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

居高臨下的站在長階上端,緩緩朝下方拾級而下;

看着御階下方,應考士子各懷心緒——大部分人心有餘悸,小部分人微微皺眉的反應,劉榮心中也算是大概有了數。

在詔書宣讀完畢,得知劉榮打算光明正大的,打壓那些主動退考的考生後,絕大多數人臉上,都是一副‘還好我沒這麼幹’的慶幸;

這些人,基本都被劉榮打上了一個‘平庸之才’的標籤。

這些人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利益沒有受損。

準確的說,是差點就受損了,卻因爲自己的正確抉擇,而僥倖沒有受損。

至於那極小部分——總數不超過三十個人,此刻則無不是微皺着眉,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就好似是在想:這麼做,會不會有些不妥?

要不要做這個出頭鳥,勸陛下三思?

這些人,便大概是劉榮想要通過科舉,爲漢室選拔出來的、真正意義上的‘人才’了。

——思維模式。

對於官僚,尤其是年輕官員而言,這是個非常重要,且極難培養的東西。

當某一突發事件發生時,官員的第一反應,往往能最大程度體現出這個官員的成色。

好比某年秋天,某地糧價鼎沸;

若是此刻,那些個一臉心有餘悸,甚至有些幸災樂禍的考生,在彼時發生糧價波動的地方爲官。

他們的第一反應大概率是:怎麼辦?

會不會被問責?

會不會保不住烏紗帽?

啊呀,我怎麼這麼倒黴,被分配到這麼個鬼地方……

這樣的思維認知下,接下來的一系列抽象操作,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人品好些的,或許能嘟嘟囔囔、罵罵咧咧的,動用一些粗暴甚至上不得檯面的手段,好歹把事兒給平了;

人品差些的,更是極有可能成爲華夏曆史上,第一個總結出‘提出問題的人,比問題本身更好解決’這一概念的敗類。

這樣的官員,該要嗎?

劉榮的回答是:能要。

但不能重用。

最好,讓他們擔任‘少吏’,也就是部門副手;

而非‘長吏’,即具有決策權的部門負責人。

至於直接淘汰——正所謂:不聾不瞎,不配當家。

對於封建王朝而言,再差的官員,也比沒有好。

說得再直白點,就是再混亂、再黑暗的秩序,也比完全沒有秩序的混沌要好。

所以這些人,劉榮也還是會酌情去用——當庸人、庸官去用。

反觀那些一臉憂國憂民,第一反應就是事件本身可能引發的影響,以及思考起事件應對辦法的‘極少數’;

還是同樣的例子,某地糧價鼎沸。

換作這些思維模式更成熟、更‘不利己’的傑出者爲地方官,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糧價鼎沸?

那接下來,必定是餓殍遍地!

必須要出手了!

施粥賑災!

開倉放糧!

在這麼一套思維模式下,一切,都會順理成章的步入正軌。

用最直白、最淺顯的話來說:這些人——這些傑出者,天生就擅長面對、解決問題。

反之,佔據絕大多數的‘庸才’,則本能的厭惡問題,更無比排斥、不願意解決問題。

偏偏爲官一方,要的就是不斷地面對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

二者孰優孰劣——哪個能用、哪個不能用,哪個能重用,哪個能湊合用,自也就一目瞭然了。

事實上,這也同樣是黃老學日漸落寞,逐漸退出漢室權利決策核心的又一重要因素。

——黃老學的做派,和那些什麼事兒都不想管,恨不得一輩子都不會有問題需要自己解決,最好就這麼碌碌無爲混到退休的庸人、庸官,實在是看不出什麼兩樣。

哪怕實際上,二者是有區別的——哪怕黃老無爲後面,緊跟着就是一句‘必要時無所不爲’;

但黃老無爲四個字的存在,也無疑還是爲那些不作爲、不願作爲、不敢作爲的庸官,提供了絕佳的保護色。

什麼?

你說我不做事兒?

你懂個屁!

本官這是無爲而治,與民休息!

哪涼快兒哪待着切!

懂什麼叫執政學派嗎你?

很顯然,劉榮並不喜歡——甚至非常討厭這種現狀。

無論庸人還是賢能,都在比着誰更悠閒、誰貫徹‘無爲而治’更徹底?

特麼活兒都留給朕來幹是吧?!

那朕要你們有什麼用?

天下百姓民,每年上繳數百上千萬石的糧食,就爲了供養這麼些個無爲而治、道法自然的老道?

不好意思——天子榮在位期間,漢家不允許存在編制內的道士。

要麼老老實實幹活,然後踏踏實實拿俸祿養家餬口。

要麼滾去夢裡的深山老林,煉丹也好、修仙也罷,沒人管你。

帶着這樣的想法,劉榮終是停下腳步,在長階大約中部偏下位置的一處平臺駐足。

隨着劉榮的身影逐漸靠近,並愈發清晰地出現在應考士子視線範圍內,考場的氛圍,也莫名莊重了起來。

——劉榮,這儼然是一副‘親自監考’的架勢。

隨着劉榮落座,早早備好的三輪科舉試卷,也隨之次序發放到考生手中。

卻是無人知曉;

哪怕汲黯這樣的近臣、丞相劉舍這樣的重臣,都沒有哪怕一人知道:在劉榮心裡,三輪科舉,其實已經結束了。

本次科舉最耀眼的三十號人,已經被劉榮一紙‘懲罰無故退考士子’的詔書,給順利甄別的出來。

剩下的,不過是看看那千把號庸才當中,能有多少人具備被‘湊合用’的資格。

至於那傑出的三十位?

——試卷纔剛發下去,考生們連個人信息都還沒填完,這三十來號人的名字,就已經被劉榮記錄下來,並初步擬定爲本次科舉的‘甲榜’了。

還是那句話。

本次科舉的第三輪,應考人數實在是太少;

爲了最大可能提高通過率,劉榮幾乎是最大限度壓低了考題難度。

雖然依舊算不上‘閉着眼睛都能通過’,但至少對那些有心思憂國憂民,而非關心自己能否通過的傑出者而言,完成這麼一張考卷,根本就不在話下。

事實上,於四天前剛結束的二輪科舉,這三十來號人的成績,也基本都在前五十名內。

——二輪科舉六千多人應考,通過者足足1378人!

能在這麼多人裡排進前五十,已經足以說明這三十來號人的學術水平了。

至於那三兩個跌出前五十的意外,劉榮也無心去修補這個小小的bug。

筆試成績,不過是一個附加項而已。

至少本次科舉的第三輪,情況確實是這樣。

對於劉榮而言,一個能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就本能的開始思考應急預案,投入到事件當中去的官員——哪怕到最後,第三輪科舉真的連六十分都拿不到,那也是值得劉榮出手撈一把的可塑之才。

如是想着,劉榮的目光,便不由自主的,被那三十多張各有特色的青澀、自信面龐所吸引。

——熟人不少。

故太子舍人鄭當時,五大三粗,哪怕跪坐在地,也還是比旁人高出一頭,很是扎眼。

還有南皮侯竇彭祖,雖然沒有着朝服,但腰間那枚象徵徹侯之爵的金印紫綬,也還是讓周遭考生本能的,以竇彭祖爲中心朝四面八方遠離。

同時,暗地裡也不忘吐槽幾句:堂堂徹侯之身,幾千戶封國食邑,三十好幾快四十的年紀,跑來和我們這些年輕人爭;

漢家的徹侯勳貴,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越來越不要臉了……

還有公孫弘——太宗皇帝元年的博士,和賈誼一個年紀、一個時代的人物;

如今也是年過半百,頂着一頭華髮,跪坐在一羣年輕人之間俯身答題,也同樣引人注目。

陌生的面孔也有。

但前兩輪科舉過後,像樣一點的,也基本都被劉榮給挑了出來,作爲重點關注對象。

——齊人主父偃,治的是如今漢室,比墨家都還要稀罕的長短縱橫術!

哪怕拋開此人,乃留名史冊的歷史人物不談——就算是爲了保留學術多樣性,劉榮也肯定會留下這個縱橫家的獨苗!

——千乘倪寬,儒生。

卻並非劉榮不待見的魯儒,或是動不動搞出來個‘大新聞’,搞得漢天子既不敢喜,也無法悲的公羊一脈;

而是師從濟南伏生除死人晁錯、二世祖張偃外,唯一的、正兒八經的傳人:歐陽和伯,治的是如今天下最全、最權威的一版《尚書》。

這麼個人,哪怕不堪歐陽和伯的面子,以及倪寬自身才華的面子,劉榮也起碼要給《尚書》,以及濟南伏生一點面子。

——結巴文豪,司馬相如。

曾追隨樑孝王劉武,在那個‘是個文人都能在樑王宮吃香喝辣’的美好時代,吃盡了樑王劉武紅利的苦命人;

但從此人就此銷聲匿跡,並出現在今歲科舉來看,也不難發現:失去了樑王劉武這個大金主,司馬相如的日子並不好過。

所以,即便前兩輪科舉,司馬相如都‘答非所問’——分別交上了一篇辭藻華麗的文賦,劉榮也還是給司馬相如開了特殊人才綠色通道,使其通過了科舉。

原因無他;

司馬相如的賦,寫的那是真漂亮啊……

不單是那一手好字——內容本身,也是‘美’的不可方物!

且不提那些後世人不大熟悉的,就說後世最廣爲流傳的:《鳳求凰》!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

詩詞歌賦之類,劉榮確實不怎麼尅兒。

但一篇詞賦美不美、好不好,劉榮還是有起碼的判斷能力。

司馬相如,沒說的——劉榮欽定的中央宣傳部長!

也不求未來的司馬相如,能按照《鳳求凰》的規格,寫出一篇讚揚劉榮英明神武,捧劉榮臭腳的作品;

寫寫風土人情啊~

寫寫人間值得啊~

乃至於,寫寫男女情愛之類,也足以。

華夏文化的底蘊,足以支撐司馬相如,以這些看似‘肥皂劇’般的作品,爲劉榮達成想要達成的政治目的,提供劉榮想要的統戰價值。

除了以上幾人,也有幾個劉榮印象不深,但很確定其‘青史有名’的人物。

酷吏王溫舒;

弓高侯庶孫,故少府舍人韓嫣;

以及幾位老臣、近臣家中的傑出子弟之類。

總的來說,質量還算讓劉榮滿意。

“四百石……”

“嗯……”

“要不要稍作改動呢……”

思考間,劉榮心中也不由有些動搖起來。

——首先,本次科舉,劉榮是一定要‘造成轟動’,好爲日後的每一次科舉開個好頭的。

既然是要開好頭,那自然是要讓參加考試的人,儘可能多的坐上像樣點、體面點,最好秩祿高一點的位置。

原本的計劃是堆數量,任命上千,乃至數千名官員;

考慮到這個數量級,劉榮甚至還給自己留了個小小的退路——沒把話說死成‘人人四百石’,而是說成‘最高四百石,最低一百石’。

而眼下的狀況,顯然無法滿足劉榮堆數量的計劃要求了。

既然堆數量不行,那自然就要提質量。

——讓儘可能多的人有官做,並讓拔尖的一批人,做出乎所有人預料的‘大’官。

念及此,一個原本不該被這麼早拿出來的方案,也隨之出現在了劉榮腦海當中。

“尚書檯,就藉此番,順勢成立吧。”

“甲榜定死爲三十人,往後也同樣如此。”

“——乙榜任命爲四百石級別的少吏,到地方郡縣打磨、沉澱;”

“甲榜的三十個,就先納入尚書檯,在朕左右見習吧……”

尚書,並非劉榮新發明的官至,而是本就存在於漢室現有體系中。

——所謂尚書,是和尚廚、尚衣等屬衙在內的、隸屬於少府的、負責劉榮生活起居的六個部門,即‘少府六尚’之一。

作爲少府六尚中,分管筆墨、文檔類別的部門,劉榮對於這個部門的官員任免,不說是有絕對的話語權,也起碼是說一不二。

藉着本次科舉的機會,把科舉最傑出的幾十號人塞進尚書檯,無疑也能以最溫和的方式,將自己的圖謀展露在外朝面前。

——都看清楚咯~

——朕吶~

——又要搞事情啦~

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46章 莢錢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159章 社稷第432章 策問第369章 詭寂歇一天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20章 諸呂故事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77章 我乏了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58章 我有卵子!告假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205章 羽林第387章 商賈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466章 點將!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35章 漢少府第411章 人才庫?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411章 人才庫?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376章 無題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434章 還行吧第343章 考校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435章 稅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14章 坑兒的爹!第353章 吞金獸!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105章 西進!第5章 登門賠禮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50章 有樣學樣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回家晚了第340章 驗金石第371章 鹽鐵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152章 博望苑第207章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142章 啊這?啊???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381章 洗牌第61章 陛下!第79章 雛鳳初鳴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381章 洗牌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