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破局

秀州行營,在宰相陳康伯主持下,拋開皇帝趙構,一衆朝臣議事,研討現今的局勢,以及如何抗擊金人,反敗爲勝。

兵部侍郎分析總結道:“從這幾個月來的戰報來看,西路川陝一帶無須憂慮,吳麟甚至還派人收復了鳳翔府、京兆府、華州等地,如今相持不下,金軍已經沒有進攻能力,只能防禦。中路襄陽、棗陽、信陽一線,我軍跟金軍互有勝負,如今也是相持不下的局勢,金軍兵力有限,很難奪取漢水。總之,西路和中路,我們能與金人相持,如果金人不增加兵力,戰局不會有太大變化。東路敵軍五六十萬,遠超西路和中路兵力之和,顯然一開始金人就把攻擊主方向定在兩淮地區,中西兩路不過是策應,我們一開始把主要防禦方向放在兩淮和荊襄,兵力較爲分散,兩相對比,我們在荊襄的兵力較爲充足,駐軍和援軍總數達十五萬,而淮東淮西駐軍和渡江北上的援軍總數不足二十萬。”

戶部侍郎道:“金人主攻方向在荊襄還是兩淮,一開始我們誰也不知道。兵力部署較爲平均,糧草籌集運輸也較爲平均,只能兩路同等重視。既然現在已經知道金人主攻方向不在荊襄,把軍隊調回建康、鎮江如何?”

兵部侍郎道:“金人大舉陳兵瓜洲渡,遠水不救近火,荊襄、鄂州一帶的軍隊距離建康、鎮江數千裡,回援的兵馬多,速度必然慢,如果乘船而下,回援的兵馬就不會太多,兵力不夠來了又如何?”

陳康伯道:“那該如何破局?”

兵部侍郎回道:“金人千里南下,後勤供給撐不了太久,只要我們能依靠長江再拖住他們一個月,糧草補給困難,肯定要退兵。我們在鎮江有數十萬兵力,守住江防的機會很大,但短期內想渡江反攻,收復揚州、和州等地不太可能,鎮江方向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死守江防,決不能讓金人渡江。襄陽、棗陽、信陽等地的兵力與金人相當,如果讓駐守鄂州的五萬大軍北上支援,我們在中路的兵力就會優於金人,以優勢兵力奪取鄧州、蔡州,而後經信陽一路向東,直取壽春,一旦奪回壽春,在整個淮西地區的金人斷了退路肯定會向東逃,奪回淮西,淮東金軍不會無動於衷,到那時他們就要考慮,如果大宋軍隊從壽春一帶沿淮河東進,佔據主要渡口,在淮東的幾十萬金人夾在淮河長江之間,就沒有退路,要想不被困,他們會在壽春、廬州被奪回之後,馬上帶兵撤回淮河以北!”

“張大人的意思是,我們現在應該馬上傳令成閔,讓他率領駐守鄂州的軍隊北上信陽,而後向東奪取壽春、廬州?他只有五萬兵力,能擊敗駐守壽春、廬州的金人嗎?還有,如果成閔從鄂州北上進攻壽春失敗,或是走漏風聲,讓襄陽、棗陽一帶的金人得知消息,他們趁機增加兵力攻破棗陽、襄陽,奪取漢水,沿漢水南下長江怎麼辦?鄂州守軍扼守長江、漢水,一旦丟水,金人在北方的物資糧草就能經漢水,源源不斷的運抵長江,金人就不會有後勤補給之憂,他們就能牢牢佔據江北,一旦形成這種局面,且不說我們能不能收回兩淮的土地,就連江南也守不住。成閔在鄂州的五萬軍隊絕對不能調走!”工部侍郎堅決反對冒進。

兵部侍郎則道:“如果不調集荊襄、鄂州一帶的兵力給淮西金軍施加壓力,淮西淮東的金人沒有後顧之憂,就會肆無忌憚,想何時發起渡江就何時發起,鎮江、建康不足十萬兵力,能守到幾時?何況大宋軍隊一個月內從淮河敗退到長江以南,士氣全無,逃兵潰散無數,原本江淮有將近二十萬大軍,現在連一半都不到了。建康半個月之久沒有主帥,不久之前,池州的李顯忠才趕過去臨時接任,再看鎮江帥府,劉錡重病,半個月來無力處理軍務,若不是同安郡王請纓,鎮江軍務誰來主持?中路、西路兵力如果不回援,即使我們能守住長江,兩淮地區也會長期被金人佔據。”

陳康伯道:“張侍郎思慮長遠,若要收復江北失地,的確要從襄陽、棗陽、信陽以及淮西發力,二十多年前金人幾次南侵,最終都是先從襄陽、信陽發起反攻,淮西配合,牽動淮東戰局,而後纔將入侵的金人趕回淮河以北。可眼下金人陳兵江北,隨時都會渡江南下,說反擊收復失地,爲時尚早,當務之急是穩住東線戰局,不要進一步惡化,先穩住才能談反攻。從各路軍報、戰報來看,金人渡江地點已經完全從和州轉移到揚州,而泰州還在我們手裡,浙東還沒丟,還有除了揚州之外,暫時不用擔心金人從其他地方渡江,目前看來金人目的很明確,他們就是要從鎮江渡江南下。金人這次南侵是否能搶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就看能不能攻佔鎮江,攻佔鎮江,則江南唾手可得,拿不下鎮江,他們要麼退兵,要麼堅守揚州等待機會,繼續向東奪取浙東,而後伺機渡江的可能不大,他們不會不知道泰州以東的長江江面有多寬,不能從鎮江渡江,越往下游越不可能。總而言之,朝廷上下當務之急是調集兵力,全力協防鎮江,阻止金人渡江,等把戰局穩定下來,在考慮其他。”

“陳相,我們還有多少兵力可以調往鎮江?”忽有一個三十餘歲的青年人發問。

陳康伯道:“建王,實話說吧,目前真沒有多少兵力可調了,御營禁軍五萬不能動,秀州一萬駐軍也不能動,平江府三萬守軍是預防金人渡江南下的最後屏障,更不能輕易調動,現在只能從各州各府徵募士兵,或是從南方州府徵召州府兵。”

此建王便是數年前鶩州選將營統帥普安郡王趙瑗,一年前被選爲皇子,改名趙瑋,進封建王。

趙瑋微皺的眉頭皺的更厲害了,如此看來,即使楊存中領兩萬新軍北上,鎮江恐怕也是守不住的。

“沒有更多兵力支援,鎮江守得住嗎?”趙瑋終究是忍不住,問出了心裡的疑問。

陳康伯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回道:“鎮江現在有近十萬守軍,楊郡王再帶去兩萬,鎮江就有十二萬兵力,防守天險長江,跟守一般城池不同,即使對方兵力再多,也不可能同時進入長江,沒有那麼多船,能一次裝幾十萬人,楊郡王身經百戰,跟金人打過十幾年的仗,他肯定會有辦法的,建王就放心吧,不會有事!”

一聽這話,趙瑋心裡咯噔一聲。

早不立皇子,晚不立皇子,偏偏在一年前聽到金人準備大肆南侵後,選立他爲皇子,難道三十多年前的那一幕要重演?

趙瑋努力剋制自己不要往那方面想,但就是剋制不住。

皇上抗金的意志並不強烈,甚至根本就沒有,如果不是陳康伯等主戰派大臣相逼,皇上可能根本不會離開臨安,甚至會遷往福州、泉州,現在皇上依然這麼想,不然不會將行營設在秀州十天之久,還沒有動身北上的跡象。

如果金人攻破鎮江,皇上是一國之主,滿朝文武都不會同意將皇上至於險地,一定會馬上撤離,去到絕對安全的地方,但大宋土地不會突然之間全部被金人佔據,各州各府的軍民也會開始抵抗,爲激勵軍民抗擊金人的士氣,收攏民心,朝廷必定會在外面留下一個代表皇上、代表朝廷的尊貴之人,而皇子就是最爲合適的人選。

真到必要的時候,皇上帶着一幫大臣離開,皇子趙瑋只能留下,帶領軍民,抗擊金人,最終的結局,要麼被金人抓住或殺死,要麼金人退走,他繼續做皇子,但金人幾十萬大軍南下,如果他留下,繼續做皇子機會十分渺茫,很可能很快就死了。

這些天趙瑋提心吊膽,他將自己即將面臨的命運想了一遍又一遍,每天都是祈禱鎮江傳來捷報,因爲他很清楚,一旦鎮江丟失,金人大舉渡江南下,皇上能帶着一衆大臣遠遠的逃走,但他肯定要被留下,鼓舞軍民繼續抵抗金人,他的結局就是一個死字。

想要不死,鎮江就必須守住,金人不渡江,皇上不會帶着一衆大臣走,他就能繼續做皇子。

鎮江的局勢關乎他大宋的安危,也關乎趙瑋的生死,他對這一點很清楚。

“陳相,聽說鎮江各軍無人統領,士氣低落,全無鬥志,如果朝廷派人去鎮江慰問一番,會不會有所好轉?”趙瑋看着陳康伯,提出一個建議。

陳康伯思索片刻,而後回道:“應當有用。只是眼下局勢微妙,事務紛繁複雜,我們要坐鎮中樞,不能輕易離開行營,不知建王可有合適人選?”

趙瑋馬上問道:“陳相覺得我如何?”

第297章 趁勝西進第759章 奪取平州第715章 對耗國力第313章 攻陷涼山第234章 通關南下第274章 我全都要第672章 精武軍出動第359章 兇案數起第413章 內侍造訪第309章 退敵之議第430章 重磅消息第140章 紙上談兵第582章 密令第138章 武學公試第165章 無謂自尊第115章 一言是非第338章 均分戰利第480章 雨夜心冷第538章 回易繼續第284章 清塵的煩惱第79章 虐菜無情第736章 進軍忻州第387章 中場休息第729章 投軍之路第563章 孟氏姐妹第84章 又起爭鬥第696章 金人求和第168章 請回臨安第770章 自投羅網第343章 官衣步行第719章 復官北返第156章 領回教訓第730章 整編入軍第317章 棄守大南關第715章 對耗國力第769章 三面埋伏第641章 撤離揚州第773章 圍攻海子村第787章 投降第683章 難題第287章 忽然醒悟第224章 討價還價第44章 伏擊第717章 山中故人第272章 親人來了第365章 瞭如指掌第409章 回衙覆命第57章 前門寺第317章 棄守大南關第457章 思想準備第439章 暗流涌動第346章 提前準備第294章 修壩蓄水第477章 榮譽之戰第723章 河間馬場第700章 帝師自決第170章 都不乾淨第203章 百船離港第493章 埋顆種子第416章 答疑解惑第289章 宣威軍一分爲二第476章 進退兩難第756章 使臣挑釁第288章 分歧第698章 宋金議和第266章 以儆效尤第196章 準備離京第246章 湯鷽的秘密第334章 討個說法第491章 郡王入營第164章 囑咐參軍第443章 縣衙之行第365章 瞭如指掌第92章 紅沙谷第369章 不得無禮第42章 成功營救第758章 石彈攻城第242章 平息隱患第206章 魚精作怪第2章 寂靜官道第707章 陸游北上第717章 山中故人第395章 不及送別第642章 攻城掠地第630章 緊急敵情第264章 宴會尾聲第432章 召集令第365章 瞭如指掌第451章 清塵接差第279章 中秋之約第412章 表明心跡第345章 精明的掌櫃第152章 換個活法第16章 血案兇徒第792章 放權第661章 等待機會第440章 臨行安排第419章 軍演章程第789章 合圍燕京第638章 高官相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