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榮提出,對漢家現有的公、卿體系進行改制時起,朝堂內外,便始終被一股莫名的不安所充斥。
尤其是在劉榮明確表示內史、少府——這兩個九卿當中的代表性部門,至少要分別拆分成兩到三部分時,朝堂內外凡九卿有司屬衙,都可謂惶惶不可終日。
連少府、內史都要挨刀子!
更何況是我們?
但今日,當‘閘刀’徹底落下,公、卿級別的改制方案正式拍板,滿朝公卿大臣,卻都是莫名長鬆了口氣,只覺一陣久違的輕鬆。
沒辦法;
——最令人恐懼的,從來不是已經砍在身上的刀。
而是懸於半空,精確瞄準脖頸,必然會落下,卻遲遲不曾落下、不知何時落下的刀。
極致的恐懼源於未知,就是這個道理。
過去這段時間,九卿有事屬衙,上到中二千石的九卿本人,下到四百石、二百石,乃至百石級別的基層官員,都因爲這未知的恐懼而晃晃不可衆人。
每一個人都在擔心;
擔心自己的屬衙被拆解,更或直接被取締。
而自己,要麼跟着被拆解的部門,被劃入某個相對更差的部門;
要麼隨着部門被取締,便自然而然遭到遣散。
最樂觀的情況,也不過就是眼下,原屬於典客屬衙的官員們的遭遇。
——本來在九卿屬衙幹得好好的;
雖然是典客這麼個沒存在感的九卿,但再怎麼說,那也是九卿啊!
在朝爲官,又是九卿部門直屬,相親都能平白多三分底氣!
現在好了。
典客不再是九卿了。
原本屬於典客屬衙的官員,有一個算一個,都不再是劉榮口中的‘九卿有司’官員,而是某個非九卿獨立部門的官員了。
最可怕的是:九卿部門和非九卿部門,是有許多方面的區別、不同的。
最典型的——典客卿本人,從原先的九卿、中二千石,降爲了非九卿、真二千石;
一把手都‘貶官’一級了,那底下的人呢?
原本獨屬於九卿、中二千石的超高配副手:兩名秩千石的典客丞,自然得降爲比千石不說,還得從兩個變成一個。
這主官都真二千石、副官都比千石了~
再往下,又怎麼可能出現第三個比千石及以上級別的人?
毫不誇張的說:在整個屬衙降格,並被踢出九卿之列後,典客屬衙未來只會有一個真二千石的典客卿、一個比千石的典客丞;
再往下,就是六百石、四百石乃至百石,按照金字塔結構依次往下排。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此番改制,便是典客原有的金字塔形權力結構,在底部被削掉了厚厚一層!
最頂部的中二千石,變真二千石了;
次一級的兩個千石,變成了一個比千石;
比千石的變六百石,六百石的變四百石,四百石的變百石……
幾可謂是人人降級降職,乃至於順勢被‘優化’淘汰。
最要命的是:未來不再是九卿之後,典客屬衙,可沒原先那麼多蘿蔔坑了!
公孫昆邪原本是中二千石的九卿,未來只能是真二千石的朝臣;
至於公孫昆邪原先的兩個副手,運氣好一點的那個,是從千石降到比千石,仍爲典客丞。
運氣差點的那個,則是直接就要降到六百石級別……
再往下——原本比千石級別的十幾號人,外加那個運氣不好的原典客丞,跌入六百石一級;
但不好意思,典客不再是九卿了。
所以六百石級別的位置,也要從原先的幾十個,縮編到十個以內。
所以,原來就是六百石的那些人,有一個算一個,都別想保住級別——通通降去四百石級別;
至於這十幾個從千石、比千石級別降下來的,都還得有幾個人,連六百石都混不上。
再往下,問題就開始變得嚴重了。
——那個倒黴的典客臣,從千石直降六百石,總算是沒繼續往下降;
但那十幾個從比千石掉下來的,可還有幾個人連六百石都沒混上,繼續往下跌到了四百石一級。
而四百石一級,原先上百乃至數百個位置,如今卻只能留三五十個;
其中幾個位置,還要被從比千石掉下來的那幾個人給佔掉。
可六百石級別掉下來的,仍舊不止三五十號人!
於是,繼續‘滑檔’。
四百石的位置,全都被原比千石、六百石的‘滑檔’官員佔據,甚至仍舊剩下十來個人繼續往下‘滑檔’;
而原先的四百石,無一例外,跌落百石級別……
最慘的,無疑便是原本就屬於典客最底層、最基層的,秩祿百石級別的官員。
——泰山壓頂壓下來,層層降級,原本的小領導都降到基層;
原本的基層官員降無可降,退無可退,自然就只能被徹底擠出去。
有點門路的,或許還能降級調動其他部門;
沒門路的,也就只能自認倒黴了……
所以,過去這段時間,九卿有司屬衙的官員纔會如此不安、如此忐忑。
因爲此刻在宣室殿,參加這場朝議的每一個人,心裡都非常清楚:此番改制,有關典客的內容不過一句‘不復爲九卿,降真二千石’;
但這十個字,卻讓典客屬衙至少三分之二的蘿蔔坑被填,餘下三分之一也人人降級——大部分降一級,小部分降兩級。
極端情況下,未必沒有連降三級的情況發生。
連降三級,什麼概念?
比千石降到百石!
百石!
後世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如果想知道獻血一瓶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就應該在搜索引擎輸入:失血一瓶對身體的危害是什麼?
同樣的道理;
要想知道比千石降到百石是什麼概念,最直觀的方式,是瞭解百石升到比千石有多難。
那麼,百石級別的官員,大概是個什麼情況呢?
說到百石,就不得不提如今漢室,自秦沿用的官僚體制當中,沿用相對完整的基層官吏體系。
在後世,人們經常從有關秦漢的文獻中,發現‘無秩小吏’這個詞。
而這‘無秩’的意思,便指百石以下,不包括百石的、沒有正式秩祿級別的吏。
達到一百石,就是‘有秩’——百石就是你的‘秩’;
有‘秩’,就等於有編制、有身份,有固定俸祿。
最重要的是:有官印,有官身。
反之,級別達不到百石的‘無秩’,便是沒有編制、沒有官身,也沒有固定俸祿的‘吏’。
總結而言便是:百石,是‘官’和‘吏’的分水嶺。
達到百石,那你就是官——芝麻官也是官。
達不到百石,那你就是吏,想啥時候開除你就啥時候開除你;
回頭出點啥事兒,推出去頂包的臨時工,說的就是你這個‘無秩小吏’。
這樣的無秩小吏,在如今漢室地方基層數量極大。
如郡、縣屬衙中的後勤人員,即馬伕、伙伕、門房等,便都是無秩;
再比如編制外,並不由官府發放俸祿的義務崗、志願崗——如鄉三老、里正等,也屬於無秩。
秦漢十里一亭,十亭一鄉,算是後世人耳熟能詳的基層組成架構。
而在這郡-縣-鄉-亭-裡五級行政劃分當中,最低一級的‘裡’,便不存在百石及以上的有秩官員。
第二級的亭,倒是有那麼幾個。
——比如亭長,就是百石級別的守門員;
第三級的鄉,百石有秩多一些——收稅的遊繳啊,鄉嗇夫啊之類,都是百石。
到了第四級的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絕大多數地方縣級部門,其人員構成,有九成以上都是百石級別的基層官員。
比如巡街的衙役,抓賊的緝盜;
比如記錄的文吏、守備的縣兵。
乃至於某些管理崗位——如獄篆、吏曹等,也有可能是百石級別。
之所以是可能,而非必定,則是因爲這個時代的縣,也分大小。
就好比後世,地級市和縣級市,行政級別、規格大相徑庭。
這個時代的大縣和小縣,規格也同樣是大有不同。
——如今漢室,大縣,即人口超過一萬戶的縣,其主官爲:縣令;
秩祿千石。
小縣,即人口低於一萬戶的縣,其主官爲:縣長;
秩祿根據戶、口數量及佔地面積,爲四百石或六百石。
很顯然,由千石級別縣令掌控的大縣,獄篆、吏曹這樣的部門負責人,都能達到四百,甚至六百石級別。
但在那些主官都不能稱縣令,而只能稱縣長的小縣——尤其是由四百石級別縣長掌控的小縣,連縣長本人都才四百石,低下恐怕根本就找不出第二個高於百石級別的官員了。
從以上種種就不難發現:百石,就是漢室從‘吏’到‘官’的分水嶺。
敲開那扇名爲‘官場’的門,擡腳邁進去,你就是百石級別的小蝦米了。
至於門外?
那不叫官場。
如果你樂意,你可以管他叫‘吏場’。
也可以稱之爲:人間……
換而言之,百石,就是一名官員在起步階段的初始級別。
類似於後世纔剛上岸,剛上班的公務員,起步就是科員。
那麼,比百石高出三級的比千石,又是個什麼級別?
舉幾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不難理解了。
——在如今漢室的最高規格部門:丞相府,一把手丞相,秩萬石;
二把手丞相司直,秩千石;
三把手丞相長史,比千石!
丞相長史是個什麼官兒?
簡單點說,就是所有送到丞相府的政務,丞相本人都只處理那些最重要的部分。
剩下的雞零狗碎,都是丞相長史負責去處理。
另外,丞相親自解決的重大事件,也只是丞相決定怎麼搞;
具體動手去搞、去辦的人,也同樣是丞相長史。
再舉個例子。
過去的巨無霸,真正意義上的九卿之首:少府。
一把手少府卿,中二千石;
二把手少府丞,比千石!
少府二把手,負責和身爲九卿——尤其還是少府這種超高配九卿對接工作的副官,也不過比千石!
明白這些,再回過頭來看最初的問題,一切就都簡單多了。
原問題:從百石升到比千石有多難?
翻譯後:從地方縣衙的基層文員、衙役,升到長安九卿部門的二把手,或三公屬衙的三把手有多難?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言而喻。
如今漢室,百石官員沒有五萬也有三萬。
但終生都無法再進一步,升到四百石級別的,佔了起碼七成。
四百石級別的不過萬餘,能進一步提拔到六百石的,不足四成……
六百石有四千多人,能上比千石的至多一千;
比千石能上千石的倒是能有大幾百;
但千石能上比二千石的,卻絕不超過二百人……
就怎麼一次次、反反覆覆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甚至還要再外加一項熬資歷,纔有極其渺茫的可能殺出重圍,平步青雲。
最最重要的是:如今漢室,或許真的有上千個比千石級別的職位。
但別忘了;
典客屬衙的比千石,可是在京九卿部門的比千石!
如此特殊的比千石,如今漢室連三公帶九卿,外加整座長安城裡裡外外——掰着指頭算下來,絕不超過五十個。
幾萬人,甚至是大幾萬人的官僚隊伍裡,好不容易爬上來,爭取到最好的五十個比千石位置之一;
結果一夜之間,典客不再是九卿了。
你非但不再是九卿部門官員了,甚至都不再是比千石了;
能降到六百石算你運氣好,降到四百石算你沒倒黴透頂。
因爲真正倒黴的人,已經一夜回到解放前,降到百石級別了……
可笑嗎?
百石-四百石-六百石-比千石,一級一級爬上來,每一級都是至少五六年的兢兢業業;
連續二十年努力工作,外加運氣爆棚——剛好有位置出缺,而且是連續三次出缺,都由你這個幸運兒頂了上去!
結果朝堂一句改制,你直接一輩子白乾……
典客屬衙,真的很慘。
但好在,只有典客屬衙慘。
其他屬衙都還行。
少府還是少府;
內史雖然已經沒了,但減配拆分出來的大農,也依舊是九卿部門,依舊能把原內史屬員原封不動的照搬過去。
衛尉雖不再是九卿,卻並非降格,而是被劃入了單獨的軍政體系,仍舊是中二千石的級別待遇和規格。
可以說,每一個人——除典客屬衙上上下下,其餘的每一個人,都在這一日長鬆了一口氣。
而接下來,則是一場狂歡。
——新三公九卿部門,定下來了。
但新部門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