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再回淮西

不久之後,楊叢義一行人乘船從流求出發,順風北上明州,而後轉走陸路,經臨安去往淮西。

在經過臨安時,楊叢義回了一趟回易處,湯鷽負責的貨物採購已在進行中,陸陸續續有些商賈進出回易處。

據湯鷽所說,上次回易失敗,導致這次採購貨物的難度增加不少,很多商賈要求回易處償付之前的欠款,他們纔會考慮繼續後續合作,但這種要求,她自然不能同意,朝廷只給了五百萬貫,而回易處這個爛攤子,欠下的賬款就有八百多萬貫,以目前資金,只能先把這次回易做成,回易處才能起死回生,欠下的賬款才能還清。

雖然有難度,湯鷽帶領的採購團隊還是簽定了價值四百多萬貫的貨物採購契約,隨着時間推移,遠處的商賈近幾個月也會陸續趕來,總體來說,預計不會比第一次差太多。

楊叢義對湯鷽是放心的,她說行,那就一定沒問題。退一步說,即使這次採購不到一百船貨,只要出海經營得當,應該也能賺回來足夠的利潤。

在臨安停留了兩天,見了黃琦一面,楊叢義便帶着四名準備將和一隊精武軍趕往淮西。

一個月後,一行人到達淮西境內,楊叢義與四名準備將隨即分赴安豐、蘄州、黃州、無爲、安慶五地招募人手,員額不限,越多越好。

應募之人,年齡要在十五歲至二十五歲之間,具體要求,參考募兵標準,一旦應募,馬上支付兩貫安家錢。

楊叢義這次隨身帶的錢足夠多,每名準備將都領取了一大筆錢,包括公使錢、安家錢、糧餉及物資採買。

在趕往淮西的路上,他們已經做了許多準備,每到一地他們先知會當地官府,附送回易處一封協助書信,而後在官府協助下,即刻開始張貼、發放招募告示。

楊叢義回到了熟悉的懷寧縣,而與他相見的官員,他卻一個都不認識了,細問之下,才知幾乎全都調任他地,或是待官在家。

即使沒了熟人,懷寧的官員,包括知軍大人,對楊叢義還是十分熱情,畢竟他是從懷寧縣衙走出去的人,如今剛剛三十出頭便獨領回易處,肩負朝廷重任,前途不可限量,這次回來,也算是衣錦還鄉。

對於楊叢義提出的協助要求,知軍大人全力支持,很快傳令轄下各縣,命令各縣將招募告示傳達到每一個村鎮,每一個山村。

有安慶軍衙如此大力度的支持,楊叢義的招募壓力減輕了很多,他們只要等招募消息傳到各地,而後立起招募大旗就行。

在懷寧待了幾天,跟懷寧一衆官員吃了幾次宴,楊叢義便往西去了太湖縣。

太湖纔是他最熟悉的地方,當年他爲了修整河道之事,幾乎跑遍了全縣大小村鎮,太湖差不多算是他的故鄉,而這裡也有他爲數不多的熟人,這次來太湖就是爲他而來。

楊叢義悄無聲息的出現在郭家門前,匆忙趕來的郭青見到他十分高興,慌忙將他請進家中。

當晚一場家宴,楊叢義是毫無爭議的貴賓。

因爲楊叢義與郭青不同尋常的關係,郭青作爲次子,在家裡的地位也驟然提升,宴席上他的座位更是緊挨楊叢義,而另一邊坐的是郭父。

宴席上,楊叢義毫不掩飾的將朝廷再次組建回易之事說與衆人聽,告訴他們如果想跟回易處做生意,可以直接去臨安回易處找湯副使談,一旦談成生意,絕對可以賺大錢。

郭青幫回易處做過事,前兩次回易他都參與了,兩次下來賺了不少錢,去年原本想等船隊回來,他採購一批海外貨物運到淮西來賣,誰知船隊卻出了問題,帶回來的貨物不多,沒有過硬的關係,根本買不到。

郭家是世代做絲綢布匹生意的,在淮西也有一定的勢力,朝廷前兩次組織回易,他們不是沒有聽說,只是覺得不靠譜,把絲綢布匹從太湖運到泉州路途太遠,一旦路上出了問題,就血本無歸。

對有一定勢力的商賈來說,冒大險賺五成利,遠不如安安穩穩的賺兩成利舒坦,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安全,只要不出大差錯,即使不賺錢,家裡的資產也夠支撐百年,一旦遇上好機會,幾年之內回覆元氣也很簡單。

郭家的絲綢布匹生意近些年就是這般不死不活,說不上賺錢,但也不至於虧錢,進出基本持平,若冒險一搏,成功了自然好說,要是運氣不好失敗了,那郭家的生意瞬間完蛋。

郭父猶豫不決,郭青則很快接下了回易船隊後勤供給的生意,這門生意雖然勞心勞力,但回易處出手大方,只要他精打細算,就穩賺不賠,還能賺大錢。

楊叢義知道湯鷽採購貨物的壓力很大,所以他來到淮西也是想順便幫她拉一些有實力的商賈,只要商賈願意冒些風險,把貨物從長江運往泉州還是比較方便的。

在郭青家裡住了幾天,郭父應楊叢義提議,親自出面邀請了一些在太湖縣有勢力的商賈來家裡議事,在楊叢義幾番解釋與勸說下,最終有五個商賈願意與郭家一起做回易處的生意,而他們六家能提供的貨物價值五十餘萬貫,也不算是小數目。

楊叢義當場跟他們議定了草案,並給了他們一封書信,要他們每家派一個代表去一趟臨安,簽訂最終的採購契約,至於是要求付現款,還是先賒欠,兩年之後回易處支付雙倍貨款,他們考慮清楚,可以自行決定。

談成生意,楊叢義便沒在太湖過多停留,很快返回懷寧,開始準備招募之事。

當然在此期間,他也請官府出面召集過一批頗有勢力的商賈,將朝廷再次回易之事相告,勸他們積極參與,然而,從他們的反饋來看,他們對此事並不敢興趣,因爲跟金國做生意不比把貨物賣給回易處差,還不用承擔太多風險。

其實他們說的也有道理,懷寧距離宋金邊境並不算遠,這些年馬匹貿易較以往興盛不少,交通運輸頗爲便利。

多年前,楊叢義與湯鷽一起護送完顏亮返回淮北時去過安豐軍,當時那裡人煙稀少,田地荒蕪,不知八年過去,如今邊境是何模樣,是否有所恢復?

心中一動,便想去邊境看看。

招募還未開始,楊叢義心意一動,便即刻起身,催動快馬朝廬州、安豐而去。

一路上,官道兩旁盡是綠油油的莊稼,荒地早已復墾,隨處可見田裡低頭忙碌的農民,安詳和睦,欣欣向榮,幾乎感受不到邊境緊張的氣氛,與八年前相比,廬州、安豐更適合百姓生活,休養生息,這對百姓來說是好事,但若他們知道五年後金人必定提刀南下,不知他們是現在就離開,是等金人到來,還是另有方法應對。

金人會不會繼續南下,按理說應該很容易猜到,但顯然朝廷沒有這方面的準備,因爲一路上他只看到百姓,幾乎沒有看到多少軍人,就連駐守城池的軍隊也沒有多少,也看不出來他們是精銳,更像是混日子,湊數的。

穿過廬州、安豐,楊叢義很快達到宋金邊境,壽春縣城。

當年他跟湯鷽就是從壽春縣境內,將完顏亮送回淮河以北的,那時急着回臨安武學,只留宿了一夜,便匆匆離開。

如今再來壽春,在街上走了一圈,他便感受到了與在廬州時完全不同的氛圍,這裡的人們明顯要比其他地方焦慮,對靠近的陌生人也更加警惕,就是交談說話,也不會靠的太近。

與金國一河之隔,這裡纔是真正的邊境!

可即便如此,壽春駐守的軍隊也並不多,據說不足兩千人,還是外緊內鬆。

若朝廷知道完顏亮五年後要催馬南下,他們還會如此部署嗎?

楊叢義不在朝廷,不在樞密院,即使知道些什麼,以他目前的身份,也無能爲力。

在壽春住了兩天,四處走了走,看了看,唯一的意外收穫,便是發現八年前當掉湯鷽隨身佩劍的那家當鋪還在,當年的當票早已丟失,但他還是想試試能不能替湯鷽贖回那把劍。

當他向掌櫃說明緣由,告訴對方是要贖回八年前當掉的一把劍,那掌櫃說去找找,以他們的規矩,當期超過五年,即視爲原主放棄贖回,當鋪就可以隨意處理。

兩盞茶後,掌櫃將一柄劍放在楊叢義面前,劍鞘已經有些腐朽,劍柄也已發黴,劍身也滿是鏽跡,看樣子是屬於保管不善所致。

楊叢義並沒有多找麻煩,當即原價贖回,此劍當年是湯鷽的隨身之物,若把它帶回去,她應該會很高興。

返回懷寧途中,他順路去看了看安豐和廬州人員招募情況,結果令他很是滿意,兩隊人馬已經各自招募了數百人,而各縣還陸續有人趕來應募。

等他返回懷寧,前來應募者已不下百人,官府已經代爲安置。

招募大旗隨即立起,一一爲應募者登記造冊。

第705章 任命文書第686章 急功近利第666章 兵敗城下第658章 兵發淄州第564章 奇異氣味第140章 紙上談兵第112章 郎君風流第67章 來龍去脈第372章 關鍵證詞第661章 等待機會第345章 精明的掌櫃第90章 三十二人第351章 酒前胡話第755章 駁斥腐臣第484章 御史中丞第72章 逃犯的消息第717章 山中故人第661章 等待機會第705章 任命文書第458章 全軍集訓第524章 臨行準備第108章 規矩第47章 升官第197章 我們成親第472章 抽籤選將第583章 引誘反叛第151章 標語宣揚第181章 趕回老家第365章 瞭如指掌第166章 初見陸游第206章 魚精作怪第581章 提前南侵第351章 酒前胡話第759章 奪取平州第720章 大局已變第366章 丟臉不冤第470章 臨安來人第696章 金人求和第567章 生意火爆第256章 挑選丈夫第626章 腦中浮圖第100章 分鍋大會(上)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14章 冤屈得雪第580章 爭執不休第158章 新軍遠行第87章 一場混亂第299章 夜襲敵營第686章 急功近利第617章 冷水驚夢第269章 固守防襲第501章 回家第767章 明覆第520章 軍權下放第503章 分工協作第585章 遼陽起事第268章 返航是非第730章 整編入軍第245章 流落孤島第297章 趁勝西進第535章 重獲新生第735章 請纓雁門關第400章 偶遇故人第161章 天天有肉第6章 偷雞道長第60章 逃命第305章 地道第300章 得勝而逃第748章 家事第237章 消滅路霸第202章 正使講話第81章 重生第331章 邕州來人第154章 回黃梅縣第592章 大勝憂心第140章 紙上談兵第466章 敗軍中伏第745章 金軍疑惑第227章 虛張聲勢第286章 進駐縣城第730章 整編入軍第773章 圍攻海子村第643章 戰和不一第460章 集訓展示第606章 全速攻擊第333章 重返欽州第453章 給你差事第745章 金軍疑惑第11章 漏洞百出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98章 都在計劃中第690章 潰兵回營第454章 換錢之亂第220章 安南使者第720章 大局已變第322章 圍攻涼山(一)第295章 天公作美第426章 不醉不休第631章 臨戰將令第55章 衆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