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魔改

須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如今漢室,還是曾經的嬴秦,‘九卿’二字所對應的朝堂中央職務,其實都不是九個位置。

——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字面上看是三位‘公’,九位卿;

實則,卻從來都不是如此。

秦時,九卿不只九位。

內史分正牌的內史和治粟內史,少府分正版的少府和匠作少府;

這就是四個‘九卿’了;

再家上各種正版、盜版九卿,以及左右丞相——別說是九卿了,甚至就連三公,實際上都不止三位!

沒辦法;

始皇嬴政掌權之時,華夏文明正處於承前啓後,承上啓下的關鍵時間點。

三公實際上有四五個人、九卿實際上有十幾個人,都屬於再正常不過的事。

但三公九卿,之所以會被稱之爲‘三公九卿’,正是由於太祖高皇帝,在立漢國祚後定下的規矩。

——三公者,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者,衛尉、廷尉、太僕、少府、典客、宗正、奉常、內史、郎中令。

可即便如此,在後續的具體操作當中,也還是經常出現‘岔子’。

左右丞相之制,自是不必贅述;

而在太宗孝文皇帝年間,甚至還出了一個‘計相’,專門負責相府內部,關於數據覈算的工作。

時至今日,漢家自秦繼承而來的三公九卿制,更是形成了一套幾句漢家特色的潛規則。

比如太尉不常設;

比如政權交替,或朝局不穩之時,間歇性被採用的左右丞相制度。

倒是九卿,在漢家逐漸穩定了下來,形成了‘一個蘿蔔一個坑’,九卿確實只有九人的定製。

作爲一個政治水平在合格線以上的丞相,劉舍當然知道劉榮這番話,究竟意味着什麼。

——讓漢家的九卿,也如秦時那般,設十好幾個位置,並不現實。

既然如此,那一個新九卿的誕生,自然就意味着一箇舊九卿的降格。

念及此,劉舍不由自主的低下頭,掐着手指暗自盤算起來。

內史,作爲關中地區的‘小丞相’,尤其還是漢家培養丞相的體系:九卿-內史-御史大夫-丞相這一升官路線的根基,顯然不大可能被取締。

此外,少府、廷尉、太僕、衛尉等專業性極強,又極具不可替代性的屬衙,也基本安全。

剩下的典客、宗正、奉常、郎中令——宗正負責宗室事務,不可或缺,奉常主祭祀禮制,同樣必不可少。

最後剩下的典客、郎中令兩個位置~

“如此看來,陛下是打定主意,要動典客了?”

如是想着,劉舍也不由悠悠長嘆一聲,爲纔剛提拔到典客之位,躋身九卿之類的公孫昆邪,暗下同情起來。

——在漢家基本已經成熟的九卿體系當中,典客,可以說是最沒存在感,同時也是最可有可無的部門。

蓋因爲典客的基本職責:內外宗藩事宜,實在是於其他部門的職權多有重迭。

內藩,在已經消滅異姓諸侯的當今漢室,基本可以直接和宗親諸侯劃等號。

而宗親諸侯,畢竟沾着個劉氏宗親的身份,哪怕沒有典客去接洽,也還是有宗正可以去管。

至於外藩,掰着指頭算下來,也就是南方百越之地的南越、閩越、東海三國,以及西南夷的夜郎、滇等小國。

而這些小國,名義上是漢家的外藩,實際上,卻也屬於漢家必須搞定,使其轉化爲內藩,且要儘可能和平解放的區域。

與這些小國相關的事務,對如今漢室而言,完全可以算作是外交事宜;

而外交,本身就是奉常所負責的禮制的一部分。

如此說來,典客說是位漢九卿之列,專責內外宗藩事宜,但實際上,真到了需要處理內外宗藩的問題時,完全可以由其他的九卿部門分工代勞。

念及此間種種,劉舍最終做出判斷:主爵都尉這個新九卿頂替掉的,大概率就是典客了。

與此同時,劉舍也隱隱感覺到:該來的,還是來了。

——八年前,太宗孝文皇帝駕崩,先孝景皇帝順位繼承,位即九五。

同年,即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七年,都還沒改元元年的先孝景皇帝劉啓,就已經開始在朝中九卿的位置上,瘋狂安插自己的心腹了。

到兩年前的孝景皇帝六年,先帝駕崩,當今劉榮即立;

只不過,畢竟不是先孝景皇帝那般,做了二十多年太子,羽翼早已豐滿的儲君。

再加上纔剛即位,緊接着便爆發了漢匈朝那戰役,半年後又是漢匈河套-馬邑之戰。

故而,在即位之後,當今劉榮並沒有急着在朝中公、卿的位置上,安插自己的心腹黨羽。

而今,劉榮借一手鹽鐵官營,終於隱晦展露出了這樣的意圖。

——主爵都尉,即要負責即將推行的鹽鐵官營,還要負責原本屬於少府的糧食官營!

如此要害的職務,劉榮顯然不可能以能力,作爲第一審覈條件。

按照劉舍的猜測,漢家第一任主爵都尉,大概率會從劉榮曾經的太子宮班底中選出。

而主爵都尉,同時掌握着鹽鐵、糧米這三項大宗貨物的國企壟斷事宜,其進獻顯然都屬於當今劉榮;

也就是說,主爵都尉轉下的每一分錢,最後都會流入少府內帑。

這就意味着從今往後,主爵都尉會天然成爲少府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超級搖錢樹。

對於主爵都尉,少府很可能會有求必應,甚至不再具備過去那般堪稱變態的超高原則性。

換而言之:當今劉榮極有可能憑藉一個主爵都尉,來間接將少府也完全納入自己的掌控。

——這,很不容易。

或許聽上去有些奇怪:少府,本身就是漢天子的私人管家,主要工作就是打理漢天子的私人財產;

難道漢天子掌控少府,不是本該如此的嗎?

漢天子掌握自己的私人財產,難道還需要通過政治手段?

但實際上,人類文明進程上的許多事,其實都是理論上一個樣,事實上卻是另外一個模樣。

真要說‘本該如此’,那天子本就該富擁天下,並口含天憲!

可實際上呢?

幾乎每一位封建帝王,都需要在坐上皇位之後,通過自己的手腕,把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利,從不同的人手中,扒拉回自己的碗裡。

比如太祖皇帝駕崩之後,孝惠皇帝就曾試着把本該屬於自己的皇權,從母親呂雉的手裡扒拉回來,結果卻失敗了;

沒鬥過老孃,孝惠劉盈又盯上了丞相曹參,想把意外流到丞相手裡,被丞相分走的部分皇權拿回來。

結果又失敗了,被曹參一句‘垂拱而治聖天子’給噴了個狗血淋頭。

太后太后鬥不過,丞相丞相也拿捏不住,於是孝惠皇帝心灰意冷,徹底擺爛,成功在二十三歲的年紀把自己作死。

更爲典型的:太宗孝文皇帝!

在當初,剛從代地入繼大統時,理論上本該掌握整個華夏文明的太宗孝文皇帝,可是連自己的禁衛統領都無法做主!

在陳平、周勃等老臣明裡暗裡的鉗制之下,太宗孝文皇帝幾乎是被完全架空,連皇宮護衛統領:衛尉,都無法任命一個自己真正信任的心腹。

萬般無奈之下,太宗孝文皇帝只能玩兒個文字遊戲:在九卿之一的衛尉之外,另設一個‘衛將軍’的職務。

所謂衛將軍,無官銜,都尉級別的軍事級別,比二千石的待遇級別。

至於其權責,太宗孝文皇帝的原話是:在衛尉公務繁忙、無暇他顧時,協助衛尉完成禁中宿衛工作。

說的再直白一點,就是衛尉管整個未央宮的宿衛,而衛將軍則專門負責天子居所:宣室殿的宿衛工作。

單從這一件事,其實就不難發現:封建皇帝,理論上雖是‘無所不能’,但實際上,卻並非是這樣的。

——那些理論上屬於自己的權利,都需要封建帝王一點點爭取,在證明自己‘配得上擁有這個權利’後,才能真正成爲理論上無所不有、無所無能的封建帝王。

比如太祖高皇帝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憑藉自己開國家、建社稷的功績,來證明自己配得上,併成功擁有天子權柄;

孝惠皇帝爭取了,也失敗了;

太宗孝文皇帝爭取了,最終成功了。

便是先孝景皇帝,看似是坐上皇位的瞬間就大權在握,但實際上,早在還是監國太子,甚至是單純的儲君太子時,先帝就已經在‘爭取’了。

二十多年的太子生涯,與其說先帝最寶貴的收穫是帝王之術,倒不如說,是在還沒有真正坐上皇位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大環境對帝王的測試。

而當今劉榮,卻是自有漢以來,極爲特殊的一位。

——和先帝一樣,非嫡出,卻也是庶長;

和先帝一樣做過監國太子,卻幾乎是獲封爲儲君的同時,就肩負了監國之責。

在和太宗皇帝差不多的年紀:及冠前後即位,雖沒有‘主少國疑’之嫌,卻也不必先帝即位於而立之年。

論能力,劉榮顯然合格,甚至不止是合格;

但論‘資歷’,或者說是施政經驗,劉榮卻相當欠缺。

——幾個月的太子生涯,三年的監國太子生涯,外加時至今日的兩年皇帝生涯。

接觸朝政總共不到六年,這樣的經驗,別說是放在一位皇帝身上——哪怕是放在一名官員身上,也必然會讓人心裡犯嘀咕。

於是,自然而然的,某些本該屬於劉榮的權利,便以各種渠道、方式,而流向了不該流向的地方。

比如東宮兩位太后,至今都還掌控者漢家僅有的兩塊玉製兵符其中一塊;

比如朝中大事,就算劉榮有意無意的不去奏請東宮,下面的官員也還是會代勞,去向兩位太后——尤其是竇老太后請示。

再比如,就是相府、少府這樣的部門。

——或許劉舍不會悖逆劉榮;

——或許石奮不敢悖逆劉榮。

但正所謂:閻王好見,小鬼難纏。

底下的官員,真的很難不生出‘陛下才多大年紀?’‘這年紀的娃兒能懂什麼?’之類的想法。

而這樣的想法,就會在所有人不知不覺間,影響他們的行爲。

好比少府下轄的東西織室,本該對天子之令不打折扣的施行;

但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當劉榮對東西織室下達命令時,本該立刻應下的負責人,卻很可能會遲疑。

遲疑過後,或許會不情不願的順從,但更大的可能性,是隨便扯個藉口,把劉榮給搪塞過去。

這樣的狀況,是無法避免的。

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通過不斷地證明自己,來讓所有人都認識到:陛下,沒那麼好糊弄。

當然,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封建王朝纔會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說法。

——相比起向那些本就不咋忠誠於自己,且對自己有刻板印象的小人物,證明自己的手腕、能力,顯然還是直接安插自己人,要簡單省事兒的多。

劉舍曾經想過,劉榮大概會在二十五歲前後的年紀,試探性的開始往朝中安插心腹;

至於劉榮真正意義上大權在握,百無禁忌,再無掣肘,則很可能要熬到竇老太后駕崩。

而現在,一個主爵都尉,卻無疑是將劉舍先前的論斷盡數推翻。

——劉榮,已經開始行動了!

行動的第一步,就是把曾經,由太宗孝文皇帝臨時設立,負責主持‘輸粟捐爵’之事的主爵都尉,魔改成一個小一號的少府內帑。

從‘主爵都尉’這個職務名稱,以及該職務的由來、原本的職責,劉舍甚至能想到:日後成爲九卿的主爵都尉,大概率不會摒棄原來的職權。

即:時至今日都沒有正式叫停的輸粟捐爵一事當中,有關授爵的相關工作;

而作爲一個九卿——尤其還是以‘主爵’作爲官職名稱的九卿,主爵都尉在授爵方面的權限,也不可能只侷限於輸粟捐爵這一塊兒。

或許軍功籌爵,爵位傳襲,乃至於功侯敕封、外戚恩封,都將被納入主爵都尉的職權範圍。

到了那時,手握糧食、鹽、鐵三項大宗壟斷生意,與少府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由漢天子光明正大的在背後撐腰,且掌握着‘爵位’這一重要職權的主爵都尉……

“或許二十年後……”

“——不,是十年;”

“或許十年後,我漢家的九卿之首,便不再是內史了。”

“而會是曾經鮮爲人知,卻被當今魔改出來的:主爵都尉……”

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歇一天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98章 陛下口諭!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431章 面聖第122章 暴君!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343章 考校第399章 金布律?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243章 周亞夫可惜嘍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315章 活該!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466章 點將!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3章 左膀右臂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105章 西進!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21章 殫精竭慮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46章 莢錢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454章 故年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292章 蒙王?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44章 長安侯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335章 西域!第435章 稅第425章 河西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40章 賺錢賺錢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5章 登門賠禮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454章 故年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77章 我乏了第50章 有樣學樣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365章 物論第387章 商賈第380章 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