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第520章 向外擴張(上)

第520章 向外擴張(上)

“賣報了!賣報了!永樂日報正式發行,陛下親筆賜名,快來看一看、瞧一瞧了!”

清晨的大街上,一個身材瘦小的報童挎着一大包報紙,一邊跑一邊吆喝着。

隨着報紙的出現,報童這個職業也正式登場,賣報紙的收入微薄,成年人一般都懶得做,剛巧適合那些窮苦人家的孩子掙點錢貼補一下家裡。

朱瞻壑剛從宮裡出來,順手就讓人買了一份永樂日報,今天是永樂日報第一天發行,所以朱瞻壑對報紙上的內容還是很感興趣了。

朱棣是個風風火火的性子,在決定要辦報紙後,很快就組建了一套班子,其中通政司出了幾個官員,另外還讓朱瞻壑和夏元吉,分別從新聞報和儒報調了幾個熟手過去,再加上一些從國子監招去的學生。

於是永樂日報就這麼運行起來,至於印刷更不成問題,皇宮本來就有專門負責印刷的印書局,當初永樂大典時,印書局就已經掌握活字印刷了。

朱瞻壑打開報紙,一眼就看到報頭的“永樂日報”四個大字,筆跡很熟悉,的確是朱棣親筆寫的。

而在報頭下面,則是一篇關於草原形勢的分析,並且在文章最後,解釋了北征的必要性,這也是朱棣接下來的計劃,同時也是招至許多大臣反對的原因。

以前朱棣一個人,面對羣臣根本沒有還嘴之力,但現在有了報紙,朱棣就可以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無論是否有人支持,反正朱棣只要自己高興就行。

除了這篇關於北征的文章外,剩下的文章也大都是與朝廷的政策有關,反面還有一塊,專門介紹了大明周圍國家的一些情況,看起來和後世的新聞聯播似的。

看完永樂日報,朱瞻壑也讚歎的點了點頭,能在短時間內將這份官方報紙發行出來,也的確不容易了。

至於報紙上的內容,雖然還有些枯燥,但做爲官方報紙,本就不能太過活潑,而且相比新聞報和儒報,永樂日報上的消息準確率極高,十分適合喜歡瞭解國家政治的人閱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最初雖然徵求了朱瞻壑和夏元吉的一些意見,甚至還從兩個報社調人加入永樂日後,但卻沒有讓兩人插手永樂日報。

如果說錦衣衛是朱棣的耳目,那麼永樂日報就是他的喉舌,因此朱棣從一開始,就要把永樂日報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比如現在永樂日報的主編,就是禮部尚書呂震的侄子呂嚴,呂震一直都是朱棣的鐵桿心腹,雖然許多人說他有才無德,但依然穩坐尚書之位,而且也一直位於內閣之中。

朱瞻壑看着報紙,最後馬車來到新聞報社,馬安和樑信也早就在等着他了。

“世子,聽說朝廷的永樂日報要一天一發,這消息到底是不是真的?”

樑信第一個開口問道。

永樂日報發行,給新聞報和儒報也帶來很大的壓力,雖然三者的定位不同,但現在報紙的市場就那麼大,所以他們也在擔心永樂日報的出現,會擠佔自身的市場。

“是真的,我來報社,也是想問一下你們,現在能否做到一天一發行?”

朱瞻壑點頭道。

早在當初創建報社時,他就想一天一發行,但因爲人手等原因,導致無法做到,於是只好隔天發行,但現在隨着實力雄厚的永樂日報加入,他們肯定也要跟上步伐,否則遲早都會被淘汰。

“世子放心,剛纔我和樑信商量了一下,感覺問題不大,之前我們已經多招了一些人手,做到一天一發行完全不成問題!” 馬安當即拍着胸脯保證道。

利益於新聞報之前的銷量巨大,報社也開始盈利,而只要有錢了,一切事情都好辦。

“能辦到就好,另外還有在天津發行的事情,你考慮的怎麼樣了?”

朱瞻壑先是點頭,隨後再次向馬安問道。

現在無論是新聞報還是儒報,甚至包括朱棣的永樂日報,發行都只限於北京城中,外地根本買不到。

當然也有一些精明的商人,在北京大批買下報紙,然後帶到外地銷售,從中賺一些差價。

而朱瞻壑早就想好了,新聞報不能侷限於某一地,而是要在全國發行,雖然以現在的技術手段可能還十分困難,但向京城周圍的城市擴張還是可以做到的,而天津就是他選定的第一站。

“這件事小人也正想向世子您稟報!”

馬安再次說道,除了報紙的排版,報社的其它事全都由他負責,包括向擴張。

隨後馬安將天津那邊的情況詳細的向朱瞻壑稟報了一遍。

早在一個月前,朱瞻壑就讓馬安考慮一下,如何將新聞報發行到天津去?

對於這件事,馬安也真的用了腦子,比如他就想出兩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就是報社在排好版後,一式兩份,其中一份在京城印刷,另一份騎快馬送往天津,如果路上換馬,半天就能到,然後在天津印刷。

但這麼做卻需要在天津建造一個專門的印刷作坊,或者與天津的印刷作坊合作,成本比較高,好處是可以同步發行。

第二個方案,則是報紙統一在京城這邊印刷,然後第一時間用馬車運往天津。

不過這有一個問題,北京到天津將近三百里,如果放在後世,開車甚至不到兩個小時就能到,據說後世有些人,乾脆就睡在天津,然後早上去北京上班,可以說十分便捷。

但在這個時代,馬車的速度卻無法與快馬相比,哪怕在路上換馬,恐怕也要花上一天的時間才能到,所以如果用這種辦法,天津的報紙會比北京的報紙晚一天。

這樣做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天津那邊只需要有人接收報紙,然後再賣出去就行了,不用再另建印刷作坊,可以節約不少的成本。

“世子,這兩種辦法各有好處,也各有缺點,我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您覺得該用哪種辦法好?”

馬安最後向朱瞻壑問道。

(本章完)

839.第839章 逃難(上)第123章 紀綱死了673.第673章 常威的兒子362.第362章 一休和尚(上)381.第381章 成婚(下)第9章 相逢即是有緣388.第388章 抵達寧波388.第388章 抵達寧波第239章 又見賣地(下)664.第664章 作坊(下)497.第497章 戰俘的分配311.第311章 聯合朝鮮第113章 東廠的誕生(上)423.第423章 表明身份797.第797章 見面970.第970章 土木堡之敗(下)第93章 朱瞻壑來“奪權”了972.第972章 身陷絕地720.第720章 七絃琴與荷馬史詩396.第396章 抵達獅子城413.第413章 好喝的粥697.第697章 蒸汽機(下)946.第946章 朱瞻壑的警告290.第290章 生與死的距離662.第662章 朱瞻基的顧忌第101章 邪惡的想法436.第436章 移民(上)407.第407章 佛母(下)第163章 合歡樹893.第893章 胡濙的謀劃413.第413章 好喝的粥690.第690章 交趾人李鬆900.第900章 七年(上)第264章 財要露白第210章 真的是朱文奎第201章 陳年舊案第276章 壽宴(下)481.第481章 遺漏的事(下)411.第411章 唐賽兒708.第708章 海倫(下)744.第744章 興國公府的家事389.第389章 反對開海的人555.第555章 吐蕃與草原第11章 陰溝裡翻了船809.第809章 新火器315.第315章 永平公主(下)第34章 老子打兒子第596章 對質朱高燧(上)609.第609章 殺進京城(下)381.第381章 成婚(下)第61章 死奸商897.第897章 斯庫臺里港之戰651.第651章 朱瞻壑的缺點第95章 謹慎多疑的紀綱960.第960章 從不讓人失望的朱祁鎮第262章 金銀財寶第183章 朱允炆的活動範圍910.第910章 兒子(下)564.第564章 最後一次北征(下)337.第337章 背後的人716.第716章 工業時代的氣息337.第337章 背後的人329.第329章 缺人285.第285章 朱高燧的拉攏868.第868章 迎接832.第832章 還人情599.第599章 驛站遇刺第185章 招攬張興364.第364章 歸程691.第691章 兀魯伯要走了330.第330章 小管事第161章 又見鄭和第67章 爹孃吵架399.第399章 移民的福利(上)317.第317章 朱高熾瘦了374.第374章 科舉940.第940章 強硬的大明425.第425章 朱棣的懷疑864.第864章 帝國的延續692.第692章 紡織業(上)318.第318章 打造武器第86章 鄭和回來了第60章 慣偷朱瞻圻第58章 拿去融了445.第445章 新老移民(上)820.第820章 敗家子791.第791章 威尼斯商人830.第830章 魔幻的戰局385.第385章 信息不透明983.第983章 三年716.第716章 工業時代的氣息986.第986章 二十年718.第718章 家事(下)783.第783章 待遇489.第489章 興和之戰(下)第118章 朱瞻基扮演的角色?600.第600章 大哥你懷疑錯人了524.第524章 安遠侯柳升979.第979章 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