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

bookmark

伐遼救鮮的戰事一拖再拖,天法二年的前半年,朝堂上的羣臣們似乎都漸漸察覺到了天子的用意,逐漸也不再上書請求出兵。

但是對於伐遼作戰的軍事準備,大順軍一直沒有放鬆過。

劉芳亮雖然還沒有回到前線,可是劉體純和陳永福已經被派到了北京——此時的北京城已經進行了一年多的修繕工作,城市稍稍得到復興。

清軍撤離北京時造成的巨大破壞,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傷痕猶在,國破草木深的景象讓此後進駐過來的順軍將士都感到十足的憂傷。

軍中不乏燕人,還有一部分從前明軍的關寧邊軍、京營投降士兵,都對北京城有很深的感情。甚至他們之中許多人的家眷親屬,就是京畿人士。

代善的一把火徹底摧毀了這座自元朝以來即爲天下首府的偉大城市,清軍還在畿輔一帶瘋狂行掠,八旗兵剛剛撤離幽燕一帶時,更可以說是百里無人煙,好幾十萬百姓被強行遷往遼東。

光是因爲飢寒交迫,死在路途上的百姓,就多達十幾萬人。

當時劉芳亮奉命提輕騎追擊清軍,將士們見到道路上不可計數的屍首累積以後,便奮不顧身,一夜之間行軍四百里,再次創下了順軍輕騎行軍的極限速度,這纔在八旗軍退回遼東以前,截住了他們。

戰鬥發生在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戰場,劉芳亮麾下的順軍輕騎約有八千多人,清軍則以二萬兵馬結陣阻擊。

雙方兵力差距很大,但順軍佔據追擊上的主動地位,清軍則要保護天文數字的海量輜重、金銀財寶、擄掠百姓,機動極爲困難。

何況經過此前一年間的連續失敗,清軍面對大順騎士,普遍出現了士氣低下、不敢一戰的情況。如今他們行掠畿輔全境,每個滿洲人的口袋中都裝滿了金銀財寶,又何苦在撤回遼東以前,將性命交代在山海關附近?

清軍是且戰且退,並無堅決阻擊順軍輕騎狂飆突進的勇氣。

這一點很快就被敏銳的劉芳亮洞察清楚,他以一貫的輕銳作風,同部下軍官們率領驍騎數百人帶頭衝陣,順軍騎兵士氣大振,全軍壓上。時值風沙大作,掌握主動權的順軍騎兵立刻調整了進攻方向,佔據了風向上的有利位置。

清軍士兵則由於需要保護大量輜重,調整態勢殊爲困難,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上。

結果一戰之下,天色晦暗,風沙蔽日,順軍騎兵在劉芳亮的帶頭衝鋒下殊死拼殺,很快就突破了清軍半心半意的防線。

清軍主力見狀,不再受到約束,紛紛向北擅自撤退。擁有戰馬的八旗騎兵,也各保其虜獲的財富,撤出了戰場。

代善無可奈何,畢竟他自己還要保護同治、昭和二帝,以免朱慈烺落到順軍的手中。所以同樣沒有派出精銳的護軍作戰,如何能讓分屬其他旗分的八旗軍們拼死斷後呢?

自從多爾袞被俘以後,八旗內部,是再也沒有一個能夠統合各旗勢力的強力領袖了!

一片石之戰,劉芳亮以數千輕騎追亡逐北,以少擊多,固然由於清軍過快撤離戰場,沒有殺俘多少真滿洲,但卻成功救回了被俘百姓十四萬人之多,因此在畿輔一帶的百姓中間,建立了極爲深厚的威望。

從這點考慮,或許將來伐遼的主帥,還是要讓劉芳亮來做,才最爲合適。

只不過李來亨同樣要考慮,保持順軍勳貴們的地位平衡關係——畢竟劉芳亮在輩分上相當高,屬於李自成時期的五營主帥之一。

如果現在又一直放任劉芳亮建立不世功勳,對於順朝的權力結構來說,恐怕並非好事。

某種意義上來說,劉芳亮、高一功都屬於李過留下的太宗朝遺臣,並非楚闖嫡系出身,同現在佔據順朝要津的楚黨關係較薄弱,不似郭君鎮那樣容易建立起強大的政治派系,顯得更爲“安全”一點。

但任何一派的地位,都不應當過於突出。

這是李來亨控制朝政的一大準則,而且劉芳亮南征北戰多年,至今無子嗣,尚未享富貴,這是李家對不起劉芳亮的地方,所以李來亨留他在北京,賜宅贈金,也是有一些希望補償劉芳亮的意思在。

畢竟闖營最早的一批元老們,過去跟隨李自成轉戰天下的時候,留自己的性命都未必能夠保障。大將們都是暴露於野以十年計,朝不保夕,談何娶妻生子?

等到李自成建號爲唐王,以及後來在太原稱帝建立大順以後,闖營元老功勳們才紛紛有了固定的居所,開始建立家庭。

但誰能想到,沒過多長的時間,獲鹿一戰,李自成戰死,隨即楊承祖發生叛亂,整個西北地區陷入巨大動亂之中。

大順朝又面臨了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驗,在那樣危急的時刻裡,哪裡還有人有閒心思去考慮娶妻生子的事情呢?

以至於到了今天,順朝建立已有四年之久,但上至方以仁、郭君鎮、劉芳亮、顧君恩等位極人臣的勳貴們,竟然絕大多數都還沒有後嗣。

李來亨對這種情況,有時候也感到虧欠功臣,所以近段時間,常常賞賜功臣,也鼓勵他們留在開封安享太平。

不過這種情況,後來對於順朝政治結構的發展,卻造成了一些此時人們絕想不到的、潛移默化的重大影響:

那就是開國元勳一帶的後嗣們,由於幾乎沒人經歷過明末順初的農民起義戰爭和抗清戰爭,甚至很少有人經歷過天法朝初期波瀾壯闊的大開拓,所以順初的元勳二代們,幾乎沒有能夠在朝堂上佔據什麼顯要的位置。

軍事勳貴階層,很早就退出了大順朝廷的主要舞臺,成爲了安享太平的一代人。

而代替勳貴階層,在國初戰爭中填補了順軍軍官權力空白的羣體,就是以野戰軍隨營學堂畢業生爲主的“行伍將帥”以及後來那些更專業化的各省講武堂畢業生爲主的“軍校將帥”。

由於行伍出身的軍官,大多數都是由野戰軍一線士卒,一路靠戰功晉升上去的帶兵官。他們大多熟悉戎務,軍事履歷和經驗異常豐富,出身多貧苦,而且很多人蔘與過國初的農民起義戰爭和抗清戰爭,因此常常自稱爲“元戎”,是爲順軍中的一大重要派系“元戎黨”,或稱軍中秦黨。

那些各省講武堂出身的青年軍官,則正好相反。他們中的不少人都出身於較富裕的搢紳家庭,由於其家庭皆屬於較早投靠大順軍之列,多數還有着良好的官場人脈關係。

講武堂畢業的青年軍官,大多數都會先做地方軍隊的參謀官,其中最優秀者則直接晉升入參軍院辦事,一俟履歷豐富以後,就可能被空降調任爲級別較高的帶兵官。

相比百戰而得一軍階的元戎黨們,這些年輕參謀們可謂走在一條青雲捷徑上面。

由於講武堂學生畢業時,都會獲賜天子所贈揚武劍,所以這一重要派系,亦稱爲“揚武黨”,或稱軍中楚黨。

因爲多數“元戎”,喜佩戴彰顯其行伍身份的腰刀而非揚武劍,而且籍貫多爲陝西、河南兩省,所以元戎黨有時又被敵對派系蔑稱爲“刀客”。

揚武黨則由於大多爲參謀官出身,而參謀官佩戴的軍盔,都會配有紅色羽毛,所以其也常被蔑稱爲“紅毛”或“花頭”——在近代困擾順朝的軍中激進派勢力“花頭黨”,名稱即來源於此。

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四章 女官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寧夏寧夏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總動員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五十章 義藩藩兵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虜已入冢穴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一百零七章 少虎帥破陣(二)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虜已入冢穴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七章 左鎮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八章 英雄氣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一章 李公子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六十六章 軍議(上)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九十三章 衝出洛陽城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與烈日第八章 着佃交糧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八十四章 範永鬥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營第一百章 何洛會多慮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與烈日第七十六章 掃除絕域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十九章 陰謀改變不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