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天下己任

自從高務實搞的水泥問世,大明已經逐漸接受了水泥這種新型建築材料,這幾年來,光從朝廷的角度來說,大同邊牆整修、薊北邊牆整修等工程都大量運用到了水泥。而河工方面也同樣如此,連續數年都大量購入水泥,用於加固關鍵河段以及新挖河段。

按照魏學曾和高務實交底所言,光是今年一年,河工方面用來購入水泥的款項就達到二十七萬兩,而本年河工的朝廷總撥款也只有七十一萬兩,購入水泥的花費佔比達到了38%之多。

這就很好理解魏學曾爲此來找高務實商議賒賬的事宜了——工部尚書魏學曾與河總潘季馴都是高拱提拔起來的,他們或許敢於將其他款項延後撥付,但對於京華水泥的貨款,未經高務實同意,他們肯定不敢隨意延後,這太影響內部團結了。

不過,既然是內部,相對來說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私下商議,於是就有了魏學曾今日之行。

高務實知道,京華水泥廠的水泥賣得其實是挺貴的,他並沒有因爲要“支援國家建設”就在這方面自己壓價。高務實的思路一直都是希望大明朝廷建立起有效可行的新財政體系,能夠在正常的商業運作範圍下完成國家的各項工程,而不是他高某人從頭到尾學**。

他說自己願意繳稅,這是心裡話,因爲在他看來繳稅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有國家給於的良好商業環境,商人怎麼可能取得好的利潤率?好比一旦國家動盪,或許有部分商人能發財,但更多的商人肯定只能破產,這就是商業大環境的影響。

但繳稅歸繳稅,正常的商業行爲卻不該被扭曲——當然在大明,扭曲的東西太多了,倒也不差這一塊。比方說歷史上萬曆三大徵,很多後世之人都知道,那三場仗戶部根本沒有投多少錢進去,主要是靠萬曆帝的內帑在支撐。

事實上這種國家層面的戰爭,戶部出軍費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事?

還有萬曆中後期的各種因災免稅,免來免去也是內帑幫忙出錢,萬曆甚至不得不下詔警告戶部“不要單恃內帑”。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財政制度扭曲:地方不肯收稅——戶部沒錢所以不肯出錢——皇帝拿內帑補貼國用——內帑沒錢所以廣派中官收取礦稅(商稅爲主)——地方上疏罵皇帝貪財——皇帝批評戶部不作爲並繼續收礦稅——地方越不肯繳稅。

如此迴圈往復,局面越來越糟,地方官員覺得皇帝貪婪成性,皇帝也嫌這些官員屁用沒有,於是整個國家大局越來越差,皇帝也越來越不待見這些官員。

說到底,關鍵還是官員覺得天下是皇帝的天下,哪怕是朝廷缺錢,不夠了也得你皇帝掏腰包補上。而皇帝覺得你們光知道說這裡要減稅,那裡要減稅,減來減去戶部窮得老鼠都不肯去,一旦國家有事,一個大子都拿不出來,盡要朕自掏腰包?朕難道會法術,無中生有便拿得出真金白銀來?那行,收稅這件事你們乾脆就別管了,朕自己派家奴去收!

而太監們到了地方,除了肯定要完成皇帝交待的任務之外,當然也還得自己撈一筆“辛苦費”,於是壓榨地方那也是常有的。這時候再加上地方官府的冷眼旁觀甚至暗中慫恿,地方上鬧出對抗礦監的亂子又有什麼好奇怪?

說穿了,就是八個字:自私自利,權責不分。自私自利主要指官員,權責不分倒是可以怪萬曆自己——連帶他的祖宗們。大明朝這麼多年,居然沒有一個皇帝覺得這套財政體系有問題,該改革!

在萬曆之前的皇帝們,竟然大多沒有認識到稅收不起來是件十分要命的事,到了萬曆,他其實還稍微“進步”了一點,認識到了錢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因爲不管辦什麼事,都得要有錢。只是他也沒從制度上想辦法,只能靠着“不要臉”去撈錢補貼這個千瘡百孔的財政體系。

歷史上的萬曆“貪財”到了什麼程度?有些商人竟敢身穿明黃服飾,而有官員報告給萬曆的時候,萬曆居然說:只要他們交錢就行。

高務實簡直不知道該怎麼評價,這是心大,還是哀莫大於心死?爲了撈錢補貼國用,連這樣在其他時代能被當做謀逆的大事,在萬曆眼中也只是錢的問題了!

當然,至少魏學曾現在還沒有跟他商討免費使用水泥,只是希望將付款時間延遲一些,這還是可以商量的。

“魏部堂,其實京華水泥廠也好,京華的其他產業也罷,具體的生意晚生是很少過問的。但是在商言商,生意歸生意,延遲付賬或者說賒賬……不是說一定不可以,但水泥廠方面會不會因爲款子沒有到位而影響開工,這個暫時晚生也還不清楚,因此具體的事情要具體商議。”

這是題中應有之義,魏學曾不是熱血少年,不會不懂其中含義,也不會要求高務實破家爲國。他輕輕點頭,道:“求真所言,我自然是理解的,不過我還有另外的建議,不知求真可願聽上一聽?”

高務實笑道:“願聞高論。”

“算不上什麼高論。”魏學曾擺手道:“原本前次開港,無論是北方的天津,還是南方的寧波、泉州、廣州三地,其官港都是朝廷所開。雖然眼下天津港因爲求真你的大筆投入,現在已經形成了京華私港爲主,朝廷官港爲輔的局面,但官港始終是存在的。”

高務實心中一動,但沒有表露出來,而是略帶詫異地問:“不錯,那又如何?”

“那些官港都是工部營建,產權也是掛在工部的。”魏學曾果然說到了高務實心動的點:“工部的意思是,這些官港在工部手裡只能勉強保本,甚至南方三港居然還要賠錢,所以不如乾脆賣出去……不知求真是否願意接手?”

高務實知道魏學曾所說的“南方三港居然還要賠錢”並不是指開港本身賠錢,問題是那個引稅和進出口稅並不是工部的收益,工部能拿到的只是單純的港口運營收益。但工部哪裡會運營什麼港口?

天津港靠着高務實的私港帶動,形成了一些些規模效應,所以工部還能混個勉強保本,而南方那邊流行的是各大家都有自己的小港口——這裡要補充說明一下,這個時期的開港並不是向後世那樣基本只有一個巨大的主港,而是很多私人都可以自己建個碼頭就號稱一港。

比如泉州開港,私人港口居然有好幾十個,而其中絕大部分都只是有一兩個碼頭而已。

如此分散,自然也就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從而讓官港也跟着沾光了。

雖然心動不已,但是在商言商,高務實還是故作爲難地道:“既然魏部堂也說南方三港都在虧錢,您還把這個當做交換提供給晚生?”

誰知魏學曾搖頭道:“在工部手裡虧錢是不假,但在求真你手裡,哪能虧錢?求真,我雖然不會做買賣,但這點眼光自信還是有的,這三處官港營建費用超過二十五萬兩,再加上天津官港,總的營建費用接近四十萬兩。現在雖然過去幾年,但估算三十五萬應該沒問題吧?你再饒我一點,我把四大官港打包賣給你,你免了今年河工的水泥款,再給工部湊足十萬兩,你看如何?”

第095章 破虜(中)第088章 戊辰羣星(下)第099章 歸途考察第229章 指點第089章 吾家寶駒(下)第262章 錦衣都督的焦慮第084章 西暖閣中(補)第145章 一定轉達,一定轉達第078章 吾早晚必擒之第141章 沒轍了第053章 善後安排(下)第113章 平臺召對第251章 取勃固第118章 真是世事難料第018章 甥舅論隱憂第166章 激將(二合一)第155章 馬家父子到蓋州第086章 麻桿打狼第090章 淨軍圍剿第067章 倒高風波(八)第159章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第016章 李代桃僵(上)第022章 輕取案首(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十)第042章 護衛定製(上)第131章 御前閣議(下)第160章 以發財爲宗旨的聯軍第141章 沒轍了第076章 四九之外第124章 道統之爭(下)第063章 海瑞調職(下)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148章 謗君案(下)第120章 初戰告捷(下)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一)第026章 河海並行(上)第006章 禁軍與警備軍第153章 太順利了!(4更破萬)第001章 輕車簡從(上)第065章 無恥之極(4更1W1)第100章 蒙古局勢(上)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107章 罷了,皇帝宸斷吧第062章 陷城還是獻城?第211章 大駕北返第093章 口蜜腹劍(下)第049章 三寸之舌(下)第118章 駕臨凌雲城第044章 心焦創收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041章 議編衛隊(上)第097章 再會劉顯(下)第120章 指點還是暗示第168章 戰象VS大炮第067章 決戰沙城(三)第129章 回鄉之前(上)第156章 侯小哥兒第103章 高文正公(下)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073章 團結纔有力量(4更1萬)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009章 安陽之行(二)第074章 文華召對(下)第091章 討價還價第126章 俺答求封(一)第172章 安南捷報喜與憂第079章 三道汗令催謀主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056章 漠南之戰(一)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第051章 議定出兵第190章 京華十六條第110章 創造需求第131章 急,不急第061章 挑唆居正(下)第032章 京師潛流(下)第009章 原料來源(上)第236章 收服陳黨第113章 世鎮的好處第232章 大司馬之請第008章 翰林面面觀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中)第250章 誰是虎,誰是食第070章 萬事俱備(上)第092章 流彈兇猛(下)第216章 準備第066章 我保他必有美諡第114章 獨家代理(上)第080章 燕京歡聲動第102章 新的目標[第4更!]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第160章 以發財爲宗旨的聯軍第014章 你讓朕怎麼辦啊!第291章 內閣調整計劃第052章 邊市秘聞(上)第120章 新的任命第154章 糾結第123章 等你將來文官稱公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三)第067章 小姑娘,好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