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朱子善的陽謀

bookmark

這份陳條如果說是二子楊忠良自己所寫,楊盛文不會在意,因爲他明白楊忠良的能力。但幺兒辦事能力,卻完全不同,哪怕看起來毫無理由,甚至奇談怪誕,楊盛文都會相信必有其妙之處。

對於這份陳條,確實是從沒見過的東西。但仔細琢磨,卻每一條都說到點子上。如此,讓二子背名遞交陳條,雖有作假,楊盛文也知道幺兒的用意。

楊盛文自然不會佔這種功業,楊繼業自己還不需要,舉人功名的身份,這份東西他來遞交確實發揮的作用小了。

有了自己的判斷,楊盛文叫右丞相府的人到來,又着人去請太子府的人過來,討論豫南黃河潰堤一事。順着討論處置之際,將這份陳條遞上去。

右丞相府這邊還在等人到齊,六百里加急的訊報傳送到京都。果然,昨晚午夜之際,豫南黃河決堤,水淹三府四州,災民多達二十餘萬人。

從昨晚開始,受災的人羣一直在擴大。洪水四溢,暴漲,暴雨還在持續,最終災情如何,目前還無法斷言。如今,十個時辰過去,那邊是什麼情況,確實難以判斷。

好在右丞相府提前將幾方面的人召集過來,太子府那邊的人已經到了。楊盛文便請示了太子劉靜,將左丞相府和其他各部的朝臣,都召集過來。

朱子善等人也得知豫南黃河決堤,暴雨,洪災,水淹三府四州。這樣的重大災情,朝廷肯定會要做救災工作。以往的救災,往往滯後,更多的災民都是聽天由命,各種因素死亡的,都不少。

水災之後,飢餓,寒冷,疫病,貧困,盜匪等等,這些沒有生存保障的災民,面臨的絕境之下,相互交換吃小兒的都不少。

可如今,要做救災工作難度更大。因爲朝廷已經沒多少銀兩可劃撥,沒有銀子、沒有米糧,那什麼救災?豫南雖說地處中原一帶,受到的戰亂不多,可黃河沿線的水災、旱情、蝗災都不少,使得民衆本身就沒什麼積蓄。

秋收之前發生水災,一年的農耕就報廢,無收。要養活這幾十萬受災民衆,朝廷哪有多少錢財、米糧來供養?是以一般的做法,都是朝廷劃撥一些銀子,設一些粥場,然後更多的老弱之衆,就看他們的命了。老弱的那些人,死亡是必然的歸宿。

對於賑災,朝廷官員會爭搶這樣的職位,因爲朝廷劃撥的銀子,確實可將大部分都扣留下來,也沒有人查的。因爲查貪腐的人,自身也是一個重要環節。這樣的層層環節,一直延伸到朝廷決策者們。

不過,朱子善知道楊盛文是不沾這些銀錢的,也看不得有人沾這些錢。他會在層層之間,將銀錢的流向,都做出清晰的帳冊,提交出來,供人事後查驗。

如此一來,今年的賑災之事,想來沒有幾個人願意去災區。賑災的官員,往往會去災區第一線,危險性不小。先不說吃住很難,還非常容易感染上疫病,一旦染上疫病,救治過程中,也可能會一命嗚呼。

得知豫南災情,朱子善當即與自己陣營的人互相溝通,說明了情況。同時,也想利用豫南水災之事,來對楊盛文做一次陽謀的動作。

右丞相府負責戶部,對於災情賑濟,是他們的工作職責。楊盛文接手戶部,如今要賑災,楊盛文就得拿出那個將賑災工作做好的人來負責具體推進。不然,楊盛文也會因爲這件事情而被質疑,到時候,朱子善等人自然不會放棄機會。

如果說前去賑災的人,做事平平,或略有政績,那也是應該的事情。所以,這次對於豫南災情的救濟賑災,右丞相府是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朱子善沒有與同陣營的人一起到來,而是孤單一個,這樣顯得太沒有與人拉幫結派。

太子府的人和太子劉靜也到了,人到齊後,楊盛文先將豫南黃河潰堤的六百里加急訊報進行宣讀。讓所有人明確面臨的是什麼問題。“太子殿下,水火不容情。昨晚午夜決堤,到如今快一晝夜了。朝堂這邊得及時作出賑災方略,最遲明早就得拿出銀子去豫南……”

太子劉靜說,“災情嚴重,朝堂必須對受災的民衆做出救濟。需要什麼,按舊例處置吧。所有事務,孤負責稟告父皇……”

太子劉靜作爲監國者,這個態度必須要有,也表明朝堂的仁德。

“……時間緊迫,要討論的事情不少,我們一一來議定吧”楊盛文沉着臉,掃了在場人一眼,知道這個事情不好做的,“首要之事,就是朝廷能夠拿出多少銀子用於賑災……受災範圍暫時是三府四州,洪水還在高漲,暴雨沒有停歇的勢頭,最後受災多寬,還不能確知啊。”

戶部尚書徐衛知道是怎麼回事,不等楊盛文點名,說,“右相,如今戶部確實沒有銀錢。不過,災情嚴重,災民等着朝廷活命。二十萬受災人羣,總不能少於三十萬兩銀子……我設法挪借吧,再多,確實拿不出……”

太子劉靜也知道,二十萬受災人羣,朝堂拿出三十萬兩銀子,一人才有一兩半,能買多少米糧?

“這些銀錢是第一批救災款項,之後秋收了,能夠擠出多少,總會再做救濟。不至於讓子民倒斃於路邊……”太子劉靜說,“在此,孤有幾句話要先言明。朝堂救災銀錢,一分一毫,都不得有人貪墨。誰敢於伸手、吸血,孤一定會讓其抄家滅族……”

“請太子殿下放心,不管是誰去豫南賑災,都會慈悲爲懷,救民於水火,誰膽敢貪贓枉法,將災民的救命銀錢貪墨,本相第一個不放過他。”楊盛文沉聲說,朱子善聽了,心裡暗笑。這樣的處境中,誰願意去豫南救災?

“第二個需要決策的,選派哪一位大人去豫南做欽差大臣,代表皇家、朝堂,救民於水火?”楊盛文說,看一眼各人的表情,又說,“各位推薦德才兼備的人走一趟吧。”

然而,沒有一個人說話,會場靜寂無聲。

第2章 有鬼呀第681章 前往豫南第169章 交戰規則第185章 同行同吃同睡第232章 皇上不昏庸第37章 劉浪出題第679章 朱子善的陽謀第199章 關巖山寨第75章 赴死之殺第561章 阿德說楊家子第135章 談崩了第719章 皇室之戰第205章 三進王府第17章 夜校之議第209章 遙聞楊詠石第533章 多高士第151章 削勁的血性第162章 楊猛拼命第448章 去皇宮第120章 山洞有礦第193章 二管家叫門第638章 楊韓相見第615章 張洪庭之雜感第404章 知府有請第566章 膠着與潰退第374章 積怨在心第62章 殺匪虎第374章 積怨在心第66章 多寶和尚第257章 輕鬆勝出第580章 鏖戰寨牆第258章 再商計謀第414章 張靖海第291章 各家選邊第170章 並肩而戰第44章 一幅對聯第316章 大喜大喜第305章 柳河縣城來了快馬第120章 山洞有礦第4章 詭 異第86章 裝傻啊第186章 山匪情況第296章 孫家助力第248章 暗 謀第261章 還是談不攏第70章 攻楊家第684章 堵決口之策第519章 少年身份第186章 山匪情況第355章 殺回去第292章 飛鴿傳信第315章 星夜返回第172章 打 獵第388章 見湖鎮外第276章 舊詩鋪墊第36章 選 兵第366章 蠻族軍離城遠第542章 親自下場第434章 小瓷罐發威第547章 戰前情況第410章 一語驚夢第268章 大婦風範第321章 選兵和後勤第17章 夜校之議第291章 各家選邊第270章 離家赴考第672章 心與善第702章 佳人有染第279章 文名大起第111章 要做的事情太多第160章 三戰議定第552章 退入山莊第185章 同行同吃同睡第61章 豹虎鬥第267章 三女碰面第521章 託 付第449章 老臣遵命第297章 周新良主導此事第590章 輕度腦溢血第279章 文名大起第532章 必要休整第390章 奇襲見湖鎮(二)第689章 縣令張新遠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621章 撫卹其家第571章 苦口勸說第471章 銜尾咬住第709章 新仇舊恨第651章 不歡而散第229章 失 寵第145章 先選誰第267章 三女碰面第416章 張靖海家世第36章 選 兵第259章 露出獠牙第228章 鍾御醫的手第585章 劉銘回京第568章 軍營破第437章 收穫豐厚第633章 信誠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