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

“其小帥孫輕、王當等,各以部衆從燕,衆至百萬,號曰黑山。”————————【三國志·卷八】

漢初平三年,五月十八日午後。

在宣室殿旁的一處廂房裡,皇帝正在黃門鼓吹與樂府官員敲擊鐘磬的音樂聲中進食吃飯,皇帝一舉一動都要符合禮法,就連日常吃飯都得伴隨着相應的音樂進行,什麼時候喝湯,什麼時候開吃,都得跟着樂章的節奏來。

一頓飯下來得走很多程序,一步都錯不得,所以有時候當皇帝並不是一種享受,反倒是一種折磨。

謁者僕射楊衆的到來讓皇帝找到了藉口,他立即斥退了膳食及音樂,召楊衆近前說話;“楊公,審訊結果如何了?”

楊衆身爲謁者臺長官,謁者臺也稱‘外臺’,與御史‘憲臺’、尚書‘中臺’並稱‘三臺’。負責賓客贊禮,兼領宿衛,以及臨時外出差遣監軍、督河工等要務。

由於接近皇帝,升遷道路尤爲順暢,故與御史臺、尚書檯相提並論。楊衆是漢代名臣楊震的曾孫,是侍中楊琦、光祿大夫楊彪的堂親兄弟,也是弘農楊氏的嫡脈。

由於弘農楊氏此時以楊琦、楊瓚爲代表投靠了皇帝,楊衆爲了家族的長遠利益,也是拜入皇帝門下。

在侍中趙溫轉任衛尉,不再擔負處理蔡邕、張喜等案後,謁者僕射楊衆便順理成章的接受這一任務,只是原來負責監虎賁軍事的職權被皇帝出於別種目的給收去了。

楊衆的樣貌與楊琦相似,但性格卻比較陰沉,此次他不但負責參與審理蔡邕案,而且在張喜案了結之後,又被託付了皇帝前些日子被刺一案。

他回答道:“是,經過廷尉嚴刑審訊,可以得知那夥賊人分爲三部,一部是京兆流竄郊野的啖人賊,早已在官府錄備在案;還有一部是牛輔殘兵,從陝縣聚衆而來;另一部,據說是河內來的黃巾。”

“哦?”皇帝有些驚奇,這三支明顯風馬牛不相及的隊伍居然會聚集在一起,而且還能探知自己微服私巡的蹤跡,並佈下埋伏。這背後一定是有高人佈置,而且肯定在朝中有內鬼。

皇帝心裡轉過好幾個念頭,不動聲色的問道:“那可有問出是何人主使?他們又是如何得知我外出行蹤的?”

“這一切都是出自黃巾蛾賊的謀劃。”楊衆肅容道:“這夥黃巾蛾賊首領分別是王當、孫輕,其中王當逃出閭巷,尚不知蹤跡,孫輕被張校尉射中股肱,當場擒拿。此次聽聞孫輕所述,他二人乃河內黃巾小帥,下有蛾賊千餘,由於匈奴單于於夫羅在河內境肆虐,加之河內太守張楊派兵剿滅,幾人只得帶着數十力士往關中而來,如今已蟄伏三載有餘。”

“三載有餘。”皇帝沉吟道;“豈不就是說,他們是跟着遷都的隊伍一齊來的長安?可這麼做又是爲什麼呢?他二人無論是投黑山抑或是白波,都能有個出路,又何必到關中來?”

“此事確實蹊蹺,臣也親自問過,說是他二人本想投黑山黃巾張燕,但卻被一人說服,這人通過董卓太師主簿田景的關係,得以庇護二人餘衆,抵達長安。”楊衆看到皇帝問詢的眼神,補充道:“此人即是王當、孫權也不知姓名,只知道他是逆賊張角弟子,張角死後,常混跡於黑山與白波之間,因多智謀而受羣賊敬重,外號青牛角。”

“青牛角、田景。”皇帝越聽越覺得此事錯綜複雜,不僅牽涉黑山軍等黃巾餘孽,似乎更與董卓隱藏在朝中的死忠有關聯,這等禍根若不及時除掉,遲早要惹來麻煩。

“陛下,臣聽說侍中劉艾原是董卓府中長史,與田景曾是同僚,如今田景已死,不如喚劉艾前來問對,興許能獲知內情一二。”楊衆建議道。

當事人田景已死,青牛角又不知所蹤,皇帝只得點頭應允,派人去傳召劉艾。

且聽楊衆繼續說道:“據孫輕所說,這青牛角時常出入田景府上,試圖依附董卓之勢,給黑山、白波謀取名位。然而董卓、田景接連死後,按理說這些人應當回河東,但青牛角卻偏偏蟄伏,直到不久前有人傳訊,說陛下不日將微服蒞臨北煥裡,要他們欲圖大事,當早做準備。牛輔手下殘兵本是想各自潛逃鄉里,誰知被此人聯絡,與青牛角匯合,而青牛角出重金賂得里正、啖人賊,於是當天纔會發生……”

能夠聯絡上牛輔手下殘兵,並讓他們俯首聽命,除了董卓餘部以外不作他人想,再加上這個青牛角曾頻繁出入田景府門,幾乎已經坐實了這件事是由董卓餘部意圖報仇而想出的詭計。

如今朝中所剩的董卓餘部在經過王允篩選後所剩不多,既是死忠又有一定智謀,且還要有足以得知皇帝出行的地位官職,這樣的人實在不多見。

徐榮、段煨絕非董卓嫡系,素來唯詔是從,皇帝平日裡對他們恩賞有加,其斷然不會做這種毫不利己的事情。

wωw• тт kan• C○

至於中郎將胡軫、楊定,這二人現今遠在霸陵,刺駕一事偶然性與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他們即便有心,時間上和空間上也來不及與青牛角即時聯絡,故而可以暫時排除。

只是這樣一來,朝中便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對象了。

皇帝忽然問道:“廷尉宣璠在審訊他們的時候,表現怎麼樣?”

楊衆立時明白皇帝意思,如實答道:“廷尉施刑狠辣,手下毫不留情,與審訊張喜、蔡邕等人情形絕然不同。若非臣就在一旁看着,怕是要在獄中鬧出人命來。”

皇帝‘嘿’的一聲笑了:“這夥人犯下謀反大罪,又牽涉到董卓餘部,宣璠曾是董卓手下,不做出一副狠勁與他們劃清界限,又如何能洗脫自己?”

“這麼說,宣璠此人……”楊衆偷眼看向皇帝,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皇帝把手一揮,打斷了楊衆的推斷:“此事不可妄加斷語,這才半月不到,朝中便已撤換衛尉、少府二卿,若無真憑實據,我還不願意動一個廷尉。”

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一章 試騎虎豹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三百零八章 夜傳擊柝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