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

“欲至於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尚書·梓材】

“陛下說笑了。”一個稚嫩的聲音從雨聲中響起,在淋漓的雨聲中,少年的聲音猶如被雨水洗過一樣清晰乾淨:“若無天助,何以仁人賢士、猛將忠臣,畢集於宮闕之下?何以甫一東征,則曹、劉皆雲集響應?可見天助者,勢也,實非一二星子輒能變之。”

“孔明說到我心裡去了。”皇帝看着那模樣俊俏的年輕人,低頭輕笑一聲,忽然從榻上立起上身,身子朝後一探,腰肢也隨之往後拉伸,肚腹露出一道曲線。

衆人見他仰身往後伸手探物,半個身子懸空在榻外,生怕他掉出去或是閃了腰,一時皆驚起欲往前扶。他們到底是猶疑多慮了半分,不見那被喚作‘孔明’的年輕人一個邁步走了過去,一手扶住皇帝的肩膀,一手徑直伸過去。

諸葛亮人高手長,伸手一探,便爲皇帝拿下想拿的東西。

是那柄造型古樸的長劍。

諸葛亮將皇帝扶好後,然後向後退了一步,雙手捧着劍恭敬的舉過頭頂獻上。

皇帝看到他這副規矩謹慎、又照顧體貼的樣子,不禁發笑,他伸手將劍取了過來。剛放在膝上,接着又一把抓住對方的衣袖,用眼神向他示意了自己對面的一個空位置。

諸葛亮再拜了又拜,這才倒退着走到案几的另一邊,與皇帝對坐。

“爲什麼講你說到我心裡去了呢?”皇帝一邊撫摸着那柄長劍鞘上裝飾的七彩珠玉以及諸色紋路,一邊看向諸葛亮、裴潛等人:“我漢家自高皇帝以來,賢聖之君凡有十數,深仁厚澤,德被於人者深矣。故有大亂傾覆,亦是去而復來,再受天命。可若是自以爲天命在側,後世子孫便可有恃無恐,任意妄爲,這天命還會助麼?”

這話有些振聾發聵,衆人稍微愣怔,細思又不是沒有道理。

“就譬如我——”

皇帝指了指自己,看着諸葛亮沉思的面容,輕聲說道:“說是如有天助,我便可以懈怠不成?天底下沒有坐享其成的道理,就連高皇帝、光武皇帝得天下,也是篳路藍縷,艱辛備嘗。朝廷能有今時今日的局面,雖是冥冥中自有天定,但最緊要的,還是彼此君臣,上下一心,矢志復興的緣故。上不負天心,下不負人望,這纔是我劉氏三興的根本。”

原來皇帝是不願意過分渲染天命的作用,這不僅會讓後人產生懈怠的執政危機,更會讓一批人的努力得不到肯定。何況,他始終堅持‘民本’的理念,也時時刻刻的試圖將其灌輸給最親近的秘書郎們,此時更應該引導他們,而不是任由他們或後世繼任者整日將天助、天命掛在嘴上,將這一切視作是理所當然的。

“臣等慚愧。”衆人誠服,離席拜謝道。

“天命歸依何處,但凡仁人志士,無不明見。而彼袁氏愚妄不知,敢抗天威,是自作孽。”皇帝話鋒一轉,一手把住劍柄,緩緩將長劍抽出一截,只見寒光畢露,清光冽冽:“這是高皇帝斬白蛇所用劍,亦是領役徒戍卒起兵之劍。奉於高廟四百年,至今猶如新發於硎,乃我劉氏傳世之寶。如今帶來,正是要借其鋒銳,誅斬逆臣!”

‘斬蛇劍’經四百年被劉氏珍藏、保管,與孔子履並存一處,由於斬白蛇的神話,此劍被視爲天命在劉的象徵。皇帝出征前特意去高廟將其請了出來,正是要藉此宣告正統與天命,可他剛纔這話,似乎又與前言相悖。

士孫萌、王粲、韋誕等人有些糊塗,彼此相望,眼神之間俱是茫然。就連年長的秘書丞扈瑁也是一頭霧水,皺着眉在哪裡思索着。

天底下能懂皇帝的人並不多,一是皇帝不肯將自己的心思直截了當的暴露出來,二是上位者之威不可加,往往在於言行所塑造的神秘感與‘不可測’。

諸葛亮的眼睛依舊神采奕奕,他雖然不能全明白,但皇帝對人的重視很讓他感到共鳴。

皇帝看着對方亮晶晶的眼神,忍不住笑了一聲,順手將劍插了回去,道:“你叔父前日有戰報來,說張遼很是得力,在黎陽打了幾場勝仗。”

在將諸葛亮幾兄弟送入長安,安定下來不久後,叔父諸葛玄很快接受了朝廷的任命,擔任河內太守。此時他正與護匈奴中郎將張遼襲擾魏郡,牽制了蔣奇等人大量兵力。

諸葛亮很坦誠的說道:“叔父不懂兵事,此皆張將軍之功。”

皇帝笑道:“終有他一份軍需調度的勞績。”說完,他又看向扈瑁,道:“扈君以爲呢?”

“人人竭忠效力,共扶漢室,既少不得將士用命,更少不得大臣帷幄。”扈瑁低聲說道。

他是潁川士人,早年只是一個尚書郎,其爲人機警,當年關中大旱,皇帝祈雨而降,他是第一個趕來慶賀的。皇帝有鑑於他對機會的敏銳,讓他補上了秘書丞的位置。

如今秘書令荀悅、秘書丞扈瑁俱是潁川士人,皇帝此刻心思有了變化,腦中在想着給他調一調位置。

想到這裡,穆順端着一隻小爐從帳外走了進來。帳篷裡一旦下雨就會陰冷潮溼,穆順怕皇帝受涼,特意跑去別處扇燃了一小爐炭,此刻捧進來擱在皇帝腳邊。

“荀君與賈公呢?”皇帝慢慢收起了思量,問道。

穆順留意着此事,低着頭細看炭火有沒有被雨水濺溼,輕聲回道:“奴婢來時,恰好瞧見彼等正往這裡來。”

皇帝‘哦’了一聲,將劍拋給穆順,讓他放回原處,再不說話。

行軍途中,皇帝在無事的時候常常喚秘書郎共會,等到商議機密的時候,又會讓他們避讓開去,這早已是一個習慣了。

可今天皇帝偏偏留下了諸葛亮。

荀攸、賈詡進來的時候,諸葛亮正長身而立,垂手站在帳門邊爲他們揭帳。他們一開始並沒有反應過來,直到看見是諸葛亮,這纔在心裡恍然一聲,衝其頷首。

“接到沮雋了?”

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