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樑甫吟】

“爲今之計,我等該當何如?”劉範這是首次親身經歷這個陣仗,有些手足無措。

黃琬抿緊了嘴脣,說道:“我這就修書一封,託人送往蜀中,望劉君郎能早日醒悟。”

“這、有用麼?”劉璋幾乎是口無遮攔的說道。

“你們幾個晚輩說的話他不信,我說的話難道他也不信麼?”黃琬下意識的反駁道,忽然擡眉看了劉璋一眼,只見劉璋那一雙圓眼熠熠閃光,漆黑的瞳仁深不見底。黃琬未及多想,他驟然意識到一事,脫口問道:“既然家書可通蜀中,那關中的商旅、行人自然能通達蜀地,劉君郎如何會不知朝廷近況?”

這倒是劉範幾兄弟沒有想過的問題,他們一開始就將注意力放在劉焉迷信方士這一點上,只以爲益州崇山峻嶺、消息本就難通,故而根本沒有注意到其間的蹊蹺之處。

劉範與劉誕此時不由得皺眉沉思,若有所悟,而劉璋的臉色也立時茫然起來,那雙清澈的圓眼也失去了神采。

黃琬將三人的舉動看在心裡,輕輕點頭說道:“必然是有人故意隔絕消息,不僅攔截了朝廷派往蜀中的使者、更使蜀中難以探知外間詳情。劉君郎定是爲人矇蔽耳目,故不知天下之事,又遭方士蠱惑,遂不信爾等之言。”

“張魯!”脾性直率的劉誕突然拍了一下桌案,輕喝道。

劉範跟着輕嘆一聲,愁眉苦臉的說道:“張魯修習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淵源頗深,阿翁因爲……咳,故遣其爲督義司馬,帶兵往漢中討賊。哪知此人表面溫馴,其實是反覆之輩,竟殺害太守,據守漢中,隔絕朝廷與益州往來。阿翁一向爲國忠貞,從無違逆之舉,如今卻被奸賊矇蔽、使朝廷與阿翁生出嫌隙。張魯此人,合該嚴刑發落、罪不容赦!”

這裡面有個隱情,張魯一介方士、手下信徒甚廣,之所以深受劉焉信任,主要還是因爲他的母親盧氏。其母深通鬼道方術,又姿容豔麗,常借講解天象雲氣爲由往來劉焉府上,彼此有過一段情緣。劉焉恐怕就是爲其美色所惑、又迷信天象,所以才連親兒子的話都不信。

劉範猜測到其中因果,但爲尊者諱,又不能說與黃琬聽,只好含糊帶過。此外,他也需要將所有的責任與罪過推卸到張魯頭上,只有這樣,才能保全他們全家的性命與前程。

黃琬無暇去想這其中複雜的關係,他此刻與劉範抱着同樣目的,眼下自然要先考慮最重要的事情。思索罷,他很快伏案書就了一封信件,又交代門外蒼頭:“去請敬達過來。”

這一去隔了約半刻鐘纔回來,與蒼頭同來的是位二十八、九歲的男子,身材中等,態度溫和,舉止斯文:“來敏見過明公。”

雖然是同輩,但黃琬到底年長來敏二十餘歲,又深孚名望,故而來敏不敢在他面前託大。

“此乃內人之弟,義陽來敏,字敬達,是太中大夫來公之後。半年前老夫遣人回江夏尋訪妻子,敬達正好隨行,剛來長安不久,朝廷尚未安排去留。”黃琬前半句是介紹來敏的身份與家世,後半句則是說明請他過來的用意。

來敏像是這才注意到劉範等人,禮節性的與衆人互報家名、算是打了招呼。

黃琬簡單的向來敏說明了原委,將寫好的信件放入縑囊之中,遞給來敏,說道:“這家書之中,所寫的無非是些尋常問安、懷舊敘親的辭令,即便是途中爲人暗中劫去看了,也看不出什麼要緊之處。”

“明公的意思,在下明白。”來敏一想就清楚了,回答道:“這封家書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下。”

黃琬欣慰的點了點頭,來敏是個聰明人,自然不用特意囑咐他在見了劉焉之後要說什麼話。

憑着黃琬與劉焉之間的關係,來敏對於劉範等人來說,關係也不算特別疏遠。讓他作爲南下益州的信使,既能放心此事的機密性、又能增添說服力。

劉範、劉誕等兄弟看到這裡,終於是放下心來,多日縈繞在胸口的憂愁也如陰雲般被陽光紓解排遣。他們一齊站起身來,鄭重且感激的向黃琬行了大禮,又說了許多剖肝效膽的話,這才如釋重負的告辭離去。

來敏代黃琬送衆人離開府門後,轉身折返回去,見到黃琬已站在堂下,用探詢的目光看着他。

“劉氏兄弟三人,長兄沉穩有餘,魄力猶且不足;仲兄急躁輕率,易爲人言所激;至於季弟,寬柔敦厚,卻無甚遠略。”來敏言簡意賅的點評了一下優劣,語氣中帶着不屑:“此三人可從旁吶喊以助聲勢,不可以爲大用。”

黃琬負手而立,靜靜地聽完,方纔悵然道:“老夫本意也非如此。”

來敏心中一動,笑着說道:“聖主難逢,蒲柳先秋。益州一下,朝廷重並天下之勢便無可阻擋,袁氏、公孫瓚、曹操,有膽敢頑抗者皆將化爲齏粉。光陰不待人,明公曠達廉能,就此閒居,豈不可惜?何不展悉智才,以酬陛下不世之功?”

黃琬顯然也有些意動,他放眼望着天空,遲遲未肯說話,良久,方纔做出深思之後的決定:“時候未到。”

來敏眉頭一動,早已預料到會有這個結果,但他還是不解的問道:“司空爲了在陛下面前盡顯其忠、其能,屢屢迎合上意,凡是陛下所舉之政,不假議論,便毅然支持。這回不僅是董承不滿,就連司徒、楊氏都心懷怨意。如此急功近利,實非長遠之道啊。”

“趙氏這些年聲望隆重,趙子柔本人德行不虧,又有能名,只要陛下還信他用他一天,任誰也動不了他。”黃琬微微搖頭,低聲說道:“馬翁叔應當也是做此想的,他們現在在私底下散發怨言,無非是想慫恿董承出面罷了。”

趙溫與董承就如同是皇帝在朝堂之上的左右手,地位無可撼動,來敏細想着,也覺得自己剛纔想的淺薄了。他緩步走上臺階,默默站在黃琬身邊,也不再提及此事。

“輔兵校尉吳匡已經找過老夫了,當時他只是說了心中的擔憂,直到現在,才逐漸印證。”像是在閒聊一般,黃琬用若無其事的語氣說道:“劉氏兄弟不能與之謀事,就連吳匡都看得出來。”

來敏哂笑道:“吳匡智謀不足,但眼力尚可,彼是知道明公相比劉範,更能翻覆此間局勢,化險阻爲夷途。有機可乘,他能有今時今日這般權位,自然知道該如何做。”

黃琬目光一閃,悠悠說道:“吳匡之子吳班頗有豪俠勇力,此行他會隨從護送你南下,保你路上週全。到益州見到劉君郎後,你若能說其迴轉心意,那便說,說不通也不必勉力施爲。私底下要與吳班多聯繫在蜀中的吳懿、以及州中大姓,待明年朝廷揮師南下,爾等可立不世之功。”

“再回來時。”黃琬微側過身去,對來敏說道:“你就不是白身,而當爲我助力了。”

“得明公提攜,實乃萬千之幸也!”來敏不卑不亢的說道。

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