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新政(三)

當然也有人對這種記名投票決策制度並不陌生,比如王夫之就從[杭州時報]上看到過介紹過歐州的古羅馬共和國制度,和現在歐州一些國家,如英國的議會制度。王夫之是一個有頭腦的人,這是一種他在中國歷史上從未見到過的政治制度,因此也十分感興趣。

其實在明末的時代,許多有識之志都在反思中國的封建專制,並且對封建專制提出了一些批判,比起以前來說,有明顯的進步,但由於中國的政治制度,一直以來都是朝着中央集權和君主集權發展,基本沒有其他的政治制度出現,因此在建立新制度方面,始終無法得到突破。包括三大宗師在內,只能寄希望於皇帝能夠從諫、納諫,說白了就希望皇帝能夠良心發現,主動把權力分出來。

而在清廷入關之後,對內加強了思想控制,使整個學術界形成萬馬齊暗的情況,對外又實行完全的閉關鎖國政策,基本徹底斷決了和歐州的交流,也無從借鑑他國的經驗,結果思想不僅沒有進一步向前發展,相反還出現嚴重的倒退。一直到歐州列強用槍炮打開中國。

不過在這個時候,在商毅有意引導下,在[杭州時報]上的介紹歐州歷史和諸國的專欄裡,着重介紹了古羅馬的共和國制度,和這個時代以英國爲代表的歐州議會制度,希望能夠給中國的思想家們一個借鑑,能夠有所突破。

雖然介紹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時間並不長,在中國還沒有引起較大的反響,但確實有不少人都看過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思考,王夫之就是其中之一。不過這畢竟是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甚致可以說,是和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相違的,而且手頭的資料也有限,因此現在王夫之等人也不敢妄下決論,這種制度究竟是好是壞,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而商毅現在儘管沒有完全引用這些政治制度,但至少引用了一部份,先不說投票決策的方法是否就一定優越,但至少可以解決中國曆代朝廷都會遇到的,議論難決的問題,因爲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說不服誰,甚致還會說跑了題,有時一個議題會在朝廷裡爭論好幾天。當年遼國曾譏笑宋朝,就有“大軍己到城下,朝廷議論尚未決” 之說。

商毅集團內部暫時還沒有出現這些問題,但隨着地域擴大,需要決策的事情增多,遲早也會遇到,但使用投票決策的方法就簡單,大家投票,多數通過,少數否決,誰也沒話說了,也沒有那麼多扯皮弄筋的事。至少從理論上來說是這樣。

因此王夫之也對投票決策制度充滿了好奇,希望能夠看一看,這項制度在實際的應用中,效果到底會怎麼樣?如果真得效果不錯,那麼是否也該引用其他的制度呢?

商毅當然沒有理別的,這本來也相當於是一次拋磚引玉的行動,看一看衆人的反應,畢竟現在還不是修憲法、成立議會、搞三權分立的時候。而且現在他還有別的事情要處理,準備發行的貨幣樣品,己經制做出來了。

在收復南京的戰鬥開始之前,商毅就和林鳳舞、李格非等人討論過鑄造貨幣的事情,並且讓銀行鑄造貨幣的樣品,這個時候己經造好了,在會議開完以後,林鳳舞也把樣品拿給商毅來看。

貨幣樣品分爲金幣和銀幣兩種,當然銀幣裡面會加入少量的銅,因爲純銀太軟,容易彎曲。銀幣分銀分、銀角、銀元三種,金幣只有金元,銀分、銀角、金元都有一、二、五三種面值,而銀元還多了十、二十、五十三種面值。

銀幣的直徑大小在一寸到一寸二分之後,分、角、元依次大上一分,厚約一分左右,而金元的大小和最大的銀元一樣。金銀幣都採用銅錢似的外圓內方形狀,一面刻着貨幣的面值,另一面刻的是“中華通寶”的字樣,中國古代的銅錢是沒有面值的,但在銅錢上都會刻有當時的年號,但現在商毅沒有年號,又不可能用別人的年號,因爲用“中華通寶”四個字來代替。而且在貨幣的外圍還刻有中國傳統的花紋圖案,整個貨幣制做都十分精美。充份展示了這個時代鑄幣工藝的最高水準。商毅也十分滿意。

看了一會兒之後,商毅才問道:“做得很不錯啊,現在每種銀元、金元都做了多少?”

林鳳舞道:“銀幣毎個做好了二十個,金幣每個只做好了十個。按相公的意思,我們商定的是,一分銀幣等於現在的一文銅錢,十分銀幣等於一角銀幣;十角銀幣等於一元銀幣;十元銀幣等於現行的一兩白銀,一百元銀幣等於一元金幣。以後將以發行銀幣爲主,金幣只發行少量,做爲大宗交易,或儲存使用。”

其實這個時候中國的貨幣體系和歐州相比,是比較落後的。中國和世界一樣,貨幣都是以銅、銀、金三種金屬爲主,而現在世界基本都是實行的銀本位,但中國卻還是銅銀混用,而且歐州各囯基本都己經實現了完全貨幣化,即使用專鑄銀元做爲貨幣使用,只有中囯仍然是以白銀的重量爲其本身的價值。結果除了官鑄的銀碇之外,一些銀製品也能當貨幣使,而且由於銀質,成色各有不同,結果使白銀的實際價值在市場中也產生了不少混亂。

另外由白銀和銅錢的比值,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雖然官方規定一兩白銀拆合一貫銅錢,但在實際的市場中,這個比值經常上下浮動,白銀最貴時,一兩白銀可以當兩貫錢使,而銀賤時一兩白銀還不足半貫銅錢。

造成這些現像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古代的稅收制度,始終都是實物稅收爲主,沒有完轉化爲貨幣稅收,既使是在張居正實行了一條鞭法之後,依然有部份實物可以拆算成白銀充稅,當然如果按一條鞭法的路子走, 中國到也是可以慢慢發展到貨幣稅收, 但在張居正死後, 一條鞭法也被明朝廢除, 一直到清雍正時代, 才重新開始走貨幣稅收的路, 而這時己經耽誤了近一百五十年,離列強到來,不足一百年了,因此白銀始終無法徹底成爲貨幣。

另外由於歐州各國使用的都是銀幣,和白銀沒有一個明確的匯率比值,到中國來經商,只能按銀幣的重量而不是面值使用,也限制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因爲後世一些學者也認爲,中國沒能實現白銀徹底貨幣化,也是阻礙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完全可以實現白銀徹底貨幣化,這也是商毅要發行貨幣的主要原因,不過要使新貨幣得到推廣,被人們接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政府的稅收是以新貨幣來計算,明初發行紙幣失敗,也就在這一點上,朝廷收稅不收紙幣,那麼這錢還有什麼用?當然商毅集團沒有這個問題。

其次是要一個政權內部要形成一個貨幣流通的循環,這樣才能以行政手段保證貨幣價值的穩定,有利於新貨幣迅速的普及。這一點也好解決,等佔領江北的目標之後,商毅的佔領區內部也足夠形成這樣的流通的循環。而對外來說,中國商品佔有絕對的強勢地位,因此也不用擔心外國人不認帳。其實外國人更歡迎使用新貨幣,因爲這比白銀稱量方便得多了。

第三就是新貨幣要有足夠的數量,才能夠保證流通的需要量,完全取代舊的貨幣。不過這一點纔是現在最大的難題。

商毅又問道:“那麼今年可以造出多少銀幣來。可以發行使用嗎?”

林鳳舞苦着臉,道:“如果毎樣都鑄一百萬兩白銀的話,就是三年的時間估計也都不夠。像一元銀幣和一分銀幣的鑄造時間是一樣,但要一百個一分銀幣才能比得一元銀幣。而且就是毎個都鑄一百萬兩,恐怕也不夠使用。”

商毅也笑了笑,道:“帳不是這樣算啊,按現在的白銀購買力,使用得最多的,應該是一元到十元的銀幣,這些銀幣可以多造一些,毎個造一百萬兩,銀角、銀分使用的少一些,而且面值又小,因此毎個可以只鑄一二十萬兩就足夠使用了,十元以上的銀幣用得更少,但面值大,每個也鑄三四十萬兩就可以了。這樣一來,今年以內應該差不多就可以鑄好了。而且我們也不是要求馬上用銀幣完全代替現在的白銀和銅錢,至少也會有二三年混合使用的時候,一來是讓百姓習慣使用銀幣,二來我們也可以慢慢鑄造增加新銀幣,三來還逐漸回收外面流通的白銀、銅錢,這樣銀幣自然也就能夠取代現在的白銀和銅錢了。”

林鳳舞想了想,也不禁笑了起來, 道:“還是相公說得對,是我鑽了牛角尖了。好吧,我馬上就吩咐下來,馬上開始分量鑄造,今年九、十月左右,應該就可以發行了。”

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242章 勸降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181章 出兵(下)第89章 繼續堅持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153章 激戰(上)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73章 勸進(下)第33章 餘波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208章 進京(上)第9章 催促出兵第72章 求和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248章 孝陵—神道(上)第122章 造船(上)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36章 編制民團第一章 安撫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63章 再戰匪賊(二)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144章 新年(上)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94章 遷移(二)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247章 營救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208章 進京(上)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97章 僱傭兵(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88章 交易(上)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135章 開業(二)第101章 守城第103章 海商(上)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第66章 新法令(上)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269章 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