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

“佩符豈有玉剛卯,挑藥久無金錯刀。”————————【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

有些深受儒家觀念所影響的士人不能接受這種女尊男卑的夫妻關係,往往拒絕皇帝的指婚,抗拒皇權,以死捍衛尊嚴。周瑜也知道皇帝的親戚不是那麼好當的,一開始也考慮過他與劉姜婚後的關係,如果劉姜真的是那種飛揚跋扈、驕奢淫逸的公主,周瑜寧可棄官不做也不會折節受這份屈辱。

但好在,以他的暗中觀察,皇帝唯一的姐姐、萬年長公主劉姜並不是這樣驕橫跋扈的人。事實也證明如此,在經歷了宮室焚燬、輾轉流離等衰亡事故後,劉姜無論氣度、性情、才識比一般的人更爲出色,在很多方面都契合周瑜的擇偶要求。

聽到劉姜不肯在府中擺公主的架子、執意以尋常夫妻那般共處,這番風度不僅讓周瑜徹底落下了心中最後一塊大石,更是讓他大爲動容,他朗聲說道:“諾,公主賢良,瑜感佩莫名。”

隨即周瑜換上夫妻間的語氣,至此兩人沒了公主與臣下的隔閡,關係悄然近了一分。說了些話,良宵苦短,兩人心智成熟,早已知道該做什麼事。

劉姜縱然一副清高自許的脾性,在心知將要發生的事,仍是不免面紅心跳,低頭不語。那一抹難得的嬌羞使其平添了三分俏麗,周瑜看的如癡如醉,只覺得劉姜雖生在北方,卻不比淮南、江東女子遜色多少,反倒別有一番風情。

當下周瑜走近前去,正躊躇着該伸那隻手,一時眼尖,瞥見劉姜腰間繫着的一塊白玉。那塊玉看起來年頭久遠,被雕琢成簡單的四棱柱形,四面陰刻着幾行篆書,用一條赤綬穿着。周瑜一眼便認出這是塊白玉琢成的‘剛卯’,這種物事,上至皇室高門,下至閭里寒室,都以此當做護身符來佩戴,用以辟邪祛病。

剛者強也,卯者劉也。

由於‘卯’字正應天子之姓‘劉’的部首,玉石在五行中又屬金,所以‘剛卯’也有‘強劉’的寓意。當年王莽篡位後時刻忌憚劉氏復位,下令廢除民間佩戴‘剛卯’的風俗,後來光武中興,歷代劉家皇帝恢復民俗,甚至將其按不同的高低等級、劃分不同材質的‘剛卯’,納爲天子、王侯、公卿百官日常必佩之物。

此物是兩漢以來民間最流行的辟邪祈福的護身符,由於‘剛卯’政治意味濃厚,在曹魏代漢之後,統治者忌憚劉氏,便逐漸任其淹沒於歷史長河,再不復存。

長公主儀服同藩王,自然是佩戴高等級的白玉剛卯,在這個吉慶正式的場合,佩戴此物也是禮制所要求的。周瑜並不爲此感到驚訝,雖然那塊白玉剛卯看起來水色十足,顯然時常在手心把玩,不是新物,但也沒有多想,而是訝然一笑,好聲問道:“殿下這塊剛卯可是舊物?”

劉姜一愣,手下意識的往腰間摸去,低着頭說道:“不瞞周郎,正是雒陽宮中舊物。”

“可是巧了。”周瑜忽略了劉姜那一瞬間不自然的神色,還道是對方羞怯的不肯擡頭,便展顏笑着,只顧從自己腰間取下一物,遞了過來:“我這也有一方,不過是嚴卯,家君當年特以赤瑾琢成,以襯姓字。多年隨身佩戴,未嘗有一日離身,如今與殿下的倒是若合一物。”

嚴卯與剛卯一樣,都是一種棱柱形的護身符,功能、用處相似,唯一的區別只是其周身鐫刻的銘文內容不同,二者各得名於開首的銘文,劉姜自己的那枚白玉剛卯上書:‘正月剛卯’四個變形篆書。而左手接着周瑜遞來的赤玉嚴卯上卻是鐫刻着‘疾日嚴卯’這四個字。

這種配飾通常是成雙佩戴,稱‘雙卯’,後來一應從簡,人們除了正月和特殊場合以外,一般都只戴一塊。

這世上倒是有這麼巧的事?

劉姜不由得愣了神,像是記起什麼故事來,神色一時變得複雜。

周瑜也沒有多想,他剛纔也是爲了迎合而故意這麼說,其實他有兩塊,另一塊剛卯在幾年前便給了一位現在江東的朋友了。

兩人各懷着心思,相顧無言。

萬年長公主下嫁,不僅是對周瑜一個人的喜事,更是給在朝的廬江周氏帶來了許多好處。由於揚州人在朝的太少,周氏往昔交往的士人故友也多不在關中、或是凋零亡故。水衡都尉周忠本來還擔心周氏在朝中孤弱,不得不依附他人方得立足,如今靠着周瑜與皇帝結親,廬江周氏一下便炙手可熱了起來。

這不僅是利於當下,更有利於今後朝廷收復揚州、江淮士人入朝,他周氏更能借此在朝堂佔據先機,領袖羣倫。至於迎娶長公主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一時還沒有浮現出來,時日還長,總有辦法解決。

這兩天周忠欣喜的心情尚未平復,便受到了皇帝的召見。

周忠作爲外朝官,除了朝會與召見,平時很難見皇帝一面,這次皇帝突然相召,周忠內心疑惑,卻也知道應不是什麼壞事,便整理一番,匆匆入宮。

讓他始料未及的是,殿外出來相迎的居然是皇帝最親信的大臣之一、侍中、平尚書事荀攸。這也是當初提攜他、一直對他照拂有加的‘恩人’。這讓周忠不敢怠慢,忙迎上前去,拱手說道:“這如何使得?荀君當在承明殿平尚書事,如此降尊,着實讓老夫惶恐。”

荀攸不急不慢的回了一揖,淡淡說道:“我身爲侍中,本該侍奉陛前,交通中外,下殿相迎,本是我職守之內的事。縱然站得再高,那也是虛的,人的本份,卻是如何也不能忘的。”

周忠兩眼一眯,頷首道:“荀君說的是,老夫受教了,再者,當初若非荀君提攜,周氏焉有今日?如今漢室未興、天下未定,你我在朝中要愈加攜手合力,輔佐天子、匡扶社稷。”

荀攸也不言語,只淡淡一笑,那雙漆黑的眼瞳依舊深不可測。

在皇帝的干預下,周氏儼然已經不需要再靠潁川荀氏的支持方能實現政治抱負了,不僅如此,雙方就連更親近一層也是不能。因爲荀氏已經有了別的選擇,再得寸進尺,只會招致他人的謀算。

“彼此攜手輔弼天子、共襄大業,這話說的是極。”荀攸收斂神色,沉聲說道:“你我皆爲天子之臣,豈有什麼提攜一說?以後萬勿說這些話。”

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爲覆沒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