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宅那邊直接就打起來,不過沒有打多久就被叫停了。
出面的是李適之,因爲李適之跟吳王是鄰居,聽說之後便過來干預,他現在是左相,面子還是很大的。
李適之的意思是,這件事他來居中調停,但是對象只能是李瑁和李祗。
李瑁不在,那就只能等李瑁回來再說了。
隋王宅這邊也只能是暫時作罷,又將郭幼明給擡回去了。
「這件事我來說和,但前提是,你必須跟我說實話,人,到底是誰打的?」李適之在吳王宅內,詢問李祗道。
這種時候,李抵是不會說謊的,老實道:
「聽府上人說,是我家裡六郎動的手,我受隋王欺壓,六郎心中有氣,偶遇散值的郭幼明之後,多半是沒有忍住,這才闖出禍來。」
「六郎人呢?」李適之皺眉道。
別看他不是王,也不是嗣王,但是李祗在他面前是要矮一頭的,不單單因爲人家是左相,主要是因爲人家是大宗。
李祗道:「人已經出城了,去了齊郡探望我那大郎。」
這話一出,李適之的第一反應就是對方在說謊,人家那邊一口咬死了是你家老三動的手,你這邊倒好,推給一個庶子?
就這麼糊弄我啊?
「隋王宅可不是這麼想的,」李適之神情不滿道:
「等到隋王回來,人家只會找你們家三郎,你還是想想三郎如何應對吧,不要扯到六郎身上,人家不會信。」
李祗眼下的心情非常不好,因爲他也知道,自己此番是偷雞不成蝕把米,雖說可以找到目擊證人,證實是老六動的手,但是受害人不會認。
這種事情,受害人的證言要比目擊者更讓人信服。
而且他能看得出,李適之也不相信是老六動的手,以爲他是爲了保老三,往老六身上推。
這下好了,我成大冤種了。
「只是一個幕僚而已,在左衛也不過是個主事,」李祗道:
「就算他們冤枉我家三郎,我等皇親貴胄,難不成還要低頭給他認錯?」
李適之頓時皺眉:
「你跟我裝傻是吧?你打的誰的人,你心裡沒數嗎?別以爲我看不出來,是你在背後指使的,眼下的朝局什麼樣子,你不清楚,信安王總是清楚的,他難道沒有告訴你,不要亂摻和嗎?眼下的光景,要謹慎再謹慎,因爲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得罪人了,我可是提醒你,宗親不要選邊站,你是不是跟少陽院有來往?」
「沒有的事,我哪能不懂這個道理?」李祗趕忙解釋道。
宗室不站隊,是因爲宗室的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聖人。
李林甫的立場也是如此,但是人家選擇站隊,一來是聖人暗許,再者,也是爲子孫後代考慮。
李老三李獻今天也在,不過他沒有插嘴,一直都是旁聽,長輩們說話,小一輩的確實不能亂打岔。
稀裡糊塗頂了這麼一口鍋,他也心煩啊,最近一年長安最鬧騰的,莫過於隋王了,短短一年時間,人家已經是羽翼豐滿,他甚至都在想,也許太子真的有可能被隋王給拉下來。
「這個郭幼明,是隋王妃的親叔叔,朔方郭子儀的親弟弟,」李適之道:
「朔方的奏報當中,北擊突厥,郭子儀是左先鋒軍主將,如今兵部是要給人家論功的,這個時候你找他的麻煩,不就是給自己添麻煩嗎?如今被人家堵在家門口,一門心思要將事情鬧大,你瞧着吧,明日的偃月堂議事,說不定會有人提起這件事來,屆時右相干預進來,你覺得是你會吃虧,還是隋王會吃虧?」
李祗聞言一愣,趕忙道:
「這件事就託付給左相了,別鬧到偃月堂,小輩們的言語衝突,沒必要搞得朝野盡知,還要勞煩您今晚去一趟隋王宅,幫着說和說和。」
「喉......」李適之嘆息一聲:
「累了一天,還得給你擦屁股,那我就去一趟吧。」
他樂意做這種事情,因爲能得到人情,還有金錢上的回報。
別看李祗現在沒有表示,待會就會派人將一份厚禮送到李適之的府上。
李適之也需要錢的,他的開銷本來就大,在楊玉瑤身上又投資了不少,也是需要回回本的。
別以爲宰相就沒有花錢的地方,有些人,宰相也是需要送禮交好的,只要你用得着人家,你就得花錢。
再者,宰相最關鍵的地方,是要給聖人送禮,而且是最豐厚的禮物。
這就是爲什麼,但凡節慶日,都是官越大的人,給皇帝送的禮最重,因爲要能拿的出手,再者,官小的在節日慶典給皇帝送賀禮的時候,也不敢超過官大的,那是不懂規矩,找死的節奏。
郭淑回到王府之後,聽說了這件事,而且認爲韋妮兒處置的方式簡直絕妙。
跟一個庶子扯有什麼意思,咱們就是要衝着正主去。
她先是探望了自己的六叔之後,便令人立即入宮通知蓋明書,沒有隋王的手令,任何人不得靠近帳房。
「錢財一物,最是複雜,也最是重要,」
武明堂在蘭方院道:
「這就是爲什麼幾乎所有的衙門,主官必定要將財政牢牢的握在手中,而皇城各機構,也屬戶部的門檻最爲破舊,時常需要修,因爲上門求財的太多了。」
郭淑點頭道:
「李祗這個人,我從阿郎那裡瞭解過不少,此人應該沒膽子挑畔我們,多半背後有人撐腰,會不會是太子?」
武明堂笑道:
「不要猜測,而是要定論,眼下所有對十八郎不利的事情,我們都可以推到少陽院的身上,就算不是他乾的,我們也要認爲是他乾的,敵人就是敵人,不要替敵人開解,人這輩子一旦結仇,沒有冰釋前嫌這種說法,那是哄騙人的,所以,你如果有仇人,要麼遠遠的避開,要麼徹底除掉,除此別無它法。」
「夫人見識高明,確實如此,」韋妮兒在一旁道:
「我在族內見過不少,小時候丁點大的矛盾,即使到了成年也化解不開,有些甚至是一輩子的仇怨,所以我阿爺的性子屏弱了一些,在族內基本不與人爭,
就是因爲不願跟人起了糾紛,看一個人不順眼了,怎麼看都不順眼,無法改變的。」
「那這件事,等到阿郎回來再說?我們暫時不要妄動?」郭淑看向武明堂道。
武明堂搖了搖頭:「李適之肯定是要插手的,這個人也真是喜歡多管閒事,
難不成他是想在宗室擁有更高的地位?以此來制衡李林甫?」
「也許......純粹就是喜歡多管閒事吧?」楊絳道,她是這幾個女人當中,
與李適之打交道次數最多的。
因爲李瑁在二婚之前,李適之經常來隋王宅喝酒,李瑁也經常帶着楊絳出席名士小團體的宴會,所以在她看來,李適之似乎還真就是這樣的人。
二婚之後,李適之爲了避嫌,很少來了。
武明堂搖頭笑道:「也許他以前是這樣的性子,但是掌管門下省之後,肯定不是了,他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不會由着自己性子來。」
「讓他來好了,我看看他這個說客,會偏袒誰,」楊玉瑤剛在隋王在吃過晚飯,正掩袖遮面,剔着牙齒。
話才說完,管家張井來報,左相請見王妃。
衆女對視一眼,紛紛笑出了聲。
「我們剛纔還在猜測,左相這個愛管閒事的,什麼時候會來呢?」
衆人將李適之迎進來之後,楊玉瑤上前挽着對方路膊笑道:
「沒曾想您來的這麼快,晚飯還沒有吃吧?
幾個女人在見到李適之之後,全都換了一副面孔,郭淑是敬重,武明堂是得體,韋妮兒是謙卑,楊絳是熱情,楊玉瑤是放浪。
wωω_Tтká n_C〇 好在李適之什麼場面都見過,也沒有覺得不自在,反倒是笑道:
「三娘定是在背地裡說我壞話了,我來的一路上,耳根子發燙,見到三娘,
恍然大悟。」
「左相快請入座,三娘怎會編排您呢?」郭淑上前請李適之坐下:
「她只會說您的好。」
沒錯,楊玉瑤和李適之,其實是政治合夥人,與李瑁,那叫人生合夥人。
兩人的關係確實非常親近,要不然李適之也不會任由對方挽着自己胳膊,成何體統啊?
「左相還是爲了那件事而來吧?」武明堂笑道:
「隋王不在京,吳王便欺負我們這一家子婦人,您可要給我們評評理。」
李適之哈哈一笑,道:
「都是誤會,我剛纔已經訓斥過他了,大家同根同種,有什麼矛盾是解不開的呢?」
武明堂笑了笑,看向其她人,意思是你們聽見了吧?我剛纔已經跟你們說了,只要結仇,就是解不開的,所以不要聽李適之在這放屁。
韋妮頓時眉道:
「我們可沒有招惹他,郭主事這麼一個老實人,卻無端遭人毆打以至重傷,
我們若無回報,恐怕別人會以爲隋王宅就是這麼好欺負,那麼今後是不是還會有更多人欺負我們呢?我們是不是連安興坊都不敢出去了呢?」
「嘖......話不是這麼說的,」李適之笑呵呵道:
「牽扯的事情比較複雜,不能意氣用事,你打我,我再還回去,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喲,您這話說的,」楊玉瑤撇嘴道:
「別人欺負我,我就站那讓人家欺負啊?那我還活什麼人啊,乾脆一頭撞死算了。」
李適之確實不習慣跟女人談正事,因爲她們會胡攪蠻纏,就比如眼下的楊玉瑤。
我來的目的,是平息這件事,你倒好,叻叻叻說了一大堆,全都是火上澆油的,被打的又不是你的人,你那麼激動幹什麼?
「李祗的事情,我也都聽說了,」李適之裝作表情嚴肅,寄希望於這個幾個女人也嚴肅一點,只見他正色道:
「興慶宮比武之後,隋王與十王宅的關係已經鬧得很僵了,大家合不來,可以不打交道嘛,實無必要非要爭個短長,親王們不和,影響太大了,我現在是左相,我今天來可不是爲了自己,也不是偏李祗,我這是爲了朝局,希望王妃諸位,好好思量一番。」
武明堂當即笑道:「左相的朝局是左相的朝局,右相的朝局是右相的朝局,
坐在什麼位置上,就要考慮這個位置上的事。」
說着,武明堂看向郭淑道:「十八郎那句話是怎麼說的來着?」
「屁股決定腦袋!」郭淑和韋妮兒異口同聲道。
李適之頓時莞爾,這個形容倒是新鮮有趣。
武明點頭道:
「對!言簡意,就是這個意思,隋王宅眼下四面楚歌,想要我們難堪的,
想要我們不舒坦的,大有人在,這種時候,我們面對的局面,與左相眼中的局面不一樣,想法自然也就南轅北轍了。」
李適之知道武明堂難纏,卻不知道這麼難纏,聞言異道:
「夫人一口一個我們,讓我有些聽不明白了,你也要摻和進來嗎?是你的意思,還是裴敦復的意思?」
裴敦復的立場至關重要,因爲我們要知道,京兆尹和洛陽尹,與一部尚書,
也就是半步之差了。
如果裴敦複選擇站隊李塌,形勢更爲波雲詭。
武明堂搖了搖頭:「我只代表我自己,我是十八郎的表姐,爲他着想,難道左相很意外嗎?」
李適之嘆息一聲:
「眼下的朝廷,沉宿疾並不少,我初任宰相,有掃除積弊之心,既是爲了聖人,也是爲了天下蒼生,如今若是再起儲君之爭,勢必拖累朝政,屆時積重難返,隋王樂見否?」
「張口仁義道德,閉口道德仁義,」武明堂語鋒尖銳道:
「左相別用這些大義來哄騙我們,隋王在考慮天下蒼生之前,還是應該先考慮自身安危,救人先救己,誰也不會例外,興慶宮比武之中,王妃已遭欺辱,他們合起夥來欺負人,沒有這樣的,隋王也是被逼無奈,左相知否?」
此話一出,就連楊玉瑤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很明顯,李適之和武明堂談論的話題,已經超出範疇了,而且兩人多少有點針鋒相對的意思。
武明堂吧,就是這個性子,但是楊玉瑤很少見李適之像今天這樣面色不善的。
因爲武明堂說的話太沖了,堂堂宰相,怎麼能忍受的了?
但是呢,能當在宰相的人,終究跟別人是不一樣的,不是有句話是那麼說的嗎?官越大的人,越是平易近人。
因爲人家有肚量。
李適之笑了笑,搖頭道:「夫人能言巧辯,厲害厲害,這樣吧,等隋王來了,我跟他談。」
「不必!這件事沒得談,」武明堂道。
這話說出來,別說李適之驚訝了,郭淑都驚呆了,你怎麼能代隋王做主呢?
於是她趕忙插嘴道:「左相說的對,等我們阿郎回來再說吧。」
她總得給李適之一個臺階下,畢竟武明堂已經將人家架上去了。
其她人也是紛紛給武明堂使眼色,讓她服個軟,別讓人家左相這麼難堪,但是武明堂只當沒有看見。
李適之倒是灑然一笑:
「看樣子我今天是白跑一趟,既然如此,那就再說吧。」
說罷,他也不顧郭淑和楊玉瑤的盡力挽留,笑呵呵的就這麼走了。
剛出隋王宅大門,李適之臉上的笑容修然隱去,咬牙切齒,在心裡罵了一頓武明堂,也就算是出氣了。
指望他真的跟一個女人計較,那也不可能。
女人,是不會被他放在心上的,正如楊釗眼下與王蘇蘇關係親密,他聽說之後,一點感覺都沒有。
蘭方院,
此事的氣氛頗爲尷尬,大家嘴上沒說,但臉上的表情幾乎都在埋怨武明堂太過火了。
人家是宰相,哪見過跟宰相這麼鬥嘴的?
武明堂嘆息一聲,喃喃道:
「我知道你們心裡怪我,但是我希望你們明白,十八郎到了如今這個份上,
自己人就是自己人,敵人就是敵人,要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李適之這類的,不是自己的人,就要當作敵人看待,不要怕得罪他,不得罪他,怎麼換來李林甫的全力支持?如果怕得罪他,還爭什麼東宮之位?千脆求個外放,找一處地方,靜靜的等人家李亨繼位之後的賜死詔書吧。」
說罷,武明堂也起身走了。
留下四個女人面面相。
「我怎麼覺得,我好想比以前更威武了些?」
李琦腦袋上的繃帶已經全部去掉,傷疤正在癒合,他拿着銅鏡照了照自己眼下的模樣,覺得臉上這個「人」字疤,似乎還挺酷了。
你還別說,確實挺酷,本來一個清秀的人兒,如今看上去,像個殺人不眨眼的狠人,讓人望而生畏。
也許傷疤與紋身一樣,都能給人這種感覺吧。
「虧你說的出來,」妻子武氏嘆息道:
「傷在哪不好,傷在了面上,你今後可要想開一些,別成了慶王那樣的性子人這輩子在遭遇重大打擊之後,很容易性情大變,甚至是扭曲,李琮就是如此,他是長子,廢太子李瑛是老二,李亨是老三。
如今老二當過太子,被廢了,老三接班頂上了,他這個老大,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爲啥?就是因爲傷了容貌,不然以他生母的名位,那時候怎麼也不該輪到老二李瑛做太子。
「不會的,我怎麼可能變成他那副樣子,」李琦嬉皮笑臉道:
「他又沒有兒子,你爭氣點,給我生個兒子。」
武氏一愣,埋怨道:「阿兄還在這裡呢,口不擇言。」
「哈哈......」李琦看向李瑁道:
「聽說王忠嗣打了勝仗?」
李瑁點了點頭:「長安傳消息來了,王忠嗣大概會在七月份返京,至於會在長安滯留多久,說不準,我們要想辦法讓他早點走。」
李琦點了點頭:「確實,這個人長期駐留京師,對我們不利,太子有了王忠嗣在,膽子也會更大。」
「若他返京,朔方之事,應交付何人爲宜?」武氏突然問道。
李瑁想了想,道:
「朔方未設行軍長史,那麼就應該是行軍司馬郭虛己,暫時主理帥府事宜,
但是郭虛已在朔方本來就是使職,他的本職是駕部郎中,朔方無戰事,他應該也是要回京的,如果這樣,那就是郭子儀丶郭英奇丶渾釋之丶王思禮四部協作。」
武氏聞言笑道:「那麼王忠嗣在京師不會亂來的,也不會有針對阿兄的動作,因爲留在朔方的是兩郭一王,他敢亂來,朔方不穩。
「不會的,」李瑁笑道:
「我跟郭子儀的關係比較微妙,事實上,是疏遠,這個人相當謹慎,想要獲得他的支持,恐怕不容易。」
武氏搖頭道:
「阿兄是當局者迷,而我是旁觀者清,郭子儀將夫人接至靈武,看似是擔心被阿兄牽累,實則不然,他是在給阿兄留一條後路,也是在佈局做阿兄最後的倚仗,這個人非常聰明,讓所有人都看錯了,連我們都這麼看他,那他便更是可以置身之外,從容佈局,而實際上,人家早已以身入局。」
李琦說異道:「沒有你說的這麼複雜吧?你懂什麼啊?是不是太閒了?腦子裡胡思亂想。」
李瑁也覺得不太可能,郭子儀能有這樣的心思?自己這個弟妹跟人家也不熟悉,過於崇拜了吧?
你又不是穿越過來的,難道慧眼識英雄,看出郭子儀非池中之物?
「你難道比我更瞭解他?」李瑁異道。
武氏搖了搖頭:「正是因爲不瞭解,所以纔會這般猜想,阿兄也是因爲自認爲了解郭子儀,所以會有那樣的想法,但郭子儀究竟是怎麼想的,恐怕只有他自已知道,我只是覺得,他不會拋棄自己的女婿。」
「正如你阿爺不會拋棄我?」李琦打趣道。
武氏笑了笑,沒有回答。
其實沒有回答,就等於回答了。
郭子儀究竟是怎樣的人,其實李也不知道,畢竟他們至今爲止沒有見過面,雖然郭淑總是說,她爹是個老實人,總是吃虧上當被人騙。
李瑁權當是聽故事了。
老實人能在歷史上闖下那麼大的名頭?哪個老實人有這樣的本事?
父親在女兒心裡,也許會是這樣的形象,但是在別人眼裡,可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