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祐二年正月,文天祥上任臨安知府。
數月後,宋朝投降,朝廷任命文天祥爲樞密使,兼右丞相。派往皋亭山與元軍談判。面對元朝的辱國條約,文天祥一一拒絕。惹得時任元朝丞相伯顏大怒,下令拘捕。文天祥與他的侍客杜滸等十二人,連夜間逃至真州。
真州知州苗再成得知,忘履迎進府內道:“兩淮兵士足可興復宋朝,只是二制置使有些矛盾,不能同心協力。”
文天祥道:“苗知州有何良策,細細講來。”
苗再成回道:“可先着淮兵圍赴建康,元軍必全力防吾淮西軍隊。再指揮東面各將帥,以通州、泰州兵攻打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兵攻打楊子橋;以揚州兵攻打瓜步,我自率水軍直搗鎮江,同一天大舉出兵。灣頭、楊子橋皆是沿江的脆弱之軍,又日夜祈望吾軍前往,攻打爾等,定會很快取勝。此後,再從三方進攻瓜步,我率兵從長江水面以少數軍隊佯攻。諒那元軍野蠻愚鈍,多不能料。瓜步攻下後,以東面軍入攻京口,西面軍進攻金陵,威脅兩浙後退之路。元軍大帥即可擒之,元軍必敗。”
文天祥聽後大讚,即刻飛書傳與兩位制置使,又遣信使各方聯絡。
卻不料,在天官文天祥沒有到來之際,揚州早有逃回士兵稟告李庭芝:“朝廷秘遣丞相前來真州勸降。”李庭芝信以爲真,遂下文書命苗再成除掉文天祥。苗再成不忍,欺哄文天祥至相城壘外,把制司文書呈與他看,將他拒之門外。
期間,又派屬僚去打探文天祥是否前來勸降,如是則立即除掉。部下與文天祥溝通後,見其忠義,不忍殺害。派士兵二十餘人沿路護送至揚州。四更鼓響時抵達城下,聽等候開城門的人竊竊私語道:“制置司下令防備文天祥甚嚴,恐今晚難以入城了。”
文天祥與隨從聽說後相互咂舌。於是向東轉入海道,路突遇元軍,躲入四圍土牆內得以免禍。漸漸因飢餓而行走艱難,於是向樵夫們討得一些剩飯殘羹繼續趕路。行至板橋,又見元軍,衆人皆散入竹林隱伏。元軍進入竹林搜索,捕得杜滸、金應,二人拿出身上金銀送給元軍,才被放回。文天祥身邊虞候張慶,目中一箭,身兩度挨箭,忍痛閉息,丞相方得以脫身。隨後到高郵,渡海坐船至溫州。
景炎二年,元軍攻入汀州,文天祥隨部遷移漳州。不久,參贊吳浚降元,前來遊說勸降。文天祥大怒,吩咐手下拿了吳浚,絞死於軍營外。
四月,進入梅州,處斬了專橫跋扈都統王福、錢漢英。
五月,遷出江南西路,進入會昌。
六月,進入興國縣。
七月,遣參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濚榮等率大軍進逼贛城;鄒洬率領贛州各縣的軍隊攻取永豐;副官黎貴達率領吉州各縣的士兵攻取泰和。吉州八縣克復一半,僅剩贛州沒有攻下。臨洪各郡百姓,皆納糧勞軍,同仇敵愾。潭州趙璠、張虎、張唐、熊桂、劉鬥元、吳希奭、陳子全、王夢應在邵州、永州等地起兵,克復數縣。撫州何時等人紛紛起兵響應文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傑,具遣人至軍中接受調遣參戰。
元軍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恆派遣部下入援贛州,本人則率兵在興國進攻文天祥所部。孰料李恆軍突攻至興國,文天祥率兵撤退。元將李恆窮追文天祥至方石嶺,宋大將軍慕容飛鷹堅守拒敵,苦戰數日,身中十餘箭壯烈殉國。又撤至空坑,軍隊大多被打敗潰散,所剩無幾。敵軍越來越多,文天祥的妻妾子女皆被元軍所擒。
慌亂中,部下趙時賞從轎子內拉出文天祥,自己坐入轎子中。
元軍訊問道:“你是何人?”
趙時賞凜然道:“吾姓文也”。
元兵以爲是文天祥,拿了他返回軍營,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脫。部下彭震龍、張汴等紛紛戰死。吳文炳、林棟、劉洙都被抓住帶回隆興,趙時賞怒罵不屈服。行刑時,劉洙多次辯解,趙時賞喝斥道:“大丈夫當視死如歸,何必如此!”於是林棟、吳文炳、蕭敬夫、蕭燾夫等慷慨就義。
不日,文天祥到達循州,駐紮南嶺,繼續召集部下抗元。
景炎三年,文天祥率部進駐麗江浦。
六月,入船澳。益王逝,衛王繼承王位。文天祥上表請求入朝,未準。
八月,加封文天祥少保、信國公。不料,軍中瘟疫開始肆虐,士兵死傷無數,文天祥獨子及母親也撒手人寰。
十一月,進駐潮陽縣。潮州盜賊陳懿、劉興多次叛附無常,爲潮陽人一大禍害。文天祥趕走陳懿,處死劉興。
十二月,趕赴南嶺,部下鄒洬、劉子俊又從江西起兵而來,再次攻伐陳懿黨羽。陳懿於是暗中勾結、引導元軍逼攻潮陽。
時文天祥正於五坡嶺吃飯,元軍突然出現。衆士兵隨從措手不及,皆四散躲入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軍千戶王惟義抓住,欲吞食龍腦求死,奈何無用。部下鄒洬自刎頸項,衆士兵扶他至南嶺方死。
至此,文天祥部僚屬劉子俊、陳龍復、蕭明哲、蕭資戰死。杜滸被抓,憂憤而死。張唐、熊桂、吳希奭、陳子全兵敗活捉,全部慷慨赴死。
文天祥被押至潮陽,元朝大將張弘範以上賓禮節接見,同他一起入住厓山,勸其寫信招降宋末三傑之張世傑。
文天祥道:“我無能保家衛國,還教別人叛經離道,豈不可恥?”
因多次強迫索要書信,無奈,文天祥寫下《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弘範勸道:“文公忠孝,已仁至義盡。若能歸順我大元皇上,仍可保你宰相大位!”
文天祥淚如雨下,憤道:“國亡不能救,作爲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
見不能順,張弘範又感其仁義,便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
行程中,文天祥絕食抗爭,八日夜滴水不進,卻依舊未死,無奈,只好放棄。到達燕京,館舍侍員殷勤、陳設及其奢豪,文天祥無動於衷,坐至天亮。於是轉送兵馬司,入獄監管。
這日,忽必烈求賢若渴,問道:“各位卿家,九州廣闊,何處可得不世之材?”
尚書王積翁出班奏道:“普天之內,非宋相文天祥莫屬!”
“如此,有勞愛卿了。”於是,元帝下旨遣王積翁去勸說文天祥。
王積翁領命,便入獄勸說文天祥歸順。
文天祥道:“若以方外道士寬赦,以世外之身爲朝廷顧問,也可。如封官晉爵,而拋棄生平抱負,那高位與吾又有何用?”
王積翁便想與宋朝降官謝昌元等十人一起請命,釋放文天祥爲道士。
降官留夢炎反對,說道:“文天祥一旦放出,如虎歸山,定在江南號召天下抗元。到時,又置吾十人於何地?”
此事於是作罷。
至元十九年,福建有僧人傳土星冒犯帝坐星,疑有變亂。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稱“宋主”,引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更有未署名書信廣傳,上寫道:某日火燒蓑城葦,率領兩側翼的士兵作亂,則丞相無憂矣。
適時有人暗殺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馬,元朝廷疑信上所言之丞相便是文天祥,於是命令撤除城葦,遷徙瀛國公及宋宗室到開平。
元帝忽必烈召見文天祥問道:“你可有甚麼願望?”
文天祥回道:“只求一死!”
忽必烈不忍,嘆氣轉身,揮手示意士兵帶下。
文天祥上刑場之時從容不迫,坦然對獄中吏卒道:“吾事休矣。”向南跪拜後被處死,終年四十七歲。
幾天以後,文妻歐陽氏收屍,卻見他面如活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