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章 天下爲棋

bookmark

正月初十,新鄭縣衙張榜告示全縣,今年縣試已定於二月十二,在縣衙開考。

得知消息的高務實毫無太子近臣的架子,於次日上午親自趕到縣衙禮房報名,填寫姓名、籍貫、年齡、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履歷,又出示了提前準備好的本縣在學廩生結保文書,以證明自己無冒籍、匿喪、頂替、假捏姓名,且身家清白,非娼、優、皁、隸奴僕及其子孫。

新鄭縣衙的吏員都是本地世代世襲的小吏,對於他們來說,哪怕不認識本縣縣尊,也不敢不認識高家應考的少爺,所以一應該有的步驟,都早就安排好了人,恭恭敬敬地帶着高務實做完。

到了二月十二,高家六房派出四名和縣衙吏員混得最熟的家僕,會同十名高務實的騎丁,在高珗的帶領下護送高務實到縣衙候考。

其實高務實提前一天就到了縣城,當晚是睡在五伯高才處的,離縣衙不過兩里路,根本無需什麼護衛,但張氏不同意,覺得這是高務實人生第一次科考,不能出現任何意外——哪怕在路上走,都不能有任何人稍稍耽誤他片刻。

豪強世宦的威風,高務實很是體驗了一把。

高務實按照科考慣例的時間趕到縣衙之時,天尚未亮,衙前燈燭輝煌,知縣老爺已經高坐於大門外的臺上,兩旁胥吏分立,按冊點名,廩保相認,授卷之後高務實便從臨時客串書童的高珗手中接過長耳竹籃,提籃入場。

那長耳竹籃裡帶着考試所需的筆、墨、硯臺及吃食,惟獨不必帶紙,因爲試卷由縣衙禮房備辦,一共有捲紙十多頁,每頁十四行,每行十八字,界紅線橫直格,另有空白的草稿紙數張。

新鄭不算上縣,只是中縣而已,並沒有專門的考棚,所以考試的地點就在縣衙大堂。大堂爲五間兩卷共十間,極爲寬敞,本是審理大案要案、執行排衙規矩之處,此刻大堂兩側及走廊下,均設有桌椅作考試用。

各人考卷之上均印有座號,但其實平時縣試並不要求一定非得按座號坐下,所以經常有考生在入場後哄搶光線好、又不受日曬雨淋的二、三排座位。這是因爲頭排在屋檐下,光線雖足卻難蔽風雨日曬,而後面的位子則光線不足。縣試只有一個白天,不許點燈,叫做“不繼燭”,光線太暗的話,於考試當然就很不利了。

不過高務實顯然有一定的特權,雖然頗有考生爭座,但他的位置卻一直沒人去搶,讓他輕輕鬆鬆坐了第二排第三個——這是最好的位置,顯然也是縣衙胥吏提前幫他安排好的。

縣尊點名完畢之後,生童全部進入大堂,然後縣衙便封門落鎖,縣尊親自宣佈考題。

明代縣試只試一場,全出四書題,南方一般考八股文兩篇,北方則大多隻考一篇,但不論南方北方,縣試之出題,多爲小題。

所謂小題,就是意義不完整的題目。這種題或是取四書中的一個字或者幾個字;或是將一個意義完整的句子截去上半句只留下半句叫做截上題;或是將一個意義完整的句子截去下半句只留上半句叫做截下題。

在作截上題或者截下題時,文中不得直接寫出所截去部分的字眼,但又要將截去部分的意義包含在內,故而十分難做。小題還有偏全題、枯窘題等名目。

更難做的小題是所謂的截搭題。在四書或五經中取一個句子,截去其上半句,然後搭在下一句之上半句,叫截搭題。

有的截搭題甚至是取隔了一節或一章的第一句之上半句相搭,往往兩句意義毫無關聯,而考生還得設法將兩句意義串聯起來,最是難做。但由於這種題目最能鍛鍊和考驗考生的思維,故而在童子試中大量採用,而在鄉試和會試中則不常用。

至於原因,倒也簡單。鄉試、會試已經屬於掄才大典,用這種割裂經文意義的題目與科舉考試爲向士人灌輸儒家正統思想的宗旨不相符。

高務實坐下,發現自己桌上的草稿紙居然都比鄰桌的多了不少,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實際上,他根本不覺得自己考個縣試還需要格外關照。不過回頭想想,以他高家在新鄭的地位,人家只是照顧一下,而沒有更出格的舉動,就已經算是很有節操啦!

高務實打開題卷一看,上頭寫得是“或生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果然是截搭題,但還好截得不是很偏。

這題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咦,這個題的意思,莫非……

高務實下意識擡頭朝坐在臺上的縣令望去,卻見年紀已經不小的縣尊老爺正好也朝他看來,兩人目光一接觸,高務實就肯定了:縣尊老爺大概也聽過自己的各種神童傳聞,把自己當做“生而知之”者,但他卻藉此題目提醒自己,不要因爲生而知之就驕傲,因爲“學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只要最後“知之”了,按照孔子的說法,那就都一樣。

當然,明白了縣尊老爺好意提醒自己的意思,和“解題”並不是一回事,破題還得看寫文章的技巧。

不過這題雖然是截搭題,但可能縣尊考慮到北方學子的普遍水平,故而這題意義沒有被割裂,仍然是主旨明確的一道題。

高務實心道: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生知、學知、困知,皆可得之以安行、利行、勉行,所以古人云“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

所以,這題的主旨應該確定爲: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而且按照儒家的傳統習慣,當以“困知勉行”爲着重點。

高務實面露微笑,輕鬆研墨,提筆揮毫,毫無滯待,行雲流水一般開始打草稿。

臺上的縣尊見了,頗爲驚詫,想了想,忍不住站起身來開始巡場,但卻刻意走到高務實身邊來。

只見高務實已經用標準的臺閣體寫下了三段話。

縣尊只看了一眼高務實的破題,就在心中感慨了一句:盛名之下無虛士。

卻見高務實的草稿之上破題寫着:

知之詣不盡同也,能知斯無異知矣。

第124章 奉旨觀政(一)第083章 三邊震動第155章 馬家父子到蓋州第158章 庚辰春闈(二)第119章 務必重視(下)第117章 暹羅反了第133章 蓋州上任第126章 俺答求封(一)第134章 給朕辦他!第052章 辛愛議事第258章 被劾事件第067章 小姑娘,好忽悠第098章 回柳州!第088章 戊辰羣星(下)第125章 可戰方和(七)第130章 跋扈尚書(下)第128章 好消息第018章 香皂廠址(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四)第199章 變生肘腋第041章 皇帝宣召第146章 閣老相商(下)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中)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上)第071章 影帝隆慶(下)第184章 背鍋俠(二合一)第093章 口蜜腹劍(下)第218章 聖心獨重啊(4更破萬)第246章 前鋒之戰(下)第010章 優劣利弊(下)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023章 連中三元(中)第142章 以退爲進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三)第146章 陛下,出大事了!第083章 避蟲湯第092章 各有所謀第142章 何以如此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020章 大閱之討價還價第120章 己卯鄉試(上)第009章 戚繼光的接任者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290章 蒲州急報第244章 千帆覆海(上)第064章 曹淦歸來(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九)第141章 激戰諒山(下)4更1W1第287章 抵定南疆第072章 緊急磋商第124章 奉旨觀政(六)第155章 青春叛逆[第4更]第167章 十萬雄師過馬江第074章 真絕色,妙仙音第068章 隆慶託孤(三)第105章 京師大局第106章 鄭王使者第007章 張氏例錢(上)第078章 丹砂之瞳第276章 奔襲東籲第002章 誰說服誰第237章 閱卷與黃孟宇的拜訪第128章 青黃接否第163章 冠絕京華(中)第132章 萬衆矚目第232章 大司馬之請第174章 南掌國又咋了?第146章 朕來救你第258章 被劾事件第147章 皇帝妙策第070章 逐保倒張(九)第212章 誤解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088章 戊辰羣星(上)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046章 冰底潛流(上)第246章 前鋒之戰第005章 無關道理(下)第012章 朕的皇莊那麼壞?第051章 議定出兵第166章 激將(二合一)第147章 皇帝妙策第147章 不與聞第180章 請獻戶籍於聖使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下)第123章 千鈞一髮(4更破萬)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126章 你困了,睡吧第098章 回柳州!第014章 務實讀書(下)第223章 皇帝的關愛第105章 各有所求(上)第096章 興趣培養(上)第066章 溶洞私語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047章 未雨綢繆(中)第159章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030章 河南民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