,我心中念頭不通達。”

“但念在你身爲一國之君,仍能謹守孝道,我就成全你。”

光緒皇帝聞言頓時大喜道:“多謝好……呃……”

“噗通!”

光緒皇帝的額頭上多了一個深深的傷口,他雙目無神的栽倒在地上。

屋內的衆人都被鄭強殺光了,所以也沒什麼哭喊聲,讓鄭強的耳邊清淨不少。

而尖叫中的慈禧太后見到這一幕頓時戛然而止,用複雜的目光看着光緒皇帝,此時的她感覺或許自己真的做錯了。

母雞司晨,亡國之道!

當慈禧太后被鄭強拖出門外的那一刻,她睜開渾濁的老眼,顧不得身體上的疼痛,看了一眼紫禁城,心中哀嘆一聲,哀家的大清亡了!

……

憂心忡忡的李蓮英本來早就應該趕到西苑儀鑾殿的,但大內侍衛抱着和李蓮英一樣的想法,有人犯上作亂,所以早就將所有宮門鎖上,等待上峰命令。

因此,直到袁項城帶領新建陸軍到來,李蓮英還在外圍。

有大清第一太監帶頭,袁項城不敢耽擱,於是命人轟開一座座宮門,進去之後的場景,縱然是袁項城這種軍中宿將都頭皮發麻。

原本富麗堂皇、巍峨大氣的紫禁城,現在卻成了一座墳墓,只見裡面血流成河,屍體堆積如山不說,總而言之,人間煉獄都不過如此。

“嘔嘔嘔……”陣陣乾嘔之聲傳來。

“不好,老佛爺!”

作爲慈禧最爲忠實的奴才,李蓮英顧不得心中的恐慌急忙朝着儀鸞殿飛奔而去。

儀鸞殿內同樣是屍橫遍野,各種屍體,唯獨不見慈禧太后的。

李蓮英如同失了魂的行屍走肉,袁項城的臉色也不好看,剛纔他從一個活下來的大內侍衛口中得知,殺入禁宮的亂臣賊子只有一個人,此人武藝高強,傳統意義的刀槍弓箭對其毫無意義,不僅如此,他還能頂着火槍營的三段擊射衝鋒而上,毫髮無損!

第七章 我收了個小弟叫宋缺!(求訂閱!)第一章 我叫蘇軾來找我弟弟蘇哲!(求訂閱!)第十三章 石之軒,留下和氏璧!(求訂閱!)第二十九章 在方謙的眼裡,你已經是一個死人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才思敏捷,你果然是我孫兒守義!(求訂閱!)第四十章 爲何天下之才全都被楊林網羅了呢?(求訂閱!)第二十四章 方謙竟然恐怖如斯!第七章 公明哥哥在上,請受小弟李逍遙、廣惠一拜!(求訂閱)第五章 梅長蘇,先曾祖蕭十一郎所創的嫁衣神功可治火寒之毒!(求訂閱)第三章 羣雄聚衡陽第二十章 元芳,你怎麼看?第二十二章 大鬧天宮,非凡俗之招,已達鬼神莫測的層次!(求訂閱!)第二十四章 自創七十二路正風劍法第五十九章 我不會懷疑任何人,我只會用事實說話!第十三章 石之軒,留下和氏璧!(求訂閱!)第四十六章 自此天下再無三大宗師!(求訂閱!)第一百一十四章 邗溝上鐵拳鐵手蛇靈相聚(上)(求訂閱)第三十章 三尺青鋒,武林神話(中)第五章 交手鐵猴子第二十一章 蒙兄,你且看我鄭王孫的手段!(求訂閱!)第四十三章 吉利可汗與真假方謙第六章 梅長蘇,爲了復興大齊,老夫什麼事情都乾的出來!(求訂閱!)第六十八章 真是一個蠢貨,朕不想在見到你!第一百一十二章 你怎知我救出去的就是李守義?而不是李賢?(求訂閱)第四十二章 你們可以嘗一嘗本王大棒的厲害!(求訂閱!)第二十二章 這是你包拯的道理,但不是官場的道理!(求訂閱!)第十四章 凝氣踢空第四章 梅長蘇,你本名蕭峰,乃我大齊皇室嫡系血脈!(求訂閱!)第四十五章 狄胖胖這特麼的是怕被人搶了風頭啊!第九十九章 你方謙也有今天!第五十九章 我不會懷疑任何人,我只會用事實說話!第二十五章 凡我劉正風使出的劍法都是正風劍法!第十二章 賞善罰惡,樸將軍死!(求訂閱!)第八章 龍蛇國術第六十章 孽畜,看本王抽了你的龍筋!(求訂閱!)第六十七章 閃靈如果來了,本州剛好能和他認個親!第九十六章 走狄仁傑的路讓狄仁傑無路可走(求訂閱)!第一百一十四章 邗溝上鐵拳鐵手蛇靈相聚(上)(求訂閱)第一百二十六章 神都內外皆奉秦王號令!(求訂閱!)第三章 初試鋒芒第七十三章 不愧是鐵齒銅牙方唐鏡啊!第五十三章 案中案,第三個方謙現身了!第二十一章 蒙兄,你且看我鄭王孫的手段!(求訂閱!)第九十三章 陛下之魏玄成不在,朝堂空矣!第三十七章 論演技仁杰一生不弱於人!第十一章 截殺第一百零一章 舔靈:師公,真乃神人也!(求訂閱)第二十四章 自創七十二路正風劍法第一百一十五章 邗溝上鐵拳鐵手蛇靈相聚(中)(求訂閱!)第五十一章 四大天王,大隋盛世!(求訂閱!)第五章 陰山大統領苗燒天!(求訂閱!)第十四章 凝氣踢空第四十七章 既然如此,那我只能向齋主借一樣東西了!(求訂閱!)第十九章 難道大哥你就不好奇嗎?第二十章 擊殺衍空第四十五章 平平無奇的麒麟腳!(求訂閱!)第二十四章 自創七十二路正風劍法第二十八章 任平生:我這也是天命!(求訂閱!)第七章 公明哥哥在上,請受小弟李逍遙、廣惠一拜!(求訂閱)第二十九章 迎鳳樓前擇婿大會,出黑馬百里與劍神!(求訂閱!)第九十八章 忠叔,我這樣是不是非常像大反派?(求訂閱!)第二十三章 後續及離去第六章 吾宋家不如也,怪不得楊家能得天下!(求訂閱!)第十八章 誰敢殺我?(求訂閱!)第八章 龍蛇國術第二章 斬天拔劍術!(求訂閱!)第二章 一劍壓莫大第三十九章 我的心腹都在哪裡?第二十章 笑傲江湖曲震懾蒙放!(求訂閱!)第一百二十八章 太白經天,秦王當主天下!(求訂閱!)第十三章 琅琊榜之蒙摯父母版神話(求頂!)第四十八章 四大聖僧!(求訂閱!)第五十一章 四大天王,大隋盛世!(求訂閱!)第三十五章 一卷風雲琅琊榜,囊盡天下奇英才!(完)第十章 梅郎藺晨入穆府,公明裝神又弄鬼!(求訂閱!)第六十八章 真是一個蠢貨,朕不想在見到你!第五章 狄仁傑非常看好方謙第五章 陰山大統領苗燒天!(求訂閱!)第四十七章 大人,他的臉是真的!第一百二十二章 才思敏捷,你果然是我孫兒守義!(求訂閱!)第三十五章 一卷風雲琅琊榜,囊盡天下奇英才!(完)第二十一章 你還說你不是林殊?(求訂閱!)第八章 我想殺了寧道奇,你有什麼辦法?(求訂閱!)第三十九章 我的心腹都在哪裡?第十八章 唐鏡,你怎麼看?第二十四章 自創七十二路正風劍法第二十二章 梅長蘇,老夫如何行事,何須向你解釋?(求訂閱!)第四章 我這輩子還沒走過橋第二十八章 決戰之前第十二章 拜入青雲門!(求訂閱!)第十四章 修煉 (求訂閱!)第二十章 擊殺衍空第二十七章 一見老仙道成空!第三十一章 三尺青鋒,武林神話(下)第六章 交手杜心武第十一章 雨夜截殺第八十章 請陛下還政於周王殿下!第二十四章 找魯妙子,破楊林的道——卦!(求訂閱!)第二十八章 決戰之前第三章 初試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