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高戚之會(二)

bookmark

在高務實這個後來人的眼裡,槍和炮完全是不同的兩大類,不過在明人眼裡卻不然,火槍和火炮在他們看來屬於同一大類,只是大小有別。

高務實也懶得去糾結這種問題,反正在他的計劃中,槍是槍,炮是炮,分界明顯,各自發展。

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僅僅用了40天時間,便攻下了曾經堅不可摧的君士坦丁堡,一舉結束了拜占庭帝國的千年統治。那一刻,歐洲人第一次直接受到了“戰爭之神”的震撼,從此開始對火炮產生巨大興趣,並最終發展起來,以之配合航海技術,打開世界殖民之路。

實際上會下象棋的人都知道,在中國象棋棋盤上有一個能隔山射擊的炮,是個挺厲害的殺手,有了它往往能“隔山打牛”,置敵於死地。不過,如果注意的話會發現,象棋中的炮多爲石字旁的。因爲古代的“炮”,是由“石”和“包”字組成。根據中國象形文字的原理分析,早期的“砲”字,象徵着用包兜住石塊、利用槓桿原理將石塊拋擊去殺傷敵兵的拋石機。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打仗時如果距離較遠,或者爲了攻城,就可以採用這種遠射武器。具體地講,就是在木頭架上裝一槓杆,槓桿的一端放一塊大石頭,另一端由很多“炮手”用繩子拉着、積蓄一定的彈力,把石頭拋向遠方打擊敵人。

“拋”和“炮”發音相似,意思也相仿,因此拋石機就是現代大炮的遠祖。但由於當時發射的是石頭一類彈丸,所以開頭古人把它稱作“砲”,後來發明了火藥,人們改用火藥來發射鐵彈丸,於是就有了火字旁的“炮”。

在大明建立之前,朱元璋的義軍便是當時火器裝備率最高的軍隊,大明建立之後,對於火器的發展也從未停止,其在軍隊中的地位和所佔比例一直都在上升。到了永樂年間,大明甚至就擁有了正式的炮兵編制,隸屬於後來著名的“三大營”之神機營。

一開始,神機營的主要任務是訓練京衛官兵和“隨駕護衛馬隊官軍”,使用各種火銃及其它火器,從實際而言,其實更像是個炮兵訓練中心。

後來隨着神機營的重要性日益突擊,遂又擔負起了“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職能。成爲皇帝直接掌握的戰略機動部隊。明成祖朱棣對這支專習槍炮的軍事組織十分重視,不僅把當時大明最先進的火銃、火炮裝備給神機營,還從西方“蠻夷”那裡引進一些洋火炮配給神機營,一邊訓練,一邊仿製。

當時,神機營是個大營,下轄左哨、左掖、中軍、右掖、右哨和五千營,其中僅五千營就有良馬5000匹。總的來說,它相當於一個後世人們所習慣的近衛兵團,由皇帝委派親信宦官或勳貴擔任兵團最高長官,即提督。

神機營組建後,除了爲其它部隊訓練出了大批的火銃手、火炮手外,還常隨明成祖朱棣出征作戰,馳騁沙場。作戰中,神機營以其密集的火力優勢,大量殺傷敵軍、從而爲奪取勝利建立了功勳。

後來,邊軍和地方部隊的火器配置比例也逐步提升,尤其是倭寇大肆侵入沿海的嘉靖時期,火器的發展又有了新的提高,而戚繼光所徵募建立的戚家軍,對於火器的應用更爲推崇。

當然,戚家軍是一支冷熱兵器結合並全面發展的部隊,戚繼光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充分考慮到火器的發展程度,然後與冷兵器相配合,以這個時代的發展水平和明軍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最優配比。

然而戚繼光對於火器發展一事看得非常明白,他認爲冷兵器的發展,到現在爲止已經接近停滯,而人的戰鬥能力本身是有極限的,將來的軍事發展如果還能取得較大的進步,一定只能使來自於火器的發展,因此戚繼光對於火器的發展十分上心,甚至親自參與各種火器的研發、創新、修正等等。

歷史上的戚繼光除了對於地雷類武器有過不少創舉之外,對於火炮的發展也頗有建樹,其親自爲戚家軍打造了五種型號的佛郎機炮。其中一二三號大型佛郎機用作艦炮和城堡(類似碉堡)的防禦,四號中型佛郎機隨軍機動作戰,五號小型佛郎機裝備單兵使用。根據茅元儀武備志中的記述,則當時原則上已具有以火炮口徑的尺寸爲基數,確定彈重與裝藥量變化的關係,是明代中期火炮設計製造水平提高的一個表現。

這個思路,是高務實非常認可的,畢竟歷史上火炮的發展,除了以榴彈炮、加農炮這樣的射擊方式區分之外,主要就是按照口徑的不同來區分,輔助標準則是彈重和裝藥量。

高務實既然早在幾年前剛剛穿越的時候就開始做“目標規劃”,而其中也明確有着進軍軍工產業的計劃,當然不會放過火炮製造。不過,火炮畢竟是非同尋常的軍國重器,他眼下可搞不出實物來,而加上他本身需要自己將來各個產業形成“以老產業的利潤哺育新產業”的循環發展鏈,所以火炮生產這一塊他必須保證將來的技術優勢,不可能提前泄露過多的生產技術要素。

這就很矛盾了,因爲戚繼光對於火炮的應用,在大思路上問題不大,除了巨炮守城這一條高務實一貫認爲有問題,其他的思路基本符合他的認知。於是,高務實原本打算只引導一下炮兵配置和使用思路的計劃,就被戚繼光天才的預見性提前擊敗破產了。

高務實糾結了一會兒之後,決定從另一個方面提高戚繼光麾下炮兵的實力。

“戚都督。”高務實看起來十分誠懇地道:“火炮的製造,眼下我還幫不上太多的忙,這一點希望你能理解。”

戚繼光笑道:“高侍讀就是不說,戚某也知道的,畢竟火炮製造這種事,還是要看工匠手藝,咱們這些人最多也就是從別的方面對他們進行要求或者提點,真正動手卻哪裡會?就好比看人比武,看的人倒是輕鬆,品頭論足,好像自己是武學大家,真要是上場過招,被人一拳就撂倒了。”

高務實卻笑了起來:“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雖然對於火炮製造本身,我現在幫不上忙,但我可以從另一方面提供一點幫助。”

第091章 居正之嘆第052章 邊市秘聞(下)第025章 河運海運(上)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069章 何爲實力(上)第062章 打草驚蛇第124章 奉旨觀政(四)第015章 劉項各有策(第4更)第006章 君臣面談第011章 材料價格(下)第143章 新鄭新政(中)第138章 深宮私語第205章 政策第042章 護衛定製(下)第160章 給升龍報捷!第059章 絕代雙嬌(上)第254章 將軍神威第001章 輕車簡從(上)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中)第126章 二位老帥第125章 可戰方和(一)第201章 黃芷汀到來第117章 振興北瓷第124章 奉旨觀政(四)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三)第057章 支持(4更)第164章 手長的優勢第057章 隆慶教子(上)第054章 翻雲覆雨等閒間第083章 避蟲湯第028章 都給哀家跪着去第121章 河南解元第025章 河運海運(上)第070章 逐保倒張(五)第065章 無恥之極(4更1W1)第124章 雨寺二姝(下)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125章 涉水強攻!第038章 青把都臺吉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208章 曹淦急報第177章 生擒炒花(下)第058章 互爲倚仗(上)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031章 你下罪己詔吧第021章 大閱之金玉其外第018章 產業現狀(下)第097章 馮張俱隕第001章 輕車簡從(上)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完)第093章 口蜜腹劍(下)第151章 絃歌雅意[第4更]第002章 張四維丁憂第213章 交心第034章 高黨大隱憂第176章 佈置南下決戰第035章 添花送炭(下)第023章 意氣高於百尺樓第128章 戰前準備(下)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上)第051章 議定出兵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057章 財迷第048章 魔之誘惑(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三)第242章 神兵天降鐵壁關第077章 龍文鞭影(下)第094章 請你迴避第128章 好消息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005章 無關道理(下)第102章 一擲千金(下)第056章 水中望月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184章 背鍋俠(二合一)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099章 夜入皇宮第108章 隱情(中)第024章 俺答死,戰爭近第148章 謗君案(下)第037章 高珗獻策第113章 高戚之會(五)第111章 交接第042章 纖幫第096章 馮保倒臺(七)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037章 別院隱富(下)第047章 未雨綢繆(上)第008章 又是香皂(下)第003章 隆慶天子(下)第023章 連中三元(下)第047章 愚兄恭候多時了第100章 蒙古局勢(上)第228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278章 敵疲我打第067章 小姑娘,好忽悠第103章 都是錢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