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朕想明白了(4更破萬)

bookmark

朱翊鈞這次說的“侍讀”,是真真正正的侍讀,不是什麼“假侍讀學士”,但也沒到侍讀學士,就是“侍讀”。

皇帝帶着高務實和一衆官員進了宮,先是讓高務實當場交卸了廣西巡按御史的差事(因爲是代天巡按,所以這差事只能向皇帝交卸),然後當場讓陳矩宣佈了聖旨:都察院監察御史高務實,授奉政大夫,升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讀,充經筵日講官。

這個職務安排當然有點講究,詹事府的左右春坊理論上都有一位大學生,但經常不設,實際上左右春坊的左庶子和右庶子就是兩春坊的主官。在左右庶子之上,只有詹事府詹事和少詹事,但詹事也多用來掛名,實際上的主官是少詹事。

論級別,連“少詹事掌府事”也只是正四品,所以左庶子就更低,乃是正五品,但還是那句話,京官莫看品銜,大學士要不是都掛尚書銜的話,不也全是正五品?

至於侍讀,在翰林院中,除了掛名的翰林院大學士之外,侍讀位於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之下,與前面這倆學士一樣,都設兩人。

其實他這兩個官,都屬於翰林們的遷轉資歷官兒,一般而言,翰林官九年考滿升一級,哪怕高務實一甲進士乃是“天上神仙”,從他去年擔任翰林院修撰來算,正常要升到侍讀,還需要八年時間。

去年他因爲纂修《大明會典》有功,從翰林院修撰升詹事府左春坊左諭德,以級別來說的確是連升兩級,不過當時他翰林院的官職是保留不動的,仍然是修撰。

而這次,則不但詹事府方面升官了,翰林院這邊也升了侍讀,也即是說,去年他被貶之前的最高級別是從五品,被貶不到一年,不僅是官復原職,還升到了正五品。

由於詹事府本身也早已是翰林院的轉遷機構,所以詹事府官員一般被和翰林院官員連起來稱呼爲府院學官,府院學官的正五品是什麼概念?

理論上來講,就是隻要經內閣推薦、皇帝同意,隨時可以擔任侍郎的這個概念。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來說,實際上由於府院學官們很難比功勞,所以升遷一般只能比資歷,資歷比你老的都沒上,怎麼會輪到你?

高務實現在的職務,在詹事府是名義上排第三,但如果不算詹事,那麼實際上是第二,不過如果皇帝沒有派差遣的話,其實沒有實際執掌;

在翰林院則更靠後一些,名義上要排到第六第七,不算翰林學士的話,就是第五第六的樣子,但侍讀和侍講其實一個檔次的,也都是設兩人,所以倘若把資歷也算進去,他估摸要排到第八去。

但這也很不容易了,不到弱冠之年的侍讀,可能他還是頭一人。

至於奉政大夫,這個是文散階,但並不是正五品初授的散階,因爲按理說正五品初授散階應該是奉議大夫,升授纔是奉政大夫,高務實這裡跳過了初授,想必算是嘉獎。

不過這個沒什麼用處,明朝的散官制度與唐宋時不同,表現爲按官授階,因此散官的地位與作用下降。

與官品相配,明散官也分爲九品十八級,從九品至正五品及正、從一品每級又有初授、升授兩等,從四品至正二品則有初授、升授、加授三等。

散官的授予辦法是,初授或升授某品官,司時賜予初授散官;初考稱職時,賜升授散官;再考功績顯著者,賜加授散官。考覈平常者,不賜升授或加授散官。

除給散官外,文官一品至五品,武官一品至六品,經再考,可參照散宮同時授予勳級。因此,散官與勳級既是附加性官銜,又可視爲考覈制度的補充,但與實職和俸祿並無關係。

放在高務實身上,只能解釋爲內閣對他的表現非常滿意,屬於“功績顯著”的這一類,因此達到正五品的時候,直接跳過了初授的奉議大夫,直接給了升授的奉政大夫。

然並卵,這玩意兒根本沒有實際價值。

好吧,不管怎麼說,經過這一輪封賞,高務實也算是府院學官裡頭能排進前十的“大官”了,毫無疑問的“儲相”之一。

至於要儲到什麼時候,這就很難說,萬一他頭上的這一批人既進不了內閣,一時半會兒又不到退休的年紀,那他也說不定一儲就是二十年,這種情況在翰林院十分常見。

通常來講,左庶子和侍讀都是府院要職,一般會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差遣,但高務實這次的情況似乎比較特殊,除了一個“充日講官”外,沒有隻字片語提及其他差遣。

事畢,衆官皆退。

高務實被朱翊鈞召到文華殿問事。

朱翊鈞的神色一開始很輕鬆,到了按例給高務實賜座之後,他臉上的神情就逐漸有些暗淡了,嘆了口氣,道:“堯娥的婚事一完,我就把你召了回來,這次太后沒說什麼,不過我老覺得,她是很想你繼續在外任一兩年,等堯媖的婚事也辦完之後再回來的。”

朱堯娥現在封了壽陽長公主,還是和侯拱辰完婚——李太后雖然惱皇帝和高務實多事,但對高務實的識人之明還是比較認可,沒有反對這個人選。

但其實去年真正讓李太后非要把高務實外調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朱堯媖的“情詩”是寫給高務實的,加上朱翊鈞居然有膽子把妹妹往高務實家裡帶,她生怕鬧出什麼醜聞來,這才堅持要把高務實外調。

現在只是朱堯娥的婚事辦妥了,朱堯媖還是待字閨中的狀態,高務實回來當然會讓她覺得不穩妥。

只不過今時不同往日,隨着郭樸的辭疏越上越多,他對皇帝的管束也越來越少,有明確的“交還大政”之意,太后雖然能壓制少年天子,但並不能直接插手朝政,必須通過內閣之手,而現在內閣主動交權,太后就開始有點有心無力了。

因此這一次的母子暗中較勁,是朱翊鈞略佔上風,又或者說,李太后主動退讓了。其實李貴妃自己並不能很清楚的判斷皇帝兒子的執政水平究竟如何,這方面她基本上是依賴內閣的判斷,現在內閣放權,也就反過來說明皇帝的水平還不錯,如此一來,李太后覺得自己也不必像過去那樣事事看緊皇帝了。

這就好像在後世,家長本來不會知道孩子的學習成績究竟如何,判斷依據只能是看老師給了多少分,現在既然連老師都說好了,家長自然不太可能堅持認爲孩子很糟糕,這也是人之常情。

這個話不太好接,高務實只能簡單地稍稍低頭,道:“臣惶恐。”

朱翊鈞擺了擺手道:“你不必惶恐,這件事原來就不關你的事,把你牽扯進來,本就已經是讓你平白無故受了連累,甚至去年你調外任,就是一場池魚之殃,好在你幹得不錯,讓我有機會把你再調回來。”

高務實笑了笑,沒說話。

朱翊鈞又道:“京裡最近對你的任命有不少說法啊……我讓你只充日講官,其實是想把這件事冷一冷,實際上,我有件事到時候還得交給你辦。”

----------

感謝書友“zhou4770”、“沈楊”、“pml5339”、“楚科奇”的月票支持,謝謝!忽然把鏡頭轉回京師,好多人物現在所在的職務都要重新查一遍,估摸着今天沒法維持萬字更新,先請見諒……

第027章 皇上,您的事兒發了第052章 邊市秘聞(下)第129章 回鄉之前(上)第209章 陰謀家開動頭腦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114章 長公主的決斷第107章 科學巨匠(上)第088章 協助辦案[第四更!]第122章 蒙疆風雲(六)第050章 四方會談(上)第114章 暗流再起第005章 無關道理(下)第067章 高淵抓週第125章 可戰方和(四)第155章 升龍,我的升龍第243章 大炮,艦隊,棱堡第073章 召見第083章 馮保心思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132章 萬夫莫當第067章 決戰沙城(五)第064章 曹淦歸來(下)第058章 故友劉馨,敬上第071章 黃芷汀的大度第113章 世鎮的好處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218章 聖心獨重啊(4更破萬)第085章 官場百態(下)第061章 戚繼光車營第108章 隱情(下)第134章 戰爭理由到手(4更1W2)第063章 誰讓我是男人呢第143章 新鄭新政(中)第071章 影帝隆慶(上)第206章 弒嶽(下)第152章 天下己任第062章 潭裡風光媚第122章 相府夜會(上)第032章 京師潛流(下)第126章 俺答求封(六)第100章 忽悠第127章 風起之前第130章 故事第130章 開平潛流(下)第225章 三策(上)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026章 河海並行(上)第163章 分贓計劃第053章 最後一課(中)第124章 雨寺二姝(下)第264章 出宮第052章 邊市秘聞(下)第128章 戰前準備(下)第018章 誰是王法?第067章 倒高風波(八)第015章 新鄭鐵廠(下)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106章 春遊踏青(下)第098章 曙光第158章 庚辰春闈(四)第163章 冠絕京華(下)第163章 臺吉快走!第063章 處置【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三章】第014章 輕重有別第003章 隆慶天子(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七)第201章 吹,盡情的吹!第264章 出宮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五)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第078章 吾早晚必擒之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047章 未雨綢繆(中)第202章 西班牙並不無敵第060章 張馮靠攏(下)第005章 無關道理(下)第111章 開平之行(上)第035章 潞王背後有太后第268章 揭謎(下)第047章 未雨綢繆(上)第154章 皆大歡喜第125章 可戰方和(一)第267章 你喜歡嗎?第249章 二虎競食?第119章 下馬威(4更破萬)第111章 開平之行(上)第251章 取勃固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第100章 蒙古局勢(上)第101章 定調子第106章 合圍明江城第120章 己卯鄉試(下)第193章 女真局勢第036章 麻錦慌得一批第125章 可戰方和(八)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四)第251章 取勃固第149章 兵臨城下(4更破萬)