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高文正公(上)

bookmark

這六年來由於皇帝年幼,而兩宮雖未對立,但也互相形成牽制,所以實際上是由高拱在治理朝政,而他在各個方面取得的成就,正是他得以追諡“文正”的主因。

穆宗隆慶去世之時,朝廷歲入與支出堪堪持平,而六年後,朝廷已經能有所盈餘——但這不是說高拱只是簡單的控制住了虧損。

隆慶六年時,朝廷的歲入是白銀330萬兩,支出也差不多;但萬曆五年時,朝廷的歲入已經達到510萬兩,只是支出也提高到了460萬兩。

這是爲什麼呢?收入的增長來自於幾個方面。

首先是清丈田畝,這是歷史上張居正也做過的,高拱也同樣做了,不過在這一點上,他們的力度其實差不多,取得的效果在高務實看來也沒有太大出入,可以暫且略過,總之是稍微提高了一些朝廷歲入。

其次則是繼續開港。這件事是張居正比較抵制,但高拱很樂意做的。高家所謂的經世實學,如果不說那些大道理,簡單來概括就是一句話:見實效。所以高拱理財的思路也是與此一脈相承的:賺錢爲大。

這六年來,除了隆慶時期已經開放的月港,朝廷又陸續開放了四大港口,由南而北分別是廣州、泉州、寧波、天津。

當然,此時的開港不同於後世很多人的理解,並不是允許外國商船在這幾處港口隨意停靠,而是准許這幾處港口的明朝商船可以出海,但即便如此,大明朝廷從這幾處港口獲得的關稅也大大提升。

高務實在這裡發揮了一點作用,由於朝廷此前對於商港榷稅的制度十分糟糕,高務實向高拱提出了一個簡單易行的建議:只以貨船大小計稅。

大明朝廷的海關關稅,在正德以前……沒有稅收,它不徵稅。正德、嘉靖年間開始採取抽分制。

所謂抽分制,就是運來十分貨物,抽取一定比例爲稅,具體數值一開始比較多變,後來逐漸常定爲十分之二。

到了高拱時期,情況爲之一變,成爲了三稅制:引稅、出口稅、進水稅。

其中引稅,是指海商辦理出入海港的通行證需要交納一筆稅收,只有辦理該稅的船隻,纔是正規合法的商船,這筆稅收是按船隻大小按年繳納的,不過稅費並不高。

進口稅和出口稅這兩個名詞是高務實“所創”,原本地方官府和市舶司報備的名字叫“水餉”和“陸餉”。水餉就是進口稅,指從外運入港口的徵稅;陸餉就是出口稅,指從內運出港口的徵稅。

原先,各地方衙門和市舶司列出了很複雜的徵稅細則,比如“每百斤胡椒水餉2錢5分”這種,洋洋灑灑上百種商品,有的量大還好說,有些量少則根本不便計算。所以高務實給高拱建議只按船隻大小徵收,但是要分出洋的目的地。

比如說,往返西洋(其實是南洋)的商船,寬一丈六尺以上者,徵銀十兩;每多一尺,加徵一兩。而往返東洋、呂宋的船隻由於相對略小,則徵稅額度整體降低三成。這個稅率比歷史上的徵稅稅率高了將近一半,但其實高務實很清楚,這個稅率一點也不高,是歷史上徵得太少了……

四大港口陸續開放之後,雖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到了萬曆五年時,每年已經可以給朝廷額外提供近百萬兩的關稅,平均一個港口提供了二十多萬兩。

要知道,此時的大明海貿由於剛剛開始“回暖”,在高務實看來還只是個起步階段!

開港,成了高拱理財收益最大的一個單項。

另一個方面則是重視工商業發展。

早在隆慶六年年末,高務實就暗中指使兵部、戶部、工部以及某些九邊重鎮的文武官員連番上疏,爲軍工私營造勢。到了萬曆元年,朝廷正式通過了軍工私營、並行採購的新制度。

在這個制度下面,朝廷繼續維持官營製造部門,但允許部分符合條件的“私企”參與軍工製造,同時也改革了軍械分配和採購制度。在高務實的暗中操弄下,最後形成了“承包商競標制”。

這個制度是怎麼回事呢?打個比方,如果眼下宣府守軍需要換裝火銃兩萬支,兵部及內閣也批准了。

那麼,首先就由兵部發榜,告知各官營部門如軍械局、兵仗局和私人軍工企業,將與此後多久召開競標。然後提出由宣府守軍和兵部等部門商議後定下的要求,比如射擊距離、射擊精度、火力強度、槍管冷卻時間等技術指標,然後開始競標。

競標會議由兵部主持,科、道同時派員參與監督。該會議不光是開會,還必須進行現場展示,然後比較結果,最終進行綜合考慮,並報備於內閣,最後發榜公示,這才能確定競標部門或者企業。

爲了保證官營部門的優勢或者說保證官營部門能維持下去,私人軍工企業如果中標,還必須繳納中標總額的十分之一作爲保證金,當中標並且完成該項交易之後,保證金直接轉爲稅收,不予退回。

如果因中標企業本身的原因,導致交易無法完成,則保證金全扣,並根據合同追繳違約金。這裡的“中標企業本身原因”,包括但不限於企業困頓無力完成、產品質量不達標等各類。

至於軍工私營的所謂“符合條件”的私企,本身需要具備的條件要求也不低。

首先要繳納十萬兩白銀的“經營保證金”到兵部衙門,以確定自己有實力進行軍工製造;其次,任意在職武官本人或其直系親屬不得爲軍工企業東家;再次,三代以內直系親屬有涉及謀逆罪者不得爲企業東家或參股;又次,私營軍工企業之中必設一名由兵部派出的吏員進行產品流向監督,都察院及六科可隨時派人檢查(爲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每年限兩次以內)……

反正林林總總加起來,得有十幾條限制。

不過,略微尷尬的是,軍工私營制度出來之後,直到現在,大明全國只有高務實一人開辦了兩個私人軍工企業:京華火槍廠和京華火炮廠。

倒不是能夠達到條件的人整個大明只有高務實一個,而是其他人對此還抱有謹慎態度。

但即便只是這兩個企業,僅萬曆五年一年,高務實就繳納了七萬兩銀子的稅金!

而最先得到換裝的薊遼二鎮,於萬曆六年元月,在遼東總兵李成樑的果斷出擊下,打出了“劈山大捷”!

是月,左翼蒙古泰寧部(喀爾喀巴林部)首領速把亥大舉入侵,紮營於劈山。遼東總兵官李成樑連夜督兵出塞二百里,大破劈山營,速把亥等死傷不下萬餘人,李成樑部陣斬一千一百三十人,又奪其器械牲畜數萬。

第103章 紈絝之王(下)第078章 丹砂之瞳第144章 內因第145章 一定轉達,一定轉達第084章 務實回府(下)第116章 陽謀!第112章 錦衣雙……犬第040章 瞭解第023章 真“萬曆時代”來臨第045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020章 老祖宗的威嚴(第4更)第004章 捉拿訟棍(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四)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049章 殷去郭來(中)第101章 定調子第005章 升官第070章 逐保倒張(六)第122章 蒙疆風雲(五)第072章 磨刀霍霍向安南第050章 招降納叛(上)第040章 瞭解第040章 荊州張府第134章 朝局變化(中)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161章 三路圍清化!(4更)第050章 皇帝暈倒第235章 臨別第020章 世界局勢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217章 臺灣島第112章 入城式第117章 暹羅反了第102章 新的目標[第4更!]第092章 莫朝在作死?第110章 高夫人第186章 人口怎麼來第080章 務實之請(上)第282章 再造暹羅第121章 以勤致仕(上)第042章 纖幫第090章 遼東有缺嗎?第069章 新君即位第159章 會元之爭(中)第130章 跋扈尚書(上)第166章 艦隊大勝!第024章 俺答死,戰爭近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下)第四更第032章 京師潛流(上)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070章 萬事俱備(下)第209章 加銜第264章 出宮第089章 與帝同席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055章 碧湘樓閣(上)第067章 小姑娘,好忽悠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下)第135章 爲汝契兄清理門戶第104章 權貴子弟(下)第148章 降明總好過降黎第095章 國色天香(上)第035章 潞王背後有太后第275章 勃固會戰(上)第010章 新鄭高氏(下)第043章 誰是奸商第163章 冠絕京華(中)第199章 傳教士?第123章 等你將來文官稱公第125章 可戰方和(五)第177章 生擒炒花(上)第097章 以“理”服人恰臺吉第054章 翻雲覆雨等閒間第103章 高文正公(中)第161章 殿試金榜(上)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135章 爲汝契兄清理門戶第051章 議定出兵第120章 初戰告捷(下)第113章 平臺召對第075章 各家子弟(下)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第013章 籠絡陳矩(下)第083章 宮外反應(下)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121章 席間生變第067章 倒高風波(一)第123章 俺答封貢(四)第067章 決戰沙城(四)第020章 世界局勢第077章 龍文鞭影(下)第197章 高孟男第125章 高務實的開平城第101章 定調子第035章 添花送炭(下)第162章 劃分勢力範圍第067章 倒高風波(三)第066章 喜得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