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會試發榜

殿試,是有明一朝三級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時人又稱之爲廷試,是由皇帝在殿廷之上親自策問考生的考試。通常而言,這次考試不會黜落會試中式的貢生,但對於會試的排名,皇帝多半會酌情調整。

酌情,這是好聽的說法,如果要說得直白一些,那其實就是按照皇帝的心意來調整,調整完之後的排名,就是傳說中的殿試金榜。

殿試結果一共分三檔,也就是一二三甲。

一甲又稱鼎甲,一共只有三名,按排名爲狀元、榜眼、探花,得中一甲者,叫做“進士及第”。這三位有其特殊性,就是一旦定下,可以不經庶吉士館選,直接進入翰林院任職。通常來說,一甲第一名的狀元郎會直接授官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直接授官翰林院編修,最爲顯赫——官場起步就比其他人都高。

二甲一般在五十到八十人左右爲最多,偶有偏少或偏多,中二甲者叫做“進士出身”。三甲通常在兩百人或者再多一些,並不固定,中三甲者,叫做“同進士出身”。二、三甲按例要參加庶吉士館選,館選成功者便屬翰林官,清貴之極。

其他未過館選者也不必着急,或授給事、御史、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太常、國子博士等京官,前途看好;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外官,也是實權之職。

不過這三檔畢竟有差別,尤其是因爲“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舊制,所以鼎甲三人被時人稱之爲“天上神仙”,二三甲被選中爲庶吉士的則被稱爲“半路修仙”,好歹都是修仙的得道高人,比其他那些基本不可能“位列仙班”的可好得太多了。

殿試的時間是三月十五,在會試公榜之後大約半個月左右舉行。在舉行之前,朝廷還要先確定下一大批讀卷官。

這個事情跟世宗嘉靖帝有些關係要說明一下,嘉靖以前的殿試都是皇帝親自主持,但嘉靖帝是個要權不要臉的皇帝,他的特點就是經常性擅改祖制,譬如殿試這事,到他這兒就變了味,經常不親自主持考試,只是掛個名,實際考試還是臣僚操辦。

那就需要閱卷的大臣了,但由於皇帝掛名主考,其他臣子只能屈尊改叫“讀卷官”,意味着大家只是幫皇帝讀個卷而已,沒有侵犯皇權的意思。

朱翊鈞此前掛名過兩次殿試,也就是萬曆二年甲戌科和萬曆五年丁丑科兩次殿試,皇帝由於年幼,都只是單純的掛名,甚至沒有露面,兩次都是顧命首輔高拱作爲讀卷官代行。

但這一次,朱翊鈞要求親自殿試,衆臣——尤其是內閣——沒有拒絕。

殿試的前一天,鴻臚寺的官員便開始設置御座、黃案,光祿寺的官員則負責安放試桌、排定考生座位,至於負責印製考卷、準備答題紙的禮部更不消說,總之這象徵着大明最高級別的掄才大典,一切的一切都得是堂堂文官們親力親爲,通通不許太監宮女們插手。

次日一早,寅時都還沒過,夜幕沉沉之下,應試的貢士——也叫“中式進士”——們便在紫禁城宮門前等候,一個個把眼睜得比旁邊的燈籠都亮,興奮的不能自已。

讀書考試爲了什麼?不就爲了“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麼?現在經過多少次大浪淘沙,多少次慘無人道的考試,大明朝的四百精英終於站在了皇帝的家門前,即將完成鯉魚躍龍門的最後一跳,真是想想都激動地渾身發顫,跟打擺子似的。

而且,不同於之前考試的緊張惶恐,殿試前的氣氛更多的是興奮與躍躍欲試,因爲大家都知道,只要別犯傻搞出什麼麼蛾子,殿試是不會黜落考生的,只是將會試的名次重排,是個“優中選優”的過程。

換句話說,哪怕是考得再爛,也能混個榜下即用的同進士,外放個七品縣太爺噹噹。其實這對於很多進士來說,倒比在京裡坐冷板凳舒服多了,尤其對於那些考中的名次比較靠後的同年而言更是如此——畢竟館選艱難,而且就算選中庶吉士,也只是所謂儲相。

儲嘛……儲十年是儲,儲一輩子也是儲。你當內閣是南城菜場,誰都能進去混一波的?

回憶一下看看,大明朝開國至今,有多少個殿試前列、館選庶吉士,清貴無比的進士老爺,呆在翰林院喝茶數十年一事無成?

說實在的,像這樣的京官比比皆是,許多人就這樣混吃等死大半輩子,最後光榮致仕。萬一要是運氣差點,在某次大佬之間的鬥爭中沒有找準位置,成了出頭的椽子,或者被殃及的池魚,直截了當就回了家。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而且對於絕大多數考生而言,宦海浮沉、仕途兇險,將來最靠得住的,其實就是這幫同科同年了。因此大家這些官場菜鳥得相互通氣,扶持提攜,才能在弱肉強食、鬼怪林立的官場上站住腳。

其實在會試以後,這幫同年便串聯過了,現在相互間熟稔的很,但高務實顯然是個例外,他在京中有宅邸,平時也不怎麼走動,現在擡頭一看,認識的人都不知道有沒有十個。

不過他倒也不急,因爲他現在的名頭足夠響,同年們都競相的過來拜會,高務實倒是也不託大,拿出當年做秘書的本事來,熱情周到的面對每一位新認識的同年,不管人家是南人北人,都能讓人如沐春風,好感陡升。

本來他們還有些擔心,這位大名鼎鼎的高龍文,不光家世煊赫、文名鼎盛,而且考得還好,現在總是不露面,會不會是太傲了不好接觸?現在一見,可謂憂心盡去,此人竟是個八面玲瓏的主,一衆同年無不心悅誠服。

正在大家的感情急劇升溫時,卯時到了,鐘響門開,宮門前登時一片寂靜,緊張的氣氛猛地從角落裡鑽出來,幾乎佔據了每個人的心田——嘴上大家都說不在乎,但誰不想考個好名次呢,萬一選個庶吉士,運氣又好,將來說不定就入閣爲相了呢?所以事到臨頭,都提着一股勁兒,想要最後衝刺一把。

哪怕是蕭良有、張泰徵等人都是面色嚴肅,甚至有些緊張的模樣。

唯一面色淡定的,可能只有高務實一人——沒法子,這紫禁城他進進出出十來年,熟悉得跟自己家似的,想緊張也緊張不起來啊!

他就這麼輕鬆愜意地站着,既不顯得緊張,也不顯得輕佻,後面那些緊張得站着都抖個不停的中式進士們見了,心中個個敬慕不已——不愧是名臣之後、天子近臣,瞧人家這模樣,高會元怕不是來春遊踏青來了?

此時天光破曉,各色官員們開始入宮,考生們則規規矩矩站在一邊,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身着蟒袍玉帶的大學士;用羨慕的目光望着那些穿大紅官袍,系金銀腰帶的尚書侍郎;用期盼的目光望着穿青袍的主事、郎中,心中無比熱切——寒窗苦讀這麼多年,終於走到這“衣冠禽獸”的一步了!

等官員們進去完了,貢生們目光才終於收了回來,頓時便有禮部的禮讚官高聲道:“奉聖諭:宣萬曆庚辰科貢生覲見!”

第005章 升官第075章 臣要要官了第055章 缺朝第140章 三路平莫第154章 將至第045章 天下文膽第129章 基本就緒第048章 多事之秋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015章 伴讀之邀(上)第055章 霧裡觀花(下)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004章 初見太子(上)第101章 戚帥繼光(上)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153章 太順利了!(4更破萬)第027章 皇上,您的事兒發了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275章 勃固會戰(上)第093章 口蜜腹劍(下)第023章 華亭舊事(上)第115章 封爵?第005章 無關道理(下)第036章 同往別院(下)第019章 伯侄論財(上)第013章 籠絡陳矩(下)第071章 馮保掌印第071章 晴天霹靂啊第080章 務實之請(上)第028章 永定河患(上)第031章 務實被擄(上)第077章 手握大軍八十五萬第151章 要面子的安南第144章 背水一戰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中)第275章 勃固會戰(上)第215章 大燈泡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084章 新任廠督[第4更!]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118章 鎮暹羅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第229章 指點第067章 決戰沙城(七)第009章 安陽之行(八)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285章 兩個女人的戰爭第083章 馮保心思第131章 謝公氣度[第4更]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三)第045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037章 你又是誰(4更破萬,大爆料)第101章 京華基建第112章 東返第063章 布日哈圖說圖們(上)第005章 好好做,不要怕第041章 皇帝宣召第123章 俺答封貢(五)第091章 粗中有細(上)第107章 與衆不同(4更破萬)第123章 千鈞一髮(4更破萬)第039章 李文進的指點第059章 惟利不破(下)第109章 喜與憂第108章 關鍵在糧?第097章 再會劉顯(上)第137章 李成樑的驚、怒、急第105章 竟然是遼東第128章 恩憲?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三)第149章 建設遼南(上)第076章 四九之外第002章 翰林清貴(中)第124章 奉旨觀政(五)第009章 安陽之行(五)第105章 慈寧宮的哭聲第122章 蒙疆風雲(十)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一)第135章 蟻穴第049章 殷去郭來(下)第031章 官民兩便第273章 倒臺第113章 平臺召對第126章 你困了,睡吧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054章 挖角應節(下)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第055章 碧湘樓閣(上)無·番外·慎重訂閱第016章 李代桃僵(上)第040章 紓驛路疏(中)第049章 三寸之舌(下)第042章 纖幫第124章 奉旨觀政(三)第129章 回鄉之前(中)第060章 變生肘腋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079章 瑤蠱異術第078章 丹砂之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