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

從劉榮提出,對漢家現有的公、卿體系進行改制時起,朝堂內外,便始終被一股莫名的不安所充斥。

尤其是在劉榮明確表示內史、少府——這兩個九卿當中的代表性部門,至少要分別拆分成兩到三部分時,朝堂內外凡九卿有司屬衙,都可謂惶惶不可終日。

連少府、內史都要挨刀子!

更何況是我們?

但今日,當‘閘刀’徹底落下,公、卿級別的改制方案正式拍板,滿朝公卿大臣,卻都是莫名長鬆了口氣,只覺一陣久違的輕鬆。

沒辦法;

——最令人恐懼的,從來不是已經砍在身上的刀。

而是懸於半空,精確瞄準脖頸,必然會落下,卻遲遲不曾落下、不知何時落下的刀。

極致的恐懼源於未知,就是這個道理。

過去這段時間,九卿有事屬衙,上到中二千石的九卿本人,下到四百石、二百石,乃至百石級別的基層官員,都因爲這未知的恐懼而晃晃不可衆人。

每一個人都在擔心;

擔心自己的屬衙被拆解,更或直接被取締。

而自己,要麼跟着被拆解的部門,被劃入某個相對更差的部門;

要麼隨着部門被取締,便自然而然遭到遣散。

最樂觀的情況,也不過就是眼下,原屬於典客屬衙的官員們的遭遇。

——本來在九卿屬衙幹得好好的;

雖然是典客這麼個沒存在感的九卿,但再怎麼說,那也是九卿啊!

在朝爲官,又是九卿部門直屬,相親都能平白多三分底氣!

現在好了。

典客不再是九卿了。

原本屬於典客屬衙的官員,有一個算一個,都不再是劉榮口中的‘九卿有司’官員,而是某個非九卿獨立部門的官員了。

最可怕的是:九卿部門和非九卿部門,是有許多方面的區別、不同的。

最典型的——典客卿本人,從原先的九卿、中二千石,降爲了非九卿、真二千石;

一把手都‘貶官’一級了,那底下的人呢?

原本獨屬於九卿、中二千石的超高配副手:兩名秩千石的典客丞,自然得降爲比千石不說,還得從兩個變成一個。

這主官都真二千石、副官都比千石了~

再往下,又怎麼可能出現第三個比千石及以上級別的人?

毫不誇張的說:在整個屬衙降格,並被踢出九卿之列後,典客屬衙未來只會有一個真二千石的典客卿、一個比千石的典客丞;

再往下,就是六百石、四百石乃至百石,按照金字塔結構依次往下排。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此番改制,便是典客原有的金字塔形權力結構,在底部被削掉了厚厚一層!

最頂部的中二千石,變真二千石了;

次一級的兩個千石,變成了一個比千石;

比千石的變六百石,六百石的變四百石,四百石的變百石……

幾可謂是人人降級降職,乃至於順勢被‘優化’淘汰。

最要命的是:未來不再是九卿之後,典客屬衙,可沒原先那麼多蘿蔔坑了!

公孫昆邪原本是中二千石的九卿,未來只能是真二千石的朝臣;

至於公孫昆邪原先的兩個副手,運氣好一點的那個,是從千石降到比千石,仍爲典客丞。

運氣差點的那個,則是直接就要降到六百石級別……

再往下——原本比千石級別的十幾號人,外加那個運氣不好的原典客丞,跌入六百石一級;

但不好意思,典客不再是九卿了。

所以六百石級別的位置,也要從原先的幾十個,縮編到十個以內。

所以,原來就是六百石的那些人,有一個算一個,都別想保住級別——通通降去四百石級別;

至於這十幾個從千石、比千石級別降下來的,都還得有幾個人,連六百石都混不上。

再往下,問題就開始變得嚴重了。

——那個倒黴的典客臣,從千石直降六百石,總算是沒繼續往下降;

但那十幾個從比千石掉下來的,可還有幾個人連六百石都沒混上,繼續往下跌到了四百石一級。

而四百石一級,原先上百乃至數百個位置,如今卻只能留三五十個;

其中幾個位置,還要被從比千石掉下來的那幾個人給佔掉。

可六百石級別掉下來的,仍舊不止三五十號人!

於是,繼續‘滑檔’。

四百石的位置,全都被原比千石、六百石的‘滑檔’官員佔據,甚至仍舊剩下十來個人繼續往下‘滑檔’;

而原先的四百石,無一例外,跌落百石級別……

最慘的,無疑便是原本就屬於典客最底層、最基層的,秩祿百石級別的官員。

——泰山壓頂壓下來,層層降級,原本的小領導都降到基層;

原本的基層官員降無可降,退無可退,自然就只能被徹底擠出去。

有點門路的,或許還能降級調動其他部門;

沒門路的,也就只能自認倒黴了……

所以,過去這段時間,九卿有司屬衙的官員纔會如此不安、如此忐忑。

因爲此刻在宣室殿,參加這場朝議的每一個人,心裡都非常清楚:此番改制,有關典客的內容不過一句‘不復爲九卿,降真二千石’;

但這十個字,卻讓典客屬衙至少三分之二的蘿蔔坑被填,餘下三分之一也人人降級——大部分降一級,小部分降兩級。

極端情況下,未必沒有連降三級的情況發生。

連降三級,什麼概念?

比千石降到百石!

百石!

後世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如果想知道獻血一瓶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就應該在搜索引擎輸入:失血一瓶對身體的危害是什麼?

同樣的道理;

要想知道比千石降到百石是什麼概念,最直觀的方式,是瞭解百石升到比千石有多難。

那麼,百石級別的官員,大概是個什麼情況呢?

說到百石,就不得不提如今漢室,自秦沿用的官僚體制當中,沿用相對完整的基層官吏體系。

在後世,人們經常從有關秦漢的文獻中,發現‘無秩小吏’這個詞。

而這‘無秩’的意思,便指百石以下,不包括百石的、沒有正式秩祿級別的吏。

達到一百石,就是‘有秩’——百石就是你的‘秩’;

有‘秩’,就等於有編制、有身份,有固定俸祿。

最重要的是:有官印,有官身。

反之,級別達不到百石的‘無秩’,便是沒有編制、沒有官身,也沒有固定俸祿的‘吏’。

總結而言便是:百石,是‘官’和‘吏’的分水嶺。

達到百石,那你就是官——芝麻官也是官。

達不到百石,那你就是吏,想啥時候開除你就啥時候開除你;

回頭出點啥事兒,推出去頂包的臨時工,說的就是你這個‘無秩小吏’。

這樣的無秩小吏,在如今漢室地方基層數量極大。

如郡、縣屬衙中的後勤人員,即馬伕、伙伕、門房等,便都是無秩;

再比如編制外,並不由官府發放俸祿的義務崗、志願崗——如鄉三老、里正等,也屬於無秩。

秦漢十里一亭,十亭一鄉,算是後世人耳熟能詳的基層組成架構。

而在這郡-縣-鄉-亭-裡五級行政劃分當中,最低一級的‘裡’,便不存在百石及以上的有秩官員。

第二級的亭,倒是有那麼幾個。

——比如亭長,就是百石級別的守門員;

第三級的鄉,百石有秩多一些——收稅的遊繳啊,鄉嗇夫啊之類,都是百石。

到了第四級的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絕大多數地方縣級部門,其人員構成,有九成以上都是百石級別的基層官員。

比如巡街的衙役,抓賊的緝盜;

比如記錄的文吏、守備的縣兵。

乃至於某些管理崗位——如獄篆、吏曹等,也有可能是百石級別。

之所以是可能,而非必定,則是因爲這個時代的縣,也分大小。

就好比後世,地級市和縣級市,行政級別、規格大相徑庭。

這個時代的大縣和小縣,規格也同樣是大有不同。

——如今漢室,大縣,即人口超過一萬戶的縣,其主官爲:縣令;

秩祿千石。

小縣,即人口低於一萬戶的縣,其主官爲:縣長;

秩祿根據戶、口數量及佔地面積,爲四百石或六百石。

很顯然,由千石級別縣令掌控的大縣,獄篆、吏曹這樣的部門負責人,都能達到四百,甚至六百石級別。

但在那些主官都不能稱縣令,而只能稱縣長的小縣——尤其是由四百石級別縣長掌控的小縣,連縣長本人都才四百石,低下恐怕根本就找不出第二個高於百石級別的官員了。

從以上種種就不難發現:百石,就是漢室從‘吏’到‘官’的分水嶺。

敲開那扇名爲‘官場’的門,擡腳邁進去,你就是百石級別的小蝦米了。

至於門外?

那不叫官場。

如果你樂意,你可以管他叫‘吏場’。

也可以稱之爲:人間……

換而言之,百石,就是一名官員在起步階段的初始級別。

類似於後世纔剛上岸,剛上班的公務員,起步就是科員。

那麼,比百石高出三級的比千石,又是個什麼級別?

舉幾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不難理解了。

——在如今漢室的最高規格部門:丞相府,一把手丞相,秩萬石;

二把手丞相司直,秩千石;

三把手丞相長史,比千石!

丞相長史是個什麼官兒?

簡單點說,就是所有送到丞相府的政務,丞相本人都只處理那些最重要的部分。

剩下的雞零狗碎,都是丞相長史負責去處理。

另外,丞相親自解決的重大事件,也只是丞相決定怎麼搞;

具體動手去搞、去辦的人,也同樣是丞相長史。

再舉個例子。

過去的巨無霸,真正意義上的九卿之首:少府。

一把手少府卿,中二千石;

二把手少府丞,比千石!

少府二把手,負責和身爲九卿——尤其還是少府這種超高配九卿對接工作的副官,也不過比千石!

明白這些,再回過頭來看最初的問題,一切就都簡單多了。

原問題:從百石升到比千石有多難?

翻譯後:從地方縣衙的基層文員、衙役,升到長安九卿部門的二把手,或三公屬衙的三把手有多難?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言而喻。

如今漢室,百石官員沒有五萬也有三萬。

但終生都無法再進一步,升到四百石級別的,佔了起碼七成。

四百石級別的不過萬餘,能進一步提拔到六百石的,不足四成……

六百石有四千多人,能上比千石的至多一千;

比千石能上千石的倒是能有大幾百;

但千石能上比二千石的,卻絕不超過二百人……

就怎麼一次次、反反覆覆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甚至還要再外加一項熬資歷,纔有極其渺茫的可能殺出重圍,平步青雲。

最最重要的是:如今漢室,或許真的有上千個比千石級別的職位。

但別忘了;

典客屬衙的比千石,可是在京九卿部門的比千石!

如此特殊的比千石,如今漢室連三公帶九卿,外加整座長安城裡裡外外——掰着指頭算下來,絕不超過五十個。

幾萬人,甚至是大幾萬人的官僚隊伍裡,好不容易爬上來,爭取到最好的五十個比千石位置之一;

結果一夜之間,典客不再是九卿了。

你非但不再是九卿部門官員了,甚至都不再是比千石了;

能降到六百石算你運氣好,降到四百石算你沒倒黴透頂。

因爲真正倒黴的人,已經一夜回到解放前,降到百石級別了……

可笑嗎?

百石-四百石-六百石-比千石,一級一級爬上來,每一級都是至少五六年的兢兢業業;

連續二十年努力工作,外加運氣爆棚——剛好有位置出缺,而且是連續三次出缺,都由你這個幸運兒頂了上去!

結果朝堂一句改制,你直接一輩子白乾……

典客屬衙,真的很慘。

但好在,只有典客屬衙慘。

其他屬衙都還行。

少府還是少府;

內史雖然已經沒了,但減配拆分出來的大農,也依舊是九卿部門,依舊能把原內史屬員原封不動的照搬過去。

衛尉雖不再是九卿,卻並非降格,而是被劃入了單獨的軍政體系,仍舊是中二千石的級別待遇和規格。

可以說,每一個人——除典客屬衙上上下下,其餘的每一個人,都在這一日長鬆了一口氣。

而接下來,則是一場狂歡。

——新三公九卿部門,定下來了。

但新部門的負責人……

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251章 毒蛇!第454章 故年第207章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343章 考校第448章 墨家?第35章 漢少府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268章 削藩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86章 王孫,且去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93章 兒,斗膽第41章 回去再說!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416章 大棒!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373章 統籌會?第371章 鹽鐵第432章 策問請假條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回家晚了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388章 藍圖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365章 物論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340章 驗金石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206章 孤兒軍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241章 處置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304章 報仇!雪恨!沒寫完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416章 大棒!第401章 大魄力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430章 人才啊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5章 登門賠禮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371章 鹽鐵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152章 博望苑第387章 商賈第395章 歷史教訓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