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塵埃落定?

五更時候,鼓聲陣陣,曉色深沉,漆黑一團,伸手不見五指,氣候日益寒冷,天上不時飄落鵝毛大雪,風在呼嘯,好像是一柄柄銳利的刀子,街道上的行人,全身上下,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免得裸露的肌膚,被厲風割得生疼。

這種天氣,即使是家境貧寒的低層百姓,也會留在家中,卷着打着補丁的被褥,蜷縮在牀榻角落中,悠然安睡,若不是迫不得已,想來沒人願意在外面行走的,不過世間萬事萬物,也有它公平的一面。

有得必有失,朝廷的官員權貴,在低層百姓的眼中,那是仰視的存在,可是在這種時刻,卻不敢留戀溫暖舒適的被窩,以莫大的毅力,從溫柔鄉中爬了起來,冒着冰冷雪霧,顫顫慄慄的向皇城而去。

每當這個時候,一些官員,特別是有些年紀的大臣,情不自禁的懷念楊廣,要是這位皇帝在位的話,肯定不用這麼辛苦,且不說要冒着嚴寒風雪晨起早朝,恐怕連官署都不用去了,反正在最後的幾年,煬帝只顧享樂,哪有臨朝視事的心思。

當然,這個大逆不道的念頭,也只有在心內的深處,稍微想下,瞬息之間,就掐滅了,根本不敢再冒出一絲一縷,雖說,現在是聖明天子在位,素來仁厚寬宏,不計前嫌,但是衆所周知,再仁慈的皇帝,也容不下膩臣,

謀反、欺君、大不敬,這些,都是不能赦免的滔天大罪,稍微沾邊,今後的人生根本沒有任何前途可言,甚至連性命都難保,更不用說主要的策劃者,絕對是滿門抄斬,誅連九族的重罰,誰敢輕而視之。

所以,朝廷某些官員,十分佩服李靖,在暴風驟雨之中,居然這麼鎮靜,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真不愧爲當朝名將,易地而處,很多人覺得,自己肯定坐不住,奔波走動是必然的事情,不像李靖那樣,閒居在家,閉門謝客,不聞世事,一點兒也不關心案情的進展。

當然,朝廷從不缺乏聰明人,他們自然理解李靖的舉動,這種情況下,一動不如一靜,無爲纔是有爲,奔走只會增加皇帝的懷疑,清者自清,大家心中有數。

早朝開始,文武百官列隊進殿,宮殿之中,點明火把燈燭,角落擺着數十隻暖盆,炭火正紅,衆人魚貫而入,立即覺得暖融融的氣息撲面而來,凍得微僵的身體,慢慢的軟化下來,頓時感覺舒服了很多。

文武百官,小心翼翼的活動身體,舒緩筋骨,值令內侍見到了,卻別過目光,籠在袖中的手掌,不停的摩挲,忽然發現殿門珠簾晃動,急忙停下動作,輕輕咳嗽了聲,衆人好像收到信號,瞬息之間,場面好像定格起來,待李世民龍行虎步進行,看到的就是文武百官滿面肅然,恭候大駕的模樣。

“參見陛下……”就在李世民落坐的同時,洪亮的聲音,在大殿之中迴盪,李世民擡手,示意朝臣平身,完成了禮儀,百官歸位列坐,又開始進入早朝議事的環節。

到了冬季,不僅動物休眠,連人類的活動也減少了,無論是邊境地區,還是中原各州縣,好像沒有什麼事情發生,朝廷大臣的也輕鬆了很多,即使明白這是由於大雪封山,交通不順的原因所至,不過天意難違,大家卻不會去點破,因爲實在是沒有辦法。

在冬季的二三個月裡,長安城與京兆各地聯繫,也頗費幾分力氣,更加不用說千里之外,萬里之遙的地方了,消息不暢,政務自然減少,才半個時辰不到,就已經全部解決完畢,等了片刻,發現百官沒有奏對,在李世民的示意下,內侍連忙宣佈散朝。

若是有人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李世民擺駕回宮之後,文武官員卻沒有如同往常那樣,匆匆忙忙的返回官署,而是稍微磨磨蹭蹭,微縮身體,不情不願,慢慢吞吞的走出溫暖如春的宮殿,迎着風雪的時候,卻飛快而去。

同時,要是有人仔細留心,也會發現,侍御史馬周,並沒有離開宮殿,而是在一個內侍的引領下,來到了李世民處理政事的殿閣之中,殿閣自然非常暖和,不過四方角落,卻不見暖盆火炭,也不知道熱源從何而來。

念頭一閃而過,馬周恭敬行禮道:“臣參見陛下。”

“平身,賜坐。”李世民說道,旁邊的內侍,連忙拿來絲綢暖席,擱在側邊,馬周也不客氣,稍微拘謹的謝過之後,輕輕跪坐下來。

隨之,李世民輕描淡寫問道:“馬卿,代國公之事,調查得怎樣了?”

自從當日,將這件事情交給馬周查辦,直到現在,已經將近半個月,期間,李世民從來沒有召見馬周,動問此事的進展情況,不聞不問,朝上朝下,提都不提,彷彿已經忘記似的,然而,瞭解皇帝心性的權貴卻非常清楚,這樣的表現,不是漠不關心,而是非常的重視。

涉及到謀反的大案,作爲皇帝,一點兒也不關心,恐怕沒人會相信,李世民卻偏偏沒有絲毫動靜,無論是兩個原因,一是非常相信李靖不會謀反,二是十分相信李靖不會謀反……

朝中的大臣,哪個不是人精,乍聞李靖謀反,就覺得事情不對,當時沒有想明白,事後如果再不清楚,那麼腦袋真是給驢踢了,看人家君臣,一個淡定,一個淡然的模樣,就應該明白,什麼叫做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捱了。

這也就是,爲什麼與李靖私交不錯的功臣大將,沒有站出來爲他辯駁的原因,一是沒有必要,二是真說話了,不是幫忙,而是幫倒忙,聽到李靖閉門謝客,他們就領會其意了。

撇清,孤立,朝中無援,沒人照應,這樣的臣子,怎麼可能謀反成功,不管是真是假,至少李靖表現出來,李世民也願意相信,那麼自然就是真的了。

馬周自然是明白人,不然這些天,早就求見李世民,向他彙報案情情況了,不像現在,不溫不火,被動的等侍皇帝的召見。既然是聰明人,那麼也不會玩什麼花樣,聽到李世民的垂詢,馬周表情如故,恭敬說道:“回稟陛下,據臣多日查探,代國公並無謀反的跡象。”

“嗯。”李世民理所當然的點頭,也懶得故作驚訝,淡聲說道:“那麼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生與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豈不是誣告。”

“正是。”馬周肯定說道:“據臣瞭解,在進擊吐谷渾時,高甑生貽誤軍機,受到代國公斥責,心懷不滿……”

“可有憑證?”李世民問道。

“有。”馬周乾脆回答,從衣袖取出幾份信件、文書之類,遞給內侍,輕聲說道:“這些,是高總管與唐長史的串通書信,還有高總管親衛的供詞……”

不要奇怪馬周怎麼得到這些證據的,身爲奉旨辦案的欽差,能夠調動的力量本來不小,況且還有很多古道熱腸的好心人士從中幫忙,要是連這點小事也解決不了,實在是有負馬周未來貞觀名臣的聲名。

內侍呈上證據,李世民隨意翻閱了下,不動聲色道:“朕知道了,辛苦馬卿查明真相,使朕沒有冤枉好人。”

“分君分憂,這是爲臣分內之事。”馬周輕聲說道,也十分識趣,立即告退而去。

事情就此真相大白,水落石出,李靖無罪,一道聖旨由宮中傳出,判定高甑生以誣罔罪減死,流放邊疆,消息傳了出去,可是在某人刻意的安排下,朝廷十分平靜,卻沒有引起絲毫波瀾,甚至於連民間的一些百姓,也不知道李靖已經洗清了冤屈。

不僅聖旨低調,甚至連冤情昭雪的李靖本人,也表現得十分低調,即使知道,自己無罪,卻依然沒有解開閉門謝客的禁令,繼續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明白李靖心思的人,自然十分理解,心中嘆氣惋惜,不明白的……也不要緊,真是反目成仇了,對雙方來說,未必不是件好事。

風波就是這樣悄無聲息的平息了,李世民沒有趁機殺戮功臣,以絕後患,李靖再次逃過殺身之禍,平安無事,這個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的結果,或許會令一些人心中失望不已,但是大多數的人,卻是非常高興。

畢竟,在他們心中,李世民是聖明天子,李靖社稷功臣,兩者應該並存纔對,要是……那麼不僅有損李世民明君的形象,其他功勳權貴,不免心寒,涌現兔死狐悲之感,對於朝廷來說,將會是個巨大的打擊。

幸好,李世民剋制,李靖忍讓,事情得到完美的解決,一切風平浪靜,君臣相知,日後必然成爲千古佳話,衆人感慨萬端,習慣性的歌功頌德起來,不過,也有人心中暗歎,可惜了代國公李靖,從此以後,英雄怕是再無用武之地。

衆人心思各異,或是惋惜,或是黯然,或是高興,或是幸災樂禍,不一而足,但是紛紛認爲,事情已經塵埃落定,就此了結之時,一輛普通的馬車,悄然無聲的朝皇城方向而去,在僻靜的安興門前停下,數十個軍衛立即警惕注視,車簾掀開,一人下來,很快就驚動了宮中的李世民……

第78章 託付與你第105章 到了第104章 離別進行時第461章 敲打第306章 遠方的消息第184章 觸電第360章 指導第197章 試探誰?第172章 山中精靈第442章 太巧了第311章 二十二殿下第423章 連鎖反應第423章 連鎖反應第236章 荒唐第34章 相思第425章 下荊州第207章 風采與素質第214章 頌詩第185章 李靖的禮物第239章 好人第456章 雁南船北第418章 凡心第158章 孝順第427章 訪友第335章 誰打臉?第302章 鄉趣第370章 多嘴第262章 麻煩來了第180章 黑鍋第323章 好孩子第492章 降生第533章 半日閒第439章 舊識?第419章 說動第90章 洪鐘大呂第21章 犁地去第34章 相思第109章 海量第201章 再遇第447章 不能縱容第483章 李靖謀反第370章 多嘴第340章 私園聚會第333章 是我來了第237章 盤算第43章 祝壽第113章 掩袖而去第406章 看不懂第476章 羣星伴月第358章 烏薩爾的禮物第219章 美人第342章 潔身自好第13章 不妥第397章 真是有緣第226章 賜與求第295章 要走了第425章 下荊州第331章 最大的收穫第97章 辭行第301章 種子第417章 瀟灑美少年第502章 地獄天堂第232章 早點休息第170章 不要亂動第344章 矇蔽?第39章 陪酒第335章 誰打臉?第33章 知音第190章 狂傲第18章 遙想當年第261章 流言蜚語第332章 聞風而動後記第71章 指教第475章 煌煌彤管第12章 心結第424章 怪異第248章 燈下黑第365章 我的功勞第150章 立志高遠第474章 大抱負第143章 嘉獎第284章 夜直第477章 皇帝的待遇第243章 趨附第463章 鳩佔鵲巢第390章 胡鬧第218章 核心第384章 親臨巡視第38章 送別第60章 敗退第349章 野味第60章 敗退第180章 黑鍋第218章 核心第33章 知音第121章 茫然第50章 聲名初起第290章 摘錄第373章 陽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