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

“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卷四十五】

蘇則看着龐統讓徐庶將未完成的公務一一讀出來,然後當即說出相應的措施,上雒雖然比不上長安,但也算一個大縣,縣中的煩劇不是尋常縣長就能一瞬間解決的。而龐統卻似乎想也沒有想,剛聽徐庶唸完、甚至是才唸到一半就說出某樣事該如何去做。倘若龐統是信口胡謅倒還罷了,偏偏蘇則仔細聽了一會,發覺龐統所言並非無的放矢,不僅許多地方與蘇則剛纔聽到耳朵裡、心中所想的相一致,甚至有些措施天馬行空,跳出了窠臼,讓蘇則開了眼界。

漸漸的,蘇則看向龐統的目光不再是輕視不屑,而是隨着徐庶案頭上公文的減少、愈加鄭重起來。對方既然不是酒囊飯袋,有這樣的能力和效率,又何必事事撒手不管,全部拋給下屬去做呢?難道是不屑於做這些事?

“好了,都辦完了。”龐統一派輕鬆的說道,眉宇間有些散漫:“接下來料想也是在秋收以後纔有事忙了。”

徐庶將整理好的案牘轉交給主簿,囑咐其拿下去照辦,一邊聽到龐統的話,微微挑眉,打着圓場道:“蘇君未入館舍便匆匆至此,我等未有出迎,實在是失禮。適才已略備飯菜,如若不嫌,不妨一同前去?”

他是有意將此事告一段落,奈何蘇則並不相饒,反是說道:“這便是算完了麼?”蘇則哼了一聲,說道:“朝廷早有詔書,要詳查各地民戶,以備口算。如今三輔各地皆在着手此事,爲何你上雒縣毫無動靜?”

“動靜?”龐統揮手止住了徐庶要說話的動作,輕聲說道:“上雒縣民戶籍冊在建安二年便造過一次,還要再做一次麼?”

蘇則心裡有點氣,剛對其產生的一絲好感頓時消散:“那各家奴婢的籍冊呢?貴縣可做了?這可是新出的詔令。”

見蘇則不依不饒,徐庶有些擔憂的往龐統看了幾眼,只見龐統不知何時收回了輕描淡寫的模樣,表情難得有些正經。

龐統深深地與蘇則對視着,過了會,方纔說道:“查是可以,但此間的事,恐怕蘇丞不一定兜得住。”

請查戶口、將奴婢登記造冊本就是一樁得罪本地豪強的事,然而其他人最多是留幾分情面,不讓關係弄得太難堪;龐統卻更是直白,直接甩手不查,在外人看來幾乎形同包庇,同時也成了衆矢之的。蘇則此時正是爲此事而來督辦的,龐統是典型,他在京兆尹胡邈的軟硬兼施下來到這裡,卻被對方以言語威脅,這讓他一時難以自抑。

“朝廷有詔令,臣子自當奉行。”蘇則眼皮一跳,在心裡很快想了一想,似乎察覺到了什麼,但他仍舊不改顏色,說道:“若是人人畏難,那憑誰領會國家的深心!”

“蘇丞果然有古大臣之風啊。”龐統慨然嘆了一聲,他自然也不是畏難的人,做出這等模樣也是另有目的。他說着看向徐庶,用眼神示意了一下,說道:“既如此,那就查吧。”

徐庶似乎有些明白了什麼,不用龐統再仔細吩咐,旋即下去了。

“請蘇丞在後面稍待靜觀。”龐統向蘇則邀請道,蘇則看向他的目光閃爍,也不說話,兀自從榻上起來,從容走到屏風之後去了。

未過多時,徐庶很快便領着幾名衣着光鮮的人進來,蘇則聽着堂上各自通報姓名,正是上雒縣有數的幾家豪強。

“上雒縣小,豪強富室也就爾等幾家,如今朝廷有詔令發下,命我查清民戶,以備口算。除百姓之外,各家蓄養奴婢、佃戶、門客之徒,一概造冊登記,納入算錢,不得有誤。”龐統說着便伸了伸手,縣主簿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沒有挪步。

龐統眉頭一揚,正要說話,卻聽其中一個豪強說道:“龐君,我等皆良善之家,只是祖宗有德,傳下幾頃薄田,族中子弟繁多,平日裡大家也都是一齊耕織、一齊收穫。縱然有幾個奴婢奉行伺候差事,總也不過數十個,又何談佃戶、門客之類?龐君若要清查造冊,不需勞縣裡掾吏,我等自行報上籍冊就是了。”

“是啊。”又有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附和道:“區區瑣事,何須勞煩掾吏?我等自行命人遞請籍冊就是。”

這兩人都曾都在朝廷、地方做過六百石官,在上雒縣一干豪強之中聲望最大,有他們兩個領頭,本縣出身的主簿腳下彷彿生了根,站的更穩了。龐統絲毫不覷這些個前輩倚老賣老,他冷笑一聲,對其中一名老者說道:“趙公!”他這一聲立時壓住了蠢蠢欲動、想跟着附和的衆人:“我家在荊州當地,也算是豪富之家,襄陽龐氏的聲名,你可曾聽聞?這些搪塞推脫之辭,我見的多了,你又何必欺我不曉人情事理呢?”

“龐君既然知道……既然知道……”意圖被人戳破,趙姓老人喉間含混不清的嘟噥道。

“既然知道,那就該按我說的去做了。”龐統嘿然一笑,也不待他人要如何開口,徑直對徐庶笑道:“主簿我請託不動,徐縣丞應該會給我這個薄面吧?”

那主簿聞言,臉上一陣青一陣白,徐庶也不多話,笑着應了,很快有走了下去。不多時徐庶去而復返,身後卻是跟着本縣的幾個亭長、遊徼,這些人有老有少,有的是手腳傷殘,有的是脫髮花白,雖然年齡、身體都有不同,但他們眼神中不經意間流露出的狠厲之色,卻在無形中暗示着他們似乎來自於同一個地方。

蘇則在屏風後暗自窺見,發覺這些人似乎都是從軍旅中退下來的士卒,尤其是那些斷手跛腳、面帶傷疤的,分明就是戰場上退下來的傷員。因爲朝廷對士卒的撫卹安置政策,得以轉業成爲縣尉、賊曹或是亭長維護一地治安。傷殘、或是到了年齡的將士退出軍旅之後會被分配到合適的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這個安置政策起初只是在南北軍中實行,後來逐漸被皇帝拓展至天下各軍。如今隨着大戰將息、裁兵等政策的推行,有越來越多的中下層將士成爲基層負責治安的官吏。

這些人並不是出自尋常的察舉徵辟,更不是出自豪強大族,他們往往都是庶民出身,蒙受皇帝恩惠,沒有因爲年老或是傷殘被朝廷一腳踢開,而是繼續得到重用,由兵變官。儘管他們的素質與才能都良莠不齊,比不上寒門乃至於豪強士人,但他們對皇帝忠心的程度、以及對政策的貫徹力度,卻是比任何羣體更甚!

蘇則隱隱猜到龐統要幹什麼了,縣裡的掾吏大都與當地豪強關係盤根錯節,指揮不動也不放心讓他們去做這種事。

而這些退伍士卒出身的亭長、遊徼們長期在鄉里任職,熟悉民情,行事更沒有太多顧忌,長期的軍旅生涯讓他們養成了服從上命的習慣。只要龐統這個上雒縣最高官員發話,這些人哪還有不敢從命的?

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