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又是一年

bookmark

萬曆七年,己卯,秋。

新鄭生員高務實再臨開封,準備參加今年的河南鄉試。

鄉試又稱秋闈,因爲科舉考試系國家掄才大典,考場關防嚴密,俗稱鎖闈,簡稱闈。而科舉時代的鄉試例於秋天舉行,故將鄉試稱爲秋闈。

鄉試三年爲一科,逢子、午、卯、酉年舉行。鄉試的地點,若是直隸(南、北),則在京城(南北二京);若是各省,則在布政司所在,即省會,因此河南考於開封。

鄉試的具體日期一般是固定的,從八月初九至八月十七,共考三場,當日考完交卷後出場,第三天再入場參加下一場考試。也就是初九考第一場,十二日考第二場,十五日考第三場。

至於考官,主持鄉試的主官叫主考,參與閱卷的叫同考。

主考又稱總裁,其任用原則從洪武至萬曆,一直處在發展變化之中,到如今的萬曆七年,已經基本形成定製:

順天、應天用翰林院學官二員,級別通常爲侍講學士、春坊庶子、諭德之類。

浙江、江西、福建用翰林官一員,修撰、編修、檢討之類;湖廣爲翰林編檢一員,部屬官一員。這是因爲這幾省歷來是學風上佳之處,所以特示隆重。

其餘四川、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或通用部屬,或用中書評博一員,或用別寺降官。

而同考官又稱分考、房考、經房,也就是所謂五經房也。通常以推官、知縣、教諭、教授充任。

除了考官之外,還有執事官,主要是提調官、監臨、監試官等,尤其是提調官和監臨,必用大員監考,以糾察關防、總攝考場事務。如提調官一般設兩員,在河南都是左右布政使充任;監臨官又稱知貢舉,例由巡按御史擔任。

粗陋的比較一下,大略相當於正高官做提調官,省紀高官做外場監考,朝廷對鄉試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了。

至於還有印卷官、受卷官、彌封官、謄錄官、對讀官、巡綽官、監門官、搜檢官、供給官、收掌試卷官等等,就不一一介紹了。

大明的鄉試並不是一篇時文定勝負的,剛纔已經說過了,其規則是連續考三場。

具體來說,第一場考經義七篇,也就是時文;第二場考論、詔、誥、表、判,可以看做公文寫作;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大致可以看做是“具體事情如何辦”,但這個其實越到後期越流於形式,總體來看都是在“吹”,看誰吹得更加清新脫俗而已。

以上每種文體都有非常具體的寫作要求和書寫格式,這是一定不能錯的,要不然試卷會因違規而被貼出,絕無中式的希望。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按三場考試的權重來看,自然還是以頭一場的時文最爲要緊。通常而言,若是時文寫得極好,後面兩場只要沒有大的錯漏,基本可以肯定能被取中;反之,其他寫得再好,時文卻一塌糊塗,那就直接回家吧,是沒有中舉機會的。

鄉試與道試比較類似,考生於每場當日的四更前攜帶筆、墨、硯等考具齊聚龍門之前,分三門點名入場,甚至哪縣考生與何時何門點名,事前都會公佈。

能來鄉試,說明對這套流程都是有經驗的了,所以大家還算得上秩序井然。高務實進場後按照自己的點名順序去取了號舍牌,拿到手一看,乃是“玄四十九號”——號舍牌是按《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等字序命名的,“玄四十九號”就是“玄”字號舍的第四十九間房。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高務實微微挑了挑眉:“這數還不錯。”

高務實找到座號考舍之後入內,便開始自行釘好油布防雨防風,此時來了一名號軍,站在他考舍邊——這是防止作弊的,每舍均有一人看守,比牢房還嚴格。

高務實當然沒打算作弊,因此看也不看這號軍,直接滅了燈,抓緊時間趴在席舍中的木板上開始睡覺。

這倒不是他輕視考試,而是有經驗的考生都會這麼做。因爲考生四點點名,之前也沒法好好睡,既然半夜沒睡,如果還不抓緊時間休息,弄個通宵不睡的話,到了白天考試的時候肯定神情疲乏。尤其是這第一場考試要考七篇八股文,並且是要求一天考完,如果精神不佳,那還考什麼?不如回家,等幾年再來吧。

也不知迷迷糊糊睡了多久,高務實就聽見號軍叫喚:“相公起來,題目紙來了!”——相公用在考生身上,屬於“美好的祝福”。

高務實一下子坐了起來,伸手抹了把臉,去接題目紙。

拿到題目紙之後,先不看題,而是去拿墨卷。墨卷是正經的考試之卷,要用墨筆寫就,故曰墨卷。今日拿的自然只是第一場墨卷,高務實也不看其他地方,先在墨戳下親書幾行字:

開封府新政縣廩生高務實,玄字四十九號。

然後翻到內頁,寫下姓名、年齡、形貌、籍貫、本人並無違法等,最後寫上:由廩生資格應萬曆七年己卯科河南省鄉試。

這還沒完,還要在後面開列曾祖、祖、父三代之名,下面旁註“故”或“存”,這是履歷。當然這些記錄考官都是看不到的,會被彌封官彌封。但是一定要拿到試卷就先寫好,以免寫文章寫得頭暈眼花手抽筋,最後把這些給忘了,那就全完了。

做完一應準備工作,高務實這纔開始看題,但他不是一下子全看,而是一次只看一題。

這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因爲一般而言,考生會把幾個題全看了,然後挑一個最簡單的先寫。這樣的話,一是可以樹立自信,二是當做熱身(熱腦?),於是後面便可以寫得越來越順。

但高務實對考試比較自信,他在京師時身邊打交道的官員哪個不是進士出身?即便閒暇之時偶爾聊上幾句考試的事,或者聊上幾句微言大義,也能受益匪淺。更何況他的三伯、老師、大舅等等親近之人還是朝廷宰執,誰還當不得一句當世大儒?因此他根本不挑題,拿過第一題就準備開始寫。

第一題拿到手,高務實一看題目,居然是一道截搭題,但的確是大題而非小題:

《大學之道,天命之謂性,學而時習之,孟子見梁惠王》

高務實見了,鼻孔裡輕輕哼了一聲,暗道:取四子書各首句並作一題麼?

第263章 密議第012章 劃分檔次(下)第059章 絕代雙嬌(中)第137章 李成樑的驚、怒、急第180章 “寬宏大量”第016章 還是勳貴最弱(第5更!)第194章 高務實最重視的對手第113章 高戚之會(二)第119章 又是一年第058章 互爲倚仗(下)第073章 召見第125章 可戰方和(六)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037章 高珗獻策第097章 再會劉顯(上)第231章 會館夜話第233章 謙之不讓第091章 粗中有細(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第255章 公主召見第071章 火藥遭掠案第130章 勝利的大會(4更破萬)第112章 入城式第032章 全權欽使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125章 可戰方和(二)第142章 從祖意,未必行祖法第070章 萬事俱備(下)第112章 初會戚帥(上)第092章 莫朝在作死?第028章 都給哀家跪着去第169章 十萬大軍圍清化(4更破萬)第288章 緬甸跌倒,大明吃飽第085章 官場百態(下)第107章 國士香皂(下)第021章 天下爲棋第273章 倒臺第053章 君臣相商第014章 北洋海貿同盟第146章 狂瀾巨浪第114章 獨家代理(上)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143章 新鄭新政(中)第169章 十萬大軍圍清化(4更破萬)第067章 決戰沙城(六)第130章 開平潛流(下)第036章 同往別院(上)第061章 挑唆居正(下)第037章 別院隱富(上)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上)第123章 準備回京(中)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四)第154章 糾結第085章 成交第078章 太子伴讀(上)第151章 絃歌雅意[第4更]第131章 御前閣議(上)第045章 諭德上疏(上)第096章 興趣培養(上)第090章 遼東有缺嗎?第276章 奔襲東籲第170章 這就是大勝!第192章 戴罪立功(二合一)第151章 絃歌雅意[第4更]第063章 處置【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三章】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104章 權貴子弟(下)第105章 京師大局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023章 華亭舊事(上)第132章 萬衆矚目第125章 又見故人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002章 王者歸來(下)第064章 聯名信第070章 逐保倒張(六)第069章 何爲實力(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一)第155章 青春叛逆[第4更]第005章 無關道理(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七)第006章 老將凋零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179章 “刑天”行動第114章 暗流再起第113章 京華銀行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第130章 開平潛流(上)第093章 博碩克圖的野望第002章 翰林清貴(中)第015章 新鄭鐵廠(下)第122章 蒙疆風雲(八)第022章 輕取案首(下)第017章 體察民情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071章 晴天霹靂啊第204章 京華集團的定位第051章 君臣父子第129章 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