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新的目標[第4更!]

天光荏苒,一去經年。

萬曆六年七月初二,大明發生了一件悲劇性的大事。

前文華殿大學士張居正,於本年六月上旬在江陵老家鬱鬱而終,其長子張敬修上疏乞賜蔭諡。

疏至內閣,首輔高拱見文,痛哭失聲,竟至昏闕,內閣衆官驚急,乃傳太醫至,而元輔已逝矣。

時帝與觀政高務實正於文華殿講讀,聞訊急至內閣,見元輔案上,文牘滿置,竟高數尺。

帝大慟,涕淚難止,執務實手言:“昔先帝臨崩,託孤元輔,曰‘以天下累先生’,而今先生駕鶴,如船失舵手,房缺中樑,朕哀極痛極!更不知今後又何爲之?”

不多時,皇帝欲下旨輟朝三日,觀政高務實立刻勸諫,曰:本朝文官喪禮,輟朝禮均只一日,惟榮國公(姚廣孝)享輟朝二日禮,禮不可廢。請止。

帝答曰:“如此,改輟朝二日,不得再諫。”

於是朝廷爲高拱之死輟朝兩日。

第三日時,皇帝誥命:“……大學士高拱,銳志匡時,宏才贊理。當畿庭之再入,肩大任而不撓。謀身近拙,實深許國之忠;遺俗似迂,雅抱殿邦之略。幕畫得羌胡之要領,箸籌洞邊塞之機宜。化椎結爲冠裳,柔犬羊於帖服。利同魏絳,杜華夏之深憂;策比仲淹,握御戎之勝算……

博大精詳,淵宏邃密,經綸偉業,社稷名臣。……慷慨有爲,公忠任事。迨殫內寧之略,益宏外御之勳。嶺表滇南,氛淨長蛇封豕;東夷西虜,煙消堠鷺庭烏。洵稱緯武經文,不愧帝臣王佐。

蓋有不世之略,乃可建不世之勳;然必非常之人,斯可濟非常之事。

……贈上柱國,諡文正。佈告中外,鹹使聞之。欽此。”

誥命一出,滿朝傾羨,高氏門生,紛紛讚頌。

文正!

自司馬光提出“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之後,歷代文官夢寐以求的死後尊榮,美諡之極!

文正二字,何等之重?只說明朝,便有一例可證。

武宗之時,大學士李東陽垂死,大學士楊一清來看他,見李東陽爲諡號擔憂,楊一清就向他表示,朝廷將給他文正的諡號。垂死的李東陽聽罷,竟在牀上向楊一清磕起頭來。可見“文正”之諡在士人心中的地位。

張居正死了,據說是鬱鬱而終,但這可以理解。

高拱也死了,卻不知是累死的,還是想到與張居正多年的恩怨,心情激盪之下的意外。

對於高拱之死,傷心的人很多,但其中最甚者,恐怕還是高務實。

他覺得高拱大概率還是死於勞累過度,這個年過六旬的老人,一心念着先帝託付,沒日沒夜的工作,連高務實無數次勸他多休息時,他都每每回答:“年老少睡而已。”

去年被高務實“挖角”而來京師、今年剛剛編成《本草綱目》的李時珍也數次向高務實提過,說元輔過勞,恐難持久。

可惜,沒人勸得住他。

歷史上,高拱便是死於萬曆六年,如今他仍然死在了這一年,時也?命也?

但除了這一點,高務實還有更多的感慨,因爲張居正也死了,甚至還死在高拱之前。

原本的歷史,已經因爲他高務實的到來,出現了最大的變化。

是好的變化嗎?高務實認爲是的。某種程度上來說,他一直認爲張居正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改革家,只有高拱纔是。

高務實認爲張居正應該是整頓派。

原歷史上,張居正的施政基本上是以整頓爲基調的。他的立足點不是改革,而是整飭紀律,恢復祖制的活力。

改革是制度的創新,整頓是祖制的恢復。

宋朝時王安石變法是突破祖制、創制新法的真正改革;而張居正推行萬曆新政的諸多內容,都是祖制的恢復和整頓,不應列入改革範疇。

唯二有新意的,是考成法和條鞭法。考成法擴張和強化了閣權,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但卻消除了科官對政府的監察職能,破壞了祖制小大相維的制衡原則。

然而,高拱也推出過“考課法”,甚至在這一世,由於高務實“政績量化”的思路影響,高拱的考課法走得更遠,用意更深。【無風注:本書第一卷有述。】

“一條鞭法”則不是張居正的發明。在張居正還是五歲孩童的時候,就由桂萼創始並由傅漢臣等人推行了。在隆慶、萬曆時,一些地方官員如龐尚鵬、王宗沐、劉光濟、海瑞等多人在所轄地區以至全省範圍內的推行,一條鞭法漸次盛行。

由此可見,張居正只有推廣之勞,並無創始之功,所以不能稱爲改革家。

其實後世也有學者認爲“高拱的人品操守、膽識才幹、改革意識,都是張居正所不及的。”在他執政的兩年半里,創行了吏治、司法、軍制、邊防、水利、漕運、海運等全方位的改革。

他不僅有《除八弊疏》的施政綱領,而且還打破了禁海政策,造船隻,開海運,“實行對外貿易”。高拱還“特別重視發展工商業”:“親自到市場調查研究”,“瞭解實情”。他還大力支持和推行丈田均糧和一條鞭法的賦役制度改革。

而張居正執政的十年,“並沒有完全繼承高拱的改革方向”。特別是他“對高拱的開海運、開放對外貿易主張暗自抵制”,重新恢復海禁,推行閉關鎖國的基本國策。

因此這部分學者的評價是:“高拱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張居正是官僚、政客,實用的保守主義者”,“高拱是真正的改革派、而張居正基本上屬於整頓派”。

至於改革的效果,以經濟改革爲例,歷史上高拱罷官前的隆慶五年(1571年,只算到隆慶五年是因爲隆慶六年他就罷官了。),太倉銀庫歲入310萬兩,歲出320萬兩,歲虧只有10萬兩,比隆慶元年至四年(1567-1570)平均歲虧的206.6萬兩,減少了196.6萬兩(無風注:參見樊樹志《萬曆傳》)。這就爲張居正執政時期國庫盈餘奠定良好基礎。

張居正執政後繼承了高拱的與俺答維和的局面,有其功勞和貢獻。“但是,他享受的和平‘紅利’,超過了他的貢獻”。張居正接手的不是一個“爛攤子”,而是“坐享了高拱遺下的和平‘紅利’”。

而這一世沒有張居正的接手,高拱又做到了哪些,以至於使萬曆對他的去世如此傷心,並給他追諡“文正”呢?

第044章 心焦創收第087章 翰林清貴(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二)第030章 萬曆一式第099章 高拱秉國(上)第176章 集中兵力,先打弱敵第122章 鹿鳴之宴(下)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061章 謎底揭曉【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036章 麻錦慌得一批第015章 新鄭鐵廠(上)第151章 枕邊風(下)第191章 爭做狗王莫茂洽第245章 世界不足我欲第019章 伯侄論財(上)第167章 定策(二合一)第016章 李代桃僵(下)第130章 開平潛流(上)第117章 振興北瓷第169章 巡撫與鎮守第113章 高戚之會(四)第117章 桂南女王第050章 四方會談(下)第065章 無恥之極(4更1W1)第166章 艦隊大勝!第128章 戰前準備(下)第080章 務實之請(下)第003章 徽州異相(下)第154章 糾結第067章 決戰沙城(四)第111章 戚少保要入京了第163章 分贓計劃第096章 黃芷汀的信第155章 青春叛逆[第4更]第198章 二位“貝勒”第030章 河南民變第106章 圖們的遠慮近憂第109章 喜與憂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267章 你喜歡嗎?第148章 娛樂活動第073章 無奈應對(下)第069章 何爲實力(上)第097章 馮張俱隕第073章 召見第037章 高珗獻策第096章 馮保倒臺(七)第244章 千帆覆海(下)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170章 這就是大勝!第126章 俺答求封(一)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第139章 這是咋了?第013章 高龍文之邀(3更破萬)第085章 議定第244章 千帆覆海(下)第115章 務實回京(上)第276章 奔襲東籲第018章 產業現狀(下)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四)第106章 春遊踏青(上)第010章 新鄭高氏(中)第016章 李代桃僵(下)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200章 立威之戰第040章 本欽差等他來參見(3更破萬)第027章 倒潘第184章 變色龍第113章 世鎮的好處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六)第017章 理清思路(上)第043章 誰是奸商第083章 馮保心思第033章 京營生產建設兵團第006章 老將凋零第067章 決戰沙城(三)第084章 西暖閣中(補)第069章 辛愛成擒!第126章 俺答求封(七)第075章 追擊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112章 初會戚帥(下)第084章 土司威風第077章 龍文鞭影(下)第101章 戚帥繼光(下)第048章 魔之誘惑(下)第051章 賊酋叩首(上)第143章 新鄭新政(中)第009章 安陽之行(三)第108章 隱情(上)第116章 陽謀!第094章 請你迴避第099章 莫與爲敵第070章 逐保倒張(四)第039章 靠山吃山(下)第071章 黃芷汀的大度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110章 財帛動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