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三)

哪件事更緊急?

廣西還是江南?又或是陝西、河東?

兩邊爭執不下,這一日的廷議,終究也沒能議論出個結果。唯一敲定的,就是劉彝要倒黴了。另外還有之前的沈起,他的責任也別想跑。再往前還要追溯再前一任的蕭注,他也曾經提議要伐交趾,所以一樣少不了受罰。

但這有意義嗎?

從崇政殿中出來,韓岡也是爲這見鬼的結果而心中苦笑不已。不過這也在他和章惇的意料之中,朝堂、官場就是這麼一回事,有功時大家搶着領,出了事了則是最先想着決定責任歸屬,而不是首先解決事端。

廷議之後,宰執們被留在了殿中,而資格不夠的兩制以下的官員,則一起從殿中離開。

韓岡與章惇並肩而行,冷笑着,“看來陛下終於明白了,大事不可謀於衆人。七嘴八舌,人各異心,壞事的機率比成事的可能要大得多。”

“現在還不是一樣。”章惇回頭看了一眼高聳的殿閣,口氣中帶着不屑,可眼底也藏着希冀。什麼時候他也能成爲留在殿中的一員。

章惇是個不甘寂寞的,他嚐到了領軍出戰的甜頭,這一回當然不願意放過。但他領軍的經驗只有平定荊南山蠻,資歷太過淺薄。遠遠比不上預測中可能會領軍的蔡挺、王韶還有郭逵等統領過一路大軍的將帥。所以他需要韓岡的幫手,調動他的老部下去打頭陣,這樣他纔有一絲機會領軍——雖然機率不大,但章惇一向是敢賭敢拼的性子。

而韓岡則是因爲要儘速救援邕州,需要得到章惇的支持。他與蘇緘有着幾分交情,就不能坐視朝堂上拖延時間。雖然他心裡也明白,自從邕州被圍開始,到消息傳到京城,已經二十多日過去了。以欽州、廉州被攻破的速度,邕州的確很有可能已經被攻克,說不定此時的大宋官軍,已經退守崑崙關,甚至賓州、象州、柳州、桂州了。不過再想想蘇緘幾次三番地上書要朝廷提防交趾,韓岡又覺得還有一線希望,對於蘇緘守住邕州城還是有幾分信心。

韓岡走了幾步,又道:“北方的豐州和羅兀,天子哪個都不願放手,江南諸路,要保證不至於民亂。而廣西,敢於犯界的交趾更是不能輕饒。但人力有時而窮,國力也是一般。”

“誰說不是。”章惇冷笑着,一說起大宋的軍隊,瞭解內情的都是冷笑的表情居多,“中國雖然號稱擁兵百萬,但河北、京營的禁軍幾乎都爛掉了,以教訓士卒爲主要目的的將兵法,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將幾十年不經戰事的士兵,變成能戰敢戰的強軍。南方更不必說,當年我去荊南,當地駐軍的空餉吃到了五成,而整個南方諸路也才三萬禁軍。河東連麟府軍都不行了,現在實際上堪戰的精銳,也就是陝西的那麼二十來萬——禁軍,加上一部分蕃軍。”

“還有荊湖南路的一部分,至少還沒來得及爛掉。”韓岡補充道,衝着章惇笑了一聲。

章惇也苦笑着無奈地搖搖頭。這纔是他對說動天子將平定交趾一事交給他的信心。在河東、陝西兩地禁軍難以騰得出手的時候,只能當先調動荊湖南路的軍隊。

仰頭看着漸漸接近的高聳宮牆,章惇對韓岡道:“今天廷議上的爭執不是壞事。想必天子也不願意再看到軍情再被耽擱。如果天子明日繞過二府直接下旨,那我們就贏了。”

韓岡點了點頭。他看如今的局面,的確是內外交困,天災人禍,留給趙頊的選擇並不多,總得要冒些風險。相對於交趾肆虐的廣西,一直以來還算平靜的江南其實不是那麼容易出事。

在陝西——種諤北進銀夏無功而返,只是佔據了山口。雖說有了日後攻取銀夏之地的根基,但逼迫佔據豐州的西夏軍隊撤離的目的卻沒有達到。在韓岡看來,這其中也有種諤不肯冒險的緣故。只要卡住了山口,羅兀城就可以說是保住了。但再繼續往北,直撲銀、夏二州,就要冒着全軍覆沒的風險。

種諤的判斷不能說有錯。此次從綏德躍進羅兀城近百里,是因爲這一路上的橫山蕃部早就因爲四年前的大戰而殘破不堪,才顯得波瀾不驚,官軍也不用擔心糧道的安危。但直驅橫山北麓的銀州夏州,不僅準備不足,而且誰也不能保證身後補給線的安全,只要西夏派出千餘人在山中騷擾,山道上就別想走人,種諤小心行事也是理所當然。

在河東——豐州沒有奪回來,一萬五千的麟府軍,加上太原緊急調援的一萬兵馬,卻因爲大雪封山,而不能越過古長城所在的山嶺。因爲這不是羅兀城。羅兀相對於西夏,是阻隔在橫山之南的孤城,若事有緩急,山北駐軍難以救援。而豐州則正好反過來,相對於麟府路隔着一重重被沖刷出來的溝壑和山嶺,也是孤城。

爲了攻取羅兀城,鄜延路準備了半年,而倉儲積蓄更是有着四五年的積累。可命麟府軍收復豐州,是倉促行事,就算臨時打造雪橇車,也運不了多少兵。面對嚴陣以待的党項人,想攻上去都是件難事,奪回豐州根本不用想了。

在河北——有了遼主的警告之後,不僅是河東,連同河北,也要面對蠢蠢欲動的契丹鐵騎。不論契丹人會不會進攻——可能性應該很小——但河北四路都必須進入戰備狀態。這樣就會跟陝西的情況一樣,在短時間內,很難調兵出來。

在江南——旱災接着蝗災,災情嚴重,致使流民在道。雖然說南方這個時候,不至於會有農民起義;但韓岡記得就在幾十年後會有聖公方臘,他依仗的明教這時候也該在江南傳播開了。雖然被宗教勾引起的起義發生在此時的可能性不高,但要說一點也不用做防備,連韓岡也不敢下此斷言。

荊湖南路的潭州是南方的戰略要地,駐留軍隊的實力要遠過江南的幾個大郡——杭州、江寧的那些地方,在官員家跑腿、在酒店裡跑堂的士兵,說不定比接受訓練的士兵還要多。憑着江南的駐軍水平,若有萬一,也只能靠京中或是荊湖派兵了。

最後就是廣南——交趾軍現在可以繼續圍攻邕州,但也有可能放棄邕州,攻往廣州。

“但此時未免太遲了一點。前日欽州陷落的消息傳來,不就是已經下旨,讓廣南各州軍各自謹守城防,不得妄自出戰。廣州有當年儂智高的教訓在,更是不敢有所疏忽。聽說了交趾破了欽州之後,必定會提防起來。”章惇道:“說起來,邕州雖然在廣西路中算得上是一個還算富庶的州府,但還是遠遠比不上擁有市舶司的廣州,攻下了欽州、攻下了廉州,只要交趾人肯多走一點路,猝不及防的廣州很有可能瞬間被攻克。”

“誰讓邕州更近?!”韓岡冷笑着,“而且交趾人也不一定是爲了金銀財帛,他們的野心一向不小,關起門來稱帝,不事朝貢。說不定還會說只要木棉花開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地盤。”

“木棉?”章惇疑惑地問着。

韓岡笑了一笑,“是南方的特產,與西北種的棉花有別。”就把話岔開了。

在翰林學士院的玉堂中,韓岡和章惇重新將當今各地的局面推敲了一遍,不論怎麼說,他們兩人都是主張要儘快出兵援救廣西。

最重要是在北方,這點毋庸置疑,但迫在眉睫的則是南方。雖說以交趾的國力,即便破了邕州,也攻不破桂州。可北方遼人入侵只是可能,而南方已經是現實了。

天子應該是要急着拯救邕州,而王安石也是有着同樣的想法。只要噩耗還沒傳來,少不了要拯救。

議論終了,章惇放鬆一般的長舒了一口氣,對着韓岡笑道:“如果愚兄當真能成行,少不了要勞動到玉昆。”

韓岡嘆了一聲:“盛名所累啊……”

韓岡他沒有獨立領軍的經驗,攻伐交趾的領軍之任絕不會交給他。所以章惇要搏一把,韓岡就很乾脆幫着他。最後如果天子不點他的將,想必章惇也沒辦法有怨言。

不過韓岡他也知道,自己肯定少不了要被點將。正如他所說,是盛名所累。如今提到軍中醫療,就肯定避不開韓岡這個名字。章惇以西軍爲核心在荊南奮戰,卻沒有多少因瘴癘而死,是最好的例證。而當年狄青領軍南征,因病折損將近三一之數,而帶去的蕃落騎兵,更是病亡大半。

兩相一對比,誰都清楚,如果要領軍南征交趾,韓岡肯定是其中的一員。章惇要靠韓岡出言相助,也是因爲他在用兵南方上的發言權,不下於老於兵事的將帥。

韓岡與章惇又聊了幾句,告辭出來。在外看來,他依然是平靜如常,但在韓岡心中,此是已是煩躁得要命。照他的估計,邕州可是等不了多久了。

到底能不能調動荊湖南路的軍隊?邕州現在的情況又是如何?這些事,都不是他能確定的。可是隻要有一線可能,他都會爲此而盡力!

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梳理(十四)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二百九十二章 狂浪(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八)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九)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九)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六)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九)第二百八十九章 點畫(下)第六十二章 宴火(四)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七)第一百九十九章 火箭(七)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議(二十三)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四)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二)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七)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五)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七)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三)第四十二章 皇祚思無疆(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九)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一)第七十八章 塵囂(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七)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五)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五)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四)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二)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八)第七十五章 塵囂(六)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下)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中)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二)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五)第一百二十五章 消息(上)第七十六章 塵囂(七)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三)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四)第四十四章 豈懼足履霜(下)第三百一十三章 權相(中)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九)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三)第九十章 塵囂(二十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五)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上)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五)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七)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八)第一百五十七章 阻卜(中)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七)第一百三十一章 梳理(一)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一)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上)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三百零一章 不悖(五)第四十二章 望斷南山雁北飛(上)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五)第二十八章 遙別八桂攀柳枝(下)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中)第四章 秋來暮色寒(上)第二十一章 克敵破虜展神臂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六)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下)第九十章 塵囂(二十一)第一十八章 秉燭待旦已忘眠(下)第三十三章 虛實(十三)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二)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八)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三)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一)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七)第四十九章 南北(九)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三)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上)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九)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七)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撲(上)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五)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九)第二十五章 鳥鼠移穴營新巢(上)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四)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四)第一十五章 一筆定黜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