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投效(上)

龍嘯大明

在商毅渡江的時候,多鐸的大軍雖然己經聚集在歸德府、徐州一線,前鋒己經攻到了毫州。 不過到並沒有像另一時空那樣長驅南下,一舉佔領淮西地區。因爲多鐸到達歸德府以後,巳經得知了豪格在淮安大敗的消息。

多鐸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多尓袞的親兄弟,同時也是他的死黨,現在爲正白旗旗主,因此對與多爾袞爭奪權勢的豪格當然沒有什麼好感。知道豪格在淮安慘敗之後,多鐸自然也是幸災樂禍,見了豪格之後,先把他冷嘲熱諷了一番,然後又以不聽號令、擅自進軍,遭此慘敗,有辱國威的罪名,下令將豪格收押軟禁,並派人報回北京,聽傳多爾袞的發落。

雖然豪格和多鐸都是親王,但現在豪格剛逢大敗,手裡又缺兵少將,當然不是多鐸的對手,而且多鐸雖然比他年紀小,但卻還長着豪格一輩,弄不好還要加一條目無尊長的罪名,因此也不敢反抗,老老實實束手就擒了,生死也只能聽天由命。

不過多鐸雖然囚監了豪格,但對豪格的失敗也不敢小視。他也知道阿巴泰在山東就敗給了商家軍,當時多鐸還沒放在心上,因爲阿巴泰在多鐸眼裡,不過是個老朽罷了。而豪格則不同,在清朝的諸將中,他打仗可確實是一把好手,論其勇猛自己和多爾袞都不是對手,只有阿濟格能壓他一籌,而他竟也敗在商毅手上,致少也說明,商毅此人,確實有些本事。因此多鐸也不由謹慎起來,不敢冒然進軍。

這時多鐸手下己有大軍二十餘萬,其中滿八旗軍約有二萬五千餘人,包衣隨役四萬餘人,漢軍也有四五萬人,其餘近一半都是收降的明軍和大順軍,絕大多數都還沒來得剃髮梳髮。不過還有相當一部份留在洛陽。一面派人打探明軍的動向,一面也催促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迅速趕來。之所以要催這兩個人,是因爲多鐸部的四十多門紅衣大炮都在他們手裡。

現在多鐸得知阿巴泰和豪格的敗仗,主要都是因爲商家軍的火器太犀利,太厲害了,但多鐸對此也是半信半疑,因爲他也和使用火器的明軍交過戰,並不覺得火器有多厲害之處。因此多鐸也能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爲用紅衣大炮來壓制商家軍的火器就可以了。另一方面也是準備用來攻城用的。

就在清軍警慎進軍的時候,商毅也到達了揚州府。

這時史可法雖然也很焦急,但比起上一次來,明顯要好得多,因爲清軍到了毫州以後,並沒有繼續南下了,而商毅雖然不在,但在江北駐紮着近兩萬商家軍的士兵,在淸水潭一戰中,見識了商家軍超強的戰鬥力之後,史可法的底氣也足了不少。

本來史可法還有些擔心,商家軍會持勇呈強,不好管理,因爲以前在揚州時,幾乎天天都有人像史可法告狀江北四鎮的人馬,不是強買強賣,就是欺壓百姓。就連己經服從了史可法的高傑,也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主,讓人一刻也不省心。但商家軍和江北四鎮完全不同,一連半個月的時候,竟沒有一個人來向史可法告商家軍的狀,聽到的幾乎都是好評。

而且有好次史可法都親眼看見,有商家軍的士兵在街上幫着百姓推車挑擔,再不就是掃地清渣,也令史可法覺得十分驚奇,天下居然還有這樣的軍隊嗎?就是當年的岳家軍、戚家軍也不過如此吧。而這支軍隊居然就是商毅訓練出來的,實在是太難以想像了。

別說是史可法,就連李本深、胡世銓也是無比驚奇,同時也羞愧萬分,看人家商家軍和老百姓完全打成一片,親密的就像一家人,而自己的軍隊卻像毒蛇猛獸一樣,避之不及,同樣都是軍隊,爲啥差距就這麼大呢?

商毅到達揚州之後,立刻和史可法開始商議佈置江淮的防線。這時左玉良在軍中暴斃而亡的消息也己經傳來了,估計黃得功和劉良佐擊敗左軍的機會更大,也可以更快的返回江北。不過現在鳳陽到廬州一線的防守依然十分空虛,雖然這時江北商家軍的兵力也充足了不少,但也不足以守衛這麼大的一片地區。

因此商毅和史可法也決定,只把防線向前推一步,擴大的鳳陽一線,然後儘可能拖沿時間,讓劉、黃兩人能夠返回到江北的駐地來。商毅當即派成進帶領第一師,進駐鳳陽,和泗州呈犄角之勢,依託淮河進行防守。自己和其他人馬暫時留駐在揚州附近,做爲機動兵力。

就在當天晚上,李本深帶着高傑的遺孀邢氏和幼子高元覺,來求見商毅,當面拜謝商毅抓住許定國父子,爲高傑報仇的恩情。三人都跪倒在地,向商毅叩拜。

商毅把他們扶起來,道:“我和高將軍在南京雖然小有嫌瑕,但並無私仇,高將軍不幸喪於小人之手,但也是爲國盡忠,令人佩服,我敬佩高將軍的忠義,爲他報仇,也是份內之事,李督都、高夫人和公子不必掛懷。”

三人都起身之後,李深本道:“本深自幼父母雙亡,是舅父將我養大,本深以父而事,軍門大人爲我舅父報仇,如此大恩,本深終身難報。如果軍門大人不棄,本深願意從此投奔軍門麾下聽用,以報軍門的恩情。”

原來高傑己死,高元覺年幼,不能服衆,部下也四分五裂,李成棟降清、胡荗禎、吳勝兆等人也都各自都有小算盤,互相拉幫結派,收聚高傑的餘部軍馬。李本深手下本有兩萬多人馬,已被拉走了七八千人。因此李本深和邢氏商議,還是找個靠山爲好。而史可法顯然是靠不住得,唯一的選擇就是投靠商毅。因此李本深才和邢氏一起來到揚州,希望能見商毅一面,當面表達自己的意思。

而到了揚州之後,李本深也親眼目暏了商家軍的軍紀嚴明和深得民心的表現,也讓李本深頗有感觸,畢竟李本深現在也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還是有理想的年紀,因此也覺得如果真的能投到商毅的帳下聽用,說不定還真的大有前途。於是商毅一到揚州,他就和邢氏帶着高元覺,來見商毅。

商毅當然知道,李本深絕不會因爲自己爲高傑報了仇,才投奔自己,而且他也基本能夠體會李本深和邢氏的意思,因此沉思了一會,才道:“李督都,你們願意投奔我們商家軍,我自然歡迎,不過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商家軍也自有商家軍的規據,請你三思。”

李本深忙道:“軍門請說。”

商毅道:“第一我商家軍不許私兵,因此你若投效商家軍,你的部隊必須接受我們的整編、而且士兵也有標準,達標者才能算正式士兵,未達標者是能算預備軍,接受訓練,再重新測試;第二我不管你們過去是什麼官職,但在我們商家軍內,一率按材錄用,能者上、庸者下,一切全憑能力,決無偏私;第三投效商家軍,就必需尊守商家軍的軍紀,違紀者必以軍法從事,絕無包庇袒護。這三條你能答應嗎?”

李本深也不禁大吃一驚,他當然知道,想投奔商家軍,商毅一定會有條件,只是沒想到這條件實在是太苛刻了,等於是把自己的軍隊都給剝奪了,那麼自己投奔還有什麼意義。

商毅也看出他的猶豫,道:“李督都,我也知道這些條件確實都非常爲難,但我商家軍自從成軍己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取,全在團結協力、訓練有素、軍紀嚴整、賞罰分明,不是這樣,也就沒有現在的商家軍,因此無論是誰,想投奔商家軍,都必需受這些條件,如果你現在拿不定把握,不訪回去考慮幾曰,再作決定也不遲。”

李本深正是順着答應下來,這時邢氏忽然開口道:“本深,不用再考慮了,你就全部答應商軍門的這些要求吧。”

李本深一怔,看着邢氏,道:“舅母,你……”

邢氏打斷他道:“我知道你想說什麼,你不過是捨不得放棄現在的軍隊,但你想過沒有,這點軍隊算得了什麼?如果你在商軍門麾下聽用效力,努力奮進,前途自然無量,又何必在乎眼前這一點小失,不要再多想了,趕快答應下來吧。”

李本深呆了一下,然後跪下道:“商軍門,我全都答應,從此以後,將準軍門馬首是瞻。”

商毅點了點頭,看了邢氏一眼,心想這個女人到是有些見識,不過不知道她當初看上高傑那一點了,居然扔下李自成這支大潛力股跟高傑私奔,要是當初她跟着李自成,如果運氣好說不定還能過幾天皇后的癮。

不過這話當然不能說出來,商毅道:“好,李本深,你看什麼時候可以把軍隊帶過來,而士兵的家眷,都可以遷移到浙江定居。還有高夫人和公子,如果願意的話,也可以到杭州去安居,而高公子也可以在我們在杭州開設的學校是讀書。”

第265章 變數(上)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198章 困境(下)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141章 造船廠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64章 破局(四)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35章 追擊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146章 亂攤子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89章 交易(下)第13章 出兵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46章 制度(上)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288章 計劃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160章 民心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246章 身世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195章 田弘遇的邀請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135章 天命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77章 火炮對攻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3章 趕集(上)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11章 深夜靜思第27章 煙雨杭州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75章 浙江援軍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122章 造船(上)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180章 出兵(上)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1章 婚姻(下)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一章 真像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一章 安撫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152章 談判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90章 金陵風月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45章 貨幣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385章 中荷決戰(三)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29章 計劃(下)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405章 國策(一)第114章 優勢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