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駐軍昌國

一個月後,招募期限截止,應募者也逐漸減少,各地停止招募。

到了約定的集合時間,應募者兩天之內紛紛彙集,開始簡單的集訓。

而逾期未到,或是臨時反悔者,由官府追回發放給他們的安家費,另外還會對他們進行處罰,增加半個月勞役。

經過三天簡單的集訓,從各地招募的水手很快往懷寧趕來。

這次招募不同於招募宣威軍,要求有所降低,招募十分順利。

僅楊叢義在安慶一地就招募了一千五百餘人,就這樣,知軍大人還覺得有些少了,希望他們再多招募一些,把那些無地可種,沒有生計的人統統招走纔好。

黃州、廬州、安豐軍、無爲軍四地,也各自招募了千人左右,五地加起來一共招募了將近六千人。

招募來的人看似很多,超過預期,但楊叢義一點也不擔心,因爲多一千人還是兩千人,他們兩年下來的花費與整個回易船隊相比,並不算什麼,但多一兩千人出海,對船隊來說意義非凡,一能提高上下貨效率,二能作爲後備軍,保護船隊安全。

六千人在懷寧匯合,聲勢浩大,爲避免行軍路上的麻煩,楊叢義很早就決定帶他們走長江水路,半個月前船隻便購買徵調完畢,五十餘艘江船停泊在江邊,船工舵手,待命而行。

船上的後勤物資準備齊全,稍作整頓之後,六千人一一登船,而後乘船浩浩蕩蕩順流而下。

十天之後,滿載水手的船隊駛出長江口,停泊在海岸,平底江船在這裡換成海船,橫渡杭州灣後,全員在明州登岸。

海上這個季節正吹東南風,走水路南下顯然不合適,再加上坐不慣船的六千新人,在長江上早已吃盡了苦頭,寧願憑兩條腿走路,也不願再登上海船。

明州到泉州三四千里路,帶着六千毫無行軍經驗,又無軍紀可言的新人,很難憑藉雙腿走完全程。

真要硬走,路上不知要出多少麻煩,楊叢義身上有錢,郭青也一路跟隨做後勤供應,吃喝倒是不擔心,但掉隊之人不可避免,一旦處理不好,怨氣發生蔓延,隊伍很可能徹底散掉,今年的回易很可能就要泡湯。

幾番權衡之後,楊叢義決定先把六千人全部拉到昌國,讓他們就在昌國訓練,而後等風向有變,再乘船趕往泉州或流求。

主意一定,馬上找來四名準備將,把登陸昌國的想法說給他們聽,要他們時刻注意各部動向,不要激起他們的逆反情緒,儘量不要用強,暫且以安撫爲主,等到了昌國,再開始軍隊化訓練。

而後,楊叢義隻身來到昌國,眼前所見,讓他不甚唏噓。

往日人聲鼎沸的宣威軍營地,如今安安靜靜,空空如也,營房前的海灘上已經長滿了荒草,營房也多有破損,整個營地就像被放棄了一般。

但最終他還是見到了營中的士兵,找來主官將校一問,才知整支宣威軍經選將營徵調和護衛出海損傷,如今所剩兵將不足四百人,已是名存實亡,朝廷連統制官都沒有再派遣,軍中主事之人就是一個副將。

而這僅有的一個副將,還是宣威軍舊人,幾年前第一次出海他是火長,廣南一戰,他升爲隊長,前次護衛出海,遭逢大難,軍中將士所剩無幾,朝廷便把他升爲副將,暫領殘存的宣威軍。

聽他紅着眼睛講起過往,楊叢義心裡十分難受,宣威軍幾乎是他一手建立起來的,當年宣威南洋,馳騁廣南,力抗李越數十萬大軍,何等風光,沒想到短短几年時間竟成了這般模樣,該怪朝廷,還是該怪他們自己?

事實已經如此,難以更改,空想過去也毫無意義,做好正事,纔是當務之急。

楊叢義很快收拾好情緒,將他再次督造回易之事告訴宣威軍僅存的副將,並告訴他回易處已經從淮西招募了六千人隨同出海,人就在明州,但如今季節不合適,不方便乘船南下泉州,想借用宣威軍營地,先把他們訓練一番。

話一入耳,不論從官職地位,還是從人情來說,那副將都沒有拒絕的餘地,馬上點頭應允,言道營地可以隨便用,如果需要,他們搬出營地都行。

楊叢義自然不會讓他們搬出營地,宣威軍僅剩的將士都是老兵,而他這次從流求帶出來的人只有一隊,相比於六千新人,實在少的可憐,若把四百餘名宣威軍殘兵拉進來,藉助他們的力量,訓練起來應該能大大減輕壓力。

這個想法一說,那副將幾乎想都沒想,滿口答應,口稱願爲朝廷效勞。

宣威軍殘部加入,對楊叢義來說,絕對是意外之喜,於是馬上許諾,一旦將新人練成,回易處必有賞賜。

副將灰暗的目光再次放出神采,馬上召集將士清理營區和校場。

六千新人很快分批乘船過海,到達昌國宣威軍營地,開始了他們爲期三個月的軍事訓練。

新人的訓練幾乎全權交給了精武軍四名準備將和宣威軍副將,而後勤供應全部交由郭青負責,在昌國營地培練十天,一切步入正軌之後,楊叢義這才離開昌國。

先去明州造船廠巡查了一下造船進度,確認工期並無延誤後,付了一部分錢款,便匆匆離開明州,由陸路南下泉州。

預定的交接戰船時間已經到了,身在流求的精武軍必須趕緊接收戰船,開始海上訓練。

六月下旬,楊叢義趕回泉州,還沒來得及回家就先去了造船廠,詢問戰船、海船建造進度。

付款期限延誤一個多月,好在第一次支付船廠的資金還算充裕,工期並沒有延誤,二十艘戰船已經如期建造完畢,拋錨在海岸,海船也建好四十多艘,按目前的進度,完全能在約定時間之前全部建造完成。

楊叢義對這次合作十分滿意,立馬將造船資金支付了大半,只剩最後一部分尾款,等收尾交割時一次結付。

回家見了清塵、蓮兒和孩子一面,未歇第二晚,楊叢義便乘船趕往海峽對面的流求縣。

精武軍訓練頗有成效,幾個月不見,體力、士氣恢復的非常好,在一衆將校面前,楊叢義不吝言語嘉獎。

陸上訓練已經恢復,海上訓練自然要馬上展開,一指揮出過海的將士很快分批乘船渡海,將泉州造船廠的二十艘戰船駛回流求,隨即開始海上訓練。

海上訓練內容,一是升降帆操船,二是旗語交流,三是隊形隊列訓練,這些內容以前在昌國全都練過,要想撿起來也很容易。

而現在出海,缺的是當初沈縉改良過的針盤,普通針盤攜帶使用都不是很方便,也不知道沈縉如今身在何處?

精武軍海上訓練在近海展開,從基本的升帆操船開始練習,而後是旗語交流,等這兩項全部熟練掌握,戰船這才遠離海岸,操練隊形隊列,編隊護航。

全軍三千人,而船隊預計有一百二十餘艘船,每艘船上必須要有精武軍的旗手,特殊船隻上還要有精武軍做掌控尾舵,掌控風帆,所以全軍至少要有一指揮將士熟練掌握一項基本技能,對一幫大老粗來說還是頗有難度,不過因爲之前學過這些東西,再次學習,他們掌握的很快。

精武軍在海上訓練,楊叢義出海陪了十天,見一切順利,便徹底放下心來。

七月,流求第一季糧食早已收穫,精武軍的糧倉空出來了不少,於是楊叢義馬上通過縣衙召集本地地主和富戶,再次徵購糧食,價錢和之前一樣。

然而這次跟年初不同了,地主和富戶的售糧熱情降低了很多,打聽之後,才知他們是嫌徵購價錢太低,年初他們賣的陳糧,而現在家裡儲存的都是今年和去年的新糧,價錢自然不一樣,要是出價太低,聽他們的意思倒是寧願在家放着。

明知他們有意擡價,楊叢義縱然心裡有些不爽,但也沒有堅持原價,心平氣和的跟他們商量之後,每擔糧食徵購價錢提高一百文。

價錢一變,當天便預定了糧食兩萬多擔,而有些人還在持續觀望考慮,拿不定主意。

幾天之內,糧食陸續運進精武軍糧倉,交割付款。

預計在精武軍離開前,流求第二季水稻也能收穫,到時候還能徵購一批,少些麻煩。

夠糧之後,楊叢義很快離開流求,返回泉州,拜訪了泉州州衙和市舶司,請他們幫忙招募一些舵手、水手,以及道士、郎中。

在家陪了家人幾天,馬上乘船北返昌國縣宣威軍駐地,抽調兩隊人隨他同赴臨安。

幾個月沒回臨安,再回來,回易處的差事已經基本做完,據湯鷽所說,她跟商賈簽訂的採購契約已達一千四百多萬貫,比第一次還多了幾百萬貫。

記得第一次督造回易時,他們被不知不覺間採購到的一千多萬貫貨物嚇了一跳,因爲他們沒有出海的經驗,不得不提前結束採購,臨時增造海船,但這次不同了,他們早有準備,來多少貨收多少貨,來者不拒。

第449章 分化從衆第120章 遇襲第285章 調防安遠第360章 藥鋪掌櫃第451章 清塵接差第611章 駁斥第750章 攻擊臨潢第206章 魚精作怪第305章 地道第534章 教子之爭第497章 心灰意冷第9章 不速之客第342章 官員與平民第68章 切磋試技第242章 平息隱患第512章 稅賦之憂第622章 江防分歧第640章 擒拿叛逆第614章 行營議事第62章 道長援手第124章 再見知軍第301章 解惑第168章 請回臨安第597章 散兵難擋第513章 當有作爲第578章 金使挑釁第147章 學子參軍第714章 選才第119章 搖擺不定第631章 臨戰將令第146章 良人新軍第549章 一家親第386章 打包出讓第103章 初入臨安第542章 親赴蓬萊第172章 人之將死第734章 副帥釋疑第40章 消失的捕快第359章 兇案數起第54章 出發第790章 毀滅重生第155章 大叔下山第79章 虐菜無情第545章 收復島嶼第127章 謊言第643章 戰和不一第318章 空城伏兵第498章 奮武揚武第57章 前門寺第163章 宣威軍建成第175章 買個夥計第149章 故人相見第644章 選將建軍第26章 跑商去第69章 以槍結緣第260章 邀請赴宴第680章 北上興仁府第244章 隨風入海第332章 接管涼山第493章 埋顆種子第345章 精明的掌櫃歷史背景第432章 召集令第737章 南下平陽府第739章 合圍關中第85章 施主道長第719章 復官北返第143章 造船大單第287章 忽然醒悟第53章 議事第412章 表明心跡第700章 帝師自決第75章 扣黑鍋第564章 奇異氣味第679章 閉營拒入第19章 都是餬口第528章 天竺回易第572章 中間人第758章 石彈攻城第55章 衆怒第23章 兇犯越獄第170章 都不乾淨第388章 分歧仍在第268章 返航是非第526章 船隊出海第205章 五盞燈滅第124章 再見知軍第700章 帝師自決第181章 趕回老家第551章 包辦婚姻第731章 佔據城池第679章 閉營拒入第434章 怨第740章 宋夏無備第439章 暗流涌動第779章 將帥來歷第710章 家事國事第701章 兩帝共存第240章 火光四現第49章 囑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