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 母子談商(下)

新鄭縣城東門附近,有一處小院,青磚黑瓦,樸素無華。小院雖是三進三間的制式,但進深有限,顯得不夠闊氣。

整個小院難得的幾點亮色,便是院中錯落栽種的幾株梅花,此時恰逢臘月,梅花開得正好,疏影橫斜,暗香浮動。若說有什麼美中不足之處,那大概就是缺了一場雪。

這所小院,名爲梅園,屬於高才,也就是高務實的五伯。

高才,字德卿,號梅庵。嘉靖二年三月生人,中嘉靖二十八年己酉科亞元——即鄉試第二名。換句話說,就是河南第二名的舉人,按理說成績算是很不錯了。

可惜,這也就是他的最好成績了,此後他也去考過三次進士,卻都名落孫山,當時他年紀已然不小,不敢再耽誤時光,於是便以舉人身份候補出缺,任都督府都事,又升前軍都督府經歷,誥封奉政大夫。

前軍都督府經歷這個官其實地位比較尷尬。

首先,它是個文職官。照理說文職官地位通常較高,但問題是這個都督府的經歷,其頂頭上司全是武職官,可以想象,在文官地位遠高於武將的時代,一個聽命於武將的文官該有多尷尬。

其次,這個職務的職責是“掌文移之出納”,簡而言之就是處理各類公文。五軍都督府自永樂以後,地位一直處於下降狀態,大量原本屬於都督府的權力被兵部侵佔。

尤其是兵部和都督府重疊管轄的部分,基本都由兵部說了算,都督府根本說不上話,碰到事情只能按例轉交文件給兵部批示,甚至連衛所屯田事務,也被兵部、戶部以及地方督撫包辦了。

到了後來,都督府方面勉強還有點發言權的只剩軍籍管理、軍械製造等幾個方面,甚至連軍械製造的權力,也要和內府及兵部分享。

高才在這樣的部門、這樣的職務上爲官,顯而易見不會很痛快。

但高經歷是個豁達的人,既然仕途無亮已成定局,那不如發展一下個人愛好,總好過案牘勞神或者無所事事。

高才高經歷的愛好是研究火器。這個愛好是他到了都督府之後才發展出來的:他掌管公文和檔案,每天坐在公房裡無事可做,又不能看其他書籍或者做閒雜之事,只好翻翻檔案,看能不能找出點有意思的事情來。

一來二去,高才發現大明的火器發展還算有點意思,於是依靠自己可以查閱任意卷宗檔案的優勢,開始有滋有味地研究起來。

有明一朝火器的發展,是建立在宋、元兩朝的基礎上的,在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全國戰爭中,就多次“賴以火器致勝”。

但高才發現,進入明朝以後,火器的發展速度才大大加快。不僅在質量、數量和製作技術上有了驚入的突破,而且又吸收了一些外來的先進技術,在實戰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戰績斐然。

高才查閱卷宗發現,在北宋年間,已經出現了冷熱兵器並用的場面,但只是在城寨攻守上使用一些燃燒性、爆炸性的火器,對戰術影響不大。

而到了元代,情況就有所不同,處在強大軍事帝國時期的蒙古人入主中原,尤其是成吉思汗西征和兩次進攻日本,不僅充分發揮了遊牧民族騎兵的優勢,並主動藉以火藥和鐵火炮的威力,在攻城的戰鬥中克敵制勝。

從整個戰術上看,雖然元朝的戰爭仍囿於過去的軍事模式,是典型的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但在火器的應用上,已經有了明顯的改進。不僅使用爆炸性的拋石機,並開始製造金屬管形火器,從而使軍隊編制裝備和戰略、戰術上,引起一場根本性的變革。

高才雖然沒有高務實的穿越者優勢,但他也在研究中發現,火器的變化發展,是通過戰爭來實現的。大明自建國以來就一直連綿不斷的邊界衝突,爲火器的大量使用提供了戰場,而火器也在一次次的戰爭中,隨戰事需要而逐漸改進、逐步完善。

從太祖朱元璋登基之日起,大明與邊疆“蠻夷”之間的衝突就一直持續不斷,從瓦剌也先的多次挑釁到土木之變;從沿海倭寇搔憂到戚家軍仙遊破圍,無一沒有火器發威的身影,甚至越來越多。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戰爭中,火器在使用上的優勢,在決勝中的作用,慢慢地體現出來,爲人所認識、所重視、所接受。

高才還發現,從整個大明軍隊裝備情況來看,冷兵器與火器的比例也在不斷變化,火器越來越多地替代了冷兵器。明初引進神機槍炮後建制的神機營,成爲國朝第一個純炮兵部隊,它不僅用在守城和攻堅戰中,並且自永樂時期起,在開平、懷來、宣府等十個邊防地區,也架設起神機炮以增駐防守;至如今,已是“京軍十萬,火器乎居其六”了。

於是,高才興致大增,開始認真地研究起火器來。沒有人知道高才的研究到底到了什麼程度,即便他的三兄高拱,也只知道五弟對火器頗有興趣,經年研究,卻也不知道他究竟有何心得。

更令人遺憾的是,高才的身體不太好,隆慶三年年中,他便不得不主動請辭,致仕回鄉了。當然,看這個時間節點就知道,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時高拱被迫致仕,某些人爲了討好徐階,上疏參劾高才,說在他的管理下,某些衛所軍籍混亂不堪,多有缺額。

說得好,這的確是事實。但問題在於,此時的大明,哪個衛所不是這樣?

再說,衛所軍籍混亂,所編多有缺額,這是他高才區區一個管理公文、檔案的經歷所能導致的嗎?有本事你全國普查試試,看看那些世襲勳貴要不要跟你拼命!

別說都督府,到時候連兵部,甚至多半連內閣都兜不住!

無非是牆倒衆人推罷了——高拱倒了,他兄弟豈能安然無恙?也就是高務實的便宜老爸高揀走運,他在中都鳳陽爲官,離得遠了些,人不在京師,徐階的衆舔狗一時沒想起他來,要不然也一定得吃彈劾。

後來高拱起復,倒了京師之後,高才還曾在給他的家書中談及火器的重要性,希望高拱不要忽視。這甚至也是後來高務實表示要插手火器軍工生產之時,高拱沒有直接拒絕的原因之一。

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037章 別院隱富(上)第126章 俺答求封(八)第076章 四九之外第125章 重陽大會(下)第087章 金殿發小第039章 郭樸之意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125章 重陽大會(上)第008章 又是香皂(上)第046章 冰底潛流(上)第009章 小翰林,大忙人第138章 果然不出朕所料第123章 俺答封貢(一)第042章 滿堂影帝第078章 兩道命令第125章 可戰方和(六)第214章 你即吾鄉(4更破萬)第046章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028章 永定河患(下)第139章 應王莫敦讓第073章 團結纔有力量(4更1萬)第058章 實者虛之第066章 務實回京(下)第024章 政績量化(下)第127章 心緒不寧的李成樑第135章 爲汝契兄清理門戶第054章 頭疼的圖們第068章 隆慶託孤(五)第123章 準備回京(中)第038章 你還是有點用的第216章 準備第288章 緬甸跌倒,大明吃飽第056章 漠南之戰(二)第029章 遭遇響馬(上)第133章 蓋州上任第149章 兵臨城下(4更破萬)第161章 殿試金榜(上)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187章 此地:金港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四)第030章 勇父悍子(下)第239章 麻城劉,松江徐第166章 艦隊大勝!第117章 銷售火爆(下)第050章 招降納叛(上)第233章 謙之不讓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上)第002章 誰說服誰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五)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二)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150章 宮牆內外第074章 朱翊鈞的煩躁第079章 無品閒官(上)第175章 賣隊友的大汗第011章 靠山吃山(下)第104章 復寧夏(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一)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九)第005章 好好做,不要怕第144章 背水一戰第209章 陰謀家開動頭腦第063章 海瑞調職(上)第153章 培養嫡系第085章 成交第027章 鉅富之家(下)第284章 設計第139章 這是咋了?第068章 隆慶託孤(四)第120章 己卯鄉試(上)第009章 安陽之行(二)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100章 胡鬧!第053章 善後安排(上)第245章 世界不足我欲第020章 暢論鹽鐵(下)第195章 誰在未雨綢繆第017章 體察民情第038章 園內收支(下)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143章 致謝?第063章 誰讓我是男人呢第052章 邊市秘聞(下)第263章 密議第087章 “生意”第017章 張四維被劾(4更破萬)第235章 臨別第138章 戰爭賬(4更破萬)第032章 全權欽使第099章 歸途考察第123章 俺答封貢(八)第076章 七鎮經略第025章 熬夜加班忙(4更破萬)第060章 不勞而獲第145章 《取用疏》第004章 朕想明白了(4更破萬)第016章 是敵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