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論收小弟對趙國的重要性

魏國和韓國,這是兩個在戰國中後期的弱國。

但這兩國雖弱,卻又在這段歷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這兩個國家位居中原要衝,和除了燕國之外的所有國家接壤。

這就導致了這兩個國家的一個特性——既可以攻擊任何一個國家,也可以被任何一個國家攻擊。

秦國在戰國時代的崛起,就和魏韓這兩個國家離不開關係。

在藍田之戰中,正是憑藉着韓魏兩國在楚國境內的翻江倒海,讓楚國腹背受敵不得不割地求和,從而使得楚國這個曾經強絕一時的南天霸進入了衰落之路。

而在五國伐齊之中,魏韓兩國同樣也參與其中,戰爭的結局以東帝齊國元氣大傷而收場,齊國自此也開始衰落。

無獨有偶的是,在剛剛過去的長平之戰中,也正是魏韓聯軍在秦國人背後的勝利,最終迫使秦國不得不割地求和。

這三件事情獨立看上去似乎都是偶然,但是將它們連起來看的話,那麼就會發現每一次拉攏了魏韓兩國的一方都取得了最後勝利。

這似乎並不能夠用偶然來解釋。

作爲一名穿越者,趙丹的心中非常清楚韓魏兩國的重要性。

要知道趙國和韓魏兩國一樣,都是從春秋霸主晉國之中分裂出來的。

晉國那是什麼國家?那可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存在。

當趙韓魏三晉合一,那就相當於晉國重現,什麼秦國楚國,又有何懼哉?

總有人說,作爲一名普通乃至是廢柴的穿越者,唯一的優勢就是攀科技,不攀科技就一定會被歷史上那些大才們吊起來打。

趙丹覺得這句話有待商榷。

穿越者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對於趙丹來說,最大的優勢是對歷史的熟知。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歷史上啥都有,你好好學歷史就啥都知道了。

學完了歷史,就算你不懂怎麼做,但你也可以“以史爲鏡”啊。

什麼叫以史爲鏡?簡單來說就是——抄。

嗯,抄這個字似乎有些難聽,那就稱爲“借鑑”吧。

中華上下五千年,所有的爭霸格局和橋段早就被先人們給展示到爛了,趙丹所需要做的就是從這些爭霸歷史之中找出能夠爲自己所用的那些知識,然後去……嗯,借鑑一番。

借鑑誰?

趙丹現在就準備借鑑魏國的開國君主,魏文侯魏斯的外交方略。

衆所周知,魏國在魏文侯魏斯的率領下,自正式得到周天子承認立國後便迅速崛起成爲戰國時代的霸主,在當時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存在。

魏國之所以如此風光,固然有魏文侯的英明,吳起李悝的賢能,魏武卒的強大等等因素,但是同樣也和魏文侯的外交方針有着極大的關聯。

魏文侯所採取的外交策略其實非常的簡單,那就是團結韓國和趙國,三晉抱團以一個整體的態度向外擴張。

在韓國和趙國的支持下,魏文侯命吳起向西一路攻佔了秦國的西河之地,將秦國壓縮到了僅剩關中,幾乎到了要亡國的地步。

而在東邊,三晉聯軍接連擊敗齊國宋國等國家,從東方奪取了大批土地,在擴張的同時有力的遏制了齊國的崛起。

在南邊,同樣也是三晉聯手出擊,將楚國打得連連敗退。

而在北邊,魏國通過趙國的支持滅亡了中山國,使中山國成爲了魏國的土地。

考慮到地理因素,如果沒有趙國和韓國的鼎力支持,那麼魏國想要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完全不可能的。

既然魏文侯當年能夠通過團結三晉來鑄就魏國的霸業,那麼現在的趙丹爲什麼就不能通過團結三晉來鑄就趙國的霸業呢?

李世民抄得,寡人抄不得?

當然啦,就算是要借鑑,那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須要符合實際情況,盲目的照搬那是蠢才才做的事情。

用一句後世流傳度很廣的話來說就,那就是要搞一個“具備趙國特色的魏文侯式外交路線”。

比如說趙丹所提倡的這一次外交路線和魏文侯就有所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趙丹和趙國是老大,魏國和韓國如今只能充當小弟的角色。

老大的好處就在於可以吃肉,而且能吃最肥的肉,而小弟只能喝湯。

而且老大也不需要害怕小弟的崛起,如果每一場大戰都是老大吃肉小弟喝湯,那麼小弟成長的速度顯然是遠遠比不上老大的。

這就是爲什麼戰國初年魏國一家獨大,韓國和趙國雖然跟着魏國得了不少好處,但卻始終沒有強盛起來的原因。

當小弟顯然是一件很沒有前途的事情。

事實上,這樣的想法並不是趙丹最近才萌生出來。

長平之戰的結果就是這種“老大吃肉,小弟喝湯”思維的最佳體現。

在這場大戰之中,趙韓魏三國聯手出戰,趙國作爲老大獲得了最大的那一塊肥肉,也就是四分之三個上黨郡。

韓國和魏國作爲小弟,則各自獲得了四分之一的上黨郡以及陶郡的一個縣,這就是喝湯。

說白了,趙國吃肉韓魏喝湯這件事情在長平之戰中已經是既定事實,而趙丹目前所想要做的只不過是以外交的方式來將這種事實給確定下來,並且在以後的爭霸路途中繼續延續下去罷了。

當然了,這些東西趙丹並不會完全告訴自己面前的這些大臣們,因爲沒那個必要。

作爲一名國君,趙丹最重要的責任無疑就是要制定趙國的整體方略,而具體的執行和操作,比如說外交、內政乃至作戰再交給面前的這些大臣以及大臣們下屬的官員和士兵們去執行就是了。

細節可以商量,但是戰略方針這種事情,就交給大臣們去自行領會吧。

就在這個時候虞信開口說道:“大王,那魏王圉乃是親秦之人,若大王欲連魏,此恐爲一大阻礙。”

是的,雖然說趙丹的確很想收魏國這個小弟,但是魏國願不願意當趙丹的小弟其實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趙丹的心中其實早就已經有了計較。

只見趙丹微微一笑,對着虞信說道:“虞卿勿憂,此時寡人已有計較。對了,寡人聽聞那信陵君魏無忌已然北上,不日便可抵達邯鄲。寡人慾收其爲寡人所用,不知衆卿以爲如何?”

第一百零八章 裝逼的隱士第一百一十八章 侯贏罵魏王第八百三十一章 靳黈的建議第三百六十一章 如何抗趙?蔡澤有自己的主張第四十五章 龐煖第二百零四章 你是把寡人當成秦王稷,還是把自己當成藺相如了?第四百四十章 華生,你發現了盲點!第九百四十四章 拿不拿郢都,這是一個問題第一百二十七章 斬,斬,斬,斬!第一百八十二章 畫風逆轉的爭吵第四百七十一章 沙丘宮密會第七百七十九章 入宮第四十二章 虞信使楚 3第九百零七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三百六十七章 決戰前夜第六十六章 胡衣衛和呂不韋第四百零一章 櫟陽城外的心機第六百三十一章 兄妹會第五十三章 龍陽君說魏王第四百九十五章 大王已經被逼瘋了!第五百七十三章 想佔寡人的便宜第四百零三章 戰還是不戰?第三百九十四章 李牧自有主張第二百一十二章 燕國親趙派的威風第七百七十八章 王百將駐守的西城門第十七章 馬具第八十二章 長平戰火 2第五百七十二章 夏日會議第五百四十四章 楚王的怒火和秦王的擔憂第一百一十一章 入宮求見第七百八十八章 勝利第八百二十二章 窮寇莫追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鄙第二百四十七章 原來這破秦之策,一直就在寡人的眼下!第六百零六章 父子閒聊第一百八十章 信陵君入趙,平原君讓賢?第三百五十二章 範睢的煞星?救星?第一百五十章 魏武卒第八百三十二章 腹真的驚喜第六百三十九章 文武新人第九十三章 秦軍的總攻?第一百三十八章 秦軍的反擊第四百五十一章 算了,寡人是和平主義者第一百八十三章 雖有廉頗樂乘龐煖,但寡人的心中還是李牧最重要第七十六章 一郡換一國第六百三十一章 兄妹會第二百七十四章 河東太守府驚變第六百八十七章 魏王圉的雄心第三百五十三章 趙丹的王牌騎兵第九百八十三章 趙丹的煩心事第五百八十二章 恭喜建國第六百九十一章 常平關危情第四百五十七章 功利短視和目光長遠之間的矛盾第九百一十一章 慘就一個字第一百三十四章 王翦第二章 會議第四百零六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八十八章 邯鄲應對第九百零一章 高宛城下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使者和疏忽第一百章 目標-故關!第九百六十三章 抉擇和驚變第三百五十七章 武安君,許久不見第六百五十五章 河西急報第九百三十九章 臨淄城內人心亂第四百八十六章 算計寡人?白羊王汝還未夠班啊第八百四十一章 秦國人的動向第二百三十五章 魏王圉對趙丹的仇恨第五百二十二章 秦王柱問計第七百六十七章 吞併和懷柔,統一之戰的序幕第九百六十九章 生死關頭第二百二十章 秦王稷的希望來了第七百五十七章 蔡澤的失誤第一百三十八章 秦軍的反擊第七十八章 高能預警第六百七十三章 李牧的請求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線戰事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王,此事恐怕有些麻煩第二百零二章 韓王然和魏王圉的心情大不同第八十四章 白起的憂慮第九百三十三章 趙國內部的分歧第一千零五章 趙忠第九十六章 夜襲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縱連橫第三百三十四章 秦國真正的和平條件第二百八十六章 楚王元的野心、憤怒和拼命第五百四十四章 楚王的怒火和秦王的擔憂第七百一十章 是時候破釜沉舟了第一百一十六章 侯贏獻計第七百一十三章 忐忑第二百四十八章 樂間,汝能否聯絡趙國?第二百零七章 魏無忌爲相,寡人看行第二百三十三章 叛國者,死!第八百八十一章 推心置腹的談話第二百六十一章 樂間傳遞的消息第九百一十六章 臨淄城裡的人都瘋了第五百章 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第二百零七章 魏無忌爲相,寡人看行第二百一十一章 君王后給自己的兒子好好的上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