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

因爲蒙古軍急於突圍,也是慌不擇路,在四城都有蒙古軍殺出,而中華軍也是在四面圍攻,因此戰場也在四城同時展開,形勢看上去就向是一場混戰。

不過中華軍雖然是將陣型散開,看似亂戰,但實際仍是按照一定的陣式和戰術,亂中有序,全軍分散成爲以連爲單位,全連分成八列,以兩列爲一組,前列的士兵開槍射擊,後列的士兵投擲手榴彈,隨後停下來重新填彈,而後面一組的士兵再衝上前去,繼續射擊投彈,周而復始。

而相比之下,蒙古軍則完全就是一片混亂,幾乎毫無指揮和戰術,每一名士兵只是一味策馬猛衝,全憑一股血氣之勇,企圖從中華軍的阻截中衝殺出一條血路來。如果是在冷兵器,這樣的蠻幹戰術也許還能夠派上用場,畢竟在有的時候亂拳可以打死老師傅,但現在的中華軍是一支完全的近代軍隊,在火槍的面前,不是僅靠血氣之勇就能夠決定戰鬥的勝負的。

儘管蒙古軍是全騎兵,但在中華軍這種看似散亂,實際是經過了嚴格訓練才成就的戰術面前,仍然還是難以抵敵,而且中華軍的火槍射程都提高了一倍有餘,因此蒙古軍想要衝到中華軍的近前,至少要經過三四輪的射擊,而且還有不少中華軍的士兵都是向戰馬開槍射擊,這樣的目標更大,命中率也更高。

而在高速奔跑中的戰馬一但中彈,那怕是並非致命傷,也會因爲疼痛而失去平衡,連同背上的騎士一起摔倒,而蒙古士兵一但落到了地上,步下的戰鬥力也就要連降二三個等級。因此雙方的士兵展開步戰,蒙古兵根本就不是中華軍士兵的對手,十有六七都被中華軍士兵用剌刀刺殺。

當然也有不少騎兵最終還是穿越了槍林彈雨,衝到了中華軍的陣列前,而這個時候中華軍的士兵們也毫不猶豫的衝上去,用刺力向高速奔馳的戰馬猛刺,那伯最後是被戰馬撞飛,被馬上的蒙古騎兵殺死,但都毫無懼意,前仆後繼,奮戰不止。

蒙古士兵這才知道,原來中華軍就是不用火槍,也同樣是一支戰鬥力極爲出衆的軍隊,和中華軍相比,蒙古軍唯一的優勢,其實就是騎射之術。如果把雙方的優勢都排除掉,進行步下交戰,蒙古軍仍然不是中華軍的對手。

隨着戰鬥的進行,中華軍逐漸佔據了戰場上的優勢,不斷的向城牆的方向推進,除了有少部份蒙古軍僥倖突出了中華軍的攔阻,從戰場逃脫以外,但絕大多數的人也都被中華軍逼得不斷向城裡退卻。而且也有的中華軍己經突破了城牆,殺進城中。

而在城裡作戰,蒙古軍則更加不是對手,雖然鑲黃旗察哈爾嚴格來說,還不能算是一座城市,最多隻能算一個土寨或是大一點的村落,但畢竟也是有房屋街道,範圍狹窄,並不是騎兵作戰的理想戰場,但在這種環境中,中華軍的士兵們卻是如魚得水,戰鬥力也得完全的發揮出來,因此戰鬥從城外推進到城內之後,戰局也就完全被中華軍所掌控了。而許多蒙古士兵,旗主見不敵中華軍,又無路可逃,也只得紛紛投降。

不過戰鬥一直進行到下午二時左右才基本結束,而這一戰的結果,當然也是以中華軍大獲全勝而告終。

最後的戰果一直到第二天才統計完成,在這一戰中,中華軍一共殲滅了滿蒙士兵一萬四千二百八十七人,俘虜五千三百二十七人,投降有一萬一千七百五十三人。逃走的約有五六千人。

而滿蒙聯軍的主要將領中,碩塞被火炮打死,嶽樂死於亂軍之中,博洛被中華軍俘虜;聯軍的主將烏克善也被俘虜,他的三個兄弟中,老二察罕到是殺出了重圍,逃回哲裡木盟,但老三索納穆死於亂軍之中,而老四滿珠習禮主動投降,其他兩個盟的盟主溫布、固嚕斯奇布也都主動投降。另外其他二十二個旗主,除了兩個昨天連夜離開,有五個死於混戰中,七個被俘虜,三個主動投降,只有五個旗主殺出了重圍,逃回自己的領旗去。

中華軍的傷亡是:陣亡一千一百七十二人,傷一千三百一十七人。而這一戰的戰果也十分豐富,一共繳獲了戰馬三萬五千餘匹,牛羊牲口八百餘頭。青稞面三百餘石,馬奶酒數百袋。

成進也下令,部隊就在鑲黃旗察哈爾駐紮,一面也派人到北京去向商毅報捷。一面殺牛宰羊,慶賀這一場勝利,正好繳獲的牛羊牲口正好都成爲慶功宴上的主萊,不過蒙古人喜歡喝的馬奶酒又酸又溉,而且腥味很重,中華軍的士兵們都喝不慣。

取得了這樣輝煌的戰果,哲裡木、昭烏達、索羅圖三盟也都遭遇了重大的損失,而且更爲重要的是,佔居察哈爾的清廷三個親王,在這一戰中兩死一俘,都沒有逃掉,也算是爲帝國除去了一個後患。因此整個察哈爾地區也再沒有可以和中華軍爲敵的力量,其他幾個旗也都紛紛推出代表,到鑲黃旗察哈爾來,向中華軍投降。察哈爾地區也正式被中華軍佔領了。

而就在成進岀兵進攻察哈爾的同時,在另一條戰線上,中華軍也傳來了捷報,甘肅軍區的主將李定國率軍出擊,進攻歸化城土默特地區。

在招集蒙古六盟開會商議之後,清廷的餘衆也分爲兩部,瓦達克、勒克德渾分到歸化城土默特地區。

歸化城土默特是用兩個名詞合併的一個詞,歸化城是一個城市的名字,也就是後來的蒙古呼和浩特市;而土默特是一個蒙古族部落的名稱。

這是在明隆慶六年(1572年),駐牧於這一地區的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陰,黃河之濱修建了這樣一座城市,該城竣工後,明廷賜名爲歸化城。而當地蒙古人則稱其爲庫庫和屯,或爲呼和浩特,都是蒙語的譯音,漢意爲青色的城,因爲歸化城由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這也是後世呼和浩特市的名稱來由。

歸化城是採用正方形佈局,城牆周長爲二里,高三丈,南北門各一,在蒙古草原來說,這當然是一座堅城,因此瓦達克、勒克德渾將人馬駐紮在歸化城,聯絡蒙古其他各盟旗,共同對付中華軍。

逃到蒙古的時候,他們叔侄兩人帶了約有近四萬人馬,但由於大多數人都不願跟着他們在塞外受苦,因此紛紛逃亡,後來所剩只有一萬五千餘人。因此得知李定國率領中華軍進攻歸化城之後,瓦達克、勒克德渾也趕忙向伊克昭盟求救。

這時伊克昭盟設有一部七旗,的盟主是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旗主額磷臣,被清廷封爲扎薩克多羅郡王,雖然伊克昭在蒙古六盟中排不進前二位,但因爲盟內七旗全屬鄂爾多斯部,因此比其他五盟都要團結得多。儘管伊克昭盟在名議上雖然是支持瓦達克、勒克德渾,但並不想出兵,而是持觀望態度。

而瓦達克、勒克德渾當然知道,如果沒有蒙古各盟旗的支援,自已根本守不住歸化城,一但中華軍將歸化城圍困起來,自己可就是坐以待斃了,因此中華軍殺到歸化城下之後,兩人率軍棄城而逃,進入到伊克昭盟的地區。用意當然是引禍水東流,你額磷臣不是不想出兵幫我嗎,那麼我就把中華軍給引到伊克昭盟裡來,看你出不出兵。

果然李定國兵不血刃,佔領了歸化城之後,立刻命人給額磷臣送信,勸告他不要參與漢滿之間的戰鬥,交出瓦達克、勒克德渾叔侄,可保全盟平安。

額磷臣招集其他六旗的旗主開會聚議,結果和察哈爾的情況一樣,沒有和中華軍交戰過的蒙古人以一付無知者無畏心態拒絕了李定國的要求。

其實李定國本來就是想找藉口痛打伊克昭盟一頓,好實施商毅的計劃,以武力重創蒙古人,然後再談條件。因此被額磷臣拒絕了之後,李定國不怒反喜,總算是有理由了,於是立刻下令出兵,進攻伊克昭盟。

額磷臣得知中華軍出兵之後,也聚集了七旗的人馬,約一萬六千餘人,加上瓦達克、勒克德渾叔侄的人馬,共計約三萬餘人,與中華軍在黃浦川邊決戰。

但一戰之下,滿蒙聯軍被中華軍殺得大敗,拆兵一萬八千餘人,七名旗主,二俘二死,只有三個旗主從戰場上逃脫。而瓦達克、勒克德渾叔侄見勢不妙,率領殘兵向西北逃竄,沿途還洗劫了鄂爾多斯右翼後旗,搶了一批糧食財物,逃進喀爾佔布尓古特山裡去了。

而額磷臣得知以後,也不禁又氣又恨,但中華軍大軍壓境,又不能去追擊瓦達克、勒克德渾叔侄,於是又和剩下的兩名旗主商議,打也打不過,逃也逃不掉,那就只能投降了,反正以前也投降過淸廷,現在向中華帝國投降不丟人。於是也立刻派出使者到李定國軍中請降。

見到使者之後,李定國也立刻向商毅發出捷報,並請示怎麼處理。

至此,中華軍在蒙古連續奪取於察哈爾和歸化城土默特兩地,連敗蒙古四盟,驅逐了清廷的殘餘勢力,震懾草原。

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60章 莊妃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90章 合圍(一)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49章 大獲全勝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98章 遷移(五)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40章 海軍出擊第17章 行軍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92章 抗清統一戰線第116章 豫北戰役(二)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42章 洪承疇復職(下)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207章 哭諫(上)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42章 提案(上)第390章 中荷決戰(八)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79章 桂王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81章 出兵(下)第100章 備戰(二)第148章 新政(二)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9章 催促出兵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134章 開業(一)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23章 震盪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101章 守城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364章 南洋首戰(一)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148章 新政(二)第91章 遇刺(下)第124章 南方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