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

“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詩·小雅·伐木】

壺關之外的冀州軍已經後軍變前軍,有條不紊的撤退了,此時尚且紮營不動的,只剩下最靠近壺關的張郃所部。

張郃低頭打量着坐騎,嘴裡哼唱着一首河間老家傳頌的歌謠,口中吐出的氣息在清冷的空氣中凝成一股白霧。作爲袁紹便於指揮、分權而在麾下新設的三個都督之一,郭圖並沒有將身爲寧國中郎將的張郃放在眼裡,他騎在馬上,看似與張郃並轡,實則在不經意間超過了對方半個馬頭。

郭圖得意的撫着脣髭,眼看着在煙雨中靜默矗立的關城,輕聲說道:“憑他這些天表現的能耐,應該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張郃目光深沉的看了那座關城許久,緩緩吐出一句話:“很難講。”

“很難講?”郭圖擡了擡眉,看向張郃,有些訝然於對方不卑不亢的回答方式,似乎並沒有將自己這個後軍都督當做上官:“你以爲張遼不會出關突襲?”

“我軍分批撤走,每軍皆有都督、中郎將指揮調配,看似散亂,實則進退有序,毫無阻滯。”張郃神情淡漠的說道:“張遼兵少,又有守城之責,斷然不會眼見我軍退兵齊整,還來犯險。”

郭圖心裡有些不樂意,因爲他請命斷後就是想最後佈置一番,看有沒有機會借退兵的時候將張遼詐出來,若是能借此奪得壺關,當不失爲大功一件。如今被張郃一口斷言,郭圖很不自在,感覺在對方面前落下顏面:“你與張遼曾經相識?”

“不曾。”張郃拱手道:“因爲這次在戰場上見過幾面,故而對其作風有些熟悉。”

“哼,見過幾面,就敢擅發妄言了?”郭圖冷笑着說道,然後撥馬便走:“先命本部兵馬丟下旗幟雜物,做出倉皇而退的假狀,以詐他出城。彼年輕氣盛,見大功在前,有機可乘,豈能不出來襲我?”

張郃沒有理他,任憑郭圖傳令下去以證明自己的能力與計謀,他依然站在轅門處,看着雄偉的關城在斜風細雨中若隱若現。或許這是他最後一次在壺關城下,下一次與張遼見面,不知要到什麼時候去了。

其實郭圖說錯了一句話,並不是非得長期相處相識才能說透對方心性,這世上有一種人,儘管以往沒有任何契交,但只要接觸幾次,便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性格。

他與張遼,是一類人。

當郭圖期待許久也不見壺關有什麼動靜的時候,張郃意料之中的勾起了嘴角,無聲之中像是得意於自己準確的猜測。

郭圖有些沒面子,遷咎似得瞪了張郃一眼,而後與張郃帶着剩下的人馬撤退了。

此時的城頭上,張遼也正望着張郃等軍遠去,看着敵軍散而不亂的隊形,張遼如釋重負的吁了口氣,鬆開了一直緊握的拳頭。

“幸而將軍沒有下令追擊,不然可就麻煩了。”常林有些慚愧的說道。

張遼輕笑一聲,轉過身來,說道:“張燕等一干黑山軍尚未平定,還是留點力氣吧。”

“聽說國家準備招降張燕他們?”常林問道。

張遼點了點頭,忽然想起張燕的兒子張方現在還軟禁在壺關:“張燕好歹也是孝靈皇帝欽封的平難中郎將,在黑山軍聲望很高,黑山蛾賊如今雖然破敗四散,若是能招降張燕,由他出面,也能爲朝廷收徠數萬戶百姓。讓這些黎庶比照白波蛾賊投降後的規制,留在上黨、太原等地屯田,總比盤踞山上做賊的要好。”

“常公,你這一趟過來,上黨可還安好?”

常林這次奉駱俊之命,特意與糧草輜重前來壺關,並詳述上黨的情況:“駱公與諸家部曲退守屯留,如今河東賊亂業已弭平,境內已無顯患,只剩下些許盜賊,不足爲慮。”

說罷,常林又忍不住嘆道:“只是可惜了那幾家豪強,世代簪纓,斷絕於亂賊之手。”

上黨本就殘破疲敝,經此一戰後,更是田野荒蕪,僅有的幾家豪強,除了跟隨駱俊退守屯留以外,剩下的要麼參與範先叛亂,在河東被南軍一概剿滅;要麼就是來不及撤離,甚至還妄想憑藉聲名來保持中立,讓範先卻步,沒想到被缺少軍資的範先派兵劫奪。其中上黨陳氏、馮氏兩家豪強對常林有恩,此次也都家破人亡,死於兵亂。

“是啊。”張遼對這些豪強的興亡沒什麼感觸,不冷不熱的迴應道:“駱府君治民很有一手,此事過後,上黨徹底安定下來,百姓黎庶也將真正恢復生息。”

常林憂鬱的點了點頭,雖然他的立場已經有所轉變,不再把治理豪強等於治理黎庶當做準則,但此時上黨消亡了那麼多豪強,往日受豪強廕庇的流民、佃戶一時都無所依歸,數萬人亟待安置。這讓他有些懷念那些豪強還在的時候,若是豪強仍在,這些黎庶也不至於流散各地。

如今上黨豪強式微,治理流民,休養生息,也只能靠以駱俊爲首的上黨郡府了。

河東、幷州等地的接連大勝,不僅震驚西北,更是震動了整個天下,逐漸被世人遺忘的北軍六校、羽林、虎賁等禁軍的威名再一次出現在衆人眼前。此戰最讓人矚目的還是年僅十三歲的皇帝以過人的膽魄御駕親征,不僅每戰皆克,還重拳整治了河東大小數十家豪強,真正讓人刮目相看。

在袁紹引兵退回冀州,弘農、上黨等地也跟着平定的時候,爲了慶祝此次大勝,皇帝於初平四年八月初十,率隨駕衆臣以及河東郡大小官員於安邑郊祀上帝,並大赦天下,正式改明年爲建安元年。

皇帝在安邑改元建安,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光武皇帝改元建武,建安、建武兩者之間的相似,以及皇帝當前所做出的的功業,很大程度上迷惑了世人,並讓他們感到鼓舞,他們很多人都認爲皇帝將會是大漢第二個光武皇帝,再度中興漢室。而很少有人會想到皇帝只是打着光武第二的幌子,要做的卻都是孝武、孝宣皇帝的功業。

改元之後,便是對立功將士們的犒賞,這是賞有功。

首先是擊敗範先、程銀等河東叛賊有功的羽林中郎將徐榮拜寧胡將軍、封解侯,食邑八百戶,帶兵駐守雁門馬邑縣;虎賁中郎將蓋順未有加官,只是詔封豐樂亭侯,食邑五百戶;騎都尉徐晃轉拜步兵校尉,封關內侯;其下還有趙雲、侯折等人各有封賞。

而北擊匈奴,犁庭掃穴,立下不遜於南軍的赫赫之功的北軍將士們也各有封賞,先是度遼將軍段煨受封美稷侯,正式屯駐定襄郡曼柏縣,也就是歷來度遼將軍所屯駐的地方,並重建度遼營,與寧胡將軍徐榮一東一西,共同防備鮮卑、烏桓等異族;再是步兵校尉魏桀,此次爲王斌藉此機會將其調離北軍,拜爲豫章太守。

其餘人員或是升任它職、或是封侯,皆量功而賞,皇帝又從抄沒的豪強家財之中拿出三百萬成色較好的五銖錢以及若干金銀,用來賞賜三軍。最後隨着用以記敘功勞的上林苑武廟、烈士碑林以及昭勳館等制度的公佈於世,更是讓三軍將士無不激奮感動。

就在河東等地一片喜慶忙碌的時候,一行車馬帶着使命,極爲低調的離開了安邑,一路往北,朝着太原而去。

以河東爲中心而形成的漩渦,在河東平定之後,其餘波仍在不遠處蕩起了浪花。

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