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

可是,如果說隆慶不肯讓內閣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又如何解釋他讓高拱以武英殿大學士身份兼任吏部尚書呢?要知道,吏部尚書號稱“天官”,執掌人事大權,而內閣中因爲排名在高拱之前的首輔李春芳根本不敢與高拱爭鋒,高拱又相當於掌握了行政權。

按理說這個權力本身就已經十分巨大了,可隆慶帝仍不滿意,竟然連司禮監掌印也讓高拱推薦的人頂上,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相當於把最後的審覈權也給了高拱!

而在原本的歷史上,所有人都必須承認,終隆慶一朝,但凡跟高拱對着幹的,最後都是鞠躬下臺,無一例外。

爲什麼總說高拱是隆慶心目中唯一可以完全信任的臣子?這就是原因:隆慶不僅能完全、徹底的放權給高拱,而且對高拱的支持力度大到了“跟高先生作對,就是跟朕作對”這個程度。

那麼,高務實猜測隆慶不肯繼續加大內閣權力,是不是和這種信任形成了一個悖論呢?他認爲不是。原因是,隆慶信任的並非內閣這種制度,也絲毫不希望違背太祖不設宰相的初衷,他信任的是且僅是高拱這個人而已!

這是有很大區別的。如果隆慶真的是信任內閣制度本身,並且下意識認爲有一個實際意義上的宰相是好事,那麼他就應該不在乎具體由誰來做這個大權在握的“宰相”。然而事實是,此前徐階“負海內人望”,稍稍有些大權在握的跡象時,隆慶就果斷讓他回家養老了。可見在他心中,高拱可以大權在握,但內閣本身並不能有這樣的慣例,首輔這個位置本身的權力仍然要限制在“輔”,而不能是“宰”。

所以,他寧可讓高拱兼任吏部尚書,寧可任用高拱推薦的司禮監掌印,以這些行動來大力加強高拱的權力和威望,也不會直接把這些權力交給內閣。因爲只要這些權力是分開的,那麼將來如果沒有高拱這樣一個人,權力就仍然分散,不會形成對皇帝的架空。但如果這些權力演變成內閣的權力,那麼內閣的主事人——譬如首輔,就可能真正變成了宰相。

要知道,現在的內閣已經是有議政權的,有人視內閣爲“中書省”,稱閣臣爲“宰相”,主要也是着眼於這一點。而內閣議政權,主要就體現在票擬上,其文書運作機制,基本有三個方面。

首先,凡六部題請、奏準的政事,制度上內閣事先雖未被“關白”,但事後並不是備顧問,也不是說可能不被顧問,而是全部必經內閣擬旨,並且全都是可以予以“駁正”。全國除上述六部題請、奏準,然後“發擬”之外的一切章奏,也全都交內閣批答、票擬。

其次,諸司奏事,關白內閣。景泰三年十二月,景帝命吏部舉用方面等官,吏部“每次置二簿,鈐以部印,……一封進司禮監便覽,二送內閣備顧問”,打破了“諸司奏事內閣不得關白”的陳規。隨着內閣制度的形成,諸司在上疏之前,對重大問題的處理一般得與內閣商議,以達成諒解。譬如正德、嘉靖之際的吏部尚書王瓊就說:“內閣之權漸重,無異宰相之設。六部之權漸輕,凡事多樂受內閣風旨而後行。

再次,在外之督、撫、總兵、巡按御史直接上書內閣,請示機宜。尤其是自正德以後,督撫們紛紛以揭帖的方式上書內閣,請示軍、政、財、賦之計,內閣則居中遙授方略,習以爲常。故每當民變平息、邊事安定,毫不例外地要封賞內閣諸臣,酬其運籌帷幄之勞。

以上三方面文書,皇帝的全部決策都不外乎通過它們做出。由於全都必經內閣票擬,所以和過去翰林學士等的“備顧問”不同,內閣的這一議政權是主動並且比較穩定的。

此外,內閣票擬對皇權還有一定的制約作用。首先,在票擬上,皇帝的批紅權原則上不可超越內閣票擬而徑自爲之,票擬則經過批紅而成爲行政命令。其次,皇帝如果主動下手詔、中旨處理政事,按例也必須送內閣“商確可否”,“聖意所予奪,亦必下內閣議而後行”。內閣如不同意,理論上可將手詔、中旨“封還”、“執奏”,也就是拒絕擬旨。

大學士徐溥曾疏言:“即位以來,未嘗有內降。幸門一開,末流安底。臣等不敢奉詔。”嘉靖初年,大學士楊廷和“封還御批者四,執奏幾三十疏”。

再次,閣臣密揭,表明內閣的觀點與立場,皇帝不得不重視。密揭是內閣進言奏事的方式之一,“中外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內則有會極門,俱有號簿,惟內閣獨得進密揭。……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語”。

內閣通過票擬、駁正,既可以爲皇帝出謀劃策,處理全國政務,解除皇帝的沉重負擔;又與擁有執行權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統治質量與效率。這就是內閣有“宰相化”的發展趨勢和內閣大學士被視爲“宰相”的主要原因。

當然,皇帝如果完全不顧及臉面,還是可以繞開內閣,譬如嘉靖在大禮議時代就老做這種事,但是相應的,就有了海瑞那樣的文官,敢罵皇帝說“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於是嘉靖這個極有手腕的皇帝在後世成了昏君的代表。

隆慶當然見識和了解過自己父皇的手腕,他當然不想自己將來也混一個昏君的身後名,因此他的動作是很小心翼翼的:高務實這個太子伴讀是朕這個皇帝要新設的,但是這個職務雖然掛在翰林院,卻沒有品級,按慣例來說也就是所謂的“不入流”。就這麼點不入流的小事,你們不能說我亂來吧?

至於他獻書之功,朕雖然給了個侍讀學士,但卻是“假侍讀學士”——這裡的“假”不是真假的假,相當於“榮譽侍讀學士”——並非實際擔任侍讀學士這個職務,純屬看在太子的面子上給他掛個名,這你們不能說我亂來吧?

高務實正是因爲想明白了這些,所以纔會覺得只怕不光是後世史學界某些人小看了隆慶,自己此前說不定都小看了這個仁厚之君——他仁厚可能不假,但仁厚不代表沒有手段。

瞧瞧他今天干得多漂亮,用新設一個無品閒官,既給太子找回了面子,又向高拱展示了寵信,順便試探了一下文官們對皇權伸張的底線和態度,甚至還小小地顯露了一下自己作爲皇帝的崢嶸。

厲害呀。

第124章 奉旨觀政(三)第141章 激戰諒山(上)第184章 變色龍第044章 巡按到,巡撫病第145章 主考何人第102章 皇上,機會難得第115章 務實回京(上)第270章 你的時間不多了第099章 歸途考察第100章 預則立,不預則廢(4更過萬)第092章 翻臉無情第132章 萬夫莫當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145章 《取用疏》第045章 “八府巡按”的氣派(4更1W1)第163章 分贓計劃第070章 逐保倒張(十)第168章 戰象VS大炮第111章 王恭妃的肚子第087章 翰林清貴(上)第083章 活佛的智慧第117章 意外第130章 勝利的大會(4更破萬)第159章 東昌堡的現狀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132章 皇帝主導的閣議第056章 漠南之戰(三)第120章 初戰告捷(下)第034章 軍制改革的第一步第097章 再會劉顯(下)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147章 皇帝妙策第117章 銷售火爆(下)第085章 成交第074章 真絕色,妙仙音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045章 諭德上疏(下)第162章 劃分勢力範圍第055章 缺朝第135章 師徒再會[第4更]第041章 皇帝宣召第068章 隆慶託孤(二)第244章 千帆覆海(上)第084章 降三世明王?第067章 高淵抓週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一)第250章 誰是虎,誰是食第102章 一擲千金(上)第062章 猶豫難決(下)第107章 努爾哈赤出兵第080章 布日哈圖的殺招第070章 逐保倒張(十)第047章 未雨綢繆(中)第154章 將至第001章 輕車簡從(下)第069章 追蹤(4更破萬)第022章 花廳議事(下)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119章 務必重視(上)第054章 明修棧道(下)第088章 戊辰羣星(上)第105章 第一把火第264章 出宮第067章 小姑娘,好忽悠第126章 安得倚天抽寶劍第204章 京華集團的定位第123章 俺答封貢(四)第090章 宣府馬芳(上)第030章 立威(上)第166章 激將(二合一)第031章 務實被擄(上)第142章 何以如此第128章 恩憲?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154章 糾結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中)第124章 拜訪薊遼總督第005章 禁衛軍!第163章 分贓計劃第120章 私人秘書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122章 蒙疆風雲(九)第076章 豪華配置(下)第195章 努爾哈赤拜會第096章 馮保倒臺(五)第4更!第054章 挖角應節(上)第008章 淡化處理第009章 小翰林,大忙人第039章 靠山吃山(上)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上)第064章 曹淦歸來(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一)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三)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163章 分贓計劃第060章 不勞而獲第076章 四九之外第092章 流彈兇猛(上)第126章 俺答求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