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章 大閱之金玉其外

bookmark

本次大閱,是一場勝利的大閱,象徵着大明“最爲精銳”的京營仍然具備極強的戰鬥力,是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勝利之師,威武之師,能夠切實保障大明京師之安全,能夠有效策應和支援九邊乃至各地用兵之所需。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朝廷上下看起來都是信了的,連“南征名將”高務實都被迫發表了類似的觀點。

總而言之一句話,京營是很厲害的,你們要老實一點。

大閱完成,告祭反正就是那套儀式,倒是不必過多贅述,反正對於高務實而言,就是陪着皇帝走一趟,該磕頭磕頭,該代念祭文代念祭文。

這些事情辦完,高務實這位再次新晉爲日講官的左庶子,終於輪到了要上值講課的時間。

沒料到,就在講課前的兩日,高務實正在詹事府值房“備課”,訃告傳來:張溶卒。

張溶是英國公,除皇室的親王、郡王之外的最高外臣之爵,按例輟朝。

同時由於英國公府跟高務實關係密切,高務實少不得要親自上門致哀,加上世子張元功跟高務實關係極好,又請他幫忙揮毫,爲祭文書丹等等,這又耽誤了幾日。

塵埃落定之後,講課便到了九月初。

高務實是堂堂六首狀元,早年就有《龍文鞭影》、《新鄭對韻》等書問世,年紀雖小,卻算是文名鼎盛之輩,然而對於經筵日講官而言,他畢竟還是個新人。

新人就意味着,他還不能講四書,只能講《五經》。但五經一般不會隨便扔一門讓講官來講,而是必講其當年主治的一科。

高務實治《周易》,因此他現在只能講《易》。

經筵之制雖於宋代已形成,但形式並未固定,非但歷代有異,即一代之中不同君主實行情形亦不盡相同。以明代爲例,初無定日,亦無定所。

明初之時,諸帝勤政好學,講學雖未制度化,但於聖學猶無大礙。到了英宗以沖齡即位,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柄政,有感於身負幼主教育之重責大任,乃上疏請開經筵。從此制定經筵儀注,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三次進講,帝御文華殿講讀,遇寒暑則暫免。

開經筵爲朝廷盛典,例由勳臣一人知經筵事,內閣大學士或知或同知經筵事,六部尚書等官侍班,另有展書、侍儀、供事、贊禮等人員。

不過那是“經筵”,不是日講。除每月三次的經筵外,尚有日講,只用講讀官和內閣學士侍班,不用侍儀等官,講官或四或六,每伴讀十餘遍後,講官直說大義,惟在明白易曉。

日講儀式較經筵大爲簡略,或稱小經筵、小講。經筵講學自此制度化,每日一小講,每旬一大講,爲帝王接受儒家教育的主要方式。

高務實雖然官至左庶子,這個位置如果是資歷較老的史官充任,有時候甚至會掌翰林院事,但顯然高務實屬於資歷最淺的那一類,不僅不能掌翰林院事,在翰林院的位置甚至不算特別高。

正因爲如此,他的小講,規矩自然不大。

沒有內閣大學士前來侍班,只有一個講讀官,乃是熟人:左春坊左贊善沈鯉。

左春坊的主官是左庶子,乃是正五品,與大學士同級;左庶子以下是左諭德,從五品;再下是左中允,正六品;再下才是左贊善,從六品。

所以說朝中有人好做官,高務實一個後來人,現在反而是沈鯉的上官。當然了,高務實考得好,而沈鯉會試雖然考得不錯,但廷試考砸了,幸好館試又考得不錯,要不然今天也就不會在此做講讀官了。

但廷試考砸對他顯然也是有影響的,因爲翰林史官平時要是不撈個編纂先帝實錄以及如《大明會典》這樣的差事,升官是很慢的,一般只能熬資歷,很少有高務實這樣翰林官幹了幾個月就外任,然後居然以外任時的功勞升官回翰林院這樣的好事——外任撈功勞本來就比翰林院簡單多了。

所以,不能成爲特例的沈鯉到現在還只是個從六品的左贊善,然而他今年都五十歲了,而高務實尚未及冠。

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易,變化之道也。”高務實不打算像一般的講官一般光講大道理,但不代表道理就能不說:“昔年臣選本經,舍其餘而取《周易》,爲的便是瞭解這變化之道。”

“天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諸般變化之中,我等爲人者,如何才能趨吉避凶,此乃《易》所欲講之道也。”

“孔子晚年感慨:‘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見聖人看出了《易》的精髓。《周易·繫辭下傳》中說,‘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謂易之道也。’何爲無咎?無咎便是沒有兇險,沒有大的過錯,亦或是就算有過錯,也沒有關係,這才叫做無咎。無咎纔是《易》告訴我等的人生最高境界。”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謂易之道也。反省補過無咎。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此言皆出自《周易·繫辭傳》。誰人無過錯?無非大小而已。無咎,不是不犯錯誤,而恰恰是犯了錯誤以後,能夠及時反省和改正。《左傳》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不貳過,就是不重複犯錯誤,善於改正自己的錯誤。

《周易》上同樣說,‘震無咎者存乎悔’。要達到無咎的狀態,必然要善於反思悔過,如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反思悔過是改過的前提,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正的反思、悔過,則不可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改正。要真正達到無咎,就要隨時反省自己,隨時隨地要能檢查出來自己每一方面的錯誤,隨時隨地檢查、反思、改正自己的錯誤。”

這時皇帝發問了,朱翊鈞問道:“先生方纔明明說變化之道,此時卻又說無咎,此二者有何關係?”

朱翊鈞平時稱呼高務實,是君對臣,所以直呼其名,不過爲了表示親近,才只呼名而不稱姓。但講讀時不同,朱翊鈞在這一塊還是比較隨他父親隆慶,不管哪位講官,在講讀時他都稱先生——僅僅這個時間裡。

高務實微微笑道:“天地萬物皆變,我亦當有所變,然則世間終有不變之理,即爲道也,此道在易中,便是求‘無咎’。”

朱翊鈞又問:“無咎,便是儘量不犯錯,或者即便犯錯,也當儘快改正麼?”

高務實道:“易說:‘震無咎者存乎悔’。又說:‘謹慎無咎’。還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此三言,皆是一個意思:謹慎。”

但朱翊鈞有不同意見,他問道:“朕舉一例:今年遼東洪澇,應天也洪澇,此天災也!其地其民,該如何謹慎,纔不使之有洪災,可以‘厲無咎’?”

對於此時的明人而言,哪怕再有學問,這一問可能也無解了,或者就只好扯“天人感應”,說洪澇是上天示警云云。

但高務實卻笑道:“洪澇不可避免麼?非也。臣也舉一例,昔年黃河水泛和其嚴重,然則這些年以束水衝沙法治水,以水泥加固河堤,黃河水泛便減輕了許多。又舉一例:昔年長江水泛亦嚴重,尤其是湖廣等地,常常於夏秋之際泛爲澤國,然則自從前幾年湖廣興修水利,如此數年之後,水災減少了至少一半。可見,謹慎並不代表不做事,它代表有些事應當提前準備,提前做好應變措施……所以您看,天地雖變,我以謹慎相待,便能無咎。”

朱翊鈞哈哈一笑,道:“先生所言極是,如今土默川大變在即,不知朕該如何以‘謹慎’而至‘無咎’,還望先生教我。”

----------

感謝書友“書友161023004956419”的月票支持,謝謝!繼續求訂閱,求各種推薦~

шшш✿Tтkд n✿co

第074章 文華召對(上)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124章 公主的決絕第044章 人才不少(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二)第061章 挑唆居正(下)第122章 蒙疆風雲(九)第045章 諭德上疏(下)第154章 糾結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上)第146章 朕來救你第002章 王者歸來(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五)第096章 馮保倒臺(四)第099章 莫與爲敵第001章 新婚初日的談話第175章 賣隊友的大汗第027章 皇上,您的事兒發了第047章 愚兄恭候多時了第023章 華亭舊事(上)第122章 蒙疆風雲(九)第126章 所爲何來(上)第036章 臨行前的準備第046章 脫脫願爲欽使驅馳第221章 抵京第076章 “驕傲的孔雀”第101章 京華基建第060章 張馮靠攏(下)第082章 寧夏之變(上)第007章 亡命之徒第163章 冠絕京華(下)第077章 說方陣第036章 同往別院(下)第099章 夜入皇宮第040章 荊州張府第010章 新鄭高氏(中)第021章 照高愛卿說的辦(5更,祝七夕快樂)第215章 明緬開戰了!第153章 太順利了!(4更破萬)第097章 奪城殺兄第095章 國色天香(下)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第082章 暗箭就位第172章 漢計蒙用第114章 暗流再起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125章 可戰方和(四)第103章 紈絝之王(上)第123章 千鈞一髮(4更破萬)第116章 戚繼光進京第039章 靠山吃山(下)第043章 威逼(4更破萬)第037章 高珗獻策第262章 錦衣都督的焦慮第125章 高務實的開平城第125章 可戰方和(五)第059章 索命之人第015章 伴讀之邀(下)第038章 盛名之下第038章 你還是有點用的第040章 必有隱情(上)第274章 大戰拉開帷幕第124章 奉旨觀政(九)第128章 青黃接否第141章 激戰諒山(上)第064章 曹淦歸來(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二)第041章 議編衛隊(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九)第015章 新鄭鐵廠(下)第110章 兩個倒黴蛋第128章 好消息第217章 “皇爺急召”第132章 萬衆矚目第245章 世界不足我欲第065章 無恥之極(4更1W1)第262章 錦衣都督的焦慮第090章 遼東有缺嗎?第083章 馮保心思第028章 都給哀家跪着去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093章 口蜜腹劍(上)第010章 新鄭高氏(下)第115章 別院如堡第049章 誰種的蠱?(四更破萬)第157章 人事調整(上)第216章 準備第114章 定功風波第099章 歸途考察第271章 步步緊扣第131章 戰爭窗口期第124章 雨寺二姝(下)第096章 突發事件(4更破萬)第073章 團結纔有力量(4更1萬)第113章 高戚之會(八)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036章 麻錦慌得一批第082章 暗箭就位第290章 蒲州急報第047章 未雨綢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