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爲禍一方

董卓在邊關拼搏這段時間正是漢朝黑暗的時候,漢靈帝賣官鬻爵,搞的民不聊生,董卓也只能擁兵自保。

董卓掌權之後非但不是暴虐無情之人,反而爲了改變漢朝的黑暗,開始革新朝政。當然董卓的革新朝政和加強權力是一起進行的。

董卓先從司空升遷爲太尉,名正言順的掌握全國兵馬。行廢立之舉後,李儒建議董卓殺掉何太后和劉辯,這樣就沒有後顧之憂了。不過董卓認爲沒必要這樣做,也是怕自己的名聲太差。

廢立之後,董卓就以擁立新君有功,恢復西漢的相國制,自任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董卓掌控住國家武庫的甲兵,還有國庫和劉宏的錢財之後,開始招兵買馬,並用高官厚祿籠絡住了原本漢朝討伐涼州叛亂的正規軍。

這支正規軍的統領是皇甫嵩,不過他是一個純粹的人。董卓以升官的名義調皇甫嵩進雒陽,他手下的官吏都勸他不要去,去了肯定要被董卓謀害。但是皇甫嵩愚忠,發出了調令是朝廷正規調令,他明知道現在董卓掌控朝廷,最後皇甫嵩還是到了雒陽。

皇甫嵩到達雒陽後,董卓馬上尋了個由頭把他拘押起來,準備殺害。幸虧皇甫嵩的兒子和董卓關係不錯,在他的據理力爭和苦苦哀求之下,皇甫嵩逃得一命。

正當董卓緊抓軍權的這段時間,袁紹找到了周毖和伍瓊,對他們說道:“董卓老賊奸詐,後必爲患,當及早圖之。”

周毖說道:“董卓掌控全國兵馬,我等無有兵權,如何得便圖之?”

袁紹說道:“可假意奉承,調忠誠義士外調郡守,招募義兵,共誅老賊。”

伍瓊說道:“本初之意甚妙,可尚需一有名望之人爲主導,本初正合適。”

袁紹沒有推辭,說道:“不日我將設法外調,雒陽之中全仰仗二位了。”

“本初放心!”

袁紹等人謀劃好之後,袁紹就在董卓廢立的時候堅決反對。董卓雖然生氣,但是看在袁隗的面子上也沒有爲難袁紹。袁紹體現了一番正氣凌然,把官印掛在城門上,向冀州而去。

不久董卓招募士人的政令終於有人應承了,正是周毖和伍瓊。這兩人的到來讓董卓欣喜萬分,以爲終於有士人肯和自己合作了。

這兩人首先給董卓說以通緝袁紹利害,袁紹家四世三公,若是袁紹反叛,那全國都將不穩定。於是董卓撤銷了袁紹的通緝,改任袁紹爲渤海太守,封鄖鄉侯。

兩人又提議董卓革新朝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衆望。這正中董卓下懷,不過董卓自己在士人中沒有名望實施這件事,於是董卓委任兩人全權處理這件事。

周毖和伍瓊也“不負所望”,許多士人紛紛加入朝廷。荀爽(潁川荀氏)爲司空,陳紀(陳羣的爹)爲五官中郎將,韓融爲大鴻臚。董卓同時又拉攏(武力威懾)了蔡邕、黃琬和楊彪。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被周毖和伍瓊召到雒陽做京官的士人,一開始董卓自己也徵召過,但是他們全部沒有應召。

這些京官可能還看不出什麼,隨後周毖和伍瓊就向董卓提議“京官外任”,以控制四方,董卓大喜,同意了兩人的建議。

而這些外任的官員分別是:尚書韓馥出任冀州牧,侍中劉岱出任兗州刺史,孔伷出任豫州刺史,張邈出任陳留太守,張諮出任南陽太守。

這些人到達任命地之後,第一時間掌控州郡兵馬,並開始大力募兵。

董卓這邊以爲自己大權在握,士人歸心,大事穩了。這時候就應該履行對部下士卒的約定了。

可是爲了安撫士人,董卓沒有給部下升多高的官,大多都只到校尉。這樣一來就只能從錢財賞賜上入手了,可董卓雖然有着國庫和劉宏私庫的支持,面對龐大的士兵數,還是拙荊見肘的。

董卓沒有辦法,爲了不失信於部下,他讓部下開始洗劫富人。正巧雒陽作爲帝都,城中的富人非常多。董卓給部下下令任意洗劫,但不能對士人動手。

城中的混亂讓許多士人乘機逃出雒陽,其中就包括曹操和盧植。曹操一早便明白袁紹的計策,他也認爲這項計策很好,只是苦於沒有機會逃離雒陽。董卓控制雒陽的時候非常嚴格,沒有正當理由是不能隨意出城的。

盧植不但看出董卓不會真正忠心漢室,還看出袁紹的計謀一定不會成功,只能讓漢朝更加混亂。但盧植本身已經老了,他沒有了年輕時的雄心壯志,現在他只想落葉歸根,回老家等死。

這兩人乘城中混亂,出城而去。曹操是真正的逃亡,而盧植是以年老爲由,上書返回家鄉的。同時盧植也知道,董卓一定會派人追殺自己,所以盧植一出雒陽就沒走大路,而是向着北面的小路而行。

果然盧植離開大路後不久就看到了追殺自己的騎兵,正當他暗自慶幸的時候,大路東面突然衝出一隊騎兵,將追殺盧植的人馬砍殺一空。

胡軫正要詢問來人的底細,對面卻不給機會,馬不停蹄的向他殺來。胡軫抵擋片刻,就因爲人數差距過大,只能在親衛拼死阻攔下逃跑。

胡軫回到雒陽之時,身邊已經沒有其他人了。他不甘心,氣憤的召集本部兵馬,再度向東面殺去,可在到達交戰點的時候,只留下他幾十名親衛的屍體。

偷襲胡軫兵馬的自然是劉備,盧植這個海內大儒,還是自己師父的人,肯定是要抓在自己手上的。若是任由盧植回到幽州隱居,那是極大的浪費。

第四百二十六章 無雙劉理第一百八十七章 劉協離許都第二百三十三章 精銳盡喪第一百七十八章 曹操攻漢中第一百五十一章 烏丸之敗第三十四章 鄭玄第三十一章 北海求援第四百二十九章 真理機第六十四章 曹劉相爭第三百八十章 最後一戰第六十三章 劉備入徐州第四百零二章 鋼炮第二百四十八章 鮮卑之戰第三百二十七章 太史慈之憂第四百零五章 狙擊槍第二百八十五章 甘呂東向第一百二十六章 陳登之謀第四百四十四章 劉理戰略第一百七十章 叛亂第一百六十五章 黃祖死第三十四章 鄭玄第四百零二章 鋼炮第二百四十八章 鮮卑之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攻烏丸第四百四十七章 安息羅馬合約第三百九十一章 賈壹第三百四十二章 詐降計第二百三十四章 海軍渡江第三百六十三章 曹軍騎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河內歸屬第三百四十八章 統一戰開第七十章 昌豨第三百二十六章 嚇退第十一章 士宦戚之爭第二百三十二章 形勢逆轉第一百六十二章 荊州易主第三百四十六章 華佗之藥第十九章 虎牢關之戰第二百零六章 事敗第一百三十四章 曹操復攻淮南第三百零三章 援軍兵敗第七十五章 皇叔第二百三十五章 下曲阿第四百四十九章 鱷魚村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陳登之謀第一百二十七章 呂孫相爭第二百五十三章 陸遜之謀第二章 錢糧滿倉第三百零三章 援軍兵敗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權投降第二百三十九章 周瑜他謀第四百三十九章 治身毒之策第二百七十五章 議和第一百七十八章 曹操攻漢中第三百四十七章 繡衣誘敵第一百三十三章 曹操定略第四十七章 曹操的奮鬥第十七章 羣雄起兵第四十四章 一天兩戰第三百一十六章 權衡利弊第一百八十六章 龐統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曹操定略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遼威名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等待第三百七十四章 陽平關破第三十七章 遼東第二章 錢糧滿倉第一百五十六章 風雲突變第二百零八章 英靈第九十章 袁術謀徐州第二百九十八章 戰船突現第二百九十三 消耗之計第二百一十一章 遼東之戰第三百五十五章 諸葛連弩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等待第二百一十一章 遼東之戰第二百章 叔侄交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備之謀第二百九十四章 荊南之爭第一百八十九章 郭嘉亡第一百三十三章 曹操定略第二百一十五章 華歆至第四百三十八章 楚河大勝第二百一十三章 遼東投降第四百四十四章 劉理戰略第三百八十三章 黃金和鋼鐵第一百三十八章 顏良陣亡第一百七十一章 袁紹死第三百零六章 王圖兵敗第二十二章 遷都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見玉璽第三百五十四章 騎兵初敗陣第三百八十六章 扶南與鮮卑第七十九章 孫策第一百九十二章 夏口之戰第二十二章 遷都第二百五十八章 孫紹投降第一百七十六章 千里遠征第十二章 武人董卓第一百章 泗水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