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朝臣的心思(二)

說到這裡,郭太醫看了看皇帝的臉色,沉吟一下之後才繼續道:“若是真走三司會審的程序,這些人上下攀結,相互引以奧援。沒準這些附逆的官員,到了他們的手中搞不好,從主動附逆變爲潛入敵營迎接朝廷平叛大軍。”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原本該有的死罪,搞不好連流放都未必。反正這幫傢伙撈了大筆的錢物,實在不行撒錢便是了。只要錢用到了,反正有人會保他們的。到時候,您就算拿到這些官員的供詞又能如何?”

“您總不能將中書省、尚書省、刑部、御史臺、大理寺等,這些官員盡數的罷免了吧。恐怕到時您哪怕在生氣,爲了朝局的穩定,也只能將這件潑天大案給壓下去。這些官員,雖說官位未必能保住,但至少性命是無憂了。甚至找機會起復,也未必是不可能。”

“皇上,您也別不相信。歷朝歷代的官員,就沒有不結黨的,本朝自然不可能例外。這些官員以同年、同鄉、師生關係爲紐帶,相互之間引以奧援。一旦有事,則相互幫着掩蓋、脫罪,所謂官官相護這句話便是如此而來。”

“其四,這些官員押送進京,雖說有人會保他們,可真正決定他們生死的權力,卻在中書省和三司身上。附逆之罪可大可小,若是定一個被脅迫附逆,至多不過是一個流放而已,甚至便是連流放都未必。這些官員都是地方主官,這些年想必都撈取了不少好處。”

“這些人身上的油水不好好榨一榨,怎麼對得起自己手中掌握的權利?如今英王在鄭州,一鼓作氣將那些人都殺了,很是斷了某些人的財路。這年頭,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您說某些官員,他們能甘心嗎?至於上下其手,皇上您還真別不信。”

“臣入太醫院這些年,就沒有看到過有什麼事情,是那些齷蹉官不敢做的。在他們眼中,什麼君父、社稷、百姓都是虛的,只有那些被他們口口聲聲,稱之爲阿堵物的錢帛,纔是正兒八經的。至於那些聖賢之道,那是他們要求別人的,對於自己向來都是從寬的。”

“至於英王的做法是否妥當?皇上鄭州附逆的那些官員,無論是主動還是脅從,按照《大齊律》都算的上附逆之罪。以英王之聰慧,在殺那些人之前供述恐怕早已經在手了。那些人至少在他眼中,都有罪無可赦的理由。”

“況且,從他殺的人來看,也並非是亂殺一氣的。原鄭州同知曾經任過景王任命的鄭州知府,甚至在景王作亂期間命他總理後方事務。若是英王殺人以附逆爲線,爲何單單放過此人?朝廷正兒八經委任的鄭州知府都殺了,還在乎他一個僞知府?”

“英王不僅沒有殺了此人,還任他繼續擔任鄭州同知,讓他戴罪立功。還有幾個州通判與縣丞,不僅沒有殺掉,甚至還委任其署理正職,這足以說明英王殺人還是以貪墨爲主,而並非是出於附逆或是某些私怨。”

“皇上,您的這個九兒子可不是那種莽撞之輩。此子雖說年輕,但可謂胸有城府的很。做這種事的後果,想必在他的心中清楚的很。但他卻依舊做了,臣以爲恐怕所有的原因,至少未必是表面上看的這麼簡單。其實,英王是在幫您穩定住朝局。”

“朝中官員雖說在某些事情上,比如說英王做的這種觸碰了他們整體利益的事情,是一致的之外,在其他的事情上卻還是黨同伐異,非我同黨其心必誅。這些官員一旦押解進京,在背後之人指示之下,爲了各自利益相互攀咬,到時候您都未必能夠壓制住局面。”

“既然這些人,都有必死之道。那麼在鄭州殺,或是到京城殺並無什麼不同。只要能快速的穩定住鄭州的局面,那麼在鄭州殺又有何不可?這些人之所以拼命彈劾英王,不過是英王殺了那些人,觸碰到他們的整體利益罷了。”

“都是兩榜進士出身,他們可以貪贓枉法,可以徇私舞弊,可以殺人不用刀。但他們可以殺得了別人,別人卻殺不得他們。英王此舉,打破了這種規則,眼下的局面也就不足爲奇了。”郭太醫的着眼點很準,最後一條指出了真正的癥結所在。

郭太醫的這番分析,皇帝微微點了點頭道:“老友此言甚是,朝中諸官員,雖說內部黨同伐異,勾心鬥角,甚至是非我黨人其心必異。但一旦危及到他們整體利益的時候,他們肯定是一致對外的。一個個文章寫的妙筆生花,可滿肚子的齷蹉骯髒。”

“此事,朕琢磨不是一天兩天了,覺得此事沒有表面上看的那麼簡單。如今老友一席話,倒也算是醍醐灌頂。老友的那句話說的對,此次這些官員同心齊力彈劾阿九,背後沒有人推波助瀾是不可能的。而且那些看不見的黑手之中,恐怕宮中伸出去的也不在少數。”

“事情發展到今兒的地步,要說責任朕是首當其衝。諸皇子平日裡面明爭暗鬥,朕不是不知道。朕總覺得他們平日的爭鬥,只要不影響朝局的穩定,不影響到大局,不太過。反倒是有利於太子的成長,所以朕之前也只是張一眼、閉一眼。”

“那裡又想到,這些畜生會做出這些如此大逆不道,違逆人倫、天理不容的事情來?爲了朕的這個位置,什麼父子之情、君臣之義,都拋到了腦袋後邊。老友,朕現在真的好心疼。他們怎麼一個個的,都會變成這個樣子?”

“更讓人失望的是太子,非但沒有成熟起來,反倒是越發的混賬了。看看,他都做了什麼?殺兄滅弟、喪盡天良。爲了撈取錢財,縱容門人魚肉百姓,包庇不法宗室。趙王只不過頂撞了他一句,居然被他給下毒暗害。任城郡王,朕只不過誇獎了一句,也被他做手腳弄死。”

“朕,真的不知道,事情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當年在冷宮之中,體貼母親、照管幾個弟弟的皇長子到那裡去了?更讓朕痛心的是,太子私下居然如此的不檢點。身爲我大齊堂堂的當朝太子,未來的大齊帝王,居然私下豢養男寵。甚至在母親重兵期間,還不忘與男寵偷情。”

“朝中諸臣,曾有不少人上書,希望朕能讓太子參與國事,以便可以積累理政經驗。朕也曾經希望他能擔當起來,爲朕分憂。可他怎麼做的?拈輕怕重,見到有利的事情便上,見到沒有好處的事情,躲的遠遠的。這樣的太子,朕又如何敢將國事託付?”

“朕不是晉武帝,不會爲了一個區區的虛名,連一個白癡都可以坐穩太子之位。太子乃是國之儲君,太子選擇正確與否,關乎着社稷的安危。朕當初立他爲太子,一個是出於穩定朝局所需,另外一方面便是看中了他在冷宮之中,表現出來的仁孝。”

“可朕卻萬萬沒有想到,他居然會墮落到如此地步。先生有所不知,景、瑞二王那封檄文上所述,朕經過暗中查訪,除了阿九遇刺一事非他所爲之外,其餘的事情居然都是真的,無一是捏造的。”

“他若是潔身自好,又何必擔心被別人抓住不放?若是遇事不拈輕怕重,但凡稍有一些敢於承擔,朕又何苦抓着權不放?單單每天批摺子,都快要累了一個半死?他的心思哪有放在朝政之中,恐怕九成都放在了怎麼與自己兄弟勾心鬥角之上。”

“既然他不爭氣,那就別怪朕絕情了。這江山是祖宗百戰方纔打下的,朕決不能送到這樣一個人手中。”說到這裡,皇帝的語氣不是一般堅決。態度已經很明顯,他這是下決心準備廢除太子的儲君之位了。

面對皇帝語氣之中的殺意和決絕,郭太醫很明智的沒有說話。他是一個明智的人,知道自己在皇帝身邊是一個什麼地位。說是老友,但說白了就是垃圾桶和一個傾訴對象,外加一個可以站在中立角度,幫着皇帝分析問題的,不是謀臣的謀臣而已。

自己之所以被皇帝,一直稱之爲摯友。是因爲自己分寸一直都把握的很好,知道什麼東西自己該參與,什麼東西自己不能參與。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廢立太子一事,是皇帝的家事,但更是國之大事。自己既不是國之重臣,也不是皇親國戚。參與太深,反倒不好。

所以郭太醫還是決定,將此事岔過去爲好:“皇上,那您看鄭州那邊的事情怎麼解決。英王已經多次上摺子,催促朝廷拿出相應的善後法子。如今汝州叛軍已經解決,皇上您也該拿出一個善後法子了。總這麼拖着,臣擔心要生變。”

聞言,皇帝微微一愣,但隨即便明白了郭太醫話中的意思。只是皇帝搖了搖頭道:“朕又何嘗不知道,鄭州究竟該如何善後,已經到了不能再拖下去的地了。可朕想了幾個法子,都感覺不是太好。依老友之見,此事該如何處置爲好?”

聽到皇帝徵詢自己的意見,郭太醫微微沉思了一下後道:“皇上依臣所見,既然眼下您已經委英王爲鄭州處置使。在此事上,您不妨乾脆撒手,讓英王全權處置此事。也正好趁這個機會,品一品英王在政事上的能力。”

“老友此言甚得朕心,那就按照老友所言去辦。朕一會回宮,便給阿九發一道明旨。”說到這裡,皇帝突然想起宮內的那些彈劾奏摺,苦笑道:“阿九有這個能力,將此事處理好。朕只是有些擔心,這麼一來不知道又要搞出多少風波來。”

“皇上喜歡英王的,不就是這個敢於擔當的性子嗎?若是英王一切都墨守成規,皇上您又何必將他放在鄭州?不過皇上倒也不用太過於擔心,英王雖說有時候多少好偏激,但爲人還算是老成持重。風波會有一些,但不會太大。”

“臣還是那句話,您的這個兒子,有時候做法看似草率,實際着眼點卻是很準。就像這次他在鄭州大開殺戒看似魯莽,但實際上也是看準了很多的東西才動手的。比如您,就算那些朝臣鬧得再歡實,可您不是還一樣該保他也得保嗎?”

第五百三十九章 這是在安撫誰?第四百九十九章 滿意的皇帝第六百零三章 先上車的永王第五百七十二章 人選與權利第三百四十四章 你居然會武?第四百一十七章 酒入愁腸愁更愁第七十二章 肥羊?第三百四十九章 那個女人不能留第七百九十章 慶陽一府的家教第五百九十九章 不爭氣的永王第七百一十二章 羣毆與怒火第五百七十六章 練出來就給你做親軍第七百五十章 年要在裡面過了第六百一十五章 做的如此之絕第三百零九章 無可奈何的黃瓊第四百五十六章 禍亂宮闈第七十二章 肥羊?第七百三十一章 家的味道第八百二十五章 在精不在多第七百八十六章 以贖我的罪過第六十一章 磨難即歷練第五百三十二章 舉薦第四百六十五章 得夫如此第五百六十八章 這次不推脫了第七百一十章 秦氏眼中的驚喜第三百三十四章 避重就輕(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傷逝第一百四十九章 計劃周密第三百一十四章 幕後之人(二)第八百零三章 那打的就是寡人臉第三百一十三章 幕後之人(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無妄之災?第四百四十一章 恐懼感第八百二十五章 在精不在多第六十六章 你就當君心難測吧第四百六十六章 滕王第六十七章 出宮散心第七百五十一章 這不是作踐人嗎?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必呢?第六百七十八章 有弱點纔好第四十九章 賈權眼中的諸皇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第五百一十四章 名聲算個屁第八百七十五章 範家真正災難第四百一十六章 別怪我第一百二十章 陳年舊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官場另類第七百五十章 讓宋王生不如死第一百五十八章 安置第二十六章 太子第二百七十章 落幕第四百六十六章 滕王第二百零五章 老爺子很精明第七百四十一章 蹤跡第一百三十六章 旱情第三百三十二章 大理皇族第六百七十二章 都是老手第九百零六章 秣陵關(三)第四百六十七章 話中有話的金城公主第二百八十章 潛規則第七百六十章 錢真的能通神第四百八十八章 首鼠兩端?第六百一十七章 處置與失落第一百三十九章 皇帝的領悟第十九章 命運只能由自己把握第八百五十七章 老爺子選人的眼光第七百一十三章 話與你們說透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婚第五百七十二章 人選與權利第七百八十章 犯忌諱了?第四百一十八章 前因後果第四十章 隱憂第七百一十章 秦氏眼中的驚喜第九十九章 密摺第七百八十三章 利與弊第七百六十二章 只是聚聚?第一百一十四章 倔強的劉夫人第六百二十三章 牛角號聲第六百五十五章 祭奠第七百一十三章 話與你們說透第八百六十章 三人成虎第八百九十一章 靜江鼙鼓動地來第四百五十四章 見面第一百三十二章 不會享受的黃瓊第一百六十二章 無妄之災?第八百二十三章 不過是琉璃蛋子罷了第七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五百二十章 沒有一個善茬子第六百八十一章 計劃失敗第六百四十一章 選擇了一個最壞的第三百三十五章 激怒第七百三十七章 前太子的奢華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會太遠了第六十七章 出宮散心第三百二十三章 婚事與怒火第三百八十六章 慎妃母女第九百零九章 真的就那麼重要?第七百零二章 態度轉變第一百二十一章 黃瓊的憤怒第三十五 賣身葬父的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