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倒春寒

第512章 倒春寒

新年的風雪依舊還在下着,過了上元節臨近二月,關中還能有如此大雪倒也是少見。

因爲這場大雪,讓今天的大朝會冷清了許多,大概是因天氣太冷,陛下也沒有在太極殿多留,早早就結束了大朝會。

按照往年來看,大朝會應該會在午時之後纔會結束,多數時候都在下午。

今年的大朝會比往年早結束了兩個時辰。

今年的政令經由秘書監整理之後,就有官吏捧着政令快步跑向朱雀門。

雖說大雪還在下着,朱雀大街直通皇城的盡頭,也就是朱雀門外,此刻圍滿了不少人,人們即便是在寒風中凍得縮着脖子,打着哆嗦,也想要看看今年的政令,看看今年的政令有沒有他們牽掛的事。

其中有年邁的老婦,也有老人,有壯年青年還有十歲上下的孩童,朱雀門外的大街,還有人在這個大雪天坐在酒肆內喝着酒水,或者喝着羊肉湯。

李善行禮道:“小子只是吃了先生一頓早食,就要給先生賣書了嗎?”

本+內容‘正確*的版本在6/9*書.吧%讀!【6*9*S*H*U-B-A.CX】

“說說你的事吧。”

打開書信,狄仁傑講述着他們在西域的遭遇,以及西域的一些事。

張柬之又將這卷書卷合攏,意識到他扯李義府,多半隻是一個爲了賣書的由頭,書卷所用的紙張倒是不錯,質地是青州的皮紙,如今這種皮紙是越來越少了。

張柬之覺得他們多半是不來了。

他站在門口一副要想見,又不敢打擾的樣子。

老僕從與站在門口的李善擦肩而過,拿過牛皮套,會意道:“這就安排人將書信送去西域。”

眼看這孩子要走,張柬之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很快,六個孩子被帶到了面前。

說着話,他看向身後一羣比自己年紀更小的孩子。

翌日,雪勢小了一些,但依舊有點點雪花從天上飄落,昨日等到夜裡也沒見這幾個孩子來文林館。

張柬之讓孩子們跟着一羣稍大些的孩子去讀書,而後他自己則坐在一旁喝着茶水。

按照字據所寫,李善需要給張柬之賣書。文林館的書很特別,都是鄭公語錄,而這種書是關中最多的,也不知爲何還要拿出去賣。

張柬之道:“如今的長安很少會餓死人,就算是再落魄的孩子也會被縣官接走,養在四座學館內任職雜役,與現在沒什麼分別。”

張柬之接過名冊看了一眼,蹙眉道:“這些人都是不能爲官的嗎?”

“啊?”僕從困惑道:“那孩子說是主事要他們來的,看那孩子言之鑿鑿,還以爲是真的。”

一旁的僕從問道:“那孩子是先生以前就相識的?”

陛下已下旨命安西都護府的兵馬掃平蔥嶺諸國,待書信送到狄仁傑他們也該知道這件事了。

張柬之道:“你的這些書留下,往後只能幫某家賣書,至於你的這些書暫且留下,文林館給你保管,你可以接着賣書了。”

張柬之還注意到他拿着書卷的手有些泛紅,便道:“不買。”

如此,張柬之這才空閒下來,能夠煮一碗熱茶,愜意片刻。

張柬之拍了拍這個孩子的肩膀,示意他留着這裡。

“上查三代,他們的子嗣也不能爲官,如今在朝中乃至各縣爲官的官吏,但凡有貪墨或犯事者一律記錄在案。”

張柬之道:“咸陽橋邊上的集市倒是管得寬鬆一些,你可以去那邊賣書。”

思量了片刻,李善在寒風中搓了搓手,再一次回頭看了眼還在大快朵頤吃着早食的弟弟妹妹,他拉着一車的書朝着咸陽橋而去。

說着話,上官庭芝遞上一卷紙道:“懷英讓人從西域給你送來的書信。”

就如現在陛下的均稅之法,做不到讓所有人滿意,也做不到照顧所有人,總有一部分人的利益會被新政的各方受益者分食。

只有寫了字據,李善才肯讓弟弟妹妹留在這裡,再加上文林館主事的身份,李善的心中才有了打算。

張柬之吃完了一碗羊肉湯,他拿起斗笠走出店鋪,目光看了眼正在圍向朱雀門的人們,只是放鬆一笑又朝着長安城外走去。

張柬之的筆稍稍停頓,他忽然覺得未來十年內,恐怕會是大唐變動最大的十年,人們已很難用過往的經驗來揣測皇帝的想法。

治國就是如此,這世上哪有萬全之法,有一個說不上多差,但也說不上多好的國策。

畢竟這些孩子是要做雜役的,需要掃地整理書卷,端茶送水。

“李善?”張柬之頷首道:“好名字呀,他們是你的兄弟姐妹?”

李善回道:“他們是我的弟弟妹妹,我們暫住在親眷家中,待我將來科舉及第,我……”

又見這位大哥朝自己招手,這個賣書的孩子這才走上前,道:“買書嗎?”

“紙不錯,但書卷是老書了。”張柬之仰頭道:“如今朝中律法森嚴,朝中三令五申下京兆府的壓力巨大,這長安城不是當年了,你們不能隨意擺攤賣東西,要不是看你們是一羣孩子,你們現在已被罰錢了。”

張柬之剛喝了一碗茶水,就有官吏腳步匆匆。

張柬之用了早食,就對身邊的僕從小聲吩咐了幾句,隨後再看眼前這些孩子,又道:“李善?”

這些年朝中派往西域的官吏有很多,其中就有很多新任的官吏,似乎在朝中有一種風氣,年輕官吏想要在朝中立足就需要先去西域或者吐蕃闖下一片功績。

有人說新政就要來了,崇文館的年輕人一次次想要皇帝施行新政,那麼如今的種種政令就是他們想要的。

“柬之兄!”上官庭芝笑呵呵上前。

文林館與長安城的四大學館不同,文林館不在長安城,往來官吏卻很多,順便帶一些村縣的孩子教書,多數時候在這裡走動的人都是官吏,有的經過考覈可以任職當官,還有的剛來這裡需要進行考覈。

“你的弟弟妹妹留在這裡做雜活,至少可以不跟着你出去挨凍了,咸陽橋不會有京兆府的人走動,某家這裡的書只要你拿出去賣,就會有人買。”

僕從擡着一疊厚厚的書卷放在桌上。

僕從應道:“喏。”

這小子倒還是這句話,張柬之拿過他手中的書卷蹙眉看了起來,問道:“聽你口音不是關中人士。”

言盡於此,他來不來全看這個小子的造化了。

李善也終於開口了,他行禮道:“小子謝先生指點。”

“這位大哥!”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上前道:“這位大哥給家裡的孩子買些書吧。”

張柬之停下腳步,看着這個攔着自己去路的孩子。

“小子還是謝過先生。”

他回道:“李義府幫我們很多人。”

張柬之依舊吃着早食,見有幾個孩子看着桌上的餅與肉片目不轉睛。

張柬之嘆了一聲,道:“老夫是文林館的主事,需要幾個做雜活的人,你出去賣書時可以將他們留在文林館,至少不會在外挨凍。”

那孩子回道:“小子李善。”

其實現在的朝政大體上還是很平穩的,皇帝下旨均稅卻不再均關中的田畝,皇帝下旨嚴苛查問科舉學子,上查三代人包括母系父系。

“謝主事。”李善一邊說着,一邊給弟弟妹妹盛粥,讓他們一個接着一個上前喝粥,並且一次次叮囑這些孩子不得講話,不得失態。

張柬之道:“沒人會欺負你的弟弟妹妹,在這裡的人都很敬重鄭公。”

再看他們穿着單薄也有些消瘦,張柬之道:“一起用點飯吧。”

現在的張柬之留着山羊鬍,看着也成熟穩重,打量着眼前這個穿着單薄的孩子,對方正翹首望着。

一些雪花,從窗外落到書桌上,外面的風雪好似又大了幾分。

大雪落在身上,張柬之壓低了斗笠,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

陛下終究還是這麼做了也好,官吏不比平民,官吏犯事加以數倍懲罰,爲官者就要如履薄冰。

見李善還在猶豫,張柬之又道:“想在文林館當書童的人多了去了,既然你不願意……”

他道:“先生,其實小子早就想搬出來了。”

“我們是被人趕出來的,是哥哥帶着我們來長安城的。”

“小子去看過了,他們能夠做些雜役,到了夜裡住在文林館,也比寄人籬下更痛快。”

張柬之依舊在紙上書寫着,一張寫完就再拿起另一張紙繼續寫。

張柬之搖頭道:“那孩子看着像是天生就能賣書的,多看他一些時日,文林館也不會白養着他。”

張柬之站在文林館前,又見到了一個人朝着這裡而來,來人是上官庭芝。

李善回頭看了看掛在牆上的畫像,在這裡最多的就是鄭公的畫像。

“喏。”

來人是吏部的官吏,他翻身下馬遞上一卷書,道:“張主事,這是吏部讓人送來的名冊。”

當朱雀門前的鼓聲響起,有人一聲高喝,人羣紛紛向着朱雀大街圍去。

“李義府幫你?”

當即就讓僕從將一鍋粥都帶了出來,還有餅與肉。

“還有!”張柬之又叮囑道:“現在的長安城學子已很少看這種書,他們都在四大學館讀書,你的這些書卷都是陳舊的觀念,在揚州難道沒有支教夫子教過你們嗎?”

“小子揚州人士,當年一個叫李義府的御史來揚州殺過很多人,因當年幫小子殺了一個惡人,小子纔想着來長安報效社稷。”

說不定是狄仁傑與裴炎回來時,他們已位列六部侍郎,二十餘歲的侍郎,這也太年輕了。

“嗯,你的確該言謝。”

“去看過你的弟弟妹妹了?”

狄仁傑還在信中交代一定要給他回信。

“喏。”

那孩子目光警惕,迅速從張柬之手中將自己的書奪了回來,放入自己的包袱中,依舊警惕地道:“你不買,小子就告辭了。”

李善是爲人十分警惕又很聰明的孩子,張柬之心中頗有感觸,又道:“將人帶來。”

上官庭芝擺手道:“只是一個郎中而已,依舊還要兼顧着大理寺,還在大理寺當值,順手去刑部照應。”

正坐下要用早食,從外面回來的僕從腳步匆匆,“主事,外面有幾個孩子要見你。”

“小子可以讓弟弟妹妹留在這裡,但請先生立字據。”

張柬之無視了他的目光,而是繼續提筆書寫着回信,一邊寫着回憶這兩年朝中發生的事。

李善愣在原地。

“多謝。”

張柬之頷首答應。

一個小姑娘朗聲道。

李善開始講述他從揚州到長安城的故事,原本他爹孃過世之後就寄居在親眷家中,之後他的親眷說是要來長安,他帶着弟弟妹妹也跟着來了。

“小子在,欠張主事一頓飯食,待小子賣了書卷就來償還。”

只是他的叔父到了關中之後反倒更加遊手好閒,揮霍家用,而李善也只能想着自己謀生。

到了午後,李善就回來了。

寫完這封書信,張柬之長出了一口氣,將兩張紙捲起來,而後放入一個皮套中,對屋外的老僕從招手。

張柬之喝下一口粥,又拿起一張餅咬了一口,放在口中嚼着道:“什麼孩子?”

張柬之安靜地等在這裡,不多時那羣孩子也被京兆府的官吏趕了出來,那孩子看向張柬之,像是早就預料到自己會有這種境地,早就等在這裡一般。

一直走到長安城外,張柬之走到春明門外,這裡是長安城最熱鬧的城門,絕大多數的商販都會從這個東城門進出。

“好!”

人與人是不能相比的,張柬之自己與狄仁傑,裴炎這種天賦異稟的人也是不能比的。

之後,渭北的一個縣官尋來了,說是來尋李善的,他的叔父讓人來尋了。

“老夫先告辭了。”

這個孩子依舊一臉警惕,張柬之道:“隨你。”

“小子將來會報答先生的。”

這一回,李善恭敬地行禮道:“謝指點。”

還是有人對現在的政令提出反對的,也有人覺得皇帝不該這麼做,有人覺得現在的朝堂只需要維繫貞觀年間的治理方式,大唐延續三百年大概是可以的。

稱呼都變了,在來之前李善肯定是打聽過了,畢竟關中就這麼點大,關中各縣的縣官但凡熱心些,都會幫這個可憐的孩子。

能用且好用的方略,這已然很不錯了。

張柬之錯愕一笑,當今陛下就喜任用年輕官吏,只有年輕的官吏才能心無旁騖,也更熱血。

“聽聞庭芝兄升任刑部了。”

送別上官庭芝,張柬之這纔回到了崇文館,打開了狄仁傑送來的書信。

“慢走。”

剛走兩步,又有三兩個京兆府的官吏朝着這裡而來,這些官吏開始驅趕賣書的孩子。

“賣書嘍!賣書!聖賢典籍!”

這些孩子衣衫破落,若不是她開口,還不知道這是個姑娘。

言罷,繼續走着。

夜色逐漸籠罩這片天空,張柬之站在雪中與這個縣官談着話,之後縣官恭敬地離開。

等先生走回來,李善詢問道:“先生?”

“你們是老夫的學生,官府不會再來打擾你了。”

李善當即行拜禮,改口道:“謝老師照拂。”

493.第493章 李孟嘗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80章 漠北恩怨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第568章 長安之南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257.第257章 活捉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第115章 各縣彈劾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360.第360章 歸心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第12章 等暖風來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第73章 “肥羊”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第316章 人的孤獨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101章 東宮爭吵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52章 爺孫倆298.第298章 中秋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第66章 大將軍教導第17章 他要卷死孤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第131章 折衝府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1.第1章 太子殿下第531章 只有利益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163章 杖責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第13章 耿耿於懷446.第446章 寒風385.第385章 登基第176章 唐人的城第18章 彪悍的早朝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第153章 崇文館第98章 奉命放假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第76章 就孤最平庸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第62章 對錯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181章 老師家事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第3章 太子講故事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