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

bookmark

待院內打起來的時候,郭待舉就離開了,他見到了一隊官兵正在朝着那講課的院子趕去。

公平是很難得可貴的東西,郭待舉覺得如果不講公平,當年自己靠着潁川郭氏的身份應該也能科舉及第吧。

但就因糊名制,自己就落榜了,可再看自己也是一身布衣,郭待舉又覺得公平也沒什麼不好的。

收拾一番心情,郭待舉出了華陰縣之後,就見到了田地裡升騰起來的煙霧,有農戶走在田邊,煙霧所過之地,原本黃燦燦的田地成了一片焦黑。

白煙從田地裡,一直飄向了遠處。

如此景色讓郭待舉將先前的煩惱都拋到了腦後,看到農戶洋溢在臉上的笑容,他也跟着一笑,策馬而行,前往了遠處的書舍。

華陰縣的事終究是鬧大了,其實不只是華陰縣,渭北也出了事。

在關中有很多是從支教中學出來的布衣學子,而這些學子是支教十餘年間培養出來的,他們似天生就對世家與士族有着敵意。

從各地來參加科舉的士族子弟與關中學子的矛盾正在愈演愈烈,隨着支教的擴張,這風氣或許遲……早席捲中原各地。

各縣的官府將此事上報到朝中,崇文館的主事蘇亶,又一次面見陛下,賠罪去了。

底層學子與士族名流的矛盾就像是本來就存在的。

以前這些矛盾沒有出現是因爲他們沒有力量,也沒有武器。

有了支教,並且有了朝中的支持,或者是皇帝意志的支持之後。

他們有了才學,有了與士族名流共同競爭的舞臺,底層的學子有了力量,有了自己的觀念就有了他們自己的武器,也就成了最激進,最憤青的一類人。

李承幹依舊坐在武德殿前,每天下朝的午後,都會來武德殿看望爺爺,一直陪到爺爺午睡。

現在爺爺終於睡下了,李承幹翻看着郭駱駝讓人從蜀中遞交的奏疏。

最近要看的奏疏越來越多了,李承幹緩緩地飲下一口茶水,目光看着奏疏上的內容,郭駱駝要興建梯田與湖田,讓中原的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糧食多了人口也就多了。

蜀中的稻米畝產三百二十斤糧食,這已是很可觀的產量了。

每年耕種時節之前,郭駱駝就會出去,每年秋後入冬,郭駱駝就會回來,西域回來之後的這幾年,他這位司農寺卿便一直這般過着。

郭駱駝的奏章很簡單,但有些事行使起來很困難,比如說賦稅,人口的增長意願與賦稅相關,而古來今來的歷朝歷代都離不開賦稅的問題。

事關王朝根基,這是一個很複雜的議題,就比如說漢時就有人說過要放緩兒童的賦稅年限。

漢武帝時,孩子年滿三歲就在賦稅之列了,對一戶人家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因此當時就有人希望將人丁賦稅的年齡放寬鬆些。

不過大唐的賦稅還算是輕,應該說是自漢以來最輕的賦稅了。

在租庸調的制度下,父皇吸取了隋亡之後的教訓,減輕中原各地的負擔,興修水利,開闢耕地。

當然不可能一點都不收,在滿足一個國家基本需求之後,儘可能的減輕的賦稅。

一定程度上給予了靈活的生產與更大的生存空間。

李承幹始終覺得先進的理念不一定適用於現在的大唐,合適的理念能夠因地制宜,那纔是合適的。

寫了批註之後,讓人送去民部。

“陛下,蘇主事來了,說是來賠罪的。”

一句話語打斷了思緒,李承幹蹙眉道:“他怎麼又來賠罪了?”

“說是華陰縣出了事,有學子打架了。”

自從登基之後,這位老丈人就時不時來賠罪,皇后倒是不在意這些行爲。

可老丈人賠罪的次數多了,李承幹就覺得自己的面子好像也有損失。

放下手中的奏疏,李承乾點着頭,拿起茶碗給老丈人先將茶水沏好。

“臣前來賠罪,還請陛下責罰。”

茶水剛倒滿,身後就傳來了話語聲。

李承幹轉身看去,見到了一身朝服的老丈人,便扶着他道:“您老不必這樣。”

蘇亶忙道:“臣在朝中任職,職責所在,有所疏漏是臣之過錯。”

現在蘇亶也有一個外孫一個外孫女了,他的生活還是挺好的,時常去北苑,看望外孫,每到節日也會來宮裡看望女兒與外孫女。

本就是一家人,放在君臣的關係上,又有些頭疼。

李承乾道:“學子又在鬧事了,這並不是崇文館的過錯,朕也會過問京兆府的。”

蘇亶忙道:“那些學子是爲了公平與他們打架,是臣沒有管教好,與學子無關。”

“血氣方剛的年紀,換作是朕,朕也會打架的。”

蘇亶啞然無言。

李承幹對這件事倒是毫不在意。

蘇亶還是將事情的緣由講了一遍,又告罪道:“臣被推舉爲關中士族之首,關中士族但有過錯,是臣管教無方。”

“無妨,這不怪你,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總會有的,底層學子能團結,朕很欣慰。”

蘇亶問道:“陛下的意思是……”

“可能是關中民風彪悍如此,關中的布衣學子敢大聲喊着不公,若是倒退回去一百年,小貴族大宗族之間,百人上千人團結在一起,他們保護自己的生產資料,或被大門閥兼併……呵呵,總比過去要好很多吧。”

蘇亶行禮道:“臣明白了。”

李承幹向這位老丈人遞上一碗茶水道:“晚上留下來用飯吧。”

蘇亶將茶水飲下,又道:“臣在崇文館還有不少事要整理,臣就先告退了。”

“其實父皇先前有說過,蘇主事這般盡職,加之又是李唐國戚,也該有個縣公之名。”

“臣愧不敢當。”

李承幹拿着茶碗,飲下茶水,看着遠處的夕陽道:“朕會考慮的。”

沒打算讓這位丈人答話。

蘇亶很想拒絕,但又說不出口,是因爲陛下從來都不是一個會被左右的人。

哪怕想左右陛下的人是現在太上皇,那也不行。

如此皇帝,但凡出言,那勢必是要做到的。

蘇亶也深知,自己改變不了什麼,不論是不是被封爲縣公,都只能受着。

如今的皇帝是強勢又仁德的,面對這等陛下,就連長孫無忌這樣的國舅,都不會輕易地敢反駁。

況且不論對內對外,皆是如此。

蘇亶告別之後,便離開了。

當初陛下還只是東宮太子時,還能看到少年意氣。

現如今陛下的模樣沒變,但表現出來的氣度與手腕,已是一位令人臣服的皇帝了。

夜裡,李承干與爺爺下棋之後,他老人家睡下了,這纔回到了兩儀殿。

一回到殿內,小孟極就快步跑來,“爹爹!”

李承幹抱起小女兒,道:“今天乖不乖?”

“女兒很乖,今天跟着姐姐寫字了。”

她伸出稚嫩的小手撓着爹爹下巴的鬍渣,嬉笑着。

殿內,晚上的飯食已準備好了,李承干將小女兒放到一旁的凳子上,便坐下來用飯。

寧兒將飯食盛好,道:“今年又嗮了不少梅乾菜,小福說是準備太多了,吃都吃不完。”

梅乾菜需要消耗大量的鹽,宮中不缺鹽,舅爺的蜀中鹽場每月都會調好幾車鹽過來,根本吃不完。

倒是制好的梅乾菜可以存放許久。

李承乾道:“朕之後會給軍中送去一些。”

言至此處,又猶豫道:“當年東征的將領多半是吃膩了,他們恨不得將梅乾菜餵馬,不如給青海與西域送去。”

小鵲兒照料着妹妹用飯,幫她糾正着筷子的用法。

晚飯後,李承幹就坐在兩儀殿前,看着夜空上皎潔的月亮。

蘇婉默不作聲地在一旁坐下。

“今天,丈人來過了。”

蘇婉點頭,“宮裡的人有說過,爺爺睡下了嗎?”

李承幹握着妻子的手道:“睡下了。”

寧兒讓宮女收拾好碗碟之後,也坐在了一旁,她心知現在陛下最牽掛的就是爺爺。

李承乾道:“天色不早了,早些睡吧。”

寧兒起身讓宮女收拾殿內。

皇宮內又安靜了下來,如今的陛下並不怎麼新修宮殿,在宮裡的人眼裡,陛下與皇后,還有寧妃相處得一直很好,夫妻和睦。

而且都住在兩儀殿,也沒有再興建殿宇,與貞觀年間相比,現在的皇宮比貞觀一朝更儉樸了。

翌日,李承幹早早睡醒,便開始了晨跑。

破曉前的一個時辰是陛下每天晨跑的時候,一年四季,不論酷暑寒冬,都不曾停歇。

在晨跑之後,早朝之前的半刻時辰,用了飯,就開始看今天早朝要議的國事,每天早晨都會預習一遍,以免朝議時會忘記。

見大女兒與小女兒也早早睡醒,正捧着碗吃着麪條,蘇婉就在一旁照顧着。

李承幹看罷眼前的奏章,換上了朝服,“朕還是喜歡以往在新殿議事,至少坐在桌案前,能夠放幾卷書看看。”

寧兒熟練地幫着陛下戴好發冠,這種事她就算是閉着眼也能幫陛下戴好,這幾乎是不用思索的舉動,這麼多年的相處,有些事早已成爲了習慣。

陛下的身高與肩寬與腰圍,始終沒有變過。

她又幫着丈夫繫好腰帶,再披上外袍,又道:“陛下是天可汗,是天下人的皇帝,在人前自然是要威儀的,母后說過在平日裡陛下與朝臣如何攀談都可以,但在朝會或是祭典上都要保持威儀。”

寧兒幫着將複雜的皇帝衣袍穿好,將陛下肩上的稍許褶皺撫平,點頭道:“嗯,陛下肩膀好似寬闊幾分。”

李承乾道:“可能是更健壯了幾分吧。”

知道陛下長年鍛鍊,穿衣顯着瘦,實則體魄厚實,寧兒又是蹙眉,忽然一笑,道:“該早朝了。”

李承幹收起袖子,整了整衣襟,快步走向了太極殿。

寧兒重新走入兩儀殿中,心情很不錯的收拾碗筷。

今日的早朝所議的還是中原各地的秋收事宜,民部尚書褚遂良從洛陽回來了,他在洛陽修建好了糧倉,並且儲備夠了糧食,再一次說起了今年秋收賦稅的事。

如果各地收繳的賦稅都順利的話,這應該是賦稅最充實的一年,河北與遼東各地經過這兩年的休養。

當初父皇減免了大半個中原的賦稅,如今期限也到了,今年可以按照往年的賦稅規制收取。

李承幹聽着朝臣們的議論,衆人又說起了是否減免賦稅的事。

甚至還有人說起免除人丁的賦稅,按照田畝收取賦稅,在租庸調的基礎上做一些改動。

這是一個很前衛的想法,當然了也有人當即提出了反對的意見,田畝所得有多有寡,如何劃分?

還有人說要等孩子年滿二十之後,開始交賦稅。

這又是一個十分前衛的想法。

爭論很激烈,可看大家能夠大膽地說出這些聽着有那麼一些荒謬,又能說得口口是道的方略,李承幹心裡還是滿意的,總要多嘗試的,不怕前路未卜,就怕止步不前。

對此,朝臣分成了以民部與中書省,門下省三方,他們各執己見,爭論了將近一個時辰,也沒有得到一個解決方案。

甚至兵部與刑部也加入了這場爭論。

直到英公站出來朝班,說起來了吐蕃將軍欽陵被押送到了長安,這才爭論才停下。

與松贊干布的約定中,祿東贊兒子的性命是要保下來的。

李承幹看着滿朝文武,還未開口。

朝班中的老將軍程咬金就站出朝班,大聲道:“陛下,讓欽陵罰做苦役。”

工部尚書徐孝德站出朝班,“大將軍,現在長安建設的工匠都還富餘,因有工錢每天都有人搶着去做,騰不出位置。”

同樣是老將軍的牛進達道:“封他一個將軍,在長安養馬。”

薛萬均大聲道:“此人沒有軍功,只是一個降將,如何封將軍,太浪費了。”

“讓他去酒肆給我們跳舞看。”

“吐蕃人會跳舞嗎?”

“讓他去掃大街。”

這話也不知道是誰的,李承幹一走神,再看去已找不到說話的人。

這個意見得到了衆人的一致好評,讓欽陵與阿史那賀魯一起掃大街。

不得不說……這些老將軍的想法一個比一個的另闢蹊徑,真是年紀越大,越多姿多彩。

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77章 立冬宴席第117章 善意的話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542章 再遇玄奘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183.第183章 識大局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314章 臘月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第155章 狄家父子243.第243章 雪後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第98章 奉命放假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524章 同盟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368.第368章 新設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第91章 及冠賀禮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第85章 兵馬未動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484.第484章 比試279.第279章 清查第168章 一夜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第152章 東宮舊人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420.第420章 戰象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第168章 一夜第60章 秋獵歸來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第74章 太子拜師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176章 唐人的城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第61章 迎接陛下351.第351章 少了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2章 “人肥”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18章 彪悍的早朝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第170章 多錢善賈336.第336章 老府兵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191.第191章 查到底206.第206章 真話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115章 各縣彈劾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第32章 拜訪舅爺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第152章 東宮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