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

望着在一片戈壁,那裡走着一支僧人的隊伍,他們走得很虔誠,腳步雖說很凌亂,但一路上很安靜,婁師德問道:“在西域這樣的僧人很多嗎?”

裴行儉還未開口,白方道:“以後,崇文館的學子會更多的,拯救世人的從來就只有我們自己。”

聞言,婁師德又笑道:“看來你很喜崇文館的學識?”

一個西域人對崇文館如此忠誠,這自然是一件很難得的事,這件事太有意思了,要寫成奏疏遞交朝中,讓朝中看看崇文館教化西域的成果。

白方坐在駱駝的背上,他朗聲道:“以前奴役人口的西域諸國從未想過人口的生產力,他們只是在掠奪而已,其一,當個人的智慧得到增長,個人的價值也就會得到提高,其二,個人的價值與生產有關,與人是什麼地方的人無關,其三,生產的造物與人們的需求相關,與其他無關。”

婁師德思量了片刻,又不知該如何評價。

裴行儉讓身下的駱駝繼續前行,道:“婁御史見笑了,這人學瘋了。”

婁師德笑呵呵道:“其實下官也沒學過崇文館的學識,下官科舉入仕之後,也未與崇文館有來往。”

再回頭看去,見白方說完了這些話,他整個人的精氣神好像都拔高了一個檔次,裴行儉搖頭道:“待得了空閒,某家帶御史好好看看西域。”

“謝裴都護。”

王玄策出使天竺了,接連半個月沒有任何的動靜,好像也沒有增加兵馬的打算。

其實西域的兵馬最多也就馳援到青海,只是出使天竺而已,再者說還有吐蕃的兵馬。

裴行儉不認爲能用到安西都護府的兵力。

當然,若是王玄策出使天竺時,他的後方吐蕃出現了什麼亂子,鬆州與青海的兵馬也足夠應付的。

這些天裴行儉帶着婁師德在西域到處走着,熟悉西域的情況。

在天山的腳下,婁師德見到了兩個高大的雕像,這雕像大概有三丈高,依着天山,就是天可汗與郭駱駝。

當然了,這雕像的天可汗已是太上皇了,郭駱駝倒還是那個郭駱駝。

而在雕像下,婁師德見到了許多的瓜果,堆積成了一座小山,這些瓜果都是新鮮的,看起來是經常來更換的。

裴行儉道:“自從坎兒井修成之後,這裡就是這樣,現在這時節的瓜果不多,等豐收時節到了,堆在這裡的瓜果會更多。”

婁師德看着雕像躬身行禮。

裴行儉道:“其實西域人很簡單,每當瓜果豐收的季節,他們以前會參拜神靈或者是一些祭祀,現在不同了,他們更喜歡來參拜天可汗與郭駱駝。”

婁師德會意一笑道:“他們確實很簡單。”

之後,裴行儉帶着這位御史又去了庭州,他們見到了樑建方手下的三萬兵馬,這些兵馬都居住在庭州城內,當年欲谷設大敗,庭州便一直在大唐的控制中,這裡的管制比西州更嚴格。

當然,這也是因爲這裡是一座兵城,庭州的地理位置在西州的北面,因此西州城反而可以放鬆一些,但凡有變,庭州的兵馬只需要在一日一夜間就能殺到西州城下。

大抵上,絕大多數的西域人都生活在西州城,西州城內有安西都護府,西域人都生活在安西都護府的統治下,裴行儉治理西域的方式也很簡單,只是讓各種買賣都遞交上市稅,至於其他的,安西都護府不會參與。

當然了,裴行儉也有難題,每一次這位都護遇到難題的時候,白方就會去殺幾個作亂的人,如此西域還是安寧的。

夜裡,西州城施行了宵禁,一間土屋內,一盞油燈點着,照亮了這間顯得矮小的土屋。

婁師德在遞交朝中的奏疏上書寫着,他的所見所聞。

其實西域的兵馬並不多,算上樑建方大將軍統領的,大致上也就三萬的兵馬,這比原本預期的兵馬要少,因朝中兵馬調動,原本應該是五萬的兵馬,還有兩萬兵馬沒有調到西域,而是因吐蕃戰事,現在還留在了青海。

在奏疏上,婁師德寫着現在的絕大部分西域孩子都會說關中話了,並且越多越多的西域婦人領着孩子聽着崇文館的支教夫子講課。

如果她們的孩子或者是她們能夠成爲唐人,對她們來說是一份莫大的榮耀。

西域能夠治理的這麼好,與兵馬多寡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崇文館教化的好,崇文館支教夫子教導的好,他們讓西域人也有了禮義廉恥。

現在的西域有一批能夠說關中話的商客,他們被稱爲西域的新貴族。

婁師德很滿意這份奏疏,遞交給朝中應該會受到許多的褒獎。

深秋時節的關中,婁師德的奏疏從西州途經一個月,終於送入了朝中。

正值深秋就要入冬的時節,關中的天氣冷了許多,風聲時常在夜裡呼嘯。

這天早晨,在自家屋中聽了一夜風聲睡得安寧的人們剛睡醒。

支教已有兩年的郭待舉便早早睡醒,來年朝中又要開辦科舉,對他來說是一個機會。

當初他在關中支教時見過陛下,那時候陛下對他手中的書問詢了兩句。

穿好整潔的衣衫,郭待舉早早就出了門,看見一個村民正要趕着驢車去長安,他笑着道:“大哥,可否載我去長安。”

“郭夫子!上車吧。”這位大哥十分熱情地招呼他上車。

而後將一些蜂窩煤擡到一旁,在車內留了一片乾淨的地方給這位夫子坐下,他又道:“正好我家婆娘讓我去將煤賣了。”

郭待舉道:“我要去一趟崇文館,有勞大哥。”

現在渭南的這個村子的支教夫子已換了,不是郭待舉了,但這裡的村民依舊待他很熱情。

在村頭,還有一片正在興建的房屋,那是朝中主持修建的學院,關中的學子要以年紀來分,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夫子教,所教的學問也有分別。

郭待舉看着那片正在修建的房屋,面容上都是笑容,他覺得未來的關中會更好,關中的房子更多了。

兩年前,剛來到關中的時候,這裡的房子還沒這麼多,八百里秦川上,有許多荒地。

如今荒地越來越少了,作坊與房屋更多了,村子也更多了,人煙也更密集了些。

都說長安城加上關中各縣,有三百餘萬人口,往後這個人口會更多,作坊也會更多,人們的臉上也多了很多希望。

郭待舉問道:“大哥,你家孩子來年應該是四年級吧。”

那趕着驢車的大哥臉是黑褐色的,他笑呵呵道:“那孩子玩久就想讀書,讀書久了又想玩,知不道他。”

郭待舉看到大哥臉上幸福又苦惱的側臉,也跟着笑了。

官道上,越來越多的車馬正在朝着長安城而去。

行進了一個時辰,郭待舉幫着這位大哥將驢車上的煤全部搬出來。

黑臉大哥又道:“不用這樣,你要去見官吧,你們支教夫子每年這個時候都要來長安見官的,不要髒了衣裳。”

郭待舉道:“無妨的。”

說罷,見這個年輕人要遞上銅錢,黑臉大哥推開他的手,拒絕道:“往後,還請你多多指教我的幼子,不用給某家錢。”

郭待舉抱拳道:“還不知這位大哥如何稱呼。”

黑臉大哥抱拳道:“某家姓鍾,我還有個弟弟也愛讀書。”

郭待舉看着對方粗獷的臉,重重點頭,收起了銅錢,走入長安城。

支教的那兩年,郭待舉靠着京兆府給的月錢,攢下了一些家底,走入繁華的長安城,郭待舉心中還有些感慨。

當年的潁川郭氏乃是名門,現在家族落魄,許多旁支也分崩離析了,而自己剛來長安之時也是一貧如洗,只有一身才學,沒想到第一次參加科舉就落榜了。

現在郭待舉還記得那一年科舉的人才之多,郭正一,裴行儉,李義府……

現在這三位,都是朝中有名聲的人。

再之後,身上沒多餘的銀錢,好在崇文館有支教之策,本想着可以謀求容身之處,還能有個活計,再不濟就只能去尋找那位平生都沒見過的族叔郭孝恪。

也不知道他還記不記得自己,尋求無門不說,還聽聞了郭孝恪出征西域之後,就在河西走廊過世了。

之後郭待舉只能支教爲生。

走到長安城的晉昌坊,這裡原本是勝光寺,玄奘回來之後這裡就改建成了新的崇文館。

在這裡走動的讀書人不少,有很多是與自己一樣的支教夫子,都是前來述職的,來年說不定還會有人調任去別的地方支教。

郭待舉走入崇文館內,拿出自己支教的文書遞上,門前的小吏指向一旁的屋子,道:“進去吧。”

“多謝。”

郭待舉走入一間屋子內,就見到了現在的崇文館主事蘇亶。

自己是認識蘇亶的,但不認識坐在這位主事身邊的少年人。

蘇亶擡頭道:“何事?”

郭待舉道:“學生郭待舉,在渭南縣支教已滿兩年了。”

蘇亶拿過文書,問道:“往後如何打算?”

“參加來年的科舉。”

蘇亶神色凝重道:“來年的科舉有許多少年才子參與,你確定要明年?”

郭待舉笑道:“蘇主事,每年科舉的少年才子還少嗎?若還落榜,在下就繼續支教。”

蘇亶很喜歡這個年輕人的態度,至少這是一個腳踏實地,不求攀附的學生,他收下文書道:“既支教已滿兩年,科舉及第之後就不需要再支教了。”

坐在一旁的裴炎疑惑道:“這……”

蘇亶解釋道:“不論是先支教兩年再科舉,還是科舉之後再支教兩年,都可以。”

裴炎瞭然,心中又有了打算。

蘇亶介紹道:“這是裴炎,就是老夫說過的少年才子。”

郭待舉作揖道:“傳聞才學了得。”

裴炎也行禮道:“說不上才學,來了崇文館之後,才知學問之深奧。”

蘇亶從一旁的書架拿出一塊木牌,遞給他道:“今日午後在華陰縣會有儒學大夫講課,你若有興致可以去聽聽,這塊崇文館的木牌拿去,他們就會接待你,在春明門領一匹馬兒去吧。”

“謝主事。”

“還望,你來年科舉在榜。”

“喏。”

郭待舉在崇文館的名冊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與籍貫之後,來年科舉的最後一個步驟就做好了,就等春季的科考。

忙完了這些,他大步走出崇文館。

從長安城到華陰縣並不算近,郭待舉在長安城用了早食,從長安出發,到華陰縣時已是下午。

華陰縣的一處楊家宅邸中,這裡有不少讀書人,郭待舉遞上了木牌便邁步走入。

只是剛一進屋就聽到了有人爭吵。

一個穿着布衣的學子指着一個年邁的老夫子大喝道:“憑什麼我們坐後面,明明是我們先來的!”

那羣穿着華貴些的年輕人坐在最靠近老夫子的位置,一個個面色已有了怒火。

又有穿着布衣的學子大聲道:“就因他們是士族之家嗎?”

還有布衣學子,大聲道:“爲什麼將我趕走,將我的位置給他們,我坐下了那就是我的位置。”

而那羣穿着綢緞的士族子弟一看就不是關中士族的子弟,關中的士族子弟從來不會這般招搖,都很低調的。

面對一衆學子的叫罵,年邁的老夫子道:“這幾位貴客遠道而來,自然是要優待。”

已有布衣學子當即踹翻了桌案,大聲道:“那就要分個位置高低嗎?就因爲他們是士族門第嗎?我們要公平!”

“對!公平!”

一羣布衣學子大聲道:“公平!公平!”

這些布衣學子說着流利的關中話,一看就是尋常人家的學子,與那幾個穿着綢緞的士族子弟不同。

郭待舉看着這一幕沉默不言,這種矛盾已不是一天兩天了,臨近科舉這種事會越來越多的。

眼看這堂課是講不成了,郭待舉走到門外,翻身上馬準備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卻聽到宅院內有了打架的動靜,有學子大喊道:“現在朝中科舉都要糊名,不看籍貫不看出身,爾等還要按士族之流分座位,迂腐!真是迂腐!”

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213.第213章 旱情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第154章 陳年舊事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336.第336章 老府兵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第82章 搶還是買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97章 謠言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371.第371章 虎牢關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219.第219章 調令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第519章 待價而沽第116章 用心險惡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206.第206章 真話368.第368章 新設274.第274章 新年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第559章 不可分割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第169章 願爲前鋒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219.第219章 調令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179章 效益第519章 待價而沽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第533章 冬至大壽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第524章 同盟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141章 陳倉縣尉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50章 天分第161章 監察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79.第79章 家宴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第66章 大將軍教導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339.第339章 議東征215.第215章 存糧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第96章 以前的事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