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

“一切稅天下吏民訾,三十取一,縑帛皆輸長安。”————————【東漢會要】

在入宮的路上,大司農劉和偶然遇見了少府張昶的車駕。

“大農,可共載否?”張昶飽經滄桑的臉上露出幾分笑來。

劉和稍一遲疑,很快點頭同意了,作爲晚輩後進,他主動走出自己的車子,鑽進張昶的車子裡去。

張昶的車廂內部有些逼仄,劉和跪坐在張昶對面,二人膝蓋都要觸碰到一起。

這就有一點‘造膝密談’的意味了,劉和有些不明所以,靜靜地屏息聽着——

“陛下親理萬機,勵精爲治,我等臣子深受陛下萬千之恩,哪怕愚駑垢穢,才質疵下,也無畏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張昶緩緩吐出一句老生常談的開場白,而後便步入正題:“只是這天下未安,我等手掌朝廷賦稅、苑囿禁錢,這賬目卻時時讓我憂心吶。”

劉和摸不透對方的意思,張昶雖說與他同爲皇帝親黨,但彼此之間並無往來,這份聯繫也猶如趙溫之於董承那般不夠牢靠。他也沒多想,順着對方的話頭往下說道:“張公說的是啊,如今朝廷名義上統御天下,實則不過關中、幷州等區區之地,其餘州郡,多竊於強臣豪族之手。我等負責今歲租稅,賬目不好看,我等的顏面也無光。”

說完,劉和迎面看向張昶深沉的笑容,忽然問道:“小子不知,近日有什麼大事麼?”

看來這父子性情相承,劉和的性子也如其父一般淳厚,甚至還有過之。若不是有皇帝庇佑,怎能讓他坐到現在這個位置?張昶心裡輕嘆一聲,旋即意味深長的說道:“大事倒沒有,但承明殿裡最近有一人卻大出風頭。”

指明瞭方向,劉和便不難想到,他恍然道:“司空趙公?”

張昶手捻長鬚,點頭道:“正是趙司空,此人手段了得,無論陛下要說什麼,他都是第一個應聲附和。陛下心中雖屢有良政所出,但猶如璞玉,未經雕琢完善,如何能放施天下?趙司空處政未免有失輕重。”

劉和禮貌的笑了笑,所謂同行相嫉,論揣摩上意、對皇帝性情的瞭解程度,張昶自己就是行家。彼與王氏來往密切,不就是有這一層意思,想借着王氏對皇帝的熟悉程度,從皇帝的隻言片語中圖窺意向麼?如今有個比他更勝一籌、更能及時摸清皇帝心思、並迅速提出應對方案的趙溫,自然會有些不滿和嫉妒了。

張昶見劉和但笑不語,沉吟片刻,面有難色:“如今能爲朝廷繳納稅賦的,僅有關中、幷州,以及雍涼、豫州數郡。這其中,豫州唯有潁川、汝南新附,彼二郡屢遭兵亂,政務混亂,長官才蒞任不久,今年的稅賦恐怕是不指望了,河內郡也是同理。至於雍涼天災連年,郡縣盜賊羌寇橫行,有些地方不僅要請朝廷蠲免稅賦,還要朝廷倒給他們錢糧……難吶,難吶!”

“外間都說朝廷振作、關中安定,又有幾人明白研、桑的難處?”張昶嘆了口氣,意有所指。

‘研’指的是范蠡的老師計研,‘桑’指的是孝武皇帝朝的大臣桑弘羊,二人都是善於理財的人物。張昶拿他們做類比,儼然是想擡高彼此。

剛纔就在說國用,中間又插進司空趙溫,這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對於暫時理不清的事情,劉和向來是選擇靜默寡言。果然,就在車駕離宮門還有一段距離、兩人將要下車的時候,張昶說道:“今年朝廷出兵河東、敦行河工、整修驛道,多處一齊用錢。雖說朝廷底子仗着三輔這些年的積儲、董卓家財以及河東抄沒所得,勉強堪用。但朝廷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這點資財,恐怕也撐不了多久。”

劉和忍不住奇道:“張公的少府這邊,小子雖是不知,但鹽鐵專營重歸少府之後,想必用度也不至窘迫。司農這裡,自朝廷興軍民屯田以來,今年可是多徵了許多賦稅。”

張昶深深的瞧了劉和一眼:“司隸、幷州、雍涼等地共有民二百餘萬口,經陛下詔減、蠲免黎庶算賦、口賦之後,今年只徵得三千三百五十二萬錢。至於鹽鐵之稅,由於河東鹽池經歷了一次大亂,故而尚未見得成效。關中商旅未興,算上工商等稅,這些攏共也不過四五千萬錢而已。大農可莫小瞧這幾千萬錢,朝廷公卿官吏的俸祿,皆要從此出。”

其實張昶還少算了兩項少府收入,一個是水衡監的鑄幣,一個是苑囿田池的收入。只是前者新設不久,才鑄出數百萬錢,尚未發揮真正的效力,後者則是因爲朝廷西遷,許多在雒陽的苑囿都遭到荒廢,而長安的上林苑等地又被皇帝拿出去當做公田借與流民,故而這兩項的收入微乎其微。

“在下記得,少府曾經光是苑囿山林的歲入,最少都有十數億。”說起本職,劉和跟着嘆道:“今日我等就是要入宮覲見,造陳朝廷歲入。依祖制三十稅一的田租,今年算上屯田產出,共收得四百八十三萬石糧谷。跟以往數千萬石比起來,我實在是無顏在陛下面前提及。”

“如今幷州有將軍徐榮等兵馬兩萬五千餘、雍涼張濟、楊儒等將校萬餘、河南前將軍麾下兩萬,再算上南北禁軍等,共兵馬九萬。”張昶緩緩說道:“若是平時無事,部衆留居營中,每人每年耗糧二十七石,一年就要耗費兩百四十三萬石的糧草。戰時的時候,每人每月要食三石米,算上民夫、轉運耗費,這數字恐怕還會更多。這尚且還沒算上軍餉、甲冑衣物的置辦等費,倘是算起來,如若不是陛下興辦屯田,僅憑關中等地,如何支撐得起近十萬大軍?”

劉和沉默了一下,想要興復漢室,就必須用武力收服各州諸侯,但這前提卻是發展軍備,可一旦如此,就勢必會對關中的經濟恢復產生影響,朝廷歲入降低,又會反過來影響興復漢室的進程。

這看上去是個無解的循環。

張昶捻了捻鬍鬚,直到劉和的神色變得清明,這才說道:“劉君想必也察覺到近來的風聲了,陛下預備征討武都叛羌及枹罕宋建,步兵校尉徐晃只是一個前鋒,後續定然是會派遣北軍前去。屆時糧草先行,轉運艱難,大抵十數倍乃至其一,一個月少說也要幾十萬石。而叛羌又豈是月餘即可討平?戰事連綿,非得數月之功不可。”

劉和等着張昶繼續往下說,卻半天不見下文,擡頭一看,只見對方一臉高深莫測,儼然是在等着他自己想。

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