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章 吾早晚必擒之

六千人的察哈爾降軍如何處理,這件事可大可小,高務實的確需要稍稍考慮一下再做決定。

事實上,麻貴和恰臺吉各收容了三千降軍這個情況本身就頗能說明一些問題。

麻貴把這三千降軍拿在手裡,肯定是出於“獻俘京師”這個方面的考慮,爲的既是大明的面子,也是自己的功勞;恰臺吉方面則更加直接,想必是爲了加強自身實力——這個自身既可以是他自己,也可以是整個土默特。

高務實現在威望正盛,強令恰臺吉移交俘虜也不是不行,但那樣做容易造成土默特的離心傾向,與他本身早已打定主意的籠絡計劃有衝突,而且恰臺吉在這次漠南大戰之中所立的功勳可謂冠絕土默特,強行從他手中收走俘虜,吃相未免太難看了些。

如果直接就按照眼下麻貴和恰臺吉各得三千俘虜的實際情況來分配,其實也不是很妥當,主要原因在於麻貴取得這三千俘虜的一戰,是帶着辛愛殘部打的,而且是在恰臺吉將對面拖疲憊之後趁勢取得,明軍本身沒有在這場戰鬥中出力。

高務實想來想去,決定還是把這三千俘虜拿來做人情,畢竟這三千人送去大明,也就獻俘太廟用一用,除了三千顆人頭之外,什麼也得不到。

既如此,倒不如送給土默特以彌補他們在漠南大戰中的部分損失。恰臺吉那三千人就給他自己留用好了,算是對他此番大功的褒賞,麻貴手頭的那三千,可以直接交給把漢那吉,讓他來分配給參戰各部進行補充。

這樣做,麻貴當然不敢抗命,不過高務實還是得給予一些好處。麻貴的封賞如何要看朝廷商議、皇帝決斷,但高務實作爲直接指揮麻貴的文官,對此有很大的建議權,因此他乾脆將麻貴找來,直截了當地對他說,要他把那三千人交給把漢那吉處置,而高務實會在上疏朝廷時建議提升麻貴爲總兵、麻承勳爲副總兵。

麻貴對此倒也沒有什麼異議,主要是他此前一直擔心的事情被高務實給擔了下來——麻家已經有麻錦一個總兵了。

如果麻家再出一個總兵,那麼單從官位上來說,甚至已經超過鐵嶺李氏,畢竟“東李西麻”而李家還只有李成樑本人是總兵,李如鬆現在還在神機營“掛職鍛鍊”呢。就算這次李如鬆也立下了斬殺董狐狸的大功,但了不起也就是個總兵,麻家依然能和李家分庭抗禮。

更何況,麻家還有麻承勳這個年輕一輩的副總兵,總體上來看,隱隱還是能對李家形成一點優勢——當然,麻家的家丁少於李家,但這是另一回事了。

處理完麻貴這邊,高務實便把把漢那吉和恰臺吉找來,也不提繼續追擊圖們的事,反正肯定也追不上了,任他去吧。

高務實先把俘虜的處置決定告訴他們,聽得兩人都是神色一鬆,對視一眼,一起上前表示感謝。

高務實笑着接受了,然後道:“此事既然定下,圖們那邊想必也能消停幾年,土默特方面大局已定,這次漠南大戰算是拉下了帷幕,那麼之前商議好的兩件事也就該辦了,一是那吉兄你要儘快與鍾金哈屯完婚,二是完婚之後立刻召開庫裡臺大會繼承徹辰汗之位。”

把漢那吉自然欣喜,連連點頭表示認可。

高務實笑了笑,又道:“對了,還有件小喜事可以提前告訴那吉兄。”

把漢那吉面色歡喜,問道:“不知是何事?”

高務實道:“這次冊封順義王,會把此前的順義王印收回,再次賜予新的印綬,而這一次的王印,是真正的鍍金銀印。”

把漢那吉聽得大喜,上前一步隆重下拜以謝,高務實微笑着將他攙扶起來。

賜個印而已,把漢那吉爲何這般感激?這事兒有點歷史要說。

先前,俺答初封順義王時,是有冊有詔,但沒有印的。後世的《萬曆武功錄》中有載:“使太史奉金冊,封俺答爲順義王,賜之詔。”

當初王崇古在擬定封貢事宜時,確定俺答封王,應該是給鍍金銀印,但隆慶五年冊封時卻並未頒給。故次年五月,王崇古爲俺答汗請乞四事,其一即“請王印,如先朝忠順王例”。

當時兵部會同戶、禮二部計議認爲:“順義王印宜如崇古議鑄給,凡表章俱用印恭進。”高拱也支持,隆慶自然也允准了,但不知由於什麼原因,這一次給印的決定並沒有執行。

到了萬曆元年四月,順義王俺答汗再次“請給印,榮示諸部”,禮部“議依本王封號,鑄給鍍金銀印一顆,差官齎送總督官處聽俺答祗領”。這樣,在封王兩年後俺答汗纔得到順義王印。

依據這些記載,明朝議定頒發的順義王印,是和當年哈密忠順王印一樣的鍍金銀印。但是在鄭洛《撫夷紀略》中卻有《答原封王印不繫金》一段記載,裡面有些不一樣的情況:

(夷使)又云,前日中國封順義王說是金印,今日久露是銅,順義要繳還換金印,且原系金,卻是銅,請罪抵換者。

餘即笑罵雲:“愚達子,再休言爲天下笑。世間哪有金鑄印,金即貴重稱耳。”乃自舉所束金帶雲:“如我是大臣,束金帶,極尊貴,你看此帶卻是銅。此帶我若用金造便費金幾何,只是從來都以銅帶稱金帶耳。代王印,也是銅。我總督三鎮,古來說掛金印,今看也是銅。爾亟回與王說,勿再言令人笑你不省事。”虜使相顧首肯唯唯。

是時,虜方以銅印挾持爲得計事,餘不及思,即隨口應答,故虜使即雋無詞。若一經思想,或爭辯原系金印,則虜得執詞難我,無以應之矣。

這段記載顯然告訴後人,明朝宣稱並被蒙古視爲金印的順義王印實際上卻是鍍金銅印,爲此,俺答汗甚至專門派遣使臣與大明的宣大總督鄭洛進行交涉,要求換給金印,並對責任人治罪,但被鄭洛隨口應付了過去。

那麼,順義王印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據《明史》與《明會典》所載,明代印製,親王爲金冊、龜紐金印,郡王爲鍍金銀冊、銀印,百官一品、二品直紐銀印,三品以下爲銅印,將軍印爲虎紐銀印,總制、總督、巡撫並鎮守等爲直紐銅關防。

而外國王印分三等:金印、鍍金銀印、銀印。

在明朝頒給的外國王印中,高麗檔次最高,爲龜紐金印,吐蕃白藺王緊隨其後,爲駝紐金印,安南、占城爲駝紐鍍金銀印;

永樂時頒給蒙古的王印中,順寧王、和寧王、瓦剌三王爲金印,其中順寧王印爲駝紐金印;哈密忠順王印則爲鍍金銀印。

由此可見,金、銀、銅還是有着明確區分的。鄭洛所言確實是“隨口應答”,因爲王印中沒有鍍金銅印一說,也就是欺負蒙古人對這些東西的理解比較不到位,所以才能糊弄過去。

因此,若依外國藩王印,順義王印至少應是鍍金銀印;若依親王和百官印製,順義王印也應是鍍金銀印或銀印,斷無鍍金銅印的道理。

然而,明朝實際頒授給俺答汗的卻是鍍金銅印。金印變銅印,這中間究竟是明朝有意通過降低印製來降低順義王的規格、級別,還是經手理事者隨意的私自抵換,在後世是一個封存在歷史煙塵之中的未解之謎。

現在,高務實也沒有興趣追究那顆目前掌握在鍾金哈屯手中的順義王印到底怎麼變質的,但他親自關照過工部,這次的順義王印可不能玩花招,必須按照制度給於。

把漢那吉是知道前次的順義王印有問題的,但大明當時不肯承認,他也沒辦法,誰知道高務實連這種“器物小事”都能關照得到,怎能不讓他感到欣慰感激?

一通事情商議完畢,漠南之戰到此算是真正拉下了帷幕,接下來便是趁着大勝之餘威走流程了……

第122章 蒙疆風雲(二)第001章 封賞爭議第117章 意外第050章 直指要引蛇出洞?第003章 隆慶天子(上)第082章 寧夏之變(中)第079章 瑤蠱異術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092章 翻臉無情第125章 可戰方和(九)第014章 輕重有別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048章 多事之秋第067章 決戰沙城(五)第149章 建設遼南(上)第157章 鄭鬆的決斷(4更破萬)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六)第117章 暹羅反了第053章 最後一課(上)第101章 京華基建第123章 俺答封貢(四)第124章 奉旨觀政(四)第045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107章 科學巨匠(上)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061章 挑唆居正(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二)第011章 靠山吃山(上)第111章 交接第085章 官場百態(下)第190章 去遼陽第163章 冠絕京華(中)第034章 劉顯述冤(上)第056章 漠南之戰(四)第024章 政績量化(下)第177章 生擒炒花(上)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053章 最後一課(中)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第118章 鎮暹羅第121章 首席特聘顧問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下)第133章 官居一品!第005章 務實獻策(上)第030章 河南民變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三)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086章 麻桿打狼第122章 蒙疆風雲(八)第089章 吾家寶駒(上)第087章 翰林清貴(上)第038章 青把都臺吉第092章 莫朝在作死?第128章 戰前準備(上)第093章 博碩克圖的野望第140章 雷霆之前第010章 優劣利弊(上)第169章 十萬大軍圍清化(4更破萬)第018章 香皂廠址(上)第004章 初見太子(下)第291章 內閣調整計劃第214章 提前規劃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六)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084章 西暖閣中(補)第048章 魔之誘惑(上)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118章 憑什麼啊?第140章 威勢漸成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037章 高忽悠再次上線第149章 朕知道了第095章 國色天香(上)第107章 罷了,皇帝宸斷吧第034章 高黨大隱憂第067章 倒高風波(二)第114章 長公主的決斷第068章 隆慶託孤(一)第034章 遭遇流民第135章 密奏第086章 蛇打七寸(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二)第060章 變生肘腋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067章 倒高風波(八)第062章 暴怒的圖們汗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099章 高拱秉國(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五)第124章 奉旨觀政(九)第165章 馬江口海戰(4更破萬)第121章 以勤致仕(下)第208章 剿殺第129章 關係第101章 戚帥繼光(上)第132章 遇刺!第129章 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