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

讓人將各縣官吏記述的事蹟送去崇文館,李承幹覺得只要崇文館的丈人看到這些事蹟一定會很有興趣,並且加以宣傳出去。

李承幹從李道彥手中拿過一幅畫,畫中的鐘馗是個少年人,看起來也不是那麼地嚇人,反倒是有些秀氣,可能再過幾年去看,他應該會嚇人一些。

與記憶中的鐘馗相差很大,李承幹又將這卷畫收了起來,放在了一旁。

在洛陽裡外的人們眼中,皇帝像是閒來走動,又像是在秋遊,在洛陽轉了一圈,甚至還吃了洛陽的幾顆秋梨,秋雨時而下,時而停,過了老君山便是開闊平原,那裡的秋季氣候又是另外一個樣子。

今年的深秋時節來得比往年更冷,清晨時分洛陽河邊的田地裡就結着一大片的白霜。

李承幹披着大氅站在黃河邊,洛陽是南北運河的交接點,也是運河貿易往來最重要的口岸,整條運河連接中原南北,北上到涿州,南下至揚州。

因此南北往來船隻必經洛陽,而洛陽也就是中原內需消耗的重要中轉站。

如果在這裡給每一膄船增加進入洛陽岸口的市稅,那麼光是收這些市稅,朝中就能發財了。

李承幹問了洛陽的河道監監正魏玄同,這裡的船商都異常地團結。

這種團結可以讓洛陽的口岸有序運作,但也可能會造成弊端,漕運形成幫派像是歷史往來中必定會發生的事。

可李承幹又覺得這種事不是不可調和的麻煩,至少要讓人們知道漕運是能夠惠及他們的。

至於漕運會幫派的隱患,李承幹又覺得擺平這種事並不難。

趙仁本是一個很得力的官吏,以前他還年輕的時候就在褚遂良的戶部任職,二十餘年過去了,如今來洛陽任職,繼續管着河道監。

整個洛陽自上而下都充滿了活力,這種活力來自於關中的官吏流動。

這就像是黃河水從關中流淌而來,這些水灌溉了洛陽的田地。

而關中的影響讓洛陽成了一種新學派的前哨站。

趙仁本解釋道:“陛下,洛陽的新學派都是來自朝中的新政,這種新政爲民爲心的理念深得人心。”

站在一旁的高季輔道:“如此學說怎能不深得民心?”

萬千勞作的人就是民,人們的生活所得就是心。

如果將民心說成這樣,倒也合理了,可在實踐的道路上,李承幹又不覺得這會有多麼順利,而且以後也可能會遇到各種阻礙。

換位思考,李承幹覺得如高季輔,趙仁本或許看不到未來,他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還帶有懷疑與忐忑,不是誰都會這麼不顧後果地跟隨新政。

李承幹帶着笑容,單獨讓高季輔跟着,吩咐道:“你覺得魏玄同與趙仁本哪個更好?”

“老臣……”

高季輔已到了可以告老的年紀,洛陽的太守需要尋找下一個人。

李承乾道:“朕也考慮是不是要在朝中派人來洛陽,可不論中書省的那些侍郎怎麼議論,朕都覺得不如從洛陽的官吏中來挑選,往後再讓洛陽與關中的官吏互換。”

“確保能讓政令施行得更好,也可以保證一個官吏不會在一個地方留太久。”

見高季輔又要行禮,李承幹解釋道:“朕並不是覺得你不好,只是從你之後要做出一些變動,太守的官職中,增加一個官職叫作指導御史。”

既然是御史又加個指導,高季輔就覺得這個官職不簡單,似乎給太守與地方官職加一個監察。

在以前太守這個官職權利很大,在府兵制之後,太守這個文職與兵權分開之後,府兵將軍的兵權反而權力更大。

坊間的人們都覺得現在的皇帝十分集權,集權的皇帝其實在史書上也有這麼幾位。

高季輔思量着,想起了當年看關中下達的政令時注意到了這麼一句話。

要將權力關起來,權力關不起來就會氾濫,就會出事闖禍。

這是寫在幹慶十五的政令上的話語。

李承干與高季輔說了這些之後,便離開了這裡。

洛陽的崇文館建設在洛陽城外,是當年張大安建設的,建設到如今成了一座巨大的藏書閣,這裡當然還是崇文館,只不過有很多書。

離開了洛陽就要南下揚州,冬天的揚州還能溫暖許多。

上一個南下揚州導致亡國的皇帝是楊廣,很典型的反面例子。

因此南下揚州並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應該來說是不吉利。

大概也就是不吉利而已,李承幹坐上了前往揚州的船,高季輔這位老臣隨行。

船隻行駛在運河的河面上,順着河流一路南下而去。

李承乾道:“上一次這樣出遊,還是與父皇去泰山。”

高季輔道:“這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正值深秋時節,李承幹看到了滿山金黃的樹葉。

大船在開闊的湖面上行駛着,湖面很寧靜,船隻過了水面會掀起兩道從內向外的漣漪,慢慢地向遠處擴散,直到湖面的兩岸。

到了夜裡,李承幹見到了停在湖面的小船,那些小船點着一盞盞燈,在漆黑且寧靜的夜裡很明亮。

低頭看向河面,還能看到水面上有星空的倒影。

這裡雖說不是在寒山寺外,也算是見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要是有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應該也能聽到夜半的鐘聲。

入秋的季節,總是會有些詩意。

平靜地過了三天,又一次下大雪的時候,皇帝的大船到了揚州。

皇帝一家沒有進揚州城,而是在外面走動着。

揚州的人們甚至還擔心皇帝會像當年的楊廣一樣,不過好在這一次護送皇帝的大軍都自帶乾糧,沒向揚州城裡要糧食。

在揚州有一個湖,這個湖與運河相連,這個湖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瘦西湖。

瘦西湖就像是一條細長的水帶,到了春季兩岸的楊柳依依很漂亮。

李承幹在湖邊尋了一處宅院,暫且住了下來。

冬季的瘦西湖邊,風比往常更多了一些,住在湖邊也有不好的地方,到了夜裡風很大。

翌日,湖邊下了大雪,李承幹坐在河岸的涼亭內,喝着茶水,欣賞着雪景。

蘇婉與寧兒,小福三人找了幾個揚州的婦人,學着做一些揚州的菜餚。

她們三人近來很熱衷做菜,每到一個地方,就想學着煮出地方的口味。

李承幹坐在宅院外,看着漫天的飛雪落在湖岸邊的枯枝上,四周靜得出奇,甚至一時間希望這場大雪能夠持續得更久一些。

因皇帝在這裡,瘦西湖的這邊都被圍了起來,沒有別人出入。

李道彥急匆匆而來,遞上一份奏章,“陛下,長安送來的。”

李承幹看了眼奏章就放在了一旁,上官儀寫的都是朝中的近況,簡而言之說的都是一些尋常事,朝政穩定,一切都很順利。

太子掌權處置國事雖說還很生疏,不過往後早晚會熟練的。

李道彥又道:“陛下,李義府來了。”

李承幹放下了手中的茶杯,離開了這處涼亭。

李義府就在瘦西湖的入口處等待着陛下的召見,沒想到陛下親自來見了。

“陛下。”

李承幹走上前道:“這兩年你多有奔波,辛苦了。”

李義府行禮道:“臣這三年一直在查問鹽商之事,在揚州與兩淮鹽商有不少,臣整理好了名冊。”

這兩年李義府查問揚州各地,鹽販子上上下下,分了好幾撥,從上游到下游都有。

名冊很厚一眼,見陛下片刻間也看不完,李義府又道:“兩淮的鹽會便宜些,但送往洛陽或者遼東都會是另外一個價格。”

李承幹翻看着名冊,不住點頭。

李義府遲疑道:“可鹽有不同,市稅也不同,大大小小的鹽販子更是難以尋找,他們遍佈各地,還有的白天是行腳的商戶,到了夜裡就成了鹽販。”

這些名冊都可以歸結爲三個問題,賣鹽的人,買鹽的地方,與賣鹽的價格。

李承幹看着名冊來回走着,道:“你能見到這些人嗎?”

“臣可以見到幾個大商,那些小商販恐怕不好找。”

“你與他們談談,朕可以讓他們繼續賣鹽,並且可以給予他們市場以及入市的許可,但他們需要上繳往年沒有上繳的賦稅,按照每年所得利潤,朕要他們八成的利潤當作賦稅補上給朝中,每年的八成,從武德元年開始算,補繳之後他們可以繼續賣鹽。”

李承幹詢問道:“辦不成這件事嗎?還是你覺得朕要得太多了?”

李義府遲疑道:“他們與地頭相識,勢力盤根錯節,臣不能把握,這些人會……”

李承乾道:“朕給你三千兵馬。”

李義府一咬牙道:“臣請長安城派一個人來協助。”

“誰?”

“劉弘業。”

“好,人到了你就開始動身。”

李義府行禮道:“臣領命。”

李承幹依舊看着雪景,道:“你不用有後顧之憂,你沒辦成這件事之前,朕也不會走。”

“喏。”

揚州調令送去了關中,劉弘業在幹慶二十五年的年初到了揚州城,前後用了兩月。

幹慶二十五年,春季,當揚州的春天到了,李承幹依舊住在揚州瘦西湖邊的宅院內。

瘦西湖的南側已成了一片禁地,這裡被皇帝的禁軍團團圍着。

因在南側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宅院,也不知道這座宅院是誰家的,但肯定是揚州的大戶人家,纔有如此好的院子。

皇帝也不在乎這處宅院是誰的,而住在這裡之後,大有一種不肯走的架勢。

這位皇帝成天不是在釣魚,就是在看書,多數時候都坐在湖邊,皇后與兩位妃子時常請揚州的婦人去湖邊坐一坐,多數時候都在做菜。

皇帝像是來養生的,誰也不知道皇帝什麼時候會離開。

劉弘業到了揚州,就與李義府開始查問,兩人帶着三千兵馬,聲勢浩大。

李義府策馬在前頭,對同樣策馬在一旁的劉弘業解釋道:“這些鹽商多數都與揚州各地的地頭有聯繫,在這裡也有不良人,卻沒有關中這麼多。”

“原本老夫是想讓陛下將狄仁傑請來,那小子多半適合揚州的局面,可他在京兆府任職,老夫聽聞過你在天竺的事蹟這才讓你來一趟。”

劉弘業道:“這些大鹽商不住在揚州城嗎?”

“這些揚州城外的村子,一個個村民聚居的地方多數都是一個姓,形成了一個個的小宗族,他們有人打探消息,有人在村口看守,他們還十分地排外,若一個外人走入這座村子,多半會被趕走,也可能出不來。”

李義府接着道:“這裡的村子多數都是宗族德高望族的老人家在主持事宜,甚至與周圍的村子有聯繫,一旦這個村子的人與另一個村子的人有了衝突,打起來就是全村的人一起動手。”

一邊說着,李義府忽然一笑,又道:“在揚州多年,老夫見過那場面,他們打的很兇,官府去收場的時候發現打死了不少人,可一問雙方村子,雙方誰也不追究對方的過錯。”

劉弘業詢問道:“支教這麼多年,還是這樣嗎?”

李義府頷首,道:“支教只是教書,與他們之間的事不矛盾,他們的孩子依舊通過支教讀書。”

兩晉以來天下人對朝堂的信任越來越淡薄,可能是與以前的皇帝如何如何荒謬有關,人們都快不信任廟堂了,這種失信一直在影響後來的人們,以至於大唐想要恢復自己的號召力,卻要付出巨大的心血,當初毀滅的時候很容易,大唐要重新建立這種信任時,就需要付出比之以往多數十倍的努力。

說着話,兩人帶着隊伍來到了一處村外,三千兵馬一到村外,就有一隊隊男人衝到了村口,他們甚至有人張弓搭箭,有人手中舉着刀。

李義府拉住馬兒的繮繩,與對方保持着三百步的距離沒有再繼續往前走。

劉弘業詢問道:“接下來要如何?”

李義府蹙眉道:“你以爲呢?”

“下官能發號施令嗎?”

“能。”

“好。”劉弘業一揮手朗聲道:“全軍聽令!把這個村子圍起來。”

“喏!”後方將士朗聲迴應,隊伍向着兩邊散開,朝着這個村子包圍而去。

劉弘業笑道:“當年下官在天竺經歷過許多事,也參與過幾次大仗,不過一個村子而已,大不了多殺幾個而已。”

言罷,他派人去村前大聲喊着,讓村子裡的男人們放下兵器。

三次勸告無果,劉弘業望着對方嘆息,揮了揮手。

傳令兵揮動令旗,圍在四周的唐軍陸續衝入這座村子。

劉弘業神色平靜地看着村內的殺戮,又道:“有些事,不能讓敵人覺得有後路可退。”

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45章 冒失舉薦第104章 夕死可矣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第11章 圖表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第314章 臘月第165章 難免的第57章 善終的老臣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15章 你猜我猜?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360.第360章 歸心第573章 終章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153章 崇文館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190.第190章 下蛋了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423.第423章 江邊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第165章 難免的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191.第191章 查到底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104章 夕死可矣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237.第237章 笄禮第102章 科舉揭榜第170章 多錢善賈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201.第201章 西域傳說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第56章 告老辭官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第62章 對錯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98章 奉命放假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512章 倒春寒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270.第270章 新家第104章 夕死可矣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第517章 大宛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70章 家事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358.第358章 軍心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3章 太子講故事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97章 謠言第542章 再遇玄奘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