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 官民兩便

bookmark

高務實給粟永祿獻策,只是不希望看見高黨失一要員,但他畢竟只是高拱之侄,又不是高拱本人,這些建議粟永祿聽與不聽,高務實既管不着,也沒有太大的興趣去管。

有道是佛度有緣人,我高某人話已至此,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畢竟,我有我的正事要辦。

京師那邊,應該已經有人等不及要有所行動,而我從一出京就開始佈下的局,現在也該考慮收網了。

高務實的建議讓粟永祿頗受啓發,心裡感慨高家祖墳風水好。

當年嘉靖朝那位小閣老雖然很有手腕,但是讀書不在行,人品更是奇差無比,貪財好色,毛病一大堆,要不然的話,就算嚴嵩最終要倒,嚴家也不會一下子從雲端打落九泉。

眼前隆慶朝這位小閣老看來就比嚴世藩強得多,不僅同樣有手腕,以不到十歲的年紀,就能爲自己獻策解決這樣一樁大麻煩,而且還很能讀書。

此前他以《龍文鞭影》響徹士林,被陛下特旨簡拔爲太子伴讀,今次河南童子試更是輕取小三元,成就一段佳話。如此這般下去,只要他不走歪路,將來進士及第那是大有希望的。

只要他走正途進士及第,高閣老如今門生遍天下的底子還能不爲他所用?

粟永祿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高務實這小子只要能夠進士及第,將來的前途簡直不可限量!

想想看,他那時候會擁有什麼?太子近臣,是他將來聖眷的保障;高氏門生,是他將來朝堂的助力;蒙學經典,是他將來名聲的根基……他只要能金榜得中,那可真是什麼都不缺了,誰都攔不住他上位!

甚至他還不缺錢,幾乎不可能因爲個人操守而爛掉名聲!

這也太得天獨厚了吧,將來還有誰配當他的政敵?

粟永祿算了一算,把自己都驚呆了,甚至連高務實後面一段話都聽得有些恍恍惚惚,連忙再問了一次。

高務實只當他是盤算這建議的可行性去了,也沒介意,再一次向他表示,說萬一以工代撫之後仍有多餘流民不好安置,自己正巧爲了造福鄉梓開了點煤礦、鐵礦,同時也建了工坊,多多少少也能幫忙安置一些人員。同時還謙虛地表示說自己能力有限,能安置的人手大概也就幾千,了不起萬把人,希望中丞不要介意。

粟永祿哪會介意!

他心裡感慨,河南的大家巨戶要都有你高侍讀這樣高的覺悟,能如此積極主動的配合巡撫衙門的工作,我粟某人只怕連潘河總都不必去求,自己就一手把這事包辦了!要是有那樣的功績,將來回神京入閣也是大有希望啊!可惜天下也就這麼一個高侍讀,肯如此舍家爲國,可惜啊!

不過粟中丞其實想多了,高侍讀這哪裡是什麼舍家爲國,他分明就是雁過拔毛——開礦這種苦活,要不是活不下去的人,還真沒多少人願意幹,趁着這波流民潮來攏人,簡直跟後世趁着別國經濟危機去抄底買買買差不多划算,不做纔是傻蛋。

爲國當然是應該的,但舍家就敬謝不敏了,兩全其美的辦法纔是好辦法。

從粟永祿的巡撫衙門回到小客棧,高務實就把高珗叫來,讓他把近期京師來的信全部拿來,他要仔細分析一下京中的情況。

他從去年年底離京,到現在已經差不多半年,說實話這半年來,京師的動靜真不可謂不大,各種信息都要在自己回京之前好好整理,然後再仔細想一想之前的安排是否還適合,或者還有沒有什麼疏漏。

畢竟,歷史上隆慶帝到現在已經只剩下大概一年好活,而這位爺一旦棄世,有些人就要圖窮匕見,對高拱動手了。

要不是非要等高拱正經上位成首輔才能引動某些人的動作,他高務實又何必枯等這麼久,當初陪高拱一回京就建議高拱想辦法拿下某些人難道不是更安全?

非不願,實不能也。

高拱的成功起復,雖然本就有隆慶帝暗中安排和默許的原因,但某位閣老也是在其中出了大力的,要是高拱一回京,不去動公認的政敵,反而先拿他這個盟友下手,那也未免太駭人聽聞了,今後誰還敢跟高拱一條心?

所以,高務實不能出這樣的餿主意,高拱也不可能會這樣做。即便海瑞搞松江退田案的時候,徐階暗中給張居正送了據說三萬兩銀子的鉅款,張居正跑來找高拱說情,高拱也仍然接受了徐階的求和,給了張居正這個面子。甚至對於這件讓他十分失望的權錢交易案,也沒有追究。

可是,在高拱心中,那也是他和張居正分道揚鑣的種子,這顆種子種下之後,總有一天會發芽長大,結出果實。也正是從那一刻起,高拱認爲自己已經還足了張居正的情,接下來如果張居正還不肯收斂,他也只好不顧舊誼,從嚴治吏了。

而近來的局勢,更是讓高、張二人原本因爲共同壓力而互相維繫的盟友關係進一步鬆動起來。

因爲趙貞吉致仕了,而李春芳因爲趙貞吉的致仕,也完全喪失了與高、張聯盟對抗的信心。

如果不是因爲俺答封貢一事已經進入最後的收尾階段,他這個首輔不能在如此關鍵的時刻請辭的話,只怕現在已經主動請辭回鄉了——實際上李春芳已經兩次上疏請辭,是隆慶帝不肯讓他在這個時候走。

高務實仔細分析了一下隆慶的這個舉動,他覺得隆慶帝不肯讓李春芳現在請辭,並不是因爲要把俺答封貢這件大功硬栽到李春芳頭上,而是隆慶帝自己可能也對俺答封貢的實際效果將信將疑。

這件事能做成,其主要推力來自於高拱,張居正則是主要的助力。除了高務實之外,大明沒有其他人能未卜先知,所以雖然目前看來議和成功,北疆說不定從此無事,可是卻也沒有人敢保證不出現意外。

萬一俺答出爾反爾,前腳剛剛議和受封,後腳又再次起兵襲邊,這封貢之事豈不就成了笑柄?到時候誰去頂包負責?不讓李春芳這個遲早要下臺的掛名首輔擔這個責任,難道出了事讓高拱去扛雷?

隆慶爺可不答應。

第088章 切盡二子之決斷第101章 定調子第070章 萬事俱備(下)第142章 以退爲進第020章 大閱之討價還價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120章 初戰告捷(上)第064章 曹淦歸來(下)第131章 御前閣議(上)第042章 護衛定製(上)第062章 陷城還是獻城?第003章 徽州異相(下)第136章 三員大將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127章 風起之前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191章 副總兵人選第010章 新鄭高氏(中)第034章 劉顯述冤(上)第009章 安陽之行(四)第211章 目標第031章 務實被擄(下)第080章 務實之請(下)第158章 借勢用勢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158章 庚辰春闈(一)第130章 跋扈尚書(上)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091章 惟高樞臺一人而已第114章 定功風波第095章 破虜(下)第095章 流言與三件事第018章 甥舅論隱憂第158章 庚辰春闈(一)第101章 戚帥繼光(下)第068章 隆慶託孤(四)第062章 陷城還是獻城?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第013章 五伯高才(上)第119章 《黃芷汀條約》第141章 誰的雷霆第117章 暹羅反了第053章 最後一課(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九)第101章 戚帥繼光(上)第117章 銷售火爆(上)第215章 大燈泡第087章 翰林清貴(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五)第111章 其實這樣更好(4更破萬)第105章 京師大局第072章 緊急磋商第160章 給升龍報捷!第093章 口蜜腹劍(上)第086章 麻桿打狼第286章 藝高人膽大第124章 奉旨觀政(三)第043章 繞開祖制第118章 差別競爭第077章 龍文鞭影(上)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三)第050章 皇帝暈倒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122章 蒙疆風雲(二)第206章 弒嶽(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054章 挖角應節(上)第022章 輕取案首(上)第118章 憑什麼啊?第119章 遠慮,近憂第067章 小姑娘,好忽悠第055章 霧裡觀花(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二)第012章 誰有這樣的面子第071章 馮保掌印第126章 俺答求封(二)第214章 提前規劃第123章 俺答封貢(一)第125章 可戰方和(九)第096章 馮保倒臺(五)第4更!第126章 俺答求封(二)第012章 朕的皇莊那麼壞?第122章 朝爭之第一次立儲風波第082章 上任之前(下)第127章 風起之前第159章 會元之爭(下)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093章 口蜜腹劍(上)第026章 河海並行(上)第048章 魔之誘惑(上)第161章 殿試金榜(上)第028章 永定河患(上)第161章 殿試金榜(上)第107章 罷了,皇帝宸斷吧第071章 火藥遭掠案第125章 可戰方和(七)第275章 勃固會戰(下)第142章 代號:捕蛇第137章 以直報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