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萬國來朝(一)

雖然距離上元節還有一個月,但此刻的長安城中過節的氣氛已經非常濃郁了,各地趕來的商隊都趕着這個檔兒口匯聚到西市,各種貨物可以說是琳琅滿目,堆積如山,讓人真是有點應接不暇。更爲讓人新奇的是,長安城今年紅頭髮、綠眼睛的西域人要比往年多上不少,他們都是跟隨各國使團進京的,這些人有載滿貨物的商隊,也有來大唐尋找人生機遇的人。

不管是什麼物件,只要是倒騰的人多了,那價格自然也就降下來了,所以今年長安城的百姓倒是可以放開手腳去買一些西域的新鮮玩意兒。爲了讓百姓過上一個好節,也讓來往的商旅多賺一些財帛,李承乾特意將宵禁的時間減半,嚴令京兆府加派三倍的人手去維持市面上的穩定。

不過,要說現在長安城裡最忙的衙門,不是京兆尹,而是蕭銳和唐善識領銜的鴻臚寺,今年來到長安城朝見的國家超過了以往。有樓蘭、于闐、龜茲、烏孫、疏勒、姑墨、溫宿、精絕、高昌等西域三十六國,還有吐蕃、南詔、林邑、高句麗、新羅、粟特、黑水、思慕等各部國,零零總總加起來有五十八個國家。

人多了,事兒自然也就多了,爲了保證各國使團的“安全”,李承乾特意詔命左衛軍抽調三千鐵甲軍護衛在諸國使團下榻之處,同時密令內衛府派出大量的內衛,在暗中監視使團們在查長安城中的一舉一動,重點是吐蕃的使團看看他們到底想幹什麼。

按理朝廷的禮制,各國進京的使團都要先上本章,然後等待皇帝的旨意單獨覲見,而李承乾現在是監國,這個任務自然也就落到了他的頭上,在諸國中對現今的大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吐蕃和高昌兩個國家,所以這兩個國家被安排到了最後。

承慶殿,恆連引領了一位身着異族服飾的青年走了進來,來者不是別人,正是高昌世子麴智盛。高昌一國可不是第一次來朝了,貞觀四年的時候,其父麴文泰偕妻宇文氏朝唐,皇帝賜其妻李姓,預宗親,封常樂公主。這些年來兩國的關係日見親密,高昌王麴文泰也是年年上貢,李君羨的所部就是借道高昌繞道勃律的,大軍所需的物資也是通過人家的領地運過去的。

雖然在心裡,李承乾很討厭凡是依賴於人,也知道早晚因爲利益而反目,但現在兩國的關係正處在蜜月期,不能無故伐人之國、與人爲惡,面子上是一定要過得去的。

“高昌世子麴智盛,見過天朝太子,殿下萬福金安!”,麴智盛的漢禮行的非常標準,和他諸國使節的生硬笨拙大有不同,這點和其出身有很大的關係,讓人看了自然比其他使節親切。

麴氏王族都是漢族,祖籍金城,“鞠麴同宗”,金城麴氏源自鞠氏,其祖先爲漢代尚書令鞠譚。所以高昌國的實行的制度基本上都參照了中原規制,在西域諸國中是比較特立獨行的國家,皇帝對這個禮儀制度和大唐差不多的國家也分外看重。

“免禮,免禮,世子請坐,孤早就聽說高昌世子的大名,文武兼備,人情練達,是諸國儲君中的佼佼者,可很遺憾,一直都無緣一見。今兒個能見上一面,算是解了這心中的這遺憾了。”

謝座後,麴智盛笑着拱手回話:“太子殿下客氣了,小王這點螢火之光怎敢和皓月相提並論,在殿下面前小王真是相形見絀。不要說小王,就算是整個西域三十六國,誰沒聽說過殿下的事蹟。

不及冠年遍率軍東征西討,在戰場上立下不輸任何名將的軍功,而且極善治理內政,治水修路,整飭吏治,大唐國泰民安,成爲萬邦之主,這都是天可汗和您的功勞啊!”

花花轎子人人擡,李承乾這個大唐太子如此的客氣,那他自然也得跟着說些好聽的,中原王朝不比西域,面前的這個太子也不比諸國的王儲。那句話怎麼說來着,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大唐太子替父監國,手握百萬雄師,他的威嚴也未必比天子少到那裡去。

按理說太子最多隻能算半個皇帝,歷代太子在當皇帝之前也都如履薄冰的對待內外,絲毫僭越一分,生怕一個不小心就遭受橫貨。可這位卻大有不同,來之前父王可是再三叮囑了,在大唐除了天可汗陛下外,最不能惹的就是面前的這位。

且小心伺候着吧,鄰國吐谷渾的慕容氏就是最好的例子,仗着有幾十萬的控弦之士,就敢貪得無厭的要這要那,結果把人家惹怒了,僅僅兩次征討,就宗廟傾覆、身死國滅爲天下笑,數百年基業毀於一旦。

“這次高昌王朝貢的禮單,孤看了,對此只有兩個字的評價,那就是甚好。”,話間,李承乾把案子上的兩份禮單遞給恆連讓他送下去後,繼續說:“這裡一份是禮部擬定的回禮,孤已經批示按照雙倍供給。另一份是皇室贈給常樂公主的,令母既然是天可汗的義妹,那自然是我李唐皇室之人,這些東西也孤的一點心意,世子可不要嫌少啊!”

看過了禮單後,麴智盛倒吸了一口涼氣,好傢伙,這天朝上國真是沒白叫啊,看看僅僅是王室的一次朝見,竟然換得的這麼多的賞賜,茶葉、瓷器都是以車爲單位的,這到了西域能換多少金子啊。

更爲讓人眼紅的是,大唐太子送給母親的禮物,綾羅綢緞、珠寶玉器等,而且都標明瞭皇室專用的,那得是什麼做工,這可比中原販賣到西域的東西不知好了多少倍。

“殿下,這禮,這禮太重了,小王實在是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高昌爲大唐也沒作什麼,怎麼擔待得起如此衆多,名貴的禮品呢!”

看着麴智盛一副受寵若驚的樣子,李承乾隨即擺了擺手,笑着說道:“金石有價,大唐和高昌的情義無價,我李氏和你麴都是漢族一脈,孤希望兩國之間的情義可以一直延續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因此而受益。你說呢,世子?”

是是是,“太子殿下所言極是,臨來時父王已經寫好國書,高昌永遠是大唐在西域的一柄快刀,誰敢對大唐不敬,那便是高昌的敵人。”......

待麴智盛走後,在一旁侍從的長孫衝來了一句:“殿下,你給高昌的禮大重了吧,有這個必要嗎?臣不信他們敢捋大唐的虎鬚!”

別說長孫衝不明白,就禮部,鴻臚寺的人也想不明白,這高昌和其他國家的回禮的差距也太大,用得着這麼擡舉他們嗎?

“表哥,你見過豪強借給百姓糧食度災荒吧,這糧食那是白吃,到時候不連本帶利的吐出來,行嗎?”,話畢,李承乾衝恆連揮了揮手,示意下一家可以進來了。

第七百六十六章 有錢,任性!第九百四十二章 新紀元,新開始!第四百二十四章 魏王搶親第三百五十一章 不把朕放在眼裡嗎?第七百五十二章 我可有誠意了!第二十五章 王家的投資第六百四十章 讓你死的心服口服第九百七十一章 你是不是想學司馬懿?第七十九章 大唐需要水師(1)第二十七章 未雨綢繆第四百一十二章 欺人太甚的老匹夫第七百零一章 又“送走”了一位第五十九章 新造紙術帶來的影響(1)第六百三十一章 起因!第四百二十章 奇怪的官兒,奇怪的官場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極宮前上演的全武行第一百九十章 承慶殿議事第七百一十章 都是情債惹的禍第四百八十五章 魏徵vs王珪第九百五十九章 胖子的桃色新聞!第四十六章 滅蝗進行時(1)第四百四十章 白衣報喪第七十九章 大唐需要水師(1)第九百七十五章 再說一遍,這是私事!第三百四十七章 爺的錢可不好拿第六百六十九章 冤大頭-李元嘉第七百三十四章 又起波瀾第二百一十三章 初抵洮州第四百八十五章 魏徵vs王珪第五十一章 李承乾造反了?(3)第一百五十三章 你能閉嘴嗎?第四百零八章 知錯能改的皇帝第五百九十一章 求情等於送死第二百四十一章 龍有逆鱗,觸之必死第九百五十五章 你走吧!第三百五十八章 一天被呲了兩泡尿的李恪第五百六十九章 議和?誠意不夠!第八百二十章 就是袍子的問題!第六百六十七章 打劫啊,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第二百二十八章 明犯大唐天威者,雖遠必誅第七十七章 慶功宴上的風波(1)第九百二十六章 他想搞什麼幺蛾子!第七百八十八章 新發現與小和尚第八百六十一章 道長,你算的真準!第四百零二章 《秘記》的來源第十一章 初遊終南山第五百八十三章 該敲打的時候就得敲打第九百六十五章 凌煙閣(二)第十八章 利州之戰第六百二十一章 就是那麼簡單第六百一十八章 因禍得福第五百零一章 萬國來朝(一)第五百一十二章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第三百六十七章 本王可不是傻子,這坑我不跳第一百二十六章 侯君集嚇尿了第九百三十八章 倆小老頭的算計!第六百二十章 有錢能使鬼推磨第七百二十七章 醉打金枝(二)第五百零七章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第二百二十二章 庫山終戰第五百八十三章 該敲打的時候就得敲打第一百二十七章 誰的賬也不買第四百七十一章 美女和野獸第二百四十二章 朕就問你知不知錯第九百六十六章 你放心上路!第二百四十一章 龍有逆鱗,觸之必死第二百八十九章 被老頭兒玩兒壞的吳黑闥第四百四十二章 憶往昔第七百七十三章 此宴會,非彼宴第一百七十六章 長孫皇后出的難題第二百九十五章 兩個死腦筋的老頭兒第九百七十六章 病秧子,你不中用!第一百一十一章 天下英雄進入吾彀中矣 (2)第九百八十七章牙咬崩了!第六百六十一章 大唐馬謖-劉仁軌第四百二十章 奇怪的官兒,奇怪的官場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小看讀書的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虧是福第三百七十二章 曲江池的奇景第二百三十六章 太子到底想幹什麼第三百一十五章 告別第四十章 岑文本的警告第八百一十六章 狹鄉遷寬鄉!第六百一十二章 忠臣不僅前臺有第八百一十五章 物“事”人非第五百零四章 錦衣還鄉第四百四十九章 承慶殿外的棋局第四百一十三章 鄠縣農場的小老頭第九百七十一章 你是不是想學司馬懿?第四百零八章 知錯能改的皇帝第七百四十五章 世上最大的謊言第四百零七章 禽獸不如啊第七百六十三章 何苦來哉呢!第五百四十四章 你知道聖人的名諱嗎?第三百八十二章 說話不算話的李世民第三百四十八章 會吃醋的小傢伙第八百八十七章 大唐豪放姐!(三)第七百六十八章 苦思之時蹦出來一個哪吒!第八百三十二章 行了,你也下去涼快下!第八百八十五章 大唐豪放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